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結腸治療方法8篇

時間:2023-06-22 09:13:2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慢性結腸治療方法,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關鍵詞: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芪黃栓;腸道內給藥;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72-02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是一種以結腸黏膜損害為主的慢性黏膜病變,其病程長、易反復,病情輕重不一,以大便次數多、頑固性腹痛、腹瀉及大便中含膿血和黏液為特點。自2009年以來,筆者采用中藥制劑”芪黃栓”腸道內給藥治療此病38例,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將療效及護理觀察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9年6月~2010年10月期間在本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患者7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0年制定的炎性腸病的診斷標準,根據臨床癥狀及結腸鏡檢查或病理檢查確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無其他并發癥。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18~68歲,平均45.5歲;病程8個月~22 a,平均4.8 a;病變部位位于直腸及乙狀結腸23例,位于降結腸12例,位于全結腸3例。對照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20~62歲,平均42.9歲;病程5個月~20 a,平均4.3 a;病變部位直腸及乙狀結腸22例,位于降結腸14例,位于全結腸2例。2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礎治療,包括休息、給予易消化飲食,病情嚴重者給予流質飲食或者暫禁食,按需予靜脈補充能量。在基礎治療上對照組常規給予琥珀酸氫化可的松100 mg加0.9%生理鹽水150 mL保留灌腸,1日1次,20 d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基礎治療基礎上予中藥制劑芪黃栓(藥物組成:黃芪、蒲黃、白術、五靈脂、槐花、川芎、薏苡仁、敗醬草、白頭翁、當歸、白及,由本院制劑室制成栓劑),1枚(10 g)塞入保留,1日3次,20 d為1個療程。

2觀察項目

大便常規檢查,觀察大便次數,大便形、色、質、腹痛情況,有無里急后重,食欲,體重。

3中醫護理

3.1情志護理因潰瘍性結腸炎病程長,恢復慢,易復發,患者易產生緊張,焦慮或憂郁情緒,對治療缺乏信心,不進行認真系統的治療。凡是這類患者住院,將特別注意患者的情志護理。因為“心脾為母之臟,心火之熱可溫脾土”,心理負擔會加重病情。作為護士要用和藹的態度,耐心向患者解釋疑問,安慰、開導患者,從生活上給予關心體貼,及時了解患者的思想狀況,介紹同類患者治愈的經驗,使之消除恐懼、憂慮心理。

3.2操作護理塞藥前囑患者排空大便,左側臥位,護士戴手套,取栓劑一顆,囑患者放松,輕輕將藥物塞入,讓患者臥床休息1 h,待栓劑充分吸收后再起床活動。

3.3基礎護理部分患者因大便次數增多,可能出現肛周濕疹,應督促患者在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洗肛周及外,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對有肛裂及痔瘡的患者,在塞藥前用溫水洗浴,塞藥時動作輕柔,盡量避免增加患者痛苦。同時應保持床單整潔、干燥。

3.4病情觀察觀察大便性狀、次數、量。若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口干舌燥、眼窩凹陷、皮膚干燥,給淡鹽水頻服。如患出現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四肢厥冷、少尿或無尿等危癥,立即報告醫生。

3.5飲食護理飲食規律,1日3餐做到定時定量,不過分饑餓、不暴飲暴食,這樣有利于腸道消化平衡,避免因無節制飲食而致腸道功能紊亂。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膩為基本原則,宜食健脾食品,如山藥、扁豆、蓮心、百合、紅棗。少食冷飲,少食易脹氣的食物,如牛奶和乳制品、韭菜、洋蔥、大蒜、油炸食品、咖啡、碳酸飲料等。禁食用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及飲酒。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常規檢查正常,纖維結腸鏡檢查示水腫、充血,淺表潰瘍,糜爛出血,腸黏膜表面膿性分泌物均消失;有效:臨床癥狀及大便常規檢查有明顯好轉但有一項未消失者,纖維結腸鏡檢查病變好轉但無充血。水腫未完全消失;無效:癥狀未消失,大便常規檢查異常,纖維結腸鏡檢查病變無明顯改善。

4.2治療結果治療組痊愈24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1%。對照組痊愈12例,有效13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65.7%。

5討論

篇2

[摘要] 目的 探討參苓白術散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慢性結腸炎的療效,用于指導臨床治療。方法 整群選擇2014年3月―2016年1月該院收治的慢性結腸炎患者12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64例,將治療組用中醫方法治療與對對照組西醫治療進行療效比較觀察。結果 治療組治愈39例(60.94%),總有效率90.63%;對照組治愈27例(42.19%),總有效率70.32%。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40, P

[關鍵詞] 中醫;參苓白術散;慢性結腸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1(b)-0132-03

Shenling Baizhu Powder Together Tongxie Decoction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Colitis

