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09:35:5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地下水調查方法,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地鐵站場建設 地下水環境影響與評價
中圖分類號:U231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隨著1863年倫敦地鐵率先建成,城市地鐵建設進入新的拐點,如今,全球100多個城市擁有地鐵,總長超過5500km。地鐵帶給城市走行費用節省、輸送時間縮短、交通舒適度增加、交通事故減少、地面空間增加等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帶來周邊區域資源開發、城市人口分散、交通運輸的合理化,使城市環境美化、市場范圍擴大等間接效益。地鐵加速著城市經濟的發展,提高著人民的生活水平,體現了地區的歷史文化特點,反映了現代科學技術水平。
一、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層次及范圍
對于一級評價對象,當區域范圍廣、條件復雜的情況下,可根據工作目標、擬建項目特點和需要補充調查的內容,分區域調查區、預測評價區、重點勘查區三個層次開展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工作。
首先,開展小比例尺區域范圍內的環境水文地質補充調查,調查范圍可基于收集的區域地形、地質圖件圖幅范圍適當縮放,任務是宏觀把握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全面反映區域地下水環境現狀和污染情況,地下水背景值和污染源調查也在該層級展開;然后,根據區域調查結果劃分區域地下水系統,確定建設項目直接污染對象所屬水文地質單元,詳細分析該單元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并以已有資料覆蓋區域作為預測評價區,開展較大比例尺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和監測;最后,對缺乏勘探(查)控制點且水文地質工作精度不能完全滿足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等級要求的重點水源地或敏感區域,則需要開展更具針對性的大比例尺環境水文地質調查、勘察和試驗工作,設計和部署必要的鉆探、水文地質試驗、測試等多方法綜合的勘查工作。
1、施工期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①地鐵站場工程施工中為保證開挖面的穩定,往往需要人工降水。例如,在地下水較淺的的地區進行深基坑開挖、用盾構法在飽和土體中施工隧道,都需要進行大面積的人工降水。大面積的人工降水將導致地下水的“漏斗式”下降,使地下水的動力場、化學場發生變化和土層的應力場發生變化,容易引發地面沉降和變形,在巖溶地區甚至誘發巖溶塌陷。
②基坑工程土方開挖和基礎施工中常會引起地表和地下水大量侵入,造成地基浸泡、或出現管涌、流砂、坑底隆起、坑外地層過度變形等現象。
③施工期間為了提高土體的防滲性能和增強土體的強度所使用的化學物質、各種廢漿、施工機械漏油、化學注漿等污染物經雨水淋濾進入地下水以及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都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另外,工程建設中適用的水泥、砂石等,通過降水淋濾,滲人到地下含水層,也會使地下水水質惡化。
2、運營期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①在運營期,地鐵站場工程尤其是地下隧道工程對地下水徑流的“攔截”不僅使迎水面地下水位抬升和背水面地下水位下降,而且還阻礙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影響地下水的循環,降低潛水污染的稀釋,隨之還將導致各種環境問題的發生。
②地鐵站場工程建成使用后,每天會生成大量的污染物,生活污水、車站沖洗廢水、污染空氣、固體垃圾等,部分通過專用管道排出地表,還有部分則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
二、站場施工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評價
地鐵對區域內地下水水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施工期和運營期兩個階段,而各階段給地下水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因素都各不相同。就施工階段來說,對地下水的影響主要是由于施工階段的各種廢水滲入地下后污染地下水,影響地下水水質;在運營期,地鐵給地下水水質帶來的影響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和地下鐵路的結構之間發生化學反應,也就是地下水腐蝕混凝土結構從而影響地下水水質。
1、地下水水量評價方法的選擇
地下水水量預測方法主要包括數值法、解析法、水均衡法、水文分析法、開采試驗法、數理統計法、水文地質類比法等。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評價目的、評價方法的適用范圍和已有資料情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以避免評價方法與實際水文地質條件不相符。本文簡要討論幾種常用評價方法的適用條件和數值法建模的要點。數值法適應性廣,但應用的前提是水文地質條件清楚和足夠的水文地質參數,模型結構和參數與實際情況越接近,其預測結果越可靠。因此,利用已有資料合理選擇模擬范圍,準確刻畫研究區地質結構和含水層性質是數值法的難點。地下水水量評價模型主要是預測開采或利用地下水所引起的流場變化及伴生的水文地質災害,模擬區一般應覆蓋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區,但對于水文地質鉆孔缺乏、水文地質參數控制面積有限的區域,則應根據地質構造合理概化邊界條件,適當縮小模擬區范圍,確保數值模型地質結構的可靠性。水均衡法是根據水量平衡原理,利用均衡方程計算待求水量的一種方法,其原理清晰、使用方便、適用范圍廣,在降雨入滲系數、蒸發系數、滲透系數等參數可靠的前提下,計算的評價結果較真實可靠,建議作為其他評價方法的補充或參考。
2、地鐵運營期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評價
地鐵建成后進入運營階段,由于地鐵隧道和車站本身的防水性能都較好,因此外部的污染源不會通過地鐵隧道和車站進入到地下水中去,污染地下水。但是,由于地鐵隧道和車站都是由混凝土建筑而成,而且整個地下鐵路一部分路段都處于地下水位以下,這樣地下水就有可能腐蝕混凝土構成的隧道和車站,從而污染地下水。
三、地鐵站場建設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與評價過程
1 、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準備工作
1) 收集項目所在地水文地質資料
收集項目所在地水文地質資料的目的就是利用水文地質資料,從水文地質條件方面必須闡述明確下列問題,以使參閱者能建立起工程建設地區的水文地質概念模型及對地下水應用功能重要性的認識。
