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4:0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廳堂建筑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建筑類型學發展及方法論簡述
建筑類型學理論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討與研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以勞吉埃爾(M.A.Laugier)的“原始茅舍”理論為基礎的原型類型學;以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為背景,大規模機器工業化社會造就的范型類型學;以20世紀60年代新理想主義為代表的第三種類型學,這標志著當代類型學的形成。建筑類型學在此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由兩大部分組成的架構:從歷史中尋找“原型”的新理性主義的建筑類型學;從地區中尋找“原型”的新地域主義的建筑類型學。
深澳村傳統民居空間類型特征分析
深澳村地處浙西山區,坐落于桐廬縣富舂江南岸天子崗北麓,其于2007年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文化村落蘊含了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民藝、宗教禮儀等眾多地域性文化(丁繼軍2015),運用建筑類型學分析其建筑室內類型特征具有前瞻性和現實意義。
因地理位置等因素,深澳村受“徽州文化”影響較大,其建筑為徽派建筑與浙西山地民居建筑的結合,現存古建以清中、晚期以及民國時期居多,以三合屋和四合屋為主,院落組合多樣,外拙內秀,堪稱是徽派建筑在不同時期的標本。
1.平面類型分析
筆者經過對深澳村重點保護建筑恭思堂、懷素堂、鳳林堂、荊善堂、蘊軒堂等十多幢傳統民居室內平面分析總結出其演變模式與組合方式,其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凹型”單體建筑平面,筆者把此種類型作為深澳村傳統民居室內平面的原型。其室內格局為“三問一進”式,即中間為廳堂,兩側為廂房。在該原型的基礎上進行演變、組合又產生了多種新的平面類型,例如“回型”、“H型”、“日型”,在這三種型體的基礎下又可以演變組合更為復雜多變的平面。
第二種“回型”平面,它是由兩組“凹型”平面相向組合而來。建筑為“三問兩進”式,中為天井兩側由廂房相連接。
第三種“H型”平面,由兩組“凹型”平面背向組合而來。其前后各天井,兩側是廂房,太師壁將前堂與后堂一分為二。
第四種“日型”平面,它是由“回型”與“凹型”組合、演變而來。一般為“三間三進”式,一、二進與二、三進之間各有一天井。
2.空間視線分析
人的視野有一定的范圍,控制在這范圍內,物體返視清晰一面,反則模糊。這一范圍包括視野、視距與垂直視角。人正常的最佳視野角度為60°,在室內中最常用的視距角度為45°,30°是室內觀察物體最清晰的注視中心夾角。
深澳村傳統民居室內空間在視線設計方面具有突出的成就,在觀賞深澳村傳統民居室內空間中,從一個空間序列過渡到另一個空間序列時,這些過渡節點往往就是人的最佳視點。經過文獻研究與作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室內空間最佳視點分別位于門廳中心、天井中心、檐廊中心。當從入口向天井觀看時,視角多為60°左右,即人的最佳視角,例如:深澳村懷素堂與鳳林堂,當以最佳視角60°觀察完整的廳堂時,所在視點多數在天井范圍之內;深澳村恭思堂與懷素堂,以最常用的45°夾角視點和最清晰的30。夾角視點觀察太師壁時,其所處位置分別為檐柱之間和檐廊之間的位置;深澳村懷素堂與荊善堂等,以最佳視角60°觀察完整的前堂時,所在視點為太師壁范圍內;再如深澳村鳳林堂與聽彝堂等。
3.空間平面比例分析
(1)天井比例分析
深澳村恭思堂與懷索堂屬于文物保護單位建筑,鳳林堂屬于重點保護建筑,所以筆者把其列為本文重點研究對象。恭思堂、懷素堂與鳳林堂都是三開間式建筑,筆者分別對其一層平面圖進行測繪,并分析天井長寬尺度與建筑長寬尺度比例,恭思堂天井橫向長度與三開間建筑橫向長度比例為0.43、懷素堂天井橫向長度與建筑橫向長度比例為0.4、鳳林堂天井橫向長度與建筑橫向長度比例為0.45,初步分析得出,天井橫向長度與三開間建筑橫向長度比例約為0.4左右;恭思堂天井縱向寬度與廳堂縱向寬度比例為0.47、懷素堂天井縱向寬度與廳堂縱向寬度比例為0.5、鳳林堂天并縱向寬度與廳堂縱向寬度比例為0.55,初步分析得出,天井縱向寬度與廳堂縱向寬度比例約為0.5左右。
(2)廳堂比例分析
在對深澳村傳統民居大量調研當中發現,其建筑廳堂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廳堂兩側未設有廂房,左右兩側只布置樓梯各一,這種廳堂一般都為大戶人家,其開間尺寸較大,約為11-12米左右,例如深澳村恭思堂與懷素堂等;另一種廳堂左右兩側各有一廂房,廂房側邊各設有樓梯,其主要為較小戶人家建筑,廳堂開問尺寸約為4-4.5米之間,例如深澳村蘊軒堂與景瓶草堂等。
通過對恭思堂、懷素堂、鳳林堂三幢重點保護的傳統民居建筑廳堂測繪,并比較、分析其長與寬比例,得到以下結果:恭思堂廳堂長寬比為2.0、懷素堂廳堂長寬比為1.8、鳳林堂廳堂長寬比為1.5,由此可見深澳村傳統民居廳堂標準長寬比約為1.5-2.0左右。
結語
本文嘗試運用建筑類型學理論分析深澳村傳統民居室內空間,初步解析其空間類型特征,試圖從傳統建筑中尋找其營造“原型”,以期為新徽派風格室內設計有所借鑒作用,以及本人進一步的學位論文研究與實踐有所幫助。本文為筆者初次嘗試運用建筑類型學理論分析室內空間,其中有許多不足之處,下一步將進行深入系統性研究。