DAI Ming-jun

Department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Jilin Provincial People s Hospital,Changchun, Jilin Province,13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hen Ling Bai Zhu Powder together Tong Xie Yao Fang in Chronic colitis.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128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l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from March 2014 to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Which group included 64 cases. We compared the therapeutic group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ith control group in western medicine. Results 39 cases were (60.94%) cured in therapeutic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90.63%. while 27 cases (42.19%) were cured in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70.32%.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herapeutic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χ2=8.40,P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henlingbaishu;Chronic colitis;Treatment

慢性Y腸炎是一種反復性、多發性、慢性以結腸、直腸及乙狀結腸為發病部位的肛腸疾病,該病也是一種發病原因不明的非特異性炎癥類疾病。目前多認為與遺傳、免疫、過敏等因素有關,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粘液便伴有腹部下墜感明顯等。另外該病也具有病情輕重不一、病程較長、極易反復發作等特點。對于該病的治療,在西醫范圍內缺乏特效藥物。近年來隨著研究者對中醫藥領域的不斷研究和探索發現中醫藥在慢性結腸炎的治療方面極具優勢。該研究整群選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來該院就診的128例慢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使用中醫療法與西醫療法進行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該院收治的慢性結腸炎患者128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64例,男32例,女32例;年齡25~77歲,平均年齡(45.6±6.1)歲,病程0.5~1年;對照組64例,男33例,女31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45.4±7.2)歲,病程0.5~0.85年。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輕重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治療方法

1.2.1 中藥治療方法(治療組) ①脾虛肝旺型。臨床癥狀:陣發性腹痛加劇、腹瀉伴腸鳴音增強、頻繁排泄膿血便、胸悶、噯氣、睡眠不佳、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治法:健脾益氣、止瀉治療。方用:痛瀉要方為主合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物組成:焦白術20 g,茯苓10 g,陳皮10 g,黨參15 g,枳殼10 g,白扁豆15 g,防風15 g,薏苡仁20 g,砂仁10 g,蓮子肉10 g,炒白芍15 g,桔梗10 g,山藥20 g,木香10 g,甘草10 g。②脾虛濕盛型。臨床癥狀:腹痛加劇、大便溏瀉并帶有膿血和粘液、腹脹、頻繁納差、面色青黃、舌淡胖、脈滑數。治法:穩中健脾、清熱化濕。方用:參苓白術散為主合痛瀉要方,藥物組成:茯苓20 g,蓮子肉20 g,山藥20 g,藥用黨參30 g,扁豆20 g,炒白芍15 g,防風15 g,焦白術20 g,薏苡仁20 g,陳皮10 g,肉豆蔻10 g,砂仁10 g,葛根10 g。以上中藥水煎服,1劑/d,2次/d。

1.2.2 西藥治療方法(對照組) 選擇柳氮磺胺吡啶(國藥準字H31020840),用量為:初始口服劑量為2~3 g/d分3~4次口服,如無腸胃道反應或過敏反應,則逐日增至4~6 g/d分4次服用,待癥狀好轉后,可逐漸減至維持量,1.5 g/d,分3次/d服用,直至癥狀完全消失。

1.3 判定標準

治愈:臨床主要癥狀如腹脹、腹痛、肛鳴、肝門下墜感等消失,查體可見下腹部壓痛感消失,大便、舌及脈等恢復正常,便常規連續3次檢查均顯示正常,腸鏡復查粘膜病變情況,結果顯示正常。有效:臨床主要癥狀如腹脹、腹痛、肛鳴、肝門下墜感等基本消失,間或發作,查體可見下腹部壓痛感基本消失,大便、舌及脈等恢復正常,便常規連續3次檢查均提示正常,腸鏡復查粘膜病變情況,可達2級以上。無效:經治療后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無緩解,查體未見好轉,便常規及內鏡檢查均無改善或病情加重[1]。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完成數據的統計處理,觀察兩組數據進行結果比較,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經χ2檢驗,P

2 結果

經治療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0.63%,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0.32%,治療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0,P