(1)地表巖性情況; (2)地下水類型; (3)含水層的基本情況; (4)地下水的補給、逕流、排泄條件; (5)水質概況; (6)地下水的開發利用。
2) 調查地下水環境敏感目標
敏感目標如集中式供水水源抽水井、溫泉旅游區等,管理部門都有相關水質監測、水量統計、水井或泉的基本情況等資料。若涉及大規模的地下水取用工程,開發單位還應具有專門性的水文地質勘查報告。此類報告應包括水位調查、水文地質勘察、非飽和帶滲水試驗、含水率和水份特征曲線測定等工作,對區域巖性特征、含水層分布情況和地下水動態等均有較為詳實的分析,基本揭示了評價區水文地質條件,為不同情景下的地下水動態評價和預測提供了數據資料和水文地質參數條件,基本可滿足一級或二級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模型建模與識別的要求。
3)了解調查項目所在區域存在的地下水污染源
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農業污染源。調點主要包括廢水排放口、滲坑、滲井、污水池、排污渠、污灌區、已被污染的河流、湖泊、水庫和固體廢物堆放(填埋)場等。
2、 污染源分析
對于建設項目而言,可能存在的地下水污染源包括儲存裝置和運輸管道的滲漏、固體廢物堆放(填埋)場滲濾液下滲等。
對儲存裝置和運輸管道應調查其結構和功能,測定其蓄水面積與容積,了解其儲存物質的組成和地層巖性以及與地下水的補排關系,進水來源、出水去向和用途、進出水量和水質及其動態變化情況,池(庫)內水位標高與其周圍地下水的水位差,池(庫)底的防滲設施和滲漏情況,以及滲漏水對周邊地下水質的污染影響。
對工業固體廢物堆放(填埋)場,應測定其位置、堆積面積、堆積高度、堆積量等,并了解其底部、側部滲透性能及防滲情況,同時采取有代表性的樣品進行浸溶試驗、土柱淋濾試驗,了解廢物的有害成份、可浸出量、雨后淋濾水中污染物種類、濃度和入滲情況
3 、地下水環境影響分析或預測評價
此項工作應首先分析建設工程所在地段是否處于敏感地區和地下水環境條件的敏感地段,分析地下水的環境質量和用途,宏觀確定建設項目選址的可行性。
然后分析建設工程所在地的包氣帶類型、巖性結構、滲透性能等,分析污染物可能的污染途徑及形成污染的難易程度。在根據建設工程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單元,建立區域地下水補、逕、排概念,借此預測地下水可能的污染方式、途徑、影響范圍和污染發展方向。建設項目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應遵循導則中確定的原則進行。最后綜合分析工程所在地的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的環境功能,就其敏感性、重要性做出結論。
四、地下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工程施工對地下水活動的擾動,會影響地面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因此施工期對基坑周圍3倍基坑范圍內的重要建筑物需進行沉降監測,依據監測結果,確定是否需要回灌,以及回灌的時機和回灌水量。回灌用水可以采用抽取地下水或城市供水管網水。
為減輕施工中的地下水污染情況,應盡量采用污染小的建筑材料、化學漿液,施工污水、廢漿和生活污水不能直接隨意排放,建筑垃圾應及時處理,防止污染地下水,并可以通過修建防滲層、防滲墻或防滲帷幕等方法,以防止污染物外泄。
為了較準確地掌握工程區營運階段地下水動態變化,保證地鐵工程和附近重要建筑物的安全,建議設立地下水動態觀測網,以便及時采取防護措施。同時,對于地鐵運營期間產生的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網,以免污染地下水。
結語:
隨著城市地下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研究地下軌道交通建設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是一個迫在眉睫的新問題。由于這種影響具有很長的“時滯性”,目前還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但其所導致的結果不可忽視。城市地下空間是一種寶貴資源。這種資源和土地資源一樣,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轉移性。地下水亦是有限而不可代替的自然資源,是城市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在水資源匱乏的今天,應重視對地下水環境的保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應當是城市立體化發展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科學地、謹慎地開發地下空間資源,若開發不當,不但無助于城市空間的拓展,還將影響到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李相然,岳同助.城市地鐵站場工程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0.
【關鍵詞】冶金類建設項目;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1 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意義、目的和任務
近年來,隨著開發建設項目規模的不斷擴大,開發建設活動對周邊環境的負面影響也隨之加大,不僅會直接造成對地表各種環境的破壞,甚至會影響地下水水環境系統。在這種情況之下,建設項目對地下水資源量的無節制開采利用,成為了導致地下水環境持續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有效改善這一現狀,確保地下水資源能夠更好的為人類服務,就必須重視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為合理開采地下水、保護地下水環境提供有力依據,從而有利于促進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地下水環境評價的目的是保護地下水環境,通過預測擬建工程項目給地下水環境帶來的影響,進而依據預測結果對其影響進行客觀評價,并科學論證項目實施的可行性,針對建設項目情況制定和落實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
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其任務是以保護地下水環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對開發建設活動的地下水環境進行預測、分析、比較,并對不同開發建設方案的地下水環境經濟效益進行評價,為規劃開發建設項目布局,實施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奠定基礎。
2 冶金類建設項目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研究
2.1 冶金建設項目工程實例簡介
