時間:2023-07-09 08:25:3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人體解剖學綜述,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更新教學內容,開設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是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體現本學校的專業特色,開設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順應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川。現將我教研室結合我學院影像醫學專業特色開展斷層解剖學的情況作一匯報。
1開設斷層解剖學課程的必要性
1.1影像醫學專業是泰山醫學院的特色專業
我院放射學院于1994年在國內率先開設了醫學影像學5年制本科,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醫學影像診斷的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超聲、CT和MRI等是該專業學生所接觸的主要診療設備,而這些設備均是以斷層的方式來診治疾病,目前,CT、MRI等的分辨率越來越高,單靠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獲取的解剖學知識,遠遠不能滿足現代醫學影像突飛猛進的發展,現代影像醫師迫切需要斷層解剖知識。結合我院實際,在醫學影像專業開設“斷層解剖學”勢在必行。另外,放射學院是衛生部放射醫師進修培訓基地,已工作多年的放射醫師,大多沒有學過斷層解剖學。作為基礎回歸課程,為進修班的放射醫師開設斷層解剖學,有其迫切性。再者,我院醫學影像專業碩士研究生是我院教學的更高層次,為培養具有更高層次的現代醫學影像高級專門人才,為研究生開設斷層解剖學,有其必要性。
1.2臨床醫學教育開設本專業課程的必要性
隨著CT、MRI的普及應用,CT、MRI將成為未來診治疾病的重要手段。臨床醫學及其各個方向的畢業生在未來的醫療實踐中必將大量接觸CT、MRI等檢查,熟悉斷層解剖學知識有其必要性。
2開設斷層解剖學己具備的條件
2.1教材
(1)《斷層解剖學》劉樹偉主編,1998,人民衛生出版社。該教材文字精練,線條圖簡明易懂,適合臨床醫學本科生和醫學影像專業的專科生使用。(2)《斷層解剖學》劉樹偉主編,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本書系統介紹了人體的橫、矢和冠狀斷層解剖,該教材適合研究生、放射醫師進修班和成人教育專生本學生使用。
2.2師資
本教研室有斷層影像解剖學博士研究生1名,另有從事斷層解剖學研究并參加過“斷層影像解剖學學習班”的教師3名,掌握了斷層影像解剖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可以勝任本學科的教學任務。還有從事影像診斷的兼職教授和副教授2名,講解醫學成像的基本理論和醫療設備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像診斷的基礎知識。
2.3實驗室
本教研室現有成套的斷層標本,購買和制作了彩色教學幻燈片,依據初步的教學經驗并融人自己的科研成果自己制作了成套的斷層解剖學多媒體教學課件。本院附屬醫院CT和MRI室為本實驗室提供了大量正常CT、MRI和少量典型病例的教學片。另外,本院各教室配有完善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為開展斷層解剖學的多媒體教學提供了有力保證。
3斷層解剖學教學的實施與體會
3.1研究生的斷層解剖學
已為我院6屆統招研究生和2屆在職研究生開設了“斷層解剖學”。總課時為64學時,理論課48學時,實驗課為16學時。理論課系統講解頭部和橫、矢和冠狀斷層解剖和CT、MRI。頸、胸、腹和盆部著重講解橫斷層解剖和CT、MRI。脊柱區橫、矢和冠狀斷層解剖及相應的CT、MRI。四肢重點講解六大關節的斷層解剖及相應的影像學表現。實驗課看斷層實物標本和正常及典型病例的CT、MRI圖像。研究生的基礎和識扎實并有一定的臨床經驗。突出:(l)全面和重點相結合,顱腦系統全面講授,身體其它各部重點講授橫斷層,讓學生從中領悟到斷層解剖學的精髓和內在規律,為將來臨床疾病的診治奠定堅實的斷層解音學基礎。(2)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將斷層標本與正常CT、MRI圖像融合起來,把握其內在規律和結合點,并結合典型病例進行分析和討論,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2成人醫學影像專業專升本和專科生的斷層解剖學
從2000年開始,已為屆成人專升本和四屆成人專科生開設了斷層解剖學。這些學生多數在臨床上工作了多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多數還帶著問題來上課。但多年不系統學習,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知識多已遺忘,多數沒有接觸過斷層解剖學。針對上述情況,系統講授10學時的顱腦連續橫、矢和冠狀斷層解剖。其它部位針對學生普遍感興趣的焦點開設30學時的專題講座。講座應用先復習相關的系解和局解內容,然后是斷層標本和正常的CT、MRI圖像,接下來結合典型病例回答同學的問題,最后25分鐘進行課堂討論。這些學生都有多年的工作經驗,且多數從事影像診治方面的工作,因顱腦角剖結構復雜,又在臨床工作中經常接觸,該部分內容系統講授有其必要性。其它部位以問題為中心開設專題講座,形式多樣,同學積極參與,互動性好,因而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3.3斷層解剖學選修課
全院范圍內開設30學時的本專業選修課程,主要對象為修完系統解剖學的放射學院專科生及修完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的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科生。從2001年開始,已連續開設了4期選修課。有本教研室老師和兼職教師分別講授斷層解剖的基本知識以及影像設備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影像診斷的基本知識,然后開設6個專題講座,分別圍繞腦溝、回的定位,腦血管的應用和斷層解剖,蝶鞍區的薄層斷層解剖和常見疾病的診斷,肺段的劃分和肺內病變的定位診斷,肝段的劃分和肝內病變的定位診斷,前列腺的分區和MRI診斷。考查采用寫短篇綜述的形式。注重基礎知識傳授的同時,又要讓學生開闊視野,另外還要提高學生對斷層解剖的學習興趣。有兼職影像診斷教師精選典型病例,用斷層解剖的基本知識去分析解決臨床疾病的診斷,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考查采用寫短篇綜述可充分調動同學的創新能力,學會用所學基礎知識去解決臨床實際問題。
3.4繼續教育培訓班開設斷層解剖學
作為基礎回歸課程已為2屆放射醫師進修班和3屆顱腦脊柱臨床應用學習班,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開設了10-15學時的斷層解剖學。重點講授顱腦的橫、矢和冠狀連續斷層解剖。以專題形式重點講授臨床影像診斷經常使用的斷層解剖的基本內容,為影像診斷及外科診治提供堅實的斷層解剖學基礎[2]。
現代教學手段為本專業課程的開設提供了有利條件,斷層解剖學的教學特點是使用大量的連續斷面來說明人體各部各主要器官在連續斷層內的變化規律,層面多、連續性強且信息量大,彩色幻燈片和計算機輔助多媒體教學系統恰恰有這方面的優勢。另外,網絡的普及可使學生利用網絡終端在實驗室或在家里就可學習和游覽斷層解剖學內容,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并且可根據當時所學臨床課程的內容隨時隨地進行瀏覽和復習川。相信隨著電子計算機及網絡的日益普及,將為斷層解剖學的開設提供更多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劉偉樹.論人體斷層解剖學課程設置問題.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6,(1):18-19.