3 討論

慢性結腸炎屬于屬于中醫學中的“內瘍”“泄瀉”“腸風”“腸蕁薄傲〖病鋇確凍耄其發病多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及感受外邪等導致[2]。針對該疾病的治療,中醫主要采用健脾益氣、清熱化濕、止瀉治療等方法,具體做法為①脾虛肝旺型。焦白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之功效,茯苓則健脾利水滲濕,其中焦白術與茯苓配伍具有除濕運脾之功效,二者聯用可以使脾氣充足,有化濕之力濕濁去則自有健脾之功,脾健濕除而瀉自止;山藥益氣補脾,蓮子肉補脾澀腸,又可健脾開胃,使食欲增加,二藥聯用有助于焦白術健脾益氣,厚腸止瀉;扁豆和薏苡仁可健脾化濕,添加二者有助于焦白術和茯苓發揮滲濕止瀉之功效。桔梗宣肺可通利水道。處方可隨癥加減,肝旺者加枳殼、桔梗、木香、甘草。②脾虛濕盛型。焦白術兼具補氣健脾燥濕之功效,茯苓可健脾利水,二者聯用可除濕運脾;薏苡仁和扁豆可健脾化濕熱;蓮子肉可開胃健脾,山藥益氣補脾,二藥配伍可增強健脾益氣之功效;白芍酸寒,緩急止痛,養血柔肝,兼斂脾陰;陳皮辛苦而溫,醒脾和胃,理氣燥濕,有助于焦白術的健脾功效;防風舒脾升陽,兼散肝郁,防風與陳皮聯用可消除噯氣、胸脅脹滿等。處方可隨癥加減,濕盛型者可加肉豆蔻和葛根。劑型使用湯劑,原因在于湯劑可被胃腸道較快吸收,有助于快速發揮藥效,也利用隨著癥狀及時調整藥物使用,既滿足辯證論治的治療原則,也方便易攜,為患者帶來了方便[3]。

該研究通過對慢性結腸炎患者使用參苓白術散合痛瀉要方加減進行研究,結果顯示④甙資跎⒑賢蔥閡方治療組總有效為90.23%,柳氮磺胺吡啶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0.87%,治療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χ2=8.40,P

該研究證實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結腸炎方面雖然具有很大優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中醫對于慢性結腸炎的治療機制尚不明確;中治療方法缺乏統一、規范的辨證論治標準。所以對中醫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加強理論學習和實驗研究,深入探索中醫治療慢性結腸炎的機制,使得該病的治療有據可循;需要制定統一的辨證論治標準和療效評價標準,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不僅需要重視祖國醫藥對疾病治療的發展,也應與現代醫學和實驗研究想結合,使慢性結腸炎的治療不斷發展,為追求系統有效的治療方案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劉超.中醫藥治療慢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4):1365.

[2] 田友.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22):104.

[3] 井小會.中醫藥治療慢性結腸炎研究進展[J]. 河南中醫,2014,34(1):178.

[4] 侯杏.加味左金丸治療寒熱錯雜型慢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D].長沙:湖南中醫藥大學,2014.

[5] 王羽豐.八味結腸湯治療慢性結腸炎臨床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3.

[6] 張承紅.當歸芍藥散加味治療肝郁脾虛型慢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D].太原:山西中醫學院,2015.

[7] 樸有為.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慢性結腸炎34例[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8):122.

篇3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慢性結腸炎;臨床療效

臨床統計數據資料顯示[1,2]:慢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治療較為困難,患者治療后臨床復發率水平較難控制。鑒于此,本文為了進一步探討臨床治療慢性結腸炎的可靠治療方法,從而為臨床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依據和支持,本文總結了我院治療慢性結腸炎患者的實踐經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結腸炎病例,共計72例。按照患者性別情況分析,其中男性病例42例,女性病例30例;年齡35歲~55歲,平均年齡(46.52±3.45)歲。隨機將患者進行分組,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臨床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具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36例患者采用甲硝哇片0.2g,口服,2次d,連續4d后停6d;奧美拉唑20 mg,口服,2次/d,連續10 d;復方維生素B 2片,口服,2次/d,連續10 d。每1個療程為10d,療程之間停4d,連續3個療程[3]。

治療組36例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中藥治療[4]:葛根18g、黃連12g、制大黃18g、神曲15g、山碴16g、炒麥芽20g、陳皮10g,1劑/d,加水500ml,煎取300m1,150mI/次,2次/d口服,7d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臨床治療效果和復況。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且以P

2結果

2.1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結果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如下:治療組36例患者中,治愈31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35例,總有效率為97.22%;對照組36例患者中,治愈26例,有效5例,無效5例,總有效31例,總有效率為86.11%。總有效率組間比較,治療組患者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復況比較結果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復況比較結果如下:在整體復發率上組間比較,治療組患者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水平,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慢性結腸炎屬于一種慢性、反復性和多發性的疾病,從臨床統計數據結果上分析,慢性結腸炎的發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按照患者臨床癥狀特點分析,慢性結腸炎患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左下腹疼、腹瀉、里急后重、時便下沾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生,患者病情可能隨時出現好壞交替的現象,病情相對較為容易反復發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顯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臨床上關于慢性結腸炎治療的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5,6]。

從以往的相關文獻研究和報道結果上分析[7]:傳統治療慢性結腸炎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采用西藥抗生素進行治療,但是患者實施治療后的臨床效果并不明顯,同時治療后復況較為嚴重。而有報道病例結果顯示[8]: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治療慢性結腸炎具有一定的臨床比較優勢。