該項目為冶煉金礦與銅礦的建設項目,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為有毒重金屬,項目所在地是國內較為重要的有色金屬采掘冶煉基地之一,該地區的大中小型企業一直以來采取的都是粗放式發展模式,各種廢水、廢氣隨意排放,工業廢物隨意亂堆,致使該地區的表層土壤和地下水體大面積存在重金屬污染問題,這也是選擇該地區冶金項目作為的案例的一個原因,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2.2 水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1)目標含水層的識別及確定方法。由于地下水之間各類物質的交換以及物理化學作用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地下水賦存與徑流地質環境,所以對建設項目可能引起的含水層污染進行識別是評價的前提,而對地下水區域進行劃分并明確可能污染的地下水所屬主要水系是識別目標含水層的基礎環節,但是由于含水層的種類較多.為此,需要借助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借鑒參考本地區的水文歷史資料,這部分資料對于地下水環境評價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通過收集的資料可知,該建設項目所在區域的地層構造條件相對比較復雜,地下水的類型以及含水層相對較多,這使得水力之間的聯系比較多變,按照含水巖組及其構造發育的具體特點,再參考不同含水層的水位動態變化數據,可將該建設項目所在地的地下水系劃分為5個系統,本項目場地位于北部白堊系地下水系統之上。在構造體系及地層結構上,白堊系有著屬于自己獨立的邊界條件,它與周圍的地下水系統沒有任何的直接水力聯系。同時,根據歷史水位監測數據結果顯示,白堊系地下水的水位標高常年保持在65-90m左右,而周邊的地下水系統在靜止時的水位與之相差500m左右,這表明該水系為獨立的水文單元。
(2)項目所在地的地下水現狀評價。通常情況下,對于一些地下水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都是通過該地區地下水水質的現狀與國家現行的地下水質量標準中規定的指標進行對比,來具體分析地下水的實際污染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污染源分布、污染途徑以及發展趨勢。然而,若是想要客觀認識該建設項目可能對該地區地下水環境造成何種污染,還需要對比地下水的背景值,為此,地下水的背景值獲取成為評價的關鍵。所謂的地下水背景值具體指示在天然的條件下,沒有被任何人為活動污染的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天然含量。該值的獲得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水樣采集法,另一種是數據對比法,為了確保結果的準確性,本文采用數據對比法來獲取該區域的地下水背景值,以此來分析地下水污染物的積累和遷移規律。
2.3 幾點建議
(1)確定預測評價區。預測評價區范圍要以白堊系地下水系統徑流、補給、排泄條件為確定依據,控制面積為15k,在這一范圍內開展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和監測活動(比例尺為1/1萬),其目的在于明確主要污染對象的巖性結構、含水能力、厚度、透水能力,查明含水層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方式。在預測評價區開展的工作包括巖樣與水樣采集、供水水源類型調查、水位長期檢測以及地下水開采近年利用情況匯總等。
(2)明確重點勘查區。冶金類項目建設區及其周邊地下水環境是受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帶,應將這一地帶作為重點勘查區,面積控制為0.7km2。由于在重點勘查區沒有設置勘探控制點,致使水文地質工作精度尚為達到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的高要求,所以必須開展大比例尺(1/2000)的環境水文地質調查和勘驗工作,主要包括水文地質鉆探、彌散試驗、抽水試驗、滲透實驗、包氣帶飽等,從而通過調查、勘察和試驗,以獲取目標含水層巖性、富水性、水文地質參數等信息,并且對地下水變化情況進行監測。
參考文獻
[1]辛宏斌.錦州地區冶金行業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2(6).
關鍵字:水文地質; 地質調查; 調查
【 abstract 】 : hydrogeology work is the study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main means, its purpose is to find out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and on this basis to groundwater resources to make water and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so hydrogeologic 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llow-up work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but often in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hydrological geological problems often neglected to bring many difficulties and inconvenience construction, and even caused serious engineering disaster.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vious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 hydrogeology problem is ignore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deal with.
Keyword: hydrogeology; Geology survey; survey
中圖分類號: P641.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工程建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重視開展水文地質工作。但目前我國在工程勘察、設計以及施工方面,沒有足夠的認識到水文地質工作的重要性,從而導致水文地質調查的投入的資金和力度不足而造成施工災難。事實證明水文地質的問題是一個極其重要但又易于忽略的問題。因此,為了能準確的了解水文地質工作的重要性,必須要重視基礎地質調查中的水文地質工作,并認識忽略水文地質工作會對工程勘察造成哪些影響,又會對建設工程帶來哪些方面的危害。
一、水文地質條件變化引起的危害分析
1、地下巖層的水資源會對工程造成一定的水文地質危害,主要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因素:一、是由于地下水的水位上升或下降而造成的;二、是由于地下水的壓力變化而造成的。