英文名稱:Sichuan Journal of Anatomy
主管單位: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四川省解剖學會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1457
國內刊號:51-1429/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 實驗教學 創新能力 臨床應用
一、研究背景
實驗教學是學生鞏固和深化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和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的人體解剖學主要有《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兩門課程組成,實驗課基本上還是按課程孤立設置,學生按照編好的實驗指導書的要求,由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模式,學生都是在“接受性學習”,缺乏“自主探究學習”,整個實驗缺乏系統性、全面性以及創新性。因此,通過對原有的實驗教學定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對培養學生的臨床應用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模式的改革
我校五年制醫學專業采用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分別在大一下學期和大二上學期完成的模式,我們初步嘗試將原有的《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實驗進行整合,在前期系統解剖學驗證性實驗學習的基礎上,加強綜合性實驗,增加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由教師根據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教學安排,分不同層次、由淺入深提出實驗任務,學生自主選擇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的實驗內容、確定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經老師審核后開始實驗過程,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判斷、完成實驗報告或實驗論文的新模式。通過一系列的有系統、有計劃的實驗教學,使學生達到由理論知識到實踐操作,再由實踐操作到創新和臨床思維能力的不斷由量變到質變的轉變。在時間安排上,課內課外并重,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部分標本制作的實驗內容。另外,在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局部解剖學的部分實驗進行獨立的設計,改變原來的實驗依托理論的模式,要求學生根據臨床手術操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設計,在尸體和標本上進行模擬手術,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局部解剖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將現有的課堂教學、課外專題講座、課程實驗、課外第二課堂等實踐形式向課外科技創新、科研訓練(student research train,SRT)、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新苗計劃等活動延伸,不斷豐富課內外一體化自主研學平臺的內涵,使學生盡可能多的學做合一,擴大學生自主創新實踐的內容,有效的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推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就是要構建教與學為一體、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為一體、課內與課外教學為一體的實驗教學模式。
三、教學內容改革
對現有的《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的實驗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改革,結合教學大綱和高等教育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薄弱改革的需求,按照分層式實驗教學的模式;增加實驗內容和實驗項目;增加實驗的開放性,綜合性、設計創新性的思維方式,對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課程進行了改革。
1.拓展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技能訓練實驗層
在系統學習解剖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穿插講解對尸體解剖的一般方法、解剖器械和操作方法、基本解剖方法、標本防腐固定法、血管灌注技術、淋巴管灌注方法等實驗對學生進行解剖學實驗技能訓練。課堂并以學術講座的形式向學生講解解剖學科學研究方法,文獻綜述撰寫,布置學生查閱文獻,撰寫文獻綜述。使學生掌握解剖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與基本技能,熟悉常用儀器的操作,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實驗結果及整理、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
2.以臨床應用為導向的解剖學實驗教學
將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內容相互穿插并與臨床及其他相關基礎學科結合起來。將實驗課內容分為骨學、節學、下肢、上肢、頭頸部、脊柱區、胸部、腹部、盆部與會陰、感官、中樞神經系統十一部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每一章節(如上肢、軀干、頭頸部等)實驗開始和結束都由教師進行15min的結合臨床案例的前言和總結的講座,使學生認識到解剖學在臨床醫學中的重要性及其如何與臨床結合。以頸部為例,我們通過和臨床醫師及其他相關基礎學科的教師一起討論,把頸部的內容提煉成以下幾個問題:(1)簡述頸動脈鞘內結構的排列關系;(2)甲狀腺切除術時,從皮膚切口到暴露甲狀腺依次有哪些層次結構,術中需特別注意對哪些重要結構的處理,為什么?(3)氣管切開術選擇何部位,到達氣管要經過哪些層次結構?(4)左、右喉返神經的來源和走向有何不同?(5)頸部皮神經的分支分布有何特點?頸部局部麻醉宜選在何處?(6)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有何結構特點和重要毗鄰,對深靜脈穿刺有何影響?上課時先由帶教教師介紹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手術步驟、手術中應注意事項,并發癥及其處理措施,然后將問題一一列出。
3.以創新為導向的解剖學實驗教學
該部分實驗分為設計創新型實驗教學和課外研究創新型實驗兩類。設計創新型實驗教學由教師提出實驗任務,學生獨立實施過程,教師全程指導、啟發和評價,使學生從科研選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結果分析、文獻查閱、論文撰寫、報告與答辯等各個環節得到一次全面的創新能力和方法的訓練。比如教師結合某些知識點或關鍵的實驗技術,提供一些與臨床聯系較緊密且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作為實驗教學內容以供學生選擇,讓學生在第一、第二階段已掌握的理論和的技能的基礎上自主完成實驗,并根據完成情況提交實驗報告、實驗作品或學術論文。
課外研究創新型實驗主要形式為:給定有關題目;各種大學生科技活動;學生直接參與教師科研子課題等項目。讓學生通過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臨床思維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交流溝通能力和責任感。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1.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自主實踐為主的教學模式。將傳統的實驗指導書修改為由淺入深、由驗證、綜合再到設計創新的實驗項目,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通過驗證性實驗掌握基本實驗操作方法,學會正確查找資料,設計綜合實驗,正確記錄觀察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結果,對實驗結果進一步作出判斷、推理的能力;正確的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書籍、工具書及其他信息源信息已解決臨床應用中的問題的能力。同時借鑒借鑒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進度安排臨床病例討論課,提供相應的病例設計問題和相關的參考書籍書目,讓學生圍繞病例,通過書籍雜志和網絡、用解剖學知識解決問題。
2.運用現代化技術及先進的實驗教學手段。對臨床應用中的實際問題如常見病的手術治療采用計算機虛擬技術、虛擬人、醫學仿真技術等現代化實驗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學校的BB平臺、已經建好的人體解剖學PBL教學平臺和人體形態學數字化教學平臺,把虛擬實驗、醫學仿真實驗和臨床實踐問題想結合起來,使實驗教學與創新和臨床應用接軌,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將尸體上的實際操作和虛擬仿真、現場授課和多媒體課件、網絡化遠程互動和掌上智能式平板虛擬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及各種實驗教學媒體進行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技術的臨床應用性和常見手術操作的前瞻性,促進學生科學的臨床思維方法與創新能力的結合。同時讓學生了解先進的手術操作技術及其應用,拓寬知識面,培養他們的實驗技能和科研能力。
3.課外開放實驗。在開放性實驗室里,學生可以在自己支配的時間內從事提前設計的,教師審核通過的實驗,也可以完成課外的實驗,以學生為中心,自主設計制作的人體解剖學標本制作大賽。開展“解剖學實踐大賽”,學生根據自己興趣,自愿參加,自由組合,設計方案,擬定操作步驟和程序,在教師和實驗師指導下,完善方案,獨立完成解剖學標本制作和實驗報告。如學生制作闌尾炎手術的解剖學入路。
4.運用先進的實驗教學考核方法。實驗成績采取平時成績同實驗報告和實驗論文相結合的做法。鼓勵學生實驗中有創新。(1)實驗報告為平時成績,主要考察學生對實驗結果的整理、分析、總結能力。此部分成績約占總成績的30%;(2)以實驗考試、考核成績反映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試、考核的內容除解剖、觀察標本外,還應包括X光片、螺旋CT圖片閱讀及相關臨床病例分析、討論等)。此部分成績約占40%;(3)學生設計方案及實施考核,主要考察學生創新意識、科學思維方式與實踐能力。教師根據學生查閱文獻情況、實驗設計水平、實驗方案的實施情況、以及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論文撰寫情況綜合評定實驗成績,此部分成績占30%。
五、結語
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是醫學院校學生學習基礎與臨床課程橋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環節,是學生鞏固和深化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基礎技能、發現和解決臨床應用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非常重視實驗、實踐教學環節,從實驗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進行改革,保證實驗教學適應新形勢下對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不斷對實驗教學進行改革,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智能手機;移動學習;人體解剖學;研究