本文研究中治療組的研究對象在臨床治療總體效果和臨床復發率上均顯著的優于對照組的研究對象,這種比較優勢得到了廣大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和相關醫護人員的好評。

進一步研究后,我們發現:在西藥抗生素的作用下,患者感染的風險和幾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礎之上,針對患者采用中藥灌腸液可以有效的提高和發揮藥物的吸收效果,此外還能起到局部沖洗清潔的作用。在多種治療手段聯合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可以實現解痙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愈合等多重作用。

因此,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臨床針對慢性結腸炎患者實施治療的實踐過程中,與單純采用西醫治療的治療方法相比較,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并且在控制復發率上也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

參考文獻:

[1]竇曉壇.世界胃腸病學會及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關于炎癥性腸病生物治療的倫敦共識意見:起始、終止、藥物選擇及應答預測[J].中華消化雜志,2011,31(12):825-828.

[2]葉勝青,丁在咸,張,等.植物乳桿菌對白細胞介素-10基因敲除小鼠結腸炎的治療作用[J].中華消化雜志,2011,31(9):619-624.

[3]林英勇,秦湘紅,袁耀宗,等.5-氨基水楊酸鋅膠囊治療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10,30(4):263-266.

[4]陳衛,丁文俊,崔龍.手輔助腹腔鏡與開腹全結直腸切除回腸儲袋肛管吻合術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對比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10):1077-1079.

[5]霍麗娟,安麗婷,師永盛.美沙拉嗪聯合雙歧三聯活菌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消化雜志,2012,32(8):523-527.

[6]黃宣,呂賓,張爍.抗腫瘤壞死因子α制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薈萃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6):499-504.

篇4

[論文摘要] 目的:探討結腸脾曲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表現、診斷方法及治療手段。方法:對 10例結腸脾曲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患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痛、腹脹和便秘,易誤診;有8例病人通過X線鋇灌腸造影診斷,有2例通過螺旋CT氣鋇雙重成像診斷,均可顯示結腸脾曲過高,迂曲成角甚至扭轉,合并橫結腸過長;10例病人通過手術松解結腸脾曲,切除冗長結腸都取得良好療效。結論:結腸脾曲綜合征是由于先天性結腸脾曲固定點過高、橫結腸冗長、橫結腸左角狹窄的疾病 ,易誤診,診斷主要依據 X線鋇灌腸造影,手術是該病的有效治療手段。

結腸脾曲綜合征(syndrome of splenic flexure of colon,SSFC)是一種少見的頑固型假性腸梗阻,易致長期誤診[1]。是先天性結腸脾曲固定點過高、橫結腸冗長、橫結腸左角狹窄的疾病,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的反復不完全性腸梗阻。1996年1月~2004年4月我院收治10例,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3例,女7例;年齡36~78歲,平均(52±2)歲。表現為反復腹痛、腹脹、食欲減退、乏力、消瘦等周期性不完全腸梗阻癥狀,瀉劑療效差。可誘發急性腸梗阻(8例),易誤診,有3例誤診為慢性闌尾炎、3例誤診為慢性腸炎、3例誤診為腸功能紊亂、1例誤診為慢性膽囊炎。

非急性發作期腫瘤標志物、腸鏡等各項輔助檢查均無特殊表現,急性期腹部平片示低位不完全性腸梗阻,升結腸擴張、糞便淤積。X線鋇灌腸造影檢查均顯示結腸脾曲過高,迂曲成角甚至扭轉,合并橫結腸過長。有2例合并乙狀結腸過長。B超、CT顯示各有1例合并慢性闌尾炎、慢性膽囊炎、子宮肌瘤。其中2例行螺旋CT氣鋇雙重成像檢查,可以清楚顯示結腸脾曲過高、橫結腸冗長、迂曲成角。

1.2治療方法

對發作次數較多,發病時間較長的病人均行手術治療。10例行結腸脾曲松解。其中7例加橫結腸部分切除,橫結腸、降結腸吻合,7例中有2例行腹腔鏡下結腸脾曲松解,橫結腸部分切除,術中使用吻合器。1例加肝曲松解,乙狀結腸排列固定手術,2例加乙狀結腸部分切除術,3例合并慢性闌尾炎、慢性膽囊炎、子宮肌瘤的病人均予以合并疾病的切除。

2結果

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腸黏膜慢性炎癥,部分腸管擴張,部分見黏膜及黏膜下層有淋巴細胞浸潤。住院期間臨床癥狀均緩解,未出現并發癥。隨訪6個月~6年。手術治療后病人,3個月后臨床癥狀緩解,體重增加,食欲正常,無臨床癥狀復發。