論文摘要:皖南傳統建筑裝飾千變萬化,實用兼藝術的構件處理,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恰到好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文化風格。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風光秀美,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靜靜佇立。它們采用了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了幽雅的生活環境,有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廣場,建筑的大門,室內的廳堂等,這些人們的視線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點裝飾。如款縣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徑縣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們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態立于村口,形成獨特的村口標志,同時也張揚著本村曾有的榮耀。另一些則利用門樓、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風貌來構筑村口空間。如徑縣桃花潭鎮的萬村,以“義門”門樓、彩虹橋和溪邊古楊樹,形成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氛圍。還未進村,以濃濃感受到家的氣息,村的靈秀頓顯無遺;而水東翟村的“踏歌岸閣”門樓屹立于桃花潭東岸,與古道石階、大夫第和銀杏古樹相擁而成的空間則氣勢磅礴,異常突出。牌坊群、門樓這些具有裝飾性的建筑物所營造的各種氛圍的空間不單純是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點,更重要的還是村落個性最好的反映。
逢時過節,祠堂前的廣場是最熱鬧的地方,人最多,人們逗留的時間也最長。所以皖南的祠前廣場常設有高大的旗桿石、萬年臺(古戲臺)。人們在古樹的濃蔭下看戲聊天,形成一個較開闊的集會場所。萬年臺是廣場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翹角,相當耀眼醒目。舞臺又是戲臺的中心,自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裝飾,來突出演員的活動空間。如祁門珠林余慶堂的戲臺,正中為彎隆式藻井,臺面前檐斗拱、額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圖案,裝飾性極強。還有則在梁仿和檐拄撐拱上雕刻戲曲圖文。
大門是出入的咽喉,它對宅第的規模、氣勢起著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不論貧富,大門都是裝飾的重點。皖南民居喜在門洞上方飾以立體的磚雕門罩。門罩雕飾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歷史故事、地方風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僅美化了大門,而且表現了主人的情趣;同時,門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藝術品。還有一些地區喜用滿飾有紋理的磨磚貼面來裝飾門墻,以襯托門頭所鑲的反映不同門第的嵌方。這種簡潔的裝飾手法更突出了大門的雄麗、威嚴。作為集會的重要場所— 祠堂,它的大門是采用石鼓、閥閱、鋪首和匾額來裝飾。
皖南居民的廳堂,是接待親朋好友和辦紅白喜事的場所,也是人來人往最多的地方,作為居住空間序列的,更是重點裝飾的對象。用屏風、匾聯和天棚界定了一個面對大門、天井的半開長敞空間,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風前八仙桌坐定的賓主目及的地方,如廳堂大門的墻背面和天井左右的側墻,講究的都用磨磚拼花貼面。如徑縣茂林的滋樹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紋理的花磚側墻。稍次的也用磚墻粉白,再飾以墨線彩畫。廳內的柱礎、石墻裙和石踢腳通風口,都有表達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圓、五富捧壽、松鼠葡萄等表達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尋常人家喜用的裝飾。而文人雅士則多用能表達自己情操、氣節的圖案,如琴棋書畫、魚樵耕讀、梅蘭竹菊等。每戶帶堂名的掛匾,更是主人的家風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廳堂條案上還擺著“老三樣”:東瓶西鏡,中間自鳴鐘,寄寓著家人對外經商親人“永遠平平靜靜”的希望。
交通性質的街巷,輔質的廊廂,從屬性質的邊屋雜院,在裝飾及加工上都大大減化至適用的程度。如街巷鋪地的石材,只是中間推獨輪車的一條,選用較大的條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鋪地那樣割拐拼縫;廊廂的石柱礎也是最簡單的復盆礎或方形刻線礎;廚房邊屋的梁架,更見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撐拱,也是形式最簡單的,絕對不會使用復雜精美的木雕;雜院圍墻更不見裝飾性的檐口磚雕或墨線彩畫……正是由于這些輔裝飾的簡化,襯托出主體空間中重點裝飾的細密與精致。如街巷平鋪的卵石,與民居前有各種吉樣圖案的卵石鋪地形成對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間的不同裝飾,不僅加強了空間性質的區分,也在加工時省工省時,節約了開支,真正做到了裝飾的有的放矢、恰倒好處。