人體解剖學是高職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內容復雜,概念繁多,難于掌握。而高職教育由于生源質量的問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學習困難,理解與接受能力相對較差的問題,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學時安排又較少,如何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效率是高職基礎醫學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的方式[1]。應用智能手機開展移動學習也已成為可能。我們試圖在高職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引入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對在人體解剖學教學實踐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高職院校開展移動學習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相關定義
(一)移動學習
目前對移動學習(Mobile-Learning)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不同學者從不同的出發點給出不同的定義。較權威的是AlexanderDye等人提出的:“移動學習是一種在移動計算設備幫助下的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移動學習所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必須能夠有效的呈現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2]。”可見移動學習是隨著互聯技術的發展,建立在計算機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上的學習模式。
(二)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
智能手機是指像個人電腦一樣,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可由用戶隨意安裝和卸載應用軟件、游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來對其擴充手機本身的功能,并可以通過移動通訊網絡來實現無線網絡接入。[3]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智能手機作為一種移動學習終端,具有便于攜帶、個性化學習及交互豐富的特點[4],極大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學習方式的革命。
二、移動學習在高職人體解剖學課程中的實踐
(一)教師分解單元目標,制作移動學習材料
教師根據高職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科教學目標,結合各系統的授課學時,把人體解剖學各系統的教學內容分解為若干個制作單元。如運動系統分為骨、關節、肌三節內容,相應地也分為三個制作單元,其中骨的教學內容又分為軀干骨、顱骨和四肢骨三個二級單元。針對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移動學習任務分析,明確移動學習單元的知識點及教學重點與難點,結合臨床實際,搜集整理教學素材,進行移動學習材料設計,如軀干骨單元中椎骨的外形較小且不規則,在以往的授課過程中發現通過圖片介紹這個不規則骨的形態,一些結構不能展現,學生看不仔細,教學效果不好,在軀干骨單元設計中抓住立體展示這個關鍵,制作椎骨外形結構近景展示的視頻,明顯提高了教學效果。移動學習資料制作要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在制作的過程中應該盡量將教學內容與臨床生動的案例結合起來,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以老年人多發的股骨頸骨折案例引入髖關節的結構。同時可以通過設置具有一定難度問題等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高職學生對于人體解剖學的學習興趣。
(二)移動學習在教學中的實施過程
通過智能手機進行移動學習在教學中的實施環節包括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兩的方面。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初步掌握知識的脈絡,分清難易。課上有針對性地去聽課,有效地提高聽課效果。因此,做好課前預習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高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普遍較低,通過調查了解到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通過教材進行課前預習的學生數量較少。因此,在要求高職學生通過智能手機進行預習時,提高課前預習率就顯得尤為重要,要使絕大多數學生通過智能手機進行課前預習,移動學習材料的設計就必須做到積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理。內容的趣味性和制造懸念與設問就成為設計內容的首選。如人體的軸教學內容,通過人體的三條相互垂直的運動軸,具有立體空間感,學生往往不易掌握。在設計課程時采用古代戰場用箭射殺兵士的趣味動畫演示矢狀軸、冠狀軸貫穿人體的方向;脈管系統設計病人輸液的情景,設問輸入的藥物在血管中經過何途徑到達所治療的器官。引導學生去思考,帶著問題引入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既讓學生積極動腦在學習過程中尋找答案,又讓學生掌握了教學內容的目的。又如,為什么慢性鼻竇炎多發在上頜竇的設問引入鼻旁竇教學內容等視頻的運用,課前預習效果明顯增強。同時,實驗課前通過手機觀察人體器官標本,可以避免標本防腐劑甲醛的刺激性氣味,同時這種使學生事先接觸的方式避免了學生在實驗課上對尸體、標本的不適。通過移動學習的方式在實驗課前把實驗課上展示的標本的結構提前學習一遍,在一定程度上把課堂理論與實驗室實踐結合起來,加強學生對人體器官結構的掌握。通過智能手機進行課后復習能滿足不同學生對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和按需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5]。通過智能手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反復學習。學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鞏固由于課堂上沒有聽明白的問題,沒有掌握扎實的知識及時得到復習。同時還適合分層次教學,教師從學生個體差異出發,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處的層次不同把學生進行分組輔導,針對不同組別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進行詳細分析講解,幫助學生解釋疑難,整理問題和總結反思,使學生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此外,還可通過智能手機平臺及時進行教學的評價和反饋,使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以便于及時做出調整。
三、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高職人體解剖學課程中的意義
(一)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
人體解剖學課程內容龐雜、名稱描述較多,難以記憶,是高職學生普遍感到難學的一門課程。人體解剖學教學成功的關鍵是通過教師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解剖學的熱情,使學生最有效地理解、掌握知識點。傳統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填鴨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利用隨身攜帶智能手機,自由地在任何時間、地方與同學、教師交流,這種新的自主學習形式使得學習更方便。移動學習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6]。學生通過手機進行課前自我傳授知識,通過主動學習從而產生疑問,課上有針對性地去聽課,有效地提高聽課效果。課堂上教師的講授實際上成為了輔導答疑,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近年來職業院校的招生形勢的變化,生源質量有所下降,部分高職學生基礎教育功底較薄弱,缺乏良好的自學能力[7],對人體解剖學等專業學科的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同時隨著互聯網、智能終端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智能手機已經成為高職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深刻影響著高職學生的生活、學習方式。教師應充分認識互聯網、智能手機等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在教學實踐中充分運用這些新興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8]。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模式符合了學生在互聯時代心理,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移動學習便于學生通過智能手機能隨時隨地地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課堂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的角色也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輔導者,這就要求教師花費大量的精力設計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過程。移動學習模式對于教師而言是一個新的挑戰,現代教育觀念和新興的教學手段促使教師不斷的更新觀念與學習進取,從而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同時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通過解決問題方法和途徑的尋找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總之,在人體解剖學科教學中運用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模式,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不斷適應科技的發展改進教學方式,是廣大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作者:劉軍 徐泊文 單位:唐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敏娜.地方高校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電子測試,2014(6):86-88.
[2]葉成林,徐福蔭,許駿.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3]張明.基于ARM9和GPRS的智能手機系統的研究與設計[D].河北工業大學,2009.
[4]宋少婷,王朋嬌.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23):80-83.