3討論

3.1發病機制

SSFC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于先天性結腸固定點異常所致。腸道不同部位的固定點彼此獨立,由于先天性固定點的異常,胎兒自發育期腸管在腸內容物壓力下不平衡生長,過長腸管發生機械性扭轉,少部分為其他原因,如克隆病、慢性胰腺炎。臨床表現大致可分為普通型、腹痛型、中毒型[2]。

本組病例突出的癥狀是反復發作的不完全性腸梗阻,長時間的便秘,多在中老年時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女性病人占較大比例,也有年輕病人。可能與老年患者胃腸道功能減退,橫、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平滑肌松弛,無力克服脾曲過高、成角造成的通過障礙而形成慢性梗阻有關,長期臥床可加重癥狀,當合并胃下垂、左腎積水、乙狀結腸扭轉或子宮肌瘤時,可誘發或加重脾曲綜合征。

3.2臨床表現和診斷

結腸脾曲綜合征缺乏典型癥狀,其臨床上常常容易與其他專科疾病的表現相混淆,加上對本病認識不足,往往造成誤診,且誤診時間長,部分病人往往多次住院行各種檢查。結腸脾曲綜合征患者的突出癥狀為慢性不完全性結腸梗阻,患者多在中老年時才出現明顯臨床癥狀,隨著病程的延長,可逐漸出現食欲嚴重減退、全身無力、精神不振、消瘦貧血,急性發作期,患者出現劇烈腹痛。腫瘤標記物、結腸鏡、B超、CT一般無異常發現。該病的特異性檢查是X線鋇灌腸檢查,可發現結腸脾曲過高、成角、狹窄或扭轉,左結腸空虛萎縮而右半結腸脹大積糞,常伴有橫結腸、乙狀結腸冗長。SSFC易誤診,且誤診時間長,常診為慢性結腸炎、慢性闌尾炎、習慣性便秘,急性腸梗阻、小腸神經官能癥、盆腔炎、子宮肌瘤、慢性膽囊炎等疾病。 轉貼于

3.3治療方法

年輕、一般情況好、癥狀較輕以及無加重因素存在的單純脾曲綜合征可行非手術治療,可試用纖維結腸鏡通過左結腸角,或口服腸道動力藥物以及輕瀉劑通便。以下情況有手術指征:①病史1年以上,保守治療無效。②病史雖較短,但癥狀嚴重,有伴發疾病存在或合并其他需剖腹手術的疾病。③不能排除腸道惡性腫瘤。④X線鋇灌腸造影檢查示脾曲過高、扭轉,右半結腸嚴重擴張、積糞。長期的慢性的不完全腸梗阻,結腸長期積糞、擴張,術前應反復清潔灌腸,洗盡腸腔內的積糞,以利于結腸吻合口的愈合,避免術后腸瘺的發生。手術方式應力求簡單有效,不宜盲目擴大手術范圍,術中全面探查腹腔以解除可能存在的加重因素。脾曲松解術為最常用的術式,手術時應先松解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在內的整段左半結腸,切除多余的結腸段,吻合后排列固定,使整段結腸通暢,不扭曲、成角、無張力,恢復左半結腸的正常解剖位置,本組2例為腹腔鏡下脾曲松解術,當鋇灌腸提示橫結腸過長、扭曲脹大明顯時,需行腸切除。

SSFC患者術后一般約需經過3個月才逐漸恢復,故術后應常規口服緩瀉劑,這可能因長期的脹氣、積糞致使結腸慢性炎癥,在病因去除后仍需一定時間才能逐漸恢復。術后要加強營養支持,應用腸道營養制劑如谷氨酰胺、金雙歧等促進康復[3,4]。

[參考文獻]

[1]Grassi R,Cappabianca S,Porto A, et al.Ogdvie's syndrome (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6 additional cases[J].Radiol Med(Tofino),2005,109:370-375.

[2]黃天立,黃志文.再論結腸脾曲綜合征的外科治療[J].廣州醫藥,2004,35:19-20.

篇5

方法:對82例慢性腎功能衰竭中、晚期患者隨機分成2組,在進行常規的結腸透析后,分別給予甘露醇保留灌腸和尿毒清保留灌腸,采用自動分析儀檢測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尿素氮、肌酐、血尿酸、電解質水平及體重的變化;同時觀察其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結果:82例慢性腎衰患者中,觀察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顯著性,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且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電解質無明顯變化。

結論:結腸透析聯合甘露醇保留灌腸可延緩慢性腎衰的進展,療效優于尿毒清保留灌腸。

關鍵詞:慢性腎衰竭 結腸透析 甘露醇保留灌腸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164-02