人們的視線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傳統建筑中空間的轉換處。如徑縣桃花潭鎮“踏歌岸閣”門樓,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連村內外空間的人口標志。它高大的體量形態在寬廣的水面顯得格外醒目,透過二層明間的雕格漏窗觀桃潭風光,碧波煙云,如臨仙境。每戶廳堂和臥室廂房之間的天井橫門,如今門頭上還存有垂掛珠簾用的桃形吊鉤或石雕的鳳頸鉤眼,這種今日看來裝飾性極強的橫門,過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戶的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進一步是閨中繡房,退一步是會客廳堂。不論是主體的屋頂、屋身和臺基,還是地面局部的梁、柱、拎;抑或是檐口、門窗洞及墻的轉角,都進行了藝術化的處理。如屋頂與屋身之間用雕刻精致的撐拱和柱間坐斗作過渡;屋身與臺基地面則以石雕柱礎和浮雕墻裙來連接;室內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飾以圈邊。屋面檐口的瓦則做成云頭和滴水狀。不同材料之間的過渡所作的裝飾處理,其細微考慮更是令人嘆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礎上的柱腳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線上,都挖了一個如意頭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實際上每個柱腳底端垂直交叉的四個孔槽,是施工時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標記,同時也是防止柱腳受潮腐爛的通風孔。只是匠人們將其藝術化了而已。這種兼實用與藝術于一體的裝飾處理,很值得現在借鑒和學習。
論文摘要:皖南傳統建筑裝飾千變萬化,實用兼藝術的構件處理,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恰到好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文化風格。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風光秀美,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靜靜佇立。它們采用了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了幽雅的生活環境,有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廣場,建筑的大門,室內的廳堂等,這些人們的視線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點裝飾。如款縣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徑縣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們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態立于村口,形成獨特的村口標志,同時也張揚著本村曾有的榮耀。另一些則利用門樓、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風貌來構筑村口空間。如徑縣桃花潭鎮的萬村,以“義門”門樓、彩虹橋和溪邊古楊樹,形成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氛圍。還未進村,以濃濃感受到家的氣息,村的靈秀頓顯無遺;而水東翟村的“踏歌岸閣”門樓屹立于桃花潭東岸,與古道石階、大夫第和銀杏古樹相擁而成的空間則氣勢磅礴,異常突出。牌坊群、門樓這些具有裝飾性的建筑物所營造的各種氛圍的空間不單純是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點,更重要的還是村落個性最好的反映。
逢時過節,祠堂前的廣場是最熱鬧的地方,人最多,人們逗留的時間也最長。所以皖南的祠前廣場常設有高大的旗桿石、萬年臺(古戲臺)。人們在古樹的濃蔭下看戲聊天,形成一個較開闊的集會場所。萬年臺是廣場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翹角,相當耀眼醒目。舞臺又是戲臺的中心,自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裝飾,來突出演員的活動空間。如祁門珠林余慶堂的戲臺,正中為彎隆式藻井,臺面前檐斗拱、額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圖案,裝飾性極強。還有則在梁仿和檐拄撐拱上雕刻戲曲圖文。