2、地下水的水位上升或下降對工程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三種:第一,地下水水位上升可能會導致沼澤化、土壤鹽堿化,從而加大了對工程的腐蝕性;對于土質比較疏松的地區,較容易發生如山體滑坡和崩塌等自然災害;還會容易對工程的場地造成砂土液化、流砂或管涌等情況,或者造成工程地基上浮以及工程失穩等嚴重危害。第二、地下水的水位下降較大,往往會容易導致工程地面下沉、坍塌以及地面裂開等災害,而且還有可能會污染地下水或水源干枯等嚴重問題,從而給周邊的居民的生活以及整個自然環境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第三、地下水水位不規則升降。地下巖層具有伸縮的特性,地下水水位的頻繁而不規則的升降會造成工程的地基缺乏穩定性,隨著工程使用時間的增長,工程建筑會發生變形甚至嚴重損壞。而地下水的壓力變化而造成的水文地質危害主要是人為因素而導致地下水的流動壓力的平衡遭到破壞,在遭到破壞后,工程的場地會時常發生基地凹窩處突涌,管涌以及流砂等嚴重的水文地質危害。
水文地質工作中基礎地質的調查內容分析
建設工程的基礎地質的調查方面主要包括有:水文地質、地形地貌、地質現象、地下及地面巖層的物理特征等方面。水文工作的主要內容地質勘查,是對區域內的水環境進行調查,了解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特征,工作手段主要是抽水試驗、長期觀測及示蹤法等,水文地質工作主要是為了減少在建設工程中地質結構對施工的影響,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水文地質工作的內容中必須包括:地下水資源的種類、地下水的的埋藏深度以及詳細的位置分布、流動方向、水力坡度、標準水位以及可能的涌水量和地下巖層的物理特征等;地下水分布在地下巖層的各個層次,那么,必須調查各個水層間的聯系情況以及與地表水資源間的聯系情況;地下水資源的補給、徑流、排泄情況;水文地質的相關參數和數據,主要有給水度、膨脹率、滲透系數以及軟化系數等;地下水的水位在不同的季節的變化情況等。
2、合理評價工作區域的水文地質狀況以及地下巖層的特點,重點分析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會對建設工程與環境有什么作用以及會造成哪方面的危害和影響,并合理的推測出可能引發的環境危害以及地質危害,從而制定出相應的防范措施。
3、水文地質工作應與工程中的基礎地基的特點緊密結合,并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水文地質工作,從而為工程的設計提供準確的參數和資料。在進行水文地質工作過程中,不但要勘查出地下巖層水資源的分布狀態,而且還要科學的預測人為的哪些因素會影響地下水,并詳細分析影響地下巖層以及水資源和建筑工程的人為因素。大型工程的建設,應針對缺少基礎地質環境資料的區域,派遣專業的調查人員對該區域有針對性的進行水文地質調查。
4、分析地下水水位高低對工程產生各種影響。根據相應的基礎地質條件,進行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分析并制定出相應的防范措施,如場地基礎的斥力,抗強風化巖能力等等,應重點分析地下水的運動對地下巖層的作用,是否會造成巖層軟化、崩解或者脹縮等情況。必須把標準水位以上和以下的水位特殊對待,并對所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三、避免水文地質危害的有效措施
了解了水位地質工作的基本內容和地質中可能存在的對施工的危害,要及時的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1、重視巖土水理性質的測試和研究。要采用科學的方法與儀器對巖土與地下水相互作用時顯示出來的各種性質進行測試,并認真的進行分析。重視地下水對土體作用及其影響,要認真分析邊坡穩定性、沙土的震動液化、流沙現象進行分析。要重視地下水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頻繁升降對工程造成的危害。
2、在分析的方法和理念上,要及時更新。不能使用一成不變的理論,要結合現代的地質理念和特點。要加大對地質勘查設備的投入,使用先進的、科學的分析設備儀器,使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統計方法對地質災害進行分析和統計。
3、運用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對水文地質與環境的各方面進行深入調查。重點調查地面的基礎地質,有效的結合物探的高密度電法和激發極化法,從而確保基礎地質調查的深度與分辨率。在基礎地質的調查中還可結合使用瞬變電磁法和高密度電發,可更進一步的勘查地下巖層深處的地質結構。要重視必須重視野外和室內工作的密切結合,利用種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印證充實直接觀察的地質問題。
4、重視施工中的保護,建立先進的排水系統設計方案,建設支護與隔水設計支護結構。要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危險意識培養,發現地質問題及時上報,保證施工的安全性,加大對被動保護的力度,增加施工中被動保護措施。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地下水環境 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 水質污染 地下水水位 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
1 地下水功能區劃及評價執行的標準
根據《廣東省地下水功能區劃》可知,礦山所在地地下水功能屬淺層地下水功能區中的北江韶關始興地下水資源涵養區。本項目地下水水質目標執行為《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GB/T14848-93)Ⅲ類標準。以人體健康基準值為依據,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
2 評價保護的目標及地下水評價因子
根據礦區的環境特點和工程排污情況,本次評價保護的目標主要為礦區地下水環境以及生態環境。確定本項目地下水評價的因子為:PH、高錳酸鹽指數、可溶性固體、氨氮、硫酸鹽、氟化物、Cu、Pb、Zn、Cd、As、Hg、Fe、Mn、Tl。
3 地下水環境影響識別
根據分析可知,礦山在建設、生產、服務期滿三個階段,在正常狀態下,采礦活動只涉及礦石的采掘和機械運輸,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有:地下水位下降;在事故狀態下,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有:地下水水質污染、地下水位下降。
4 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
礦山在建設、生產運行和服務期滿后的各個過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質污染,也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場或地下水水位變化,并導致環境水文地質問題,故評價工作等級為Ⅲ類三級。
5 地下水環境評價范圍
綜合分析考慮,本項目評價范圍:以圍繞礦區的地表分水嶺為界所包括的范圍,評價區面積約為2.85km2。