慢性腎功能衰竭是各種腎臟疾病進行性發展的最終結局,如何延緩慢性腎衰竭的進展仍是目前科研及臨床治療的難題。早期預防、延緩或阻止慢性腎衰竭病情的進展,對于慢性腎衰患者至關重要。如何更有效、更經濟的治療慢性腎衰為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常規結腸透析后應用甘露醇保留灌腸在慢性腎衰中、晚期患者的治療,取得明顯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腎衰竭3、4期,并且無嚴重的心力衰竭,無合并感染及嚴重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近期無腸道及肛區出血的患者,給予結腸透析治療,共82例,男55例,女27例;年齡38-70歲,平均(54土15)歲。原發病分別為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慢性腎盂腎炎、多囊腎、痛風性腎病、腎小動脈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入選患者采用單盲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為44例,分別為慢性腎炎21例,糖尿病腎病8例,慢性腎盂腎炎6例,梗阻性腎病2例,狼瘡性腎炎2例,高血壓腎損害2例,尿酸性腎病1例。對照組為38例,分別為慢性腎炎18例,糖尿病腎病10例,慢性腎盂腎炎6例,高血壓腎損害3例,尿酸性腎病1例,所有入選患者均給予慢性腎衰竭基礎治療,如飲食治療,控制血壓、調整血糖,糾正貧血及酸中毒等,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儀器。治療儀器為JS-308F型結腸透析機(廣州市今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1.2.2 結腸透析步驟。①腸道清洗:透析治療前用清水清洗腸道,用水量10-20L,直至無糞便排出。②結腸透析:利用濃縮的透析液按比例配置成透析液進行結腸透析,利用結腸透析機反復更換透析液,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決定透析液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約2h左右。③觀察組采用甘露醇稀釋后保留灌腸,保留時間盡可能長,對照組采用中藥尿毒清顆粒30g進行腸道內保留灌腸。

1.2.3 臨床檢查指標。治療前及治療1月后(20次),采用生化自動分析儀檢測血清中BUN, SCr, UA的水平;同時檢測治療前后血清K+、Na+、Cl-,Ca2+水平及體重等指標的變化。

1.2.4 統計學分析。采用SAS統計軟件,計量資料均采用X±S,組間資料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種治療方法比較:血尿素氮、肌酐、尿酸比較見表1。序貫結腸透析治療82例慢性腎衰3、4期患者,觀察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顯著性(P

2.2 治療前后電解質變化比較在透析過程中及透析后K+、 Na+,C1-、Ca2+水平和體重等均無明顯變化,差異無顯著性(P>0.05);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除有輕度腹脹外,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慢性腎衰是各種腎臟疾病發展的最終結局,我國有95%的終末期腎衰患者得不到有效醫治,大部分患者因經濟原因放棄治療而死亡[1]。因此尋找一個經濟有效的延緩腎衰進展的治療方法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清潔腸道的方法減少毒素的吸收,對于慢性腎衰患者治療尤為重要,臨床學者根據此原理,采用結腸透析療法,利用透析液中離子濃度的不同,使體內有毒代謝產物排出,同時將透析液中對人體需要的物質吸收人血液,既清除體內毒素,又改善機體內環境。腸內容物的滲透壓是制約腸吸收的重要因素,同種溶液在一定濃度范圍內,濃度愈大,吸收愈慢;濃度過高(高滲溶液)時,出現反滲透現象,水分由血液進入腸腔,使內容物的滲透壓降低至等滲時,才被吸收。甘露醇溶液對腸壁具有反滲透作用,并且較難吸收,致使腸腔水分大量增加,具有導瀉作用。利用這個原理我們設計結腸透析后采用稀釋甘露醇保留灌腸法治療3-4期慢性腎衰患者,取得比較理想效果,這和黃遠航等[2]研究結果相符,明顯優于采用尿毒清保留灌腸療法。因此,結腸透析甘露醇保留灌腸在慢性腎功能衰竭中、晚期有一定療效,對延緩慢性腎衰竭的進展有一定的作用。本方法較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有明顯的優勢,如治療費用較低,原材料價廉易得,安全性高,操作簡單,無明顯副反應,適用于輕、中度氮質血癥的患者及不宜進行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的患者,因此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灌腸;護理

【中圖分類號】R574.6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377-01

右髂窩內續于盲腸和結腸的部分是結腸,結腸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個部分,排列成個“M”狀,將小腸包圍在內。結腸炎是指這些“M”型的腸管所發生的炎癥。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病因未明的慢性結腸炎,以大腸(直腸和結腸)粘膜與粘膜下炎癥病變的主要特征[1]。其主要臨床癥狀為腹瀉、血便、腹痛以及一些腸外癥狀,如眼睛癢脹、口腔潰瘍、皮膚腫塊、關節腫痛、骨質疏松、腎結石等。病程漫長,輕重不等,有潰瘍性結腸炎8-10年病史的患者會有較高風險患結腸癌。對于其發病原因,現代西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與感染、遺傳、精神、過敏,特別是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但確切病因目前還不明確。同時,本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性,不斷加重,經久不愈,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因此,尋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方法顯得日益迫切。本文選取我院接收治療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與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患者資料:2002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40例,年齡在23-70之間,病程在5個月至25年之間。其中初發性患者10例,慢性復發性患者25例,慢性持續性患者5例。