大門是出入的咽喉,它對宅第的規模、氣勢起著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不論貧富,大門都是裝飾的重點。皖南民居喜在門洞上方飾以立體的磚雕門罩。門罩雕飾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歷史故事、地方風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僅美化了大門,而且表現了主人的情趣;同時,門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藝術品。還有一些地區喜用滿飾有紋理的磨磚貼面來裝飾門墻,以襯托門頭所鑲的反映不同門第的嵌方。這種簡潔的裝飾手法更突出了大門的雄麗、威嚴。作為集會的重要場所— 祠堂,它的大門是采用石鼓、閥閱、鋪首和匾額來裝飾。
皖南居民的廳堂,是接待親朋好友和辦紅白喜事的場所,也是人來人往最多的地方,作為居住空間序列的,更是重點裝飾的對象。用屏風、匾聯和天棚界定了一個面對大門、天井的半開長敞空間,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風前八仙桌坐定的賓主目及的地方,如廳堂大門的墻背面和天井左右的側墻,講究的都用磨磚拼花貼面。如徑縣茂林的滋樹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紋理的花磚側墻。稍次的也用磚墻粉白,再飾以墨線彩畫。廳內的柱礎、石墻裙和石踢腳通風口,都有表達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圓、五富捧壽、松鼠葡萄等表達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尋常人家喜用的裝飾。而文人雅士則多用能表達自己情操、氣節的圖案,如琴棋書畫、魚樵耕讀、梅蘭竹菊等。每戶帶堂名的掛匾,更是主人的家風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廳堂條案上還擺著“老三樣”:東瓶西鏡,中間自鳴鐘,寄寓著家人對外經商親人“永遠平平靜靜”的希望。
交通性質的街巷,輔質的廊廂,從屬性質的邊屋雜院,在裝飾及加工上都大大減化至適用的程度。如街巷鋪地的石材,只是中間推獨輪車的一條,選用較大的條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鋪地那樣割拐拼縫;廊廂的石柱礎也是最簡單的復盆礎或方形刻線礎;廚房邊屋的梁架,更見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撐拱,也是形式最簡單的,絕對不會使用復雜精美的木雕;雜院圍墻更不見裝飾性的檐口磚雕或墨線彩畫……正是由于這些輔裝飾的簡化,襯托出主體空間中重點裝飾的細密與精致。如街巷平鋪的卵石,與民居前有各種吉樣圖案的卵石鋪地形成對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間的不同裝飾,不僅加強了空間性質的區分,也在加工時省工省時,節約了開支,真正做到了裝飾的有的放矢、恰倒好處。
人們的視線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傳統建筑中空間的轉換處。如徑縣桃花潭鎮“踏歌岸閣”門樓,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連村內外空間的人口標志。它高大的體量形態在寬廣的水面顯得格外醒目,透過二層明間的雕格漏窗觀桃潭風光,碧波煙云,如臨仙境。每戶廳堂和臥室廂房之間的天井橫門,如今門頭上還存有垂掛珠簾用的桃形吊鉤或石雕的鳳頸鉤眼,這種今日看來裝飾性極強的橫門,過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戶的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進一步是閨中繡房,退一步是會客廳堂。不論是主體的屋頂、屋身和臺基,還是地面局部的梁、柱、拎;抑或是檐口、門窗洞及墻的轉角,都進行了藝術化的處理。如屋頂與屋身之間用雕刻精致的撐拱和柱間坐斗作過渡;屋身與臺基地面則以石雕柱礎和浮雕墻裙來連接;室內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飾以圈邊。屋面檐口的瓦則做成云頭和滴水狀。不同材料之間的過渡所作的裝飾處理,其細微考慮更是令人嘆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礎上的柱腳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線上,都挖了一個如意頭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實際上每個柱腳底端垂直交叉的四個孔槽,是施工時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標記,同時也是防止柱腳受潮腐爛的通風孔。只是匠人們將其藝術化了而已。這種兼實用與藝術于一體的裝飾處理,很值得現在借鑒和學習。
論文關鍵詞:村鎮建筑文化 倫理思想 等級制度 風水觀念
論文摘要:迄今為止,建筑文化尚是一個新概念,陳凱峰在其《建筑文化學》一書中認為建筑文化內涵便為有關建筑的所有意識形態方面的要素,是建筑思想、建筑觀念、建筑意識、建筑情感、建筑意念、建筑思潮這一類心理層方面的要素群。
建筑文化的分類方法很多,如果以區域性差別(或空間差別)來劃分建筑文化總體的話,則有城市建筑文化與村鎮建筑文化之別;如果以歷史性差別(或時間性差別)來劃分建筑文化總體的話,則有現代建筑文化與傳統建筑文化之分;如果以時空禍合關系來組合上述建筑文化的類型的話;則有:現代城市建筑文化、現代村鎮建筑文化、傳統城市建筑文化、傳統村鎮建筑文化。“村鎮建筑文化”的內涵是指:目前仍位于廣大村鎮這一特定地域范圍內的傳統的建筑藝術、建筑技術、建筑制度、建筑物以及建筑思想。
1、倫理思想、宗法觀念、等級制度在中國村鎮建筑文化中的反映