[5]溫川雪,周洪建.面向智能手機與Web平臺的微課移動教學系統的設計[J].中國遠程教育,2014(12):60-66.
[6]郎曉安,李欣.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新途徑[J].教育現代化,2015(1):77-81.
1 解剖學教學中常用的科學記憶方法人體解剖學是描述正常人體形態、結構、功能(系統解剖 學)及局部結構相互位置關系(局部解剖學)的學科,對知識點 的記憶是學習解剖學的基礎。記憶的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 及回憶等環節。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對醫學生解剖學的學習 非常重要,只有將解剖學的知識記憶牢固,在后續學習階段才能 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理、分析,理解并解決臨床的問題。解 剖學中常用的科學記憶方法包括有意記憶法、理解記憶法、聯想 記憶法、多通道記憶法、精選記憶法、諧音記憶法、口訣記憶法等 多種方法。在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恰當的使用其中一種方法 或者將多種方法聯合使用,_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 深其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記憶效果;另_方 面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分析和歸納能力,提高其 綜合素質。科學記憶方法的使用需要遵循以下3項原則:①表 征化原則,借助于形象直觀、容易記憶的表象來輔助記憶;②組 織化原則,根據特定的主題或情節組織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 并將它們與要記憶的新知識聯系起來,以輔助記憶;③聯想化原 則,通過聯想,把需記憶的新知識與腦中固有的知識結構相聯doi: 10.11659/jjssx. 05E015014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教改基金重點項目(09-2-061);重慶醫科大 學教育教學重點項目(JY1404)
2 科學記憶法對解剖學教學的指導作用
2.1 注重學生對解剖知識的第一印象,打牢識記基礎識記是學習主體產生記憶的第一步。心理學研究發現,人 的記憶按照保持時間的長短可分為長時記憶、短時記憶和瞬時 記憶。記憶與刺激的強度有關,其始于瞬時記憶,即刺激作用后 0.25 -2 s的瞬間所產生的記憶,此時間段所記憶的信息比較形 象生動。記憶第一階段為信息從瞬時記憶到短時記憶的轉變過 程,記憶信息的保持是其轉變為短時記憶的前提條件,而特定信 息能否順利進入短時記憶則取決于這些信息受到的關注程 度[1]。由此可見,引導學生接受特定信息時,應該充分利用學 生的選擇性知覺,先將重要的刺激信息傳遞給學生,以吸引其注 意力而引起瞬時記憶,并將其轉變為短時記憶。筆者在解剖學 緒論的講授中即強調解剖學在后續學習中的重要性(為通向臨 床醫學的橋梁課程,醫學中超過1/3的名詞術語來源于解剖學 等),從學習之初就讓學生對本課程的知識給予足夠的重視,使 教師所講授的各章節知識點,都能刺激學生形成有效的記憶。
對于初次學習的解剖結構,教師遵循記憶的表征化原則,使 用生動直觀的表象來幫助學生建立記憶的第一印象。如肛管的 相關結構(肛柱、肛瓣、肛竇、齒狀線)比較復雜,學生對其空間 關系難以理解。教師在講授肛管時使用緊貼黑板張開的手模擬 該結構:伸直的手指代表肛柱,相鄰指根間的皮膚代表肛瓣,指 根間皮膚與黑板間的陷窩代表肛竇,指根及其間皮膚上緣的連 線代表齒狀線2],見圖1。如此講授,學生覺得特別形象生動, 記憶效果也非常好。對于應用性較強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過 程中采用聯想記憶法(聯想化原則),幫助學生建立從形態結構 聯想到生理功能、從基礎理論聯想到臨床實踐的思維方法,使學 生意識到,現在所學的解剖結構對其他基礎課程及后續臨床課 程的學習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如在講授胸膜及胸膜腔時, 除對其結構和分部進行介紹外,為加深學生印象,還簡要介紹了 胸膜(腔)在呼吸過程中的作用,并讓學生課后思考胸膜腔損傷 (氣胸)時,可能產生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對 解剖結構進行理解和記憶的能力。在解剖學習進入到一定階段 時,教師遵循記憶的組織化原則,針對特定的解剖結構或臨床問 題、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選取合適的內容,鼓勵學生課后查閱資 料、撰寫綜述,將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前沿進展都聯系起來,對這些內容具有全面的了解。通過上述措施的施行, 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有助于學習的知識從瞬 時記憶轉變為短時記憶。
2. 2采用合理教學方法,加強對解剖結構的記憶保持是指已獲取信息在大腦中的儲存及鞏固過程。信息在 短時記憶環節貯存的時間短,在無復述的條件下僅能維持5 ~ 20 s,最長也不超過1 min;同時,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僅有 (7 ±2)個組塊。只有及時的復習和鞏固,短時記憶的知識才能 進入長時記憶。根據短時記憶的原理,為保證學生對所學知識 能進行有效的短時記憶,教師將解剖實驗課分為3個階段:提示 性講課、觀察標本(解剖操作)、小結,各階段均囊括適量的知識 容量,防止信息超載,以保證學生對講授的知識能進行有效的短 時記憶。在提示性講課階段,教師簡明扼要的介紹本次課的重 點和難點內容,講授方式上注意合理的短暫停頓,以保證每次需 記憶的信息量在(7 ±2)個組塊內;在觀察標本或局解操作階 段,采用學生相互交叉提問及教師抽查提問的方式,并即時通過 標本結構的觀察來驗證,使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在課堂小結階 段,則將一些分散的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以加深學生對這些 知識的印象。
學習的知識積累到一定量時會發生相互影響,出現前攝抑 制和倒攝抑制。前攝抑制也稱前攝干擾,指先學習的材料對后 學習材料的干擾作用;反之,后學習的材料對保持和回憶先學習 材料的干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倒攝干擾)。抑制一般產生于 學習2種不同而又彼此類似的知識點時,針對此作用,教師采用 列表記憶法、對比記憶法等方法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而加以 克服。如將上肢骨與下肢骨相比較,指出其異同,以減少干擾; 再如在講授男性尿道的3個狹窄時,學生可能會受到之前所學 的輸尿管、食管狹窄(3個)的干擾,因此,教師將男性尿道與輸 尿管、食管的狹窄列表進行比較,從而更好地進行對比和記憶。 而且,教師也鼓勵學生在睡前和清晨等無干擾的情況下復習所 學內容,以達最佳記憶效果。
艾賓浩斯等證實人的記憶存在“過度學習”效應3 ,并且其 “度”是150% ,即學習內容達到初步掌握的程度后,如果再用原 來所花時間的一半進行鞏固,使學習程度達到150% ,將使記憶 得到強化,所記內容是最牢固的H。根據該理論,教師讓每位 學生自我分析、總結自身記憶的“度”針對解剖學重點內容的 學習,按照增加50%記憶程度的辦法實行,克服因記憶度不足 而導致的遺忘。
2. 3科學安排解剖學知識的再認和回憶記憶的知識點在整個材料中所處的位置對記憶效果可以產 生影響,即位于材料兩端的內容易于記住,位于材料中間的則難 以記住,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系列位置效應” 5。為了克服 “系列位置效應”的影響,教師在階段性復習時,打亂教材章節 框架的順序,借助于提綱網絡法,從分散的知識點中找出內在聯 系,理出脈絡,按照邏輯關系將盡可能多的知識點串起來,形成 知識網絡體系。如在復習心血管時,由主動脈穿膈肌的主動脈 裂孔,聯系到膈肌的形態、3個裂孔的高度及其穿過的各結構, 將運動、消化等系統與心血管系統的相關知識通過膈肌聯系起 來。這樣不僅消除了 “位置效應”的影響,而且將不同的知識點 有機的融合起來,有利于學生不斷的復習。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理論,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 學習后不同時間段遺忘的速率不同,在初學后短時間內 (20 min ~24 h)遺忘速率最高,記憶量快速下降,以后逐漸變 慢,但腦中記憶的信息仍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遺忘,如果不定期 地再認或復述學習內容,這些記憶信息可能會完全消失。針對 此規律,教師讓學生按照先“密”后“疏”的方法進行復習,并采 用課后留習題讓學生思考、課前抽查提問的方式進行督促。同 時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設置既包含解剖基礎知識又結合臨床 診療的話題進行討論,如闌尾手術時腹壁切口的層次、不同神經 損傷表現的定位等,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分析敘述,學生回答 不全時教師再給予引導或讓學生們相互補充。這樣不僅加深了 對知識的記憶,還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和表達能力。為了幫助學 生復習和提高,解剖學教研室還在學校的支持下,開設了拓展性 解剖學課程H ,將解剖實驗室對學生“半開放”。學生根據自身 學習興趣、未來職業取向等情況,自主提出問題并查閱資料,再 與教師討論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課外時間),帶著問題進 行相關的驗證性實驗和/或創新性實驗,即復習課堂學習的內 容、解剖“教學計劃外局部”或從事大體解剖科研活動。通過該 課程的開展,將學習過程從課內拓展至課外,從已學的基礎知識 拓展至未知答案的創新性知識,所學知識在查閱文獻過程中不 斷得到復習和充實,使知識的遺忘率降至最低。拓展性教學也 培養了學生嚴謹和創新的精神,部分參與的學生在解剖過程中 還有新的發現,目前已撰寫并發表短篇報道2篇_。