1.2臨床表現:患者均有輕重不一的腹瀉癥狀,輕者每日排便3~5次,重者每日排便12~17次;糞便呈糊狀、粘液狀有11例,血性粘液便19例,粘液膿血便10例。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30例腹痛位于左下腹部或下腹部,9例無定位腹痛,并呈陣發性痙攣性絞痛,便后可暫時得到緩解,1例僅有腹部不適。40例均經3次大便常規檢查及培養,未獲致病菌及阿米巴原蟲。

1.3檢查:通過結腸鏡檢查,確定患者的病變部位,經檢查,病變腸段為直腸者7例,直腸、乙狀結腸者26例,左半結腸者7例。同時,在腸鏡檢查時,在病變部位夾取少量粘膜組織進行病理化驗發現,結腸粘膜呈現非特異性炎性病變,腺體排列異常,杯狀細胞減少,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1.4治療:灌腸處方為0.5%甲硝唑100ml、慶大霉素8萬U,錫類散1.5g、地塞米松5mg,其中,一般癥狀可選用潑尼松,重癥者可選用地塞米松進行治療。按照處方每天同一時間以直腸滴入法保留灌腸,灌腸后20min變一次,保證藥物與腸壁充分接觸。15天后改為隔日灌腸1次,30天為1個療程。同時,還要輔助進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營養支持的治療,40例患者中,有一例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2治療結果

2.1短期療效。顯效:腹痛消失,體溫正常,大便隱血好轉,大便成形;有效:癥狀基本消失,大便隱血好轉,大便基本成形;穩定:癥狀減輕,大便隱血好轉,大便成糊狀。經過一個療程的治療,顯效12例,有效26例,穩定2例。

2.2長期療效。臨床痊愈:臨床癥狀消失,乙狀結腸鏡等檢查示腸粘膜病變恢復正常或僅留疤痕,隨訪1年或以上未見復發。基本緩解: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乙狀結腸鏡等檢查示腸粘膜僅遺留輕度炎癥,或近期治愈后于1年內復發。部分緩解: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乙狀結腸鏡等檢查示病變程度有所減輕,但有復發。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無明顯改善。

經過多個療程的治療,以及隨后的護理,40例患者中。臨床痊愈11例,基本緩解27例,部分緩解2例,無效者無。

3護理

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病,可通過治療得到控制,但卻不能被完全根治。因此,對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而言,護理是非常重要的。護理主要包括臨床監測、飲食護理、生活護理和心理護理。

3.1臨床監測:住院進行療程治療時,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要求每3-4小時觀察體溫、血壓、脈搏、心率1次,并記錄患者的腹痛、便血情況,若病人的皮膚彈性有脫水的表現,要及時通知醫師制定治療方案,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觀察是否出現并發癥,如大出血、頻繁腹瀉、高熱、血壓明顯下降等,發現要及時報告醫師,采取搶救措施。同時應保持患者皮膚清潔,注意幫患者翻身,有效防止褥瘡。

3.2飲食護理:因患者長期出現腹瀉、進食不良、便血等癥狀,會導致營養不良狀態、貧血,因此,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需要注意飲食和營養搭配。要多吃易消化、高熱能、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少吃油炸食物,避免生、冷、硬的食物。同時,要少食多餐,根據營養需要搭配好膳食后,要分多次進餐,從而減輕患者胃腸道的負擔。

3.3生活護理:由于患者容易出現營養供給不足的癥狀,所以要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確保其正常的休息,從而減少病人的情緒波動及體力消耗。同時,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證患者肛周皮膚的清潔,防止褥瘡。

3.4心理護理:潰瘍性結腸炎病程長,且易復發難愈,患者長期忍受病痛的折磨,特別當遇到治療效果不明顯時,會產生擔憂、焦慮、恐懼等心理,將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因此要經常與患者進行交流,向其介紹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誘發加重因素及自己的病情、治療方法等,消除患者對本病的疑慮,穩定患者的情緒。在治療期間,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促進健康的同時有助于提高療效,在灌腸時,讓患者保持舒適的,減輕其對治療過程的恐懼。