倫理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三綱五常”為核心。倫理思想反應在村鎮建筑布局和建筑規格等方面,在聚族而居的村鎮中形成講究長幼、輩份與尊卑的思想觀念。
1 .1尊卑關系與村鎮院落布局
四合院是中國傳統建筑院落布局中最基本和最常見的合院形式之一,不僅在官式建中。
被廣泛使用,也是傳統民居最理想的建筑形式。生活在四合院里的人們,即可以使自己擁有寬敞舒適的生活環境,人們相互之間又能充分發揮養老扶幼、互幫互助的和睦共處的團結意識,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都是不可言喻的。此外,四面建房的空間構成也更順應“天圓地方”的大空間結構,因此,如果說四合院是以人的居住需求建造的,那么它的規模與內容以及圍和形態則與大自然更為協調。然而它又是封建社會倫理道德、儒教文化的產物。四合院四面建房,無論是從中央庭院還是外觀輪廓,包括空間內容上,都體現出規矩、方整的內涵。而在四合院四方四正中又暗含著“井”字格局,這不僅呼應了從奴隸制社會就有了的“井田制”,而是“井”字分割可為“中”字。中是對稱的、穩定的,也是嚴肅的,它不僅容易附會出許多象征內容,而是由中字引申出的“中庸”、“中正”、“中和”等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也正是中國傳統儒家倫理思想的體現。
中國傳統村鎮建筑講究主軸線,而廳堂由于其主體建筑,是家庭活動的中心,又是最富有公共性的禮儀用房,所以布置在主軸線的最重要部位,而以高大的屋頂、顯眼的外形、碩大的體量、講究的用材來表現主人的地位或接待的規格,其次序安排也充分體現了人倫關系。
1.2家族觀念在村鎮院落建筑群體布局中的反映
中國的鄉村一直以來處干封閉狀態,一家一戶是封閉的,整個村、鎮也是封閉的。一般情況下,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結成的家族往往住在一些規模大小不一的院落里,也可能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如果兒孫輩成了家,家里人口多,家境又比較富裕,則可能增建院落。隨著子孫的繁衍,院落不斷增多,或者在主軸線上按漸進的方式一進又一進地建造,或者在主軸線兩旁另辟軸線,增建院落。
1 .3等級觀念與村鎮建筑
中國封建等級制度對于傳統村鎮建筑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根據張彥玉在《明史·輿服志·百官第宅》中記載:“庶民廬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頭拱、飾彩色。正統十二年令稍變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問少者,不在禁限。”此外,清代對村鎮家廟,祠堂的規模亦有規定,如《清史稿·志·禮》所述。
2、風水觀念對中國村鎮建筑文化的影響
風水在古代中國相當盛行,中國村鎮建筑文化不僅受倫理道德規范和宗教觀念的影響,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而且也深受風水觀念的影響,風水講述:“覓龍、察砂、觀水、點穴”。
村鎮住宅大門正對別人的屋角不吉,要掛一個牌子,上書:“對望”二字,以示平安;如大門斜對人家的煙筒也不吉,是沖撞了“黑煞神”,家人出人不順,也要掛一個牌子,_上書“吉星拱照”—這個牌子亦頗為講究,紅底黑子,高寬比為1: 4,要釘在房檐處;若有鄰家的雙煙筒面對住宅,則要在墻頭掛鏡子,利用反光把黑煞神返回去;還有合院的東、西兩廂房不能前寬厚窄,因“前寬厚窄似棺形”,等于“宅之人住在棺材中,若前窄后寬,則吉。在宅綠化上,講究“前不栽楊,后不栽柳”,因楊樹不成材,而柳樹彎曲,喻意錢都“溜”走了。此外,我國北方村鎮街口常有刻著“泰山石可擋”的石碑,這是防止街巷煞氣沖人宅內的風水鎮煞。
風水內涵相當龐雜,大家說法不一,尤其中鄉村風土先生不能科學的解釋風水,多為穿鑿附會,令人難以捉摸。不過,風水中確有合理之處,也是中國傳統村鎮建筑文化的結晶之一。
3、自然現象對中國村鎮建筑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村鎮建筑文化 倫理思想 等級制度 風水觀念
論文摘要:迄今為止,建筑文化尚是一個新概念,陳凱峰在其《建筑文化學》一書中認為建筑文化內涵便為有關建筑的所有意識形態方面的要素,是建筑思想、建筑觀念、建筑意識、建筑情感、建筑意念、建筑思潮這一類心理層方面的要素群。
建筑文化的分類方法很多,如果以區域性差別(或空間差別)來劃分建筑文化總體的話,則有城市建筑文化與村鎮建筑文化之別;如果以歷史性差別(或時間性差別)來劃分建筑文化總體的話,則有現代建筑文化與傳統建筑文化之分;如果以時空禍合關系來組合上述建筑文化的類型的話;則有:現代城市建筑文化、現代村鎮建筑文化、傳統城市建筑文化、傳統村鎮建筑文化。“村鎮建筑文化”的內涵是指:目前仍位于廣大村鎮這一特定地域范圍內的傳統的建筑藝術、建筑技術、建筑制度、建筑物以及建筑思想。
1、倫理思想、宗法觀念、等級制度在中國村鎮建筑文化中的反映
倫理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三綱五常”為核心。倫理思想反應在村鎮建筑布局和建筑規格等方面,在聚族而居的村鎮中形成講究長幼、輩份與尊卑的思想觀念。
1 .1尊卑關系與村鎮院落布局
四合院是中國傳統建筑院落布局中最基本和最常見的合院形式之一,不僅在官式建中。