1改革的主要措施
1.1縮減學時,減少操作的局部
隨著生命科學的迅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興學科,這意味著醫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學習更多的課程,使其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捉襟見肘。因此,很多醫學院校對解剖學教學計劃進行調整,縮減了學時,以便空出時間供其他新興學科使用。此外,由于教學觀念的轉變,注重對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因而減少了以老師為主體的“灌輸式”的課堂講授,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在這樣的背景下,解剖學的學時被一減再減。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醫學院的解剖學總學時不足160,而局部解剖學僅在70學時左右。
1.2PBL教學
目前多數醫學基礎課程仍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這種“灌輸式”教學嚴重固化了學生的思想,不利于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批判精神、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其他綜合能力。針對傳統授課方式的種種弊端,很多高校都嘗試了教學方法的改變,如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轉課堂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其他能力的養成。
1.3其他措施
除了上述縮短學時、減少操作局部以及PBL教學等措施以外,還體現在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如多媒體教學、網絡課程等。
2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的醫學院校就已經對解剖學課程進行了改革,其措施也包括縮短教學時間、減少操作局部、應用PBL以及實施多媒體教學[1]。目前國內進行的改革與美國的做法大同小異,基本上照搬了美國模式。然而,Cahill于2000年發表相關研究論文[1],對美國過去30年的解剖學教學狀況進行了評價。文中指出美國立法委、大眾媒體對這一時期培養的學生質量進行了調查。其調查結果顯示,這一階段培養的醫生,大多因為基礎知識缺乏而不稱職。美國已經對先前的改革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這值得引起廣大解剖學教師的高度重視,認真思考改革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首先,由于學時減少,無法完成所有的教學內容,不得不刪減教學內容,并相應減少操作的局部,有些甚至是很重要的內容。根據調查情況來看,多數學校的局部解剖學學時數在70左右,但解剖完一具尸體,這點時間顯然不夠。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學習解剖學的唯一方法就是“解剖”,學生只有通過實地解剖操作及近距離觀察,才能理解并掌握人體的形態結構。減學時、去局部這樣的做法,將使學生不能完整學習解剖學的基礎知識,無法全面掌握人體的正常形態結構,制約其今后在臨床上的發展和提高。因此,在調整課程學時的時候,應該從課程本身的特點出發,簡單的“一刀切”式做法值得商榷。其次,目前的改革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變。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方面,主要有PBL教學的運用。PBL的優勢在于:首先,它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使其能夠自主、積極地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其次,在討論中可以加深對理論的正確理解,還可以不斷發現新問題并解決新的問題;第三,它可以鍛煉學生文獻檢索、邏輯推理、歸納總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可為其今后開展的臨床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PBL教學法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然而國內做法是,僅在解剖學課程中設置幾次病例討論,并未以問題為導向對該課程乃至跨學科進行講解。因此,大多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Cahill在其論文中,對PBL進行了評價[1]。文中指出PBL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缺乏全面了解,是一種顧此失彼的教學方法。而且PBL還受到師資力量、辦學規模等客觀條件的制約。因此,PBL教學模式可謂有利有弊,在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經驗的時候不能盲目照搬,對于解剖學課程而言,應從該課程整體教學架構與計劃等方面深入思考,根據自身條件及辦學特點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3解決問題的途徑
有的醫學院已經意識到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加以解決,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3.1結合解剖學課程的特點,合理安排教學計劃
以協和醫科大學以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為代表的高校,秉承“小系解、大局解”的優良傳統,從解剖學自身的特點出發,并未對學時進行大量縮減。具體做法是將少量的學時用于講授系統解剖學,讓學生構建完整的人體概念,然后將大量的時間用于局部解剖學的教學,通過實地解剖的方式來學習解剖學,保障教學內容的完整性。這種方式具有學時設置合理、且內容詳盡豐富、涵蓋范圍廣的特點,同時也是筆者最推薦的一種方法。
3.2拓展性學習和繼續教育為了彌補課時不足
帶來的影響,以第四軍醫大學、福建醫科大學以及重慶醫科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校,將學習由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在實驗室進行教學計劃以外的局部解剖學實驗。通過拓展性學習,既保障學生能完整學習人體解剖學的基礎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我校,課題組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探索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LCD教學模式[2,3]。其包括三個環節:L指學習(learning),即在大綱的指導下進行系統性學習、課余的拓展性學習以及基于專題的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重主體作用,提倡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4]。C和D(com-munication&discussion)指在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根據不同的專題,閱讀臨床相關教科書/專著、瀏覽視頻、上網查閱文獻,撰寫綜述,然后進行交流和討論。數年的教學實踐表明[3],這一模式能較好地解決教材內容相對于學科發展嚴重滯后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基礎與臨床脫節的問題,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能力,而且有助于教學相長。LCD教學對于那些招生數量多而師資力量卻相對不足的學校,更具可操作性和實踐意義,因而具有推廣價值。當然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課題組也在其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數量眾多,學生的交流和討論受到局限,實驗室的管理有待進一步完善以及學生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思維固化,參與拓展性學習的積極性有待提高等。因此,LCD教學在實際運用中,應結合辦學規模等自身條件,靈活運用并對其進行不斷地完善。如今,生命科學已從分子、基因水平來認識人體,但迄今為止,大體解剖仍不能少。解剖屬于大體形態學的范疇,有著自身的特點,雖然新的教學手段不斷涌現,但是傳統的實地解剖操作仍不可取代。如今由于微創和介入等診療技術在臨床的廣泛運用,對解剖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著力探索,摸索出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的解剖學教學模式。
作者:卓飛 孫善全 楊美 邱國平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解剖教研室
參考文獻:
[1]CAHILLDR,LEONARDRJ,MARKSJrSC.AcommentonrecentteachingofhumananatomyintheUnitedStates[J].SurgRadiolAnat,2000,22(2):69-71.