6 擬建項分析
(1)水位變化分析;根據調查分析,245中段、318、380、410中段位于潛水面以下,地下水主要為承壓裂隙水,含水層主要為龍頭寨群變質巖、石英斑巖及石英脈壁的裂隙水,一般表現為坑道滴水。坑道之間水力聯系性很差。(2)廢水污染源、污染物分析;2011年12月,韶關市環境監測站對現有礦坑出水、300m標高、410m標高廢石場處進行采樣監測,監測結果顯示所取水樣水質基本達到了《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Ⅲ類地下水標準。(3)固體污染源、污染物分析;韶關市環境監測站將礦區的三個廢石樣品送國土資源部放射性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采用光譜半定量法對各樣品進行成份檢驗,另外,韶關市環境監測站對同期所取廢石樣品按《固體廢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HJ/T299-2007)進行酸浸,按《固體廢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蕩法》(HJ 557-2010)進行水浸,并分別對浸出液進行分析。
根據檢驗結果分析可知,本項目廢石屬于第Ⅰ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7 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及監測
現狀對地下水水質、地下水水位及涌水量進行了監測。水質監測分布在315、380平硐基巖裂隙水與300、410廢石堆場淺層孔隙水。
8 地下水水質各元素超達標情況分析
根據監測數據,采用標準指數法進行地下水水質現狀評價。各水質因子均未超過規定的水質標準。
9 礦坑涌水量預測與評價
未來礦山開采采用與以前相同的開采方式(地下開采),水文地質條件基本相同。坑道涌水量估算采用過往礦山開采采礦坑道控制面積,水位降低、坑道排水量等水文地質參數,用比擬法預測未來礦山開采礦坑涌水量。則經過計算,未來礦山開采的礦坑涌水量約為1246m3/d。
10 地下水水位影響預測與評價
由于本礦山已有開采歷史,礦山以后采用的開采方式與以往一樣,故“礦山以往開采時的環境水文地質條件、水動力場條件”、“礦山以往開采的工程特征及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與以后礦山開采時基本沒有變化,所以采用“礦山過往開采”作為類比分析對象是可行的。故本次地下水影響評價對地下水水位影響預測與評價采用類比預測法。預測時段主要為礦山基建、運行及閉坑階段。礦山過往開采礦坑排水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降深較大,但降落漏斗的范圍也局限于礦區內,故預測今后礦山開采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降深不大,地下水降落漏斗影響半徑約為0.32km,降落漏斗的范圍局限于礦區內,對下游當地居民生活及農業用水影響小。
11 地下水水質影響預測與評價
根據分析,采用趨勢分析法對地下水水質進行預測與評價。根據礦山現有的監測資料,選取2011年12月所取礦區下游200m標高淺層孔隙水水質分析結果、380m標高基巖裂隙水水質分析結果、300m廢石堆場淺層孔隙水與2008年所取的淺層孔隙水、基巖裂隙水與廢石堆場淺層孔隙水作為本次地下水水質預測評價的分析資料。預測時段主要為礦山基建、運行及閉坑階段。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在礦山停止開采的情況下,評價區地下水水質變化趨勢是逐年改善或者是處于穩定狀態的,隨著以后礦山重新開采,礦坑排水的地下水水質出現惡化趨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由于礦坑排水的地下水水質本就能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Ⅲ類地下水標準,故須采取措施使礦坑排水水質穩定在Ⅲ類地下水以上再外排,以保護礦區地下水環境。
12 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
根據開發利用方案,井下排出的酸性廢水集中排放硐口附近的沉淀池,經處理檢驗合格后,再排入地表水體,防止廢水對環境的污染。廢石場上游布置截水溝,攔截坡面徑流;下游設置擋渣墻,對廢石進行有效攔擋;閉礦后,對廢石場進行全面的場地清理和植被恢復工作。
主要監測措施分述如下:(1)礦山生產期依托各中段出水點建立長期地下水文監測點,以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質動態變化,為保護地下水環境提供數據支持。(2)礦山生產期在礦區范圍內布置專業人員2名監測地表是否發生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3)在315中段排水口設置礦坑排水量監測點,每月監測一次。
【關健詞】激發極化法電測深 地下水探測 方法原理 激電特征
0 引言
隨著我國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工農業用水、生活用水需求量越來越大,對地下水的開采量也不斷增加,地下水資源日趨緊張,因此,必須尋找更多的地下水資源,才能滿足工農業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求。
激發極化法電測深是重要的探測地下水資源地球物理探測方法之一,本文就是通過該方法在陜南某地地下水探測中的實際應用,總結出探測區地下水的激電特征,結合探測區水文地質資料,分析地下水補給、運移、富集、地層結構、構造等水文地質條件,分析含水地層的厚度變化及其水量等情況,以便對地下水資源作出正確評估,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服務。
1方法原理
激發極化法電測深基本原理是基于巖石的激發極化效應,是巖石顆粒含水后在外電場作用下的一種電化學反映,因此,它必然和巖石中的水有關,如果沒有水,也就沒有激發極化效應。但激發極化效應也并非與巖石的含水量成正比,而是與一定的顆粒結構有關系,飽含水分的粘土就沒有強的激發極化效應。實踐表明,古河道、古洪積扇、巖溶溶洞水、砂巖裂隙水、粘土和充水的斷層破碎帶等有開采價值的含水層,都有明顯的極發激化效應。激發極化法電測深一般測量四個參數:視電阻率ρs、激化率ηs、激發激化比J、衰減度D等。其中ηs、J、D它們都是用來反映激發極化效應特征的參數。當激電測深未反映這些含水層時,激發極化參數值一般都有很小,而當反映含水層時,這些參數(ηs、J、D)往往相對背景值同時增大,增大倍數與水量大致成正比,因而進行激發極化法電測深時,綜合考慮這些參數隨極距變化,來判斷地下有無地下水及地下水富集情況。
2應用實例
地上水探測區位于陜西省漢中盆地東北部,地處秦嶺褶皺系南緣、康縣-略陽華力西褶皺帶內,地質條件簡單,屬內陸湖盆沉積及階地沖積層;出露地層主要為第四系中下更新統(Q1-2)為洪積及湖泊沉積層,有礫石層及粉砂土和砂質粘土。第四系全新統(Q14)為一級階地沖積層,主要為粉砂土夾礫石層。基底巖性為下石炭統略陽組中上部灰巖(見圖1)。
探測區屬漢江三級階地,地下水的形成受本區地質、水文、構造及地貌等因素控制。調查區水文地質分區屬漢中盆地中等―弱富水的孔隙水區,根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補給、排泄形式及富水性,可劃分為2個小區,即弱富水孔隙水區和中等富水孔隙水區,中等富水孔隙水區主要分布在漢江的一級階地區,弱富水孔隙水區主要分布在漢江的二、三級階地區。