被廣泛使用,也是傳統民居最理想的建筑形式。生活在四合院里的人們,即可以使自己擁有寬敞舒適的生活環境,人們相互之間又能充分發揮養老扶幼、互幫互助的和睦共處的團結意識,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都是不可言喻的。此外,四面建房的空間構成也更順應“天圓地方”的大空間結構,因此,如果說四合院是以人的居住需求建造的,那么它的規模與內容以及圍和形態則與大自然更為協調。然而它又是封建社會倫理道德、儒教文化的產物。四合院四面建房,無論是從中央庭院還是外觀輪廓,包括空間內容上,都體現出規矩、方整的內涵。而在四合院四方四正中又暗含著“井”字格局,這不僅呼應了從奴隸制社會就有了的“井田制”,而是“井”字分割可為“中”字。中是對稱的、穩定的,也是嚴肅的,它不僅容易附會出許多象征內容,而是由中字引申出的“中庸”、“中正”、“中和”等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也正是中國傳統儒家倫理思想的體現。
中國傳統村鎮建筑講究主軸線,而廳堂由于其主體建筑,是家庭活動的中心,又是最富有公共性的禮儀用房,所以布置在主軸線的最重要部位,而以高大的屋頂、顯眼的外形、碩大的體量、講究的用材來表現主人的地位或接待的規格,其次序安排也充分體現了人倫關系。
1.2家族觀念在村鎮院落建筑群體布局中的反映
中國的鄉村一直以來處干封閉狀態,一家一戶是封閉的,整個村、鎮也是封閉的。一般情況下,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結成的家族往往住在一些規模大小不一的院落里,也可能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如果兒孫輩成了家,家里人口多,家境又比較富裕,則可能增建院落。隨著子孫的繁衍,院落不斷增多,或者在主軸線上按漸進的方式一進又一進地建造,或者在主軸線兩旁另辟軸線,增建院落。 1 .3等級觀念與村鎮建筑
中國封建等級制度對于傳統村鎮建筑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根據張彥玉在《明史·輿服志·百官第宅》中記載:“庶民廬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頭拱、飾彩色。正統十二年令稍變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問少者,不在禁限。”此外,清代對村鎮家廟,祠堂的規模亦有規定,如《清史稿·志·禮》所述。
2、風水觀念對中國村鎮建筑文化的影響
風水在古代中國相當盛行,中國村鎮建筑文化不僅受倫理道德規范和宗教觀念的影響,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而且也深受風水觀念的影響,風水講述:“覓龍、察砂、觀水、點穴”。
村鎮住宅大門正對別人的屋角不吉,要掛一個牌子,上書:“對望”二字,以示平安;如大門斜對人家的煙筒也不吉,是沖撞了“黑煞神”,家人出人不順,也要掛一個牌子,_上書“吉星拱照”—這個牌子亦頗為講究,紅底黑子,高寬比為1: 4,要釘在房檐處;若有鄰家的雙煙筒面對住宅,則要在墻頭掛鏡子,利用反光把黑煞神返回去;還有合院的東、西兩廂房不能前寬厚窄,因“前寬厚窄似棺形”,等于“宅之人住在棺材中,若前窄后寬,則吉。在宅綠化上,講究“前不栽楊,后不栽柳”,因楊樹不成材,而柳樹彎曲,喻意錢都“溜”走了。此外,我國北方村鎮街口常有刻著“泰山石可擋”的石碑,這是防止街巷煞氣沖人宅內的風水鎮煞。
風水內涵相當龐雜,大家說法不一,尤其中鄉村風土先生不能科學的解釋風水,多為穿鑿附會,令人難以捉摸。不過,風水中確有合理之處,也是中國傳統村鎮建筑文化的結晶之一。
3、自然現象對中國村鎮建筑的影響
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民居建筑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體現著邯鄲的地方藝術特征和濃厚的傳統歷史文化。本文從邯鄲民居建筑結構及構造特點、裝飾藝術與特點這些方面進行總結。邯鄲民居將建筑裝飾及其構件的功能、結構與藝術相結合,以當地特有的人文、經濟、文化為基礎特色建筑裝飾藝術,不僅表現出功能的需要,也將其美學特征展現的淋漓盡致。對于這份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產,我們應當深入研究探討,保護并合理的利用,使這份蘊藏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能夠得到傳承與發揚。
關鍵詞 邯鄲民居建筑構造裝飾藝術
中圖分類號:I25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邯鄲民居建筑各組成部分裝飾
邯鄲地區的民居一般以四合院與三合院為主,其中四合院由門房(倒座)、正房和東西廂房組成(圖3-1)。這些院落以“院”作為一個單元,進一步沿縱橫方向組合,按雙聯式、串聯式、并列式,組合成為不同規模的院落。還可以成為一座獨院式院落。一些院落可以形成多進院落及多條軸線的各種規模的組合群體,適應各種家庭的居住要求。通常在院落的四角建有碉樓,設置垛口和望孔而防守的,達到防御的目的。
1.1屋頂裝飾
民諺說“山看腳,房看頂”。邯鄲地區傳統民居建筑中,現存民居的屋頂多以硬山式為主,再有一些懸山屋頂,還有大量的單坡頂房屋以及少量的傳統平頂房屋,屋頂是使用本地材料,符合邯鄲地理氣候環境而產生的一種獨具風格的的審美和結構相結合的表現方式。民居建筑的屋面善用屋脊進行裝飾,一般集中采用正脊與垂脊兩種形式。正脊上是以龍頭魚身的造型為主,置于正脊兩端,嘴一律向外。垂脊頂端也以幾只小走獸作為裝點,只是同一座房屋的正脊與垂脊獸不能選用同樣形象和大小的獸作為裝飾。正脊和垂脊的主要定型構件――陡板,作為調整屋脊高度的用途。在陡板位置上有些花飾或空格花紋用來裝飾屋脊,可以有效地減輕屋脊的重量,有利于建筑整體的結構,還可降低造價。
1.2墻體