灌腸療法具有便于施藥,吸收快,起效速,生物利用度高,用藥安全,方法簡便,易為病人接受等優點[2]。臨床上,大多采用灌腸的療法再輔以日常護理來有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這種治療方法通過臨床實踐證明是有療效的,值得推廣的。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0)03―0023―01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以結腸黏膜損害為主的慢性黏膜病變,是消化系統的疑難雜癥之一,采用單純西醫治療易復發,效果不理想,筆者采用中藥制劑“芪黃栓”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38例,取得了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6月~2009年10月期間在本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病人7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0年制定的炎癥性腸病的診斷標準,根據,臨床癥狀及結腸鏡檢查或病理檢查確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無其他并發癥,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45.5歲;病程8個月~22 a,平均4.8 a;病變位于直腸及乙狀結腸為23例,位于降結腸12例,位于全結腸3例,對照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42.9歲,病程5個月~20 a,平均4.3 a;病變位于直腸及乙狀結腸22例,位于降結腸14例,位于全結腸2例。2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礎治療,包括休息、給予易消化飲食,病情嚴重者給予流質飲食或者暫禁食,按需予靜脈補充能量,對照組常規給予琥珀酸氫化可的松100 mg加0.9%鹽水150 mL保留灌腸,1日1次,20 d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中藥制劑芪黃栓(藥物組成:黃芪、蒲黃、白術、五靈脂、槐花、川芎、薏苡仁、敗醬草、白頭翁、當歸、白及,由本院制劑室制成栓劑),1枚(10 g)塞人保留,1日3次,20d為1個療程。

1.3 觀察項目 大便常規,大便次數,大便形、色、質,腹痛情況,有無里急后重,食欲,體重。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常規檢查正常,纖維結腸鏡檢查示水腫,充血,淺表潰瘍,糜爛出血,腸粘膜表面膿性分泌物均消失;有效:臨床癥狀及大便常規檢查有明顯好轉但有一項未消失者,纖維結腸鏡檢查病變好轉但無充血,水腫未完全消失;無效:癥狀未消失,大便常規檢查異常,纖維結腸鏡病變無明顯改變。

2.2 治療結果 治療組痊愈24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10%,對照組:痊愈12例,有效13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65.78%。2組臨床療效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以結腸的潰瘍性炎癥為特征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其病變部位多位于直腸和乙狀結腸,部分患者可累及降結腸,嚴重者可累及全結腸。臨床表現為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病情輕重不等,多呈反復發作的慢性病程,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可能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感染、免疫、遺傳及精神心理等因素作用于遺傳易感人群,使之免疫反應亢進,進而引起的腸道黏膜的炎癥性反應。

篇8

【關鍵詞】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中藥內服 中藥灌腸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文獻中并無此名,據具臨床表現可屬:“腹瀉”“痢疾”等范疇,其病變在大腸黏膜和粘膜下層,且以潰瘍為主要,主要臨床表現:腹痛、腹瀉、粘液血便。治法以灌腸結合內服藥,取得較好效果,中藥灌腸能抑制機體淋巴細胞的轉化和增殖,以減弱免疫反應并可解除腸道痙攣,抑制腸蠕動,另外有學者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中藥進行藥理實驗,結構證明,健脾陽中藥具有明顯作用,并有促進凝血、改善微循環和調節平滑肌張力作用,以上均提示中醫內服及灌腸是多方面的協同作用。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

我院2000年-2009年共收治潰瘍性結腸炎患者90例,均有反復發作的腹瀉、粘液血便,糞便阿米巴、血吸蟲、痢疾桿菌培養陰性,均行纖維結腸鏡檢查,其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齡在30-60歲,嚴均年齡40歲,粘液便50例,膿血便40例,病程3個月至數年。

2 方法

2.1 口服中藥:健脾蔬腎,清熱利濕,芳香化濁。

2.1.1 基礎方:焦三仙各15g薏仁12g黃芪15g白芍12g山藥12g梔子9g菟絲于15g灌腸;

2.1.1.1 粘液便組:吳茱萸30g,生大黃15g藕粉30g金銀花30g敗醬草15g煎后取汁,內加云南白藥粉一支,保留灌腸每日2次,15天為一療程。

2.1.1.2 膿血便組:蒲黃15g白芨15g赤石脂15g白頭翁15g敗醬草30g穿心蓮30g黃柏15g馬齒莧15g地榆炭15g赤小豆60g煎后取汁,保留灌腸,每日2次,15天為1療程,用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之品。

3 結果

經兩個療程治療,痊愈70例,即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成形,每日2次以下,腸鏡檢查腸粘膜恢復正常,并隨訪1-2年內未復發。好轉20例,即臨床癥狀減輕,大便較稀,每日3次以下,腸鏡檢查腸粘膜病變較前明顯改善,大便常規檢查有少量紅白細胞無效0例。總體有效率為100%。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久久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韩级人妇 | 亚洲婷婷久久夜夜亚洲最大 | 天堂网站一二三区在线看 |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