[2]邱國平,孫善全,楊美,等.LCD教學模式在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12):1061-1063.
[關鍵詞]髖關節;短外旋肌群;解剖學特點
髖關節短外旋肌群包括梨狀肌、上孖肌、閉孔內肌、下孖肌、閉孔外肌和股方肌。這些肌肉在維持髖關節的正常運動及穩定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治療股骨頸骨折、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髖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疾病的主要術式之一。在對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時,若未對其髖關節短外旋肌群進行有效的保護,使其髖關節短外旋肌群受損,易導致其術后發生髖關節不穩,可影響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1]。因此,在對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時,對其髖關節短外旋肌群進行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本文中,筆者通過查閱解剖學教材及相關的文獻,對髖關節短外旋肌群的起點、止點及功能等進行綜述,旨在使關節外科的醫生能夠對髖關節短外旋肌群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使其在對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時能更加準確地對該肌群進行辨識與保護。
1髖關節短外旋肌群的起點和功能
1.1梨狀肌的起點和功能
梨狀肌是髖關節六個短外旋肌(梨狀肌、上孖肌、閉孔內肌、下孖肌、閉孔外肌和股方肌)中最大的肌肉,位于臀區中部。其位置較深,與臀中肌處于同一平面。梨狀肌在收縮時可使大腿外展、外旋及后伸。第七版《臨床解剖學》中記載,梨狀肌起于骶椎S2~S4節段的骶前孔外側[2]。周建生、SolomonLB等[3-4]通過對髖關節標本進行解剖發現,梨狀肌起于骶椎S2~S4節段的骶前孔外側。但也有部分研究者發現不同個體梨狀肌的起點并不完全相同。蔣暉等[5]研究發現,梨狀肌的部分肌纖維起自坐骨大切跡上緣。
1.2上孖肌、閉孔內肌、下孖肌的起點和功能
上孖肌、閉孔內肌和下孖肌均位于髖關節囊的后方,是控制髖關節外旋、屈曲和外展的重要肌肉。第四十版《格雷解剖學》[6]中記載,上孖肌起自坐骨棘的后側面,下孖肌起自坐骨結節的上側面。Shinohara等[7]通過對14具尸體標本進行解剖發現,上孖肌和下孖肌分別起自坐骨棘的上外側表面和下外側表面。閉孔內肌起源于閉孔膜的內表面和周圍的閉孔骨緣。原林等[8]通過對15具尸體標本進行超聲波檢查和解剖發現,閉孔內肌起源于閉孔膜的內膜和周圍的骨面。
1.3閉孔外肌的起點和功能
閉孔外肌是緊貼髖關節囊后下部唯一的肌肉,其末端肌腱粗大,呈圓柱狀。閉孔外肌在收縮時可使髖關節外旋。目前,臨床上普遍認為閉孔外肌起自閉孔膜的外表面和閉孔周圍的骨質上。第四十版《格雷解剖學》[6]中記載,閉孔外肌起自閉孔膜表面的前內側,還有部分閉孔外肌的額外肌束起自周圍的坐骨或恥骨支。
1.4股方肌的起點和功能
股方肌位于臀大肌的深側(其上方為閉孔肌,下方為大收肌的上緣),呈扁長方形,其功能是控制大腿的外旋和內收。第二版《解剖學:人體局部解剖圖解》[9]和第七版《臨床解剖學》[2]中記載,股方肌起自坐骨結節的外側面。第四十版《格雷解剖學》[6]中記載,股方肌起自坐骨結節外側的唇上部。
2髖關節短外旋肌群的止點
2.1梨狀肌的止點
有學者通過對112具尸體進行解剖發現,有60個解剖標本的梨狀肌止于股骨大轉子上緣中間的位置;有33個解剖標本的梨狀肌先與上孖肌的上部肌肉混合,后又與閉孔內肌的肌腱混合,最后共同止于股骨大轉子的內側面;有15個解剖標本的梨狀肌與閉孔內肌、臀中肌的肌腱混合,最后共同止于大轉子內側面[10]。WoodJ[11]通過對36具尸體進行解剖發現,有34個解剖標本的梨狀肌止于股骨大轉子上緣中間的位置,有4個解剖標本的梨狀肌在與閉孔內肌混合后共同止于大轉子的內側面。
2.2上孖肌、閉孔內肌、下孖肌的止點
上孖肌、閉孔內肌和下孖肌這三條肌纖維在遠端移行為一條肌腱,止于大轉子內側上部。第二版《解剖學新體系:解剖指南和地圖集》中將上孖肌、閉孔內肌和下孖肌三條肌纖維在遠端移行成的一條肌腱稱為聯合肌腱[12]。
2.3閉孔外肌的止點
閉孔外肌的止點通常不存在解剖學變異,均止于轉子窩。但臨床上對于轉子窩這一名稱存在一些誤區,有學者誤將轉子窩認為是梨狀窩。SolomonLB等[4]在對20個髖關節標本進行解剖時,將梨狀肌止點的位置稱為梨狀窩。梨狀窩為梨狀肌在大轉子處止點的位置,而轉子窩為閉孔外肌在大轉子止點處的位置,兩者的位置不同,不能混淆。
2.4股方肌的止點
目前,多數學者均認為股方肌的止點為大轉子與小轉子之間的轉子間嵴處[13]。第四十版《格雷解剖學》[6]中記載,股方肌止于股骨近端的方形結節處。
3小結
【摘 要】 該研究項目屬于體質人類學范疇。所有考察材料均源于本院人體科技館的陳列標本庫,通過普查發現人體形態變異、器官或結構畸形標本200 余件,選擇“腰骶椎并骶尾融合”、“先天性骶椎腰化畸形”、“分葉腎變異”、“胸椎骨質增生并棘上韌帶骨化畸形”、“ 左側第5 跖骨贅生趾畸形”、“左位闌尾變異”、“樞椎增生性畸形”、“Y字形跖骨并6 趾足畸形”、“ 左橈尺骨遠端雙骨折畸形愈合” 等先天或后天性異常標本20 余件,采用體質人類學“非測量性考察法”、“體質測量法”和CT斷層影像綜合考察,經定性分析和統計學處理,屬于變異的標本有“分葉腎變異”等10 項;先天性畸形的標本有“Y字形跖骨并6 趾足畸形”等5 項;退行性變畸形標本3 項;創傷和壓迫性畸形標本2 項,分類考察結果先后在國家科技核心期刊發表系列研究論文13 篇,集中反映“人體科技館異型標本的科學考察與文化收藏研究”項目的學術內涵,旨在彰顯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實踐成果。
【關鍵詞】 器官變異;人體畸形;體質測量;應用解剖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ject belongs to physical anthropology. All study materials are derived from the specimen storehouse of the schoo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of human body ,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we have found more than 200 pieces of human body shape variation and organ or structure variation samples, selecting more than 20 pieces of congenital or acquired abnormal specimens, such as, "lumbosacral and sacrococcygeal fusion", " congenital sacral lumbarized deformity "," leaf kidney variation "," sternum hyperostosis with supraspinous ligament ossification deformity "," the left fifth metatarsal supernumerary toe deformity "," left bit appendix variation "," axial proliferative deformity" , " foot deformity of Y-shaped metatarsal with the sixth toe" ,"double fracture and abnormal healing of the left distal radius and ulna". Taking the method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non-measurement study method", "physical measurement "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CT tomography, after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treatment, there are 10 items variations of the specimens,just like the ” leaf kidney variation"; And the number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of the specimens is 5 items , for example, "foot deformity of Y-shaped metatarsal with the sixth toe" ; Degenerative abnormal specimen has 3 items; Trauma and compression deformity specimens account 2 items,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study results, we have published a series of research papers at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e journals, the total number is 13, which focuses on reflecting the academic content of the projec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variation and abnormal sampl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of human body ", it aims to demonstr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research study and practice achievements.