邯鄲地區民居的墻體有檐墻、山墻、廊心墻和看面墻等主要墻體。院墻則是起到防護和空間界定作用的的圍合主體。民居中的山墻多數是承重墻,山墻兩端靠近臺明的部分為墀頭,民居建筑有的設檐廊,且絕大多數僅設前檐廊,因此只有前面墀頭。在房屋山墻尖部或墻頭、還往往有一堵方磚雕刻的墻,它們的用途既滿足了通風,又增添了美感。廊墻心部有的開設門洞,為了美觀,也可墻心滿做磚雕飾面。邯鄲民居庭院中的二門常做成裝飾性的墻體,一般在―進院廳堂的側面或后面,不在主要位置。邯鄲民居的院落形式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民居的連接形式。
1.3門窗
門窗作為傳統民居建筑外立面細部的藝術處理和特色裝飾的建筑構造。它不僅局限于功能的需要,也提升到審美裝飾藝術表現的需要。邯鄲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構件的細部中,最突出的部位是大門,其次是窗和某些構件裝飾,隨著功能和藝術表現的需要逐漸形成了民族和地方特征的重要裝飾內容。
邯鄲民居院落的宅門及內院的院門和房門,主要以木材制作,有板門與隔扇門之分(圖3-5)。隔扇門主要用于客廳以及與客廳配套的廂房,大門、內院門和其他房屋多用板門。邯鄲民間有言“留門在東南,建房實不難”。因此大門位置比較固定,坐北朝南的坐落于東南角。邯鄲民居的大門,其形制多為屋宇式金柱大門,另有門樓式大門。
窗有隔扇窗、檻窗和普通窗。格扇窗――建筑內部用于進行分隔的主要構件,常用于四合院一進院的正房和廂房,更講究的民居倒座也有使用的。隔扇門安裝于明間,一樘四扇。其四周有檻框與柱、枋等大木構件連接固定。隔扇可通體滿做,這樣的窗俗語“落地窗”。檻窗,即檻墻之上的格扇窗。檻窗也有可開啟和固定的形式。牖窗即房屋檐墻和山墻上的普通窗戶,講究的用花格窗。花紋圖案構造精巧細致(圖3-6 )。在窗戶上,無論是它的大小、式樣、色彩、或者花紋無不反映人民的喜愛和審美心理,也儼然稱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段和特征標志。再加上屋檐下面梁柱上的彩繪、木雕,與門窗木雕圖案、窗臺的磚雕圖案等,構成一幅十分精美的風俗畫。
1.4影壁
影壁可以說是一種經過裝飾的特殊墻壁,它不是構成房屋的墻,而是一道獨立的短墻,它的位置處在正對著進出大門的內或外,它可屏障人們的視野,對院內空間布局以及人們的活動起到遮擋的作用;它還可減緩進入大門穿堂風的速度,使其內斂不散,有驅避煞氣之用處;同時也起到了美化出入口的環境的作用。正是這些作用的影響,影壁成為民居建筑出入口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邯鄲地區幾乎每座民居都設計影壁進行屏障,這也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一種廣泛的建筑布局形式(圖3-8)。
1.5門枕石與抱鼓石
門枕石位于建筑大門兩扇門板的門軸下方,它的功能是承托門扇并使門扇得以轉動,并保證門扇開啟。門枕石多以長方柱體石料為主,中等體量的常配雕刻吉祥動物獅子,較大的門枕石配石鼓雕刻,又叫抱鼓石。石鼓有大有小,可薄可厚。門枕石作為功能構件,造型也十分豐富,在中國傳統建筑中不可或缺,同時又是石雕藝術重點刻畫的部位,還承載有人們精神文化方面的內涵(圖3-9)。
1.6匾額與楹聯
匾額、楹聯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集書法藝術、雕刻藝術、工藝美術和建筑藝術密切融合的特殊藝術形式。在邯鄲民居裝飾藝術中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又具有地方特色。
邯鄲民居建筑中除雕刻裝飾外,牌匾材質也由單一的木質拓展到石和磚。匾額常設在廳堂的正軸線上(圖3-10)。磚石牌匾鑲嵌于磚石構造的墻面,而木質牌匾也改變了屋檐下墻面的構造,使墻面形成承托牌匾的傾斜凹槽,下托上掛,又有屋檐遮雨,百年無恙。有的宅院中每間房屋都有匾額,教導家人“入孝”、“敦信義”、“有恒、堅忍、勿忘貧”、“勤補拙、儉養廉”等等。楹聯即為抱柱式的對聯,對聯與門、柱、壁融合為一體,與匾額一樣,成為一種高雅的建筑裝修品類匾額多以橫態,楹聯則為豎直狀。由于木構架建筑柱子很多,在外檐、內檐都有充足的柱子可供懸掛楹聯,提拱了展現楹聯的充足場面。最有價值的是北安莊鄉同會村楊公晨宅院的迎門照壁中保留的“家訓銘”,全文78個字,全部磚雕而成,諄諄教導后輩要有為善之心。
二、邯鄲民居裝飾技藝與工藝特征
邯鄲民居裝飾藝術集磚雕、石雕、木雕為一體,其精致完美的藝術形象為建筑的美學價值增添了絢麗的一筆,加深了人們對傳統民居的文化藝術底蘊。建筑的每一個構件都展現了自身的設計靈魂,盡善盡美地展示了精美的建筑細部――“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從而創造出以當地特有的人文、經濟、文化為基礎的特色建筑裝飾藝術。
2.1木雕
木雕藝術在邯鄲民居中應用較多,內容廣泛。由于木雕使木材的材質、紋理與設計理念充分結合,形成融合自然美與藝術美為一體藝術裝飾構件。因此其藝術價值無與倫比的。邯鄲民居建筑注重表達建筑審美意識,因此木雕的精致與細膩的雕刻設計符合了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屋內的梁頭斗、門窗隔扇均選用木質制作。額枋、雀替、花罩、垂柱等結構構件做工精細講究,特別是圖案的雕刻,既美化了空間,又豐富室內環境氛圍。額枋的雕刻,一般以梅花、喜鵲、鹿等吉祥物為題材。梅花的枝條用藤蔓的形態以適應額枋長條形看面的構圖之需,喜鵲近乎鳳凰,甚為夸張。三間廳堂的前檐額枋和隔扇的裙板與絳環板均為貼雕技法,雕法精細,題材各異,構圖疏密有度,立體感強。使之成為藝術品位很高的裝飾構件。花罩類雕刻應用于建筑的外檐。雕法以透雕居多,落地雕和貼雕次之。圖案題材以植物花卉為主的吉祥物,諸如植物中的荷、梅、菊、牡丹、蘭、竹、松、柏、石榴,其象征著富貴滿堂、高潔正直、長青不老,為百姓所喜愛。“萬事如意”、“杞菊延年”、“菊”稱長壽花。“杞菊”寓意延年益壽。垂柱的下端頭是雕飾的重點部位之一。垂柱頭的基本形式有圓柱頭和方柱頭兩種。圓柱頭的雕刻主要是蓮花頭和蓮蓬頭,前者形似含苞待放的蓮花;后者則為蓮花開后的碩果,即蓮蓬,尤其是蓮蓬的雕刻,重點在蓮蓬頭上,排列有序且飽滿的蓮子活龍活現,雕刻更為精制者還要蓮子能夠活動。木雕巧妙地利用木材材質本身的特質加以完善,大大增強了藝術觀賞性和藝術美觀性。