弱富水孔隙水區含水層巖性主要為泥質砂礫層,地下水補給主要來自大氣降水、水塘及北部山區地下水,向南排泄,地下水位3―15m,富水性差,單井出水量一般小于5m3/h。中等富水孔隙水區含水層巖性主要為卵石層及砂礫層,地下水潛水面約3―5m,地下水補給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及河水,向河流及下游排泄,富水性較好,單井出水量可達10―20m3/h。
圖1區域地質簡圖
本次地下水探測使用國產WDJD―3多功能數字激電儀,采用對稱四極等比電測深裝置,供電極AB與測量電極MN按5:1極距比同時移動動。 測量主要參數:視電阻率(ρs)、視極化率(ηs)、衰減度(D)、極發極化比(J)。
本次共完成激電測深點共11個,這些點分布在01號激電測深剖面上,由北向南分別為:0101―0111,剖面長600m。
通過對本次激電測深數據分析整理,可以看出:
視電阻率(ρs)值變化范圍一般為 10―46Ω.m;ρs曲線較為平滑,曲線類型主要為KHA、KKA、HHA、KHH、QHA型;視極化率 (ηs)值變化范圍一般為0.2~4.6 %,背景值約為1.4%。曲線局部不平滑,在地下水較富集區ηs較大;衰減度(D)值變化范圍一般為 0.1―0.8,背景值約為0.3,曲線平緩,在地下水較富集區局部有跳躍,但不明顯;極發比(J)值變化范圍一般為 0.1―1.8,背景值約為0.4,曲線平緩近似直線,變化不大,但在富水地段,J值較大。
對激電測深的視電阻率(ρs),視極化率(ηs)、衰減度(D)、激發比(J)數據整理并分別繪成ρs、ηs、D、J等值線斷面圖(見插圖1), 從斷面圖上可以看出:ρs斷面圖:電阻率沿垂直方向電阻率由淺至深逐漸變大,沿水平方向電阻率變化不大,在0102―0104區間,電阻率等值線呈低阻下凹,形成局部低阻半封閉異常圈;ηS、J斷面圖:在0102―0104這個區間,分別形成高極化封閉圈、高激發比封閉異常圈;衰減度D:在0102―0104區間沒有高衰減度封閉圈,而其它區間仍然有一些團塊狀、串珠狀的異常圈。
插圖101線電測綜合斷面圖
根據以上激電測深綜合解釋成果結合調查區的水文地質情況可以得知:調查區地層主要有第四系粘土層、砂質粘土層、砂礫層、卵石層、角礫層,基巖為石炭系灰巖,其中粘土層、砂質粘土層為淺部不均勻含水層,主要為地表滯水,含水量較小;砂礫層、卵石層、角礫層為主要含水層,同時也是地下水運移的主要通道,含水量相對較大,同時基巖的起伏變化所形成的局部凹陷構造為地下水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間(見插圖2)。
插圖2綜合解釋地質剖面圖
根據前面對激電測深工作范圍內平面及斷面激電異常綜合分析可知:地下水較富集區位于剖面北部,平面位置包括01線測深點0102―0104,地表以下3m―30m為地表滯水,水量較小;30m―160m為主要含水層,水量較大。
通過對調查區所有激電測深點成果分析對比,選取出涌水量較大的點位:0102、0103、0104作為建井井位,預計單井出水量在10m3/h以上,通過在0103號點位的鉆探,成孔后出水量達到16m3/h,達到預期效果。
3 結束語
1、激發極化法電測深在探測地下水中的實際應用可知:通過該方法對于查明探測區地下含水層激電特征、含水地層的厚度及地下水量等情況是非常有效的。
四平市地處戰略要地,是東北重要交通樞紐,是吉林省重要的工業城市。隨著四平市“一核三帶”的經濟發展戰略的提出,工農業發展迅速,城市需水量、開采量逐年增加。水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嚴重的影響工農業發展和居民生活用水。為解決四平市水源不足問題,滿足城市工農業發展和生活用水的需要,尋找有集中開采價值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日趨迫切。地下水供水水源地是指水質好、分布廣、不易被污染、調蓄能力強、供水保證程度高而被人們廣泛開發利用的地下水水源地。
1、技術路線與工作方法
技術路線參照水源地普查階段的工作模式。首先在全面收集與分析氣象、水文、區域性水文地質研究成果及專題性水源地評價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水文地質測繪,初步查明區內主要含水層的水文地質特征,圈定地下水可能富水地段。然后進行水文地質鉆探和抽水試驗。最后,在資料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地下水資源潛力、開采的技術經濟條件及可能出現的環境地質問題進行初步評價,對研究區做為應急供水源地勘查的可行性做出評估,劃出進一步勘查的重點靶區。
采用的工作方法主要有水文地質地面調查、地下水位動態觀測與統測、水文地質鉆探、物探測井、抽水試驗、水土樣分析、綜合研究等。
2、調查工作部署原則
調查工作量部署主要遵循如下原則:
(1)已有資料二次開發與野外地質調查相結合的原則。在搜集以往勘查工作的原始資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充分收集、消化、吸收已有資料,針對任務書要求,開展野外水文地質調查,靈活布置實物工作量。主要資料有1986年吉林省地質礦產據編著的《四平市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報告》等。
(2)加強計算機技術、GPS定位、同位素等技術方法的應用,體現綜合研究與信息系統密切結合、傳統技術與新技術新方法結合的原則。
(3)以折馬背—河夾信子—小塔子的白堊系泉頭組粗砂巖作為本次供水水源地的主要調查層位。該層段初步分析水文地質條件優越,同時可避免應急開采時對現狀開采層產生較大影響。
3、總體工作部署
(1)水文地質地面調查:比例尺1:1萬,調查總面積20km2,包括四平市鐵東區折馬背—河夾信子—小塔子沿線丘陵地區與平原地區的過渡帶。調查研究開采條件下水文地質條件,圈定出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富水地段與目的層,為勘查孔的確定選定靶區。調查內容主要有地層巖性、巖相,含水層分布、埋藏狀況、富水性;地下水開采利用現狀及歷史;地下水水位、水質、水溫及動態特征,地表水與地下水聯系;氣象、水文、地形地貌、社會經濟、土地利用、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等。另外還要調查地裂縫、地面沉降、地下水水質變化等環境地質問題。
(2)地下水動態觀測與統測:工作目的在于掌握工作期內不同地下水類型、不同埋深地下水位動態特征及流場特征;了解不同地區、不同地層層位地下水的水力聯系,為正確分析水文地質條件及地下水資源評價提供基礎資料。建立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9點,觀測期1年,每月6次。
(3)水文地質鉆探:為了了解調查區供水水源地主要靶區含水層的埋藏深度、厚度、巖性、水位、水質狀況,了解主要供水目的層的富水程度及水文地質參數,劃定應急供水水源地的靶區,擬在調查區內粗砂巖較厚的地區施工水文地質勘探孔一眼,深度150m,取水段40-100m。孔位初步定在折馬背—河夾信子一帶,該區基巖埋深約在5-7m,初步分析粗砂巖層較厚,由于北西向構造影響,加大了含水介質的貯水空間,上覆有較豐富的潛水補給,補給條件較好,礦化度小,集中開采時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小,供水水文地質條件優越,有較好的應急供水前景。