[Keywords] Organ variation; human malformations; physical measurement; applied anatomy
人體異型標本包括人體形態變異與器官結構畸形的解剖學標本。由于人體變異與畸形的表現千奇百態,在群體中發生的機率極低,故異型標本的發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加之形成的原因眾多,演化機理復雜,并直接關系到臨床的診斷與治療效果,故開展人體異型標本的科學考察與收藏,對于豐富學院人體科技館的文化內涵,探索人類生物進化奧秘與臨床醫學應用,均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意義。目前。有關人體異型標本的研究,主要是靠臨床工作者的隨機發現與一般分析,尚缺乏系統科學地觀察測量和深層次的理論探討以及綜合論證。專業解剖學工作者對人體異型標本的研究曾有過重要的貢獻,但近年來,受現代科技的影響,眾多解剖工作者的目光已轉向鼠科動物或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對人體形態解剖的研究似乎興趣冷漠,特別是有關人體異型標本觀測考察的文章。鮮見于報端。有關異型標本的科學考察研究,于2010 年、2011 年連續獲“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 的立項資助。該項目的基本思路是,以本院人體科技館為基地,開展以異型標本為題材的科學普查,發現并收藏了各類形態變異與結構畸形的標本200 余件,分批將部分標本應用科學的檢測方法手段實施考察,對所獲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討論,并對其類定性、形成原因、演化規律、功能影響、臨床表現以及科學價值等逐一開展科學論證。一年多來,項目組的成員先后撰寫系列研究論文20 余篇,均已在《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解剖與臨床》、《解剖學研究》《中國健康月刊》和《科技咨訊》等國家科技核心及核心遴選期刊公開發表13 篇,其系列成果獲學院2011 年度大學生“科技創新”一等獎,并參加2011 年第九屆“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經專家盲審、現場考察答辯和綜合評定,榮獲省一等獎,充分彰顯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項目的實施,在科學研究中的促進作用。系列研究成果綜述報告如下。
1 材料來源
本項目作為首期部分考察研究對象的材料均取源于本院人體科技館的陳列標本庫。主要有 “額中縫顱骨”、“分葉腎”、“腎血管異常”、“腰骶椎并骶尾融合”、“副腓腸肌”、“枕間縫顱骨”、“副脾”、 “先天性骶椎腰化畸形”、“胸椎骨質增生并棘上韌帶骨化”、“ 左側第5 跖骨贅生趾”、“左位闌尾”、“先天性左側骶髂關節完全融合”、“左側先天性股骨頸干直角”、“樞椎增生性畸形”、“胸骨巨形滋養動脈孔”、“Y字形跖骨并6 趾足”、“左橈尺骨遠端雙骨折畸形愈合”、“多胸椎骨性融合”、和“雙凹顱頂”等先天或后天性異常標本。所有標本均經過常規清潔和防腐處理后,精心制作而成,標本的表面形態和結構較清晰,具有較好的真實性,均符合解剖科學考察要求。
2 考察方法
項目研究采用國際通用的體質人類學“非測量性考察法”、和“體質測量法”(1906 年于摩納哥召開的第13 屆國際人類學與考古學會議和1912 年日內瓦召開的第14 屆國際人類學與考古學會議上通過的測量項目。采用此項方法測量所得到的數據具有統一的國際標準)實施考察,參照《人體測量手冊》[1]與《中國人解剖學數值》[2]相關項目逐一進行測量,應用德國體質人類學馬丁測量儀(精度±0.1 mm)測量,根據對象不同采集標本的形態結構觀察元素和科學數據。通過統計學3 線表分析其結果;重要項目采用實物拍照和CT斷層影像現代技術參考研究,以確保研究成果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3 考察結果
經整合“非測量性考察法”形態觀察、“體質測量法” 各項目測量、和“CT斷層影像解剖學” 檢測等手段考察獲得的相關信息,進行分類定性分析,發現屬于器官變異的有兒童“分葉腎變異”、“腎血管變異”、“胸骨巨形滋養動脈孔變異”、“副腓腸肌變異”、“額中縫顱骨變異”、“枕間縫骨顱變異”、“副脾變異”和罕見的先天性“左位闌尾變異”等標本;屬于畸形類的有先天性“骶椎腰化畸形”、多化性“胸椎骨質增生并棘上韌帶骨化畸形”、先天性“左側第5 跖骨贅生趾畸形”、“先天性左側骶髂關節完全融合畸形”、“先天性左側先天性股骨頸干直角畸形”、先天性“樞椎畸形” 、先天性“Y字形跖骨并6 趾畸形足畸形”、創傷性“左橈尺骨遠端雙骨折畸形愈合”、退行性變“多胸椎骨性融合畸形”、先天性“腰骶椎并骶尾融合畸形”、和地方性“顱頂雙凹畸形”等標本。對以上部分典型的變異與畸形的標本進一步開展胚胎發生學、病理解剖學和與臨床應用等綜合研究,結果討論如下。
4 分析討論
按照人體解剖學的理論[3],人體器官的形態構造、位置關系及其血管神經配布狀態,均在統計學上占優勢的為正常現象。部分形態結構與正常狀態有一定的差異,稱變異。變異一般不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解剖學形態結構如超出一般變異范圍,甚至出現明顯變化,并嚴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者,稱為異常或畸形,眾多研究資料表明,人體器官的變異或畸形的發生,多以先天性的因素為主,生態環境、行為習俗、職業勞作、疾病與創傷等因素也與人體畸形的發生有密切關系。本來人體的變異,按理說應是促進機體順應環境,以增強生存能力的一種調節機制。因為人類從古猿、能人、直立人、到智人,歷經了數百萬年的演化,以至于進化為直立行走的現代人類,就當今現代人的顱腦來說,其容量(1400 ml)要比200 萬年前的“東非能人”[4](700 ml)多大一倍,而且各種功能也日臻完善。現在看來,似乎人類的生物學進化已基本完成,其實,人類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間還存在很大差異,就人體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言,也不相一致,說明人類仍在潛進化。如手的掌指功能越來越靈活精細,面部趨向垂直,小腿第3 腓骨肌的出現和思維與語言信息功能的不斷完善,都足以標志著人體解剖學的進化與創造性功能日益增強的結果。根據英國劍橋的桑格研究院(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以及兩家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機構最近的研究發現,每個人相比其父母一輩,其基因組均出現了多達60 余處的突變。這種潛在的基因一旦條件滿足時,將誘導潛變異進化現象。變異的另一面就是退化。如體毛、耳廓,達爾文結節、智齒、第三眼瞼、鎖骨下肌、掌長肌、闌尾、犁鼻器、第13 根肋、頸肋和副鼻腔、小指(趾)等數十個人體器官與結構,正在逐漸退化或已經消失[5]。此外,如果突變的基因發生錯位,將導致先天畸形。造成畸形的原因還很多,諸如胚胎早期發生紊亂、發育異常和后天的退行性變等。