2.2磚雕
磚雕是邯鄲民居建筑細部刻畫的組成部分。邯鄲的磚雕也含有雕塑的工藝,磚雕即在青磚上進行雕鏤的藝術;雕塑則是在磚(或其他陶制品)未燒制之前對泥坯料直接塑成或接近于所需形狀,燒制后再經進一步簡單雕鏤即為成品藝術構件。主要雕飾部位為民居建筑物的影壁和大門側面墻壁、門窗洞口及門框、墀頭、檐口以及其他部位,也有個別建筑四壁布滿磚雕的。題材則是展現濃厚的民間色彩磚雕。邯鄲的雕塑構建主要應用于脊飾構件,這類陶塑品種類多,立體感突出,裝飾效果好等優勢。
2.3石雕
石雕因其質地堅硬、耐磨又耐蝕,通常用于房屋的顯眼的部位。石雕構件經過加工處理,成為裝飾性很強的藝術品。邯鄲因其石材資源的匱乏,使之民居中石雕用量以及石雕藝術水平相對不高。民居中的石雕應用主要集中于門枕石和柱礎,另有其他石雕,如窗臺石、挑檐石以及石庫門、石花窗和上馬石等。入口標志性的體現與門枕石的藝術化處理有著密切得聯系,其石雕的處理極大地增添了入口的識別性。門枕石的造型主要是一只石獅子趴在底座上,或是雙面雕刻的石塊放在基座座上面,這樣造型的石雕放在民居的大門口,不但增加了視覺性,顯得生動而親切,又凸顯出建筑主人的財富和聲望(圖4-3)。
三、結語
傳統民居建筑是人民的智慧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所凝結出來的,體現著鮮明的地方藝術特征,蘊涵著濃厚的傳統歷史文化。邯鄲民居建筑裝飾及其構件的功能、結構與藝術相結合,是對建筑構件進行藝術處理而成為裝飾的。扇、楹聯與匾額、門樓、影壁等裝飾設計不僅表現出功能的需要,也將其美學特征展現的淋漓盡致。邯鄲民居裝飾藝術集磚雕、石雕、木雕為一體,其精致完美的藝術形象為建筑的美學價值增添了絢麗的一筆,加深了人們對傳統民居的文化藝術底蘊。建筑的每一個構件都展現了自身的設計靈魂,盡善盡美地展示了精美的建筑細部從而創造出以當地特有的人文、經濟、文化為基礎的特色建筑裝飾藝術。
參考文獻(References)
左滿常, 白憲臣. 河南民居.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
李雄飛. 城市規劃與古建筑保護.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王其鈞.圖解中國民居.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1
山西建設廳 山西古村鎮 中國建筑出版社,2007.3
王其鈞,談一評.民居住宅.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9
段進,季松,王海寧. 城鎮空間解析――太湖流域古鎮空間結構與形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王景慧,阮儀三.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 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朱曉明. 古村落保護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同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
馬炳堅 北京四合院建筑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1
鄭孝燮. 留住我國建筑文化的記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1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樂文化”對中國傳統建筑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不僅表現在建筑形式上,更在建筑審美的精神層面上有著顯著作用。在側重傳統建筑觀的基礎上發展現代建筑是我們至今關注的重要問題。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中一個涵蓋面極廣、影響力博大的文化范疇。它涉及的范圍大至朝廷典章,小到百姓生活的進退起居,近乎涵蓋了國人精神文化的所有領域,其影響之深遠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支思想理論體系。
“禮”,是整個中國封建時代一切社會觀念的基礎。它不僅體現在社會政治體制中,也體現在思想理論、科學技術和風土民俗等各類文化層次中。“樂”,包括了音樂、舞蹈、詩歌等所有的古代藝術形態。它是禮的藝術化表現形式,是禮的精神和藝術內涵的綜合體現。禮的本質是上下尊卑的等級倫理;樂的精神則是調和各等級類別之間的關系。禮和樂的有機融合,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和文化藝術互相作用,相輔相成的發展趨向。這一現象在中國古代的建筑藝術上也有鮮明的體現。
一。“禮”對建筑的影響
“禮”的本質是“序”。在我國古建筑中的體現就是中軸對稱、突出重心,縱向的空間序列發展要主從分明、登堂入室。這在宮廷建筑、祭祀建筑、教育建筑、宗教建筑,以及典型的民居建筑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建筑的空間序列是體現廳堂樓臺秩序感的科學方法。不僅宮殿皇室如此,民居建筑的組合形式也如出一轍。儒家的宗法倫理,成為居室建筑表現的文化主題。
1.同姓聚