(4)物探測井:配合水文地質鉆探進行。測井目的是為了彌補巖芯采取率的不足,在鉆孔中取得更多的地質、水文地質資料,指導成井。包括電阻率、視電阻率梯度(頂部、底部梯度)和自然電位。另外,為了查明地層中,特別是底礫層中的泥質含量,進行自然γ測井。全孔測量,長度各為150m。
(5)抽水試驗:開展水文地質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定供水目的層的富水性及水文地質參數,深入研究地層條件并為地下水資源評價提供基礎數據。進行2個井點的抽水試驗,擬為穩定流抽水試驗,但為了求取更多的水文地質參數,應盡量創造條件采用多孔非穩定流抽水試驗。
(6)水土樣試驗:為了研究工作區地下水化學場的分布特征,劃分地下水的水化學分類,分析地下水超標組分的空間分布,了解開采條件下水文地球化學條件的變化特點,進行綜合水質評價,布置地下水采樣工作。水質樣品在勘探孔及調查區水井中采取,在已有水質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分區、分層采樣,總計10件,均為全分析樣。對于本次施工的水文地質勘探孔水樣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的項目進行測試。
環境同位素是研究地下水的起源、形成過程、水循環條件的有效手段,故本次工作中布置同位素(氘、氚、氧-18)取樣工作,共取9組,取樣點分不同層位沿同一剖面線布設。
為了準確的掌握地層巖性狀況,鉆探過程中采取巖土測試樣,進行物理性質指標測量。為了研究粗砂巖的滲透性,采取粗砂巖巖芯10件,進行滲透試驗分析。
(7)數據庫建設:對項目進行過程中,搜集及調查的所有基礎數據、成果數據進行入庫,形成統一數據庫,為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研究和今后水文地質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
飲用地下水是農村居民飲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我國部分地區均存在著飲用地下水的安全問題。為了解湖北省武漢市農村地下飲用水的衛生學狀況,于2007年8月~11月對武漢市新洲、黃陂、蔡甸、江夏、洪山5個遠城區的農村地下飲用水進行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武漢市新洲、黃陂、蔡甸、江夏、洪山5個遠城區所轄1 986個行政村作為調查對象,覆蓋率100%
1.2 采集方法 水樣采集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1-2006)中《水樣的采集與保存》執行。
1.3 檢測指標與評價方法 檢測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2006)執行,評價標準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執行。檢測指標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質指標及限值》為主確定15項指標:菌落總數、色度、溶解性總固體、渾濁度、ph、鐵、錳、氯化物、硫酸鹽、總硬度、砷、氟化物、硝酸鹽,增加總大腸菌群。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χ2檢驗等。
2 結 果
2.1 水樣檢測合格情況 經過檢測,在所采集的1 945份水樣中,合格份數為299份,合格率為15.37%。其中,蔡甸區合格份數為30,占15.00%;洪山區合格份數為0;黃陂區合格份數為39,占5.95%,江夏區合格份數為13,占3.77%;新洲區合格份數為216,占30.00%。經χ2檢驗,各區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的合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洲區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合格率最低。
2.2 微生物指標檢測(表1) 在所采集的1927份水樣中,表1 不同地區地下飲用水細菌學指標檢測結果注:*新洲區18件樣品未做微生物指標檢測。
共1 388份水樣微生物學指標超過標準限值,超標率為72.03%。菌落總數超標1 103份,超標率為57.24%;總大腸菌群指標超過標準限值的有1 261份,超標率為65.44%,表明地下水可能存在糞便污染。經χ2檢驗,各區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的微生物指標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洲區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微生物檢出率最低,江夏區、洪山區、黃陂區地下水微生物指標超高率較高。
2.3 一般化學指標 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渾濁度超標306份,占15.73%;錳超標199份,占10.23%。另外,ph值、總硬度、鐵、氯化物、色度、溶解性總固體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標(超標率<4%),未發現硫酸鹽超標的樣品。
2.4 毒理學指標 在所檢的1 945份水樣中,毒理學指標超過標準限值的為125份,超標率為6.43%。共2份水樣砷超標,超標率為0.20%;氟化物超標水樣份數為2份,超標率為0.08%;硝酸鹽超過標準限值的為123份,超標率為6.32%。
3 討 論
本次調查顯示,武漢市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水質合格率僅為15.37%,水質狀況較差。目前,各地報道的地下水水質合格情況不盡相同〔1,2〕。所監測的15項指標中,只有硫酸鹽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其余指標均有超標現象。主要問題為微生物指標超標較為嚴重,是我市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的主要影響因素,此結果高于北京市農村生活飲用水菌落總數超標率(水源水菌落總數超標率為20.6%)〔3〕。同時,水質中的毒理學指標超標情況呈現點狀分布的特點,對這部分地下水建議立即封停,另擇水源。調查中發現,部分井周圍環境衛生狀況較差,主要原因是在井周邊30m內普遍有廁所、牛欄、豬圈及污水坑、垃圾等污染源,同時井水未過濾消毒的現象普遍存在,垃圾場周圍地下水水質超標較為嚴重〔4〕。因此,應該加強對地下水水源的保護和維護。
為解決我市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的安全問題,保障農民群眾身體健康,針對本次調查結果,建議:生活飲用水必須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要求,對于超過國家標準的地下水,未經處理禁止直接飲用。同時,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意識;加強地下水的選址指導工作,提高居民對水源的保護意識;加強水質監測工作力度,以確保農村居民飲水安全。
【參考文獻】
1〕 劉波.北京市通州區地下水衛生學調查[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4,21(1):52-53.