人體畸形輕則影響正常的生活質量,嚴重時導致器官功能障礙,引發臨床危機。應值得說明的是,該項目所發現的部分標本的確有限,不能含括所有的變異或畸形范疇,但系列考察結果顯示確實有一定研究意義。綜合分析其中兒童“分葉腎變異”標本18 例(男14 例,女4 例)有不同程度的腎分葉現象[6],一般以5~8 葉居多,右側腎分葉略高于左側,年齡越小分葉數越多,表達率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印證了男性早期生理發育遲于女性的科學結論。由于分葉腎的研究將為多囊腎、腎腫瘤[7]、腎柱肥大等疾病的診斷與分析提供鑒別依據;先天性 “Y字形趾骨并6 趾畸形足”標本[8],6 個足趾排列整齊,外形均勻,解剖發現第6 趾還有趾長伸、屈肌腱分布,說明異常次生趾仍具有正常功能,本例標本還出現了第具有進化意義的小腿第3 腓骨肌的出現,這種顯性多趾遺傳與進化變異并現[9],實屬少見;“骶椎腰化畸形” 標本[10],考察發現,骶椎只有4 塊骶椎,第1 椎體部發育不完全,僅部分與第2 骶椎椎體骨化,左側橫突肥大,已基本融合成骶骨左翼,右側由第2 骶椎橫突形成副翼,由此推斷,本例患者生前腰骶疾患甚為嚴重[11];“樞椎畸形” 標本[12],屬于高位頸椎發育性畸形;樞椎齒突左側與上關節面之間有一明顯增生骨塊(12.00 mm×矢徑15.00 mm×橫徑12.00 mm),已與椎體和齒突形成完全融合,右上關節突高于左側5.00 mm,先天性齒突塊狀增生并功能異常發生概率較低,齒突的先天性畸形也十分稀少;,一旦出現異常,將導致上位寰樞椎嚴重不穩,出現偏頭曲頸以及造成頸神經損傷性疾病等的多發性臨床表現[14];“胸椎骨質增生并棘上韌帶骨化畸形” 標本[14],屬于椎骨后天異化增生和軟組織退行性變所致,胸椎骨質增生臨床頗為多見,但骨質增生合并棘上韌帶骨化多元畸形不常出現,該例標本的考察在腦脊液檢驗與麻醉胸椎間穿刺手術入路等臨床應用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15];“左橈尺骨遠端雙骨折畸形愈合”標本,的確難得一見,研究結果是一例少年時期創傷性橈尺骨遠端雙“青枝骨折”的典型范例[16],因未及時矯正治療,而造成畸形愈合,以左前臂內旋90 度的功能障礙的姿勢伴隨其終身。在本研究項目中最具有特別意義的是“左位闌尾變異”標本的發現[17],對研究消化管胚胎學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極為罕見的實物,闌尾正常右下腹部,根據Collins收集35萬例闌尾的位置變化統計資料統計[18],右下腹部95.48%,右上腹0.58%,左上腹3.71%,左下腹0.23%,而本例闌尾在左中下腹處,其概率僅0.02%,該例標本還并伴有多器官的異位現象,為闌尾炎的X斷層、B超影像和臨床鑒別診斷與治療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說明無論在任何時期,對人體變異與畸形標本的研究,仍然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尤其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計劃充分利用人體科技館的標本資源,全面深入地開展項目的后續研究,進一步促進大學生研究性項目成果的提升、肯定和轉化應用
參考文獻
[1] 邵象清.人體測量手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1984,2: 1-427.
[2] 黃瀛.中國人解剖學數值[M].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2: 1-456.
[3] 柏樹令.系統解剖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8:1-6.
[4] 陳翁良.人類[M].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2001,12:31-112.
[5] 王筱容,陶學謙.鼻及鼻竇的先天性解剖變異(附120例冠狀位CT觀察).濱州醫學院學報,1999,22(5):492.
[6] Campadelli P, Casiraghi E, Pratissoli S. A segme ntation framework for abdominal organs from CT scans. Dipartimento di Scienze dell’Informazione, Universitá degli Studi di Milano, Via Comelico 39/41, Milan, Italy. 2010 Sep;50(1):3-11. Epub 2010 Jun 9.
[7] 王彬.腎臟假瘤—腎分葉畸形[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3, 15(3):206-207.
[8] 張輝,李明,王立波.雙足V形跖骨及多趾畸形一例報道[J].中國中醫骨科,1992,2(3):51.
[9] Carol E.at al:Dominant Polysyndactyly:A report of two families J Pediat.90(6),961,1977.
[10] 馮地忠,孟鑌,倪躍,等.骶骨變異1例報告[J].局解手術雜志,2006,15(1).
[11] Cheng JS ,Song JK.Anatomy of the sacrum[J].Neurosurg Focus,2003,15:14.
[12] 劉力君.小兒環樞椎旋轉畸形的診斷和分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1994,9(2):116-117.
[13] 丁力.針刀松解樞椎加寰樞椎整復術治療寰樞關節紊亂癥168例[J].湖南中醫雜志,2010,5,26(3):55-56.
[14] 劉立成,張佐倫,于錫欣,等.胸椎黃韌帶骨化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06(3):71-72.
[15] 單云官,魏煥萍,陳金源,等.胸椎骨質增生的解剖學研究及其意義[J].武警醫學,1992,2(3):6-9.
[16] 白曉東,邢更彥.橈骨骨折術后前臂旋轉功能障礙的預防及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9):875-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