關鍵詞:水文地質;工程勘察;作用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urvey,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find out about hydrological geological problems, effectively determine the hydrogeology of various parameter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for provide the necessary hydrogeology material, so as to avoid for hydrogeology role and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phenomenon.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hydrogeology survey in the role of engineer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role
中圖分類號: U4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 言:
水文地質指的是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在工程勘察、設計和施工過程中,水文地質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經常被忽視的問題,需要我們提高重視。為提高工程勘察的質量,在勘察中加強水文地質問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勘察中查明有關的水文地質問題,并提出合理的預防及治理措施,為設計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質資料,從而減少或消除水文地質問題對工程施工質量的危害。
一、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質評價內容
工程地質勘察是為查明影響工程建筑物的地質因素而進行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質因素包括地質結構或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土和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這些通常稱為工程地質條件。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后,需根據設計建筑物的結構和運行特點,預測工程建筑物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的方式、特點和規模,并作出正確的評價,為確保建筑物的穩定與正常使用提供解決方案。
水文地質勘察設計的主要內容:
1、調查河流及小溪的水位、流速、流量、洪水標高及淹沒情況;
2、調查水井的水位、水量、變化幅度及水井結構和深度;
3、調查泉的出露位置、類型、溫度、流量和變化幅度;
4、調查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水位變化規律、變化幅度;
5、了解地下水的流向和水力梯度;
6、調查地下水的類型和補給來源;
7、了解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其對建筑物材料的腐蝕性。
在工程勘察過程中,如果不注重水文地質條件,會直接影響到工程的安全。結合筆者多年的相關工作經驗,在工程勘察設計的過程中,對水文地質問題的評價,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從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對工程的作用與影響,提出不同條件下應當著重評價的地質問題。如:①對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應評價水對鋼筋的腐蝕性。在地下水位以下開挖基坑,應進行滲透性和富水性試驗,并評價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體沉降、邊坡失穩進而影響周圍建筑物穩定性的可能性。
(2)工程勘察設計中還應密切結合建筑物地基基礎類型的需要,查明有關水文地質問題,提供選型所需的水文地質資料。
(3)重點評價地下水對巖土體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響,預測可能產生的巖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4)在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狀態的基礎上,著重分析、預測未來人為活動中地下水的變化情況以及變化對巖土體和建筑物的影響。
二、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質的作用
鑒于以往在評價地下水對巖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過程中,所做的分析工作與基礎設計和施工需要結合不夠緊密,導致發生許多基礎下沉和建筑物開裂的質量事故。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我們認為今后在工程勘察中,應注意分析水文地質的以下作用。
1、地下水對已有建筑物的影響
由于地質、氣候、水文、人類的生產活動等因素的作用,地下水位經常會有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對已有建筑物可能引起各種不良的后果,特別是當地下水位在基礎底面以下變化時,后果更為嚴重。當地下水位在基礎底面以下壓縮層范圍內上升時,水能浸濕和軟化巖土,從而使地基的強度降低,壓縮性增大,建筑物就會產生過大的沉降或不均勻沉降,導致建筑物的傾斜或開裂;當地下水位在基礎底面以下壓縮層范圍內下降時,水的滲流方向與土的重力方向一致,地基中的有效應力增加,基礎就會產生附加沉降。
2、地下水對樁基工程的影響
軟弱地基地層很少由單一土質構成,變化相對較復雜,為此往往采用樁基工程(包括預制樁、灌注樁、攪拌樁等)加固地基,提高地基承載力。為了不使樁周地層松動或坍塌,提高成樁質量,選擇相應的成樁方式時必須考慮地下水的賦存運動情況。另一方面由于受地下水的影響,當樁身下沉量小于土層下沉量時,樁周土對樁身產生負摩擦力,嚴重的會影響單樁承載力。特別地,當建筑場地承壓水或潛水的流速大于3m/min時,不宜使用混凝土灌注樁或水泥攪拌樁。
3、地下水對基坑開挖支護的影響
隨著城市的發展,高層、超高層建筑物越來越多,基坑也越來越深,受施工場地和施工工藝的影響,往往要求采用垂直開挖,開挖深度基本都超過當地地下水埋深。深基坑開挖經常會遇到地下水涌水、冒砂等問題。為降低地下水水頭壓力、疏干基坑、固結土體、穩定邊坡和防止流沙等,常采用井點降水方法降低地下水水位(水頭壓力)。但是,由于降水能使局部地下水位突然下降,會對基坑支護結構和鄰近建筑物產生影響,造成地表或鄰近建筑物不均勻沉降。
三、工程勘測過程中水文地質參數的測定
在工程勘測階段,水文地質參數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搞清楚水文地質情況,為后期的工作提供準確詳實的水文地質參數是一項重要任務。在實際工作中測定方法對最終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至關重要。
1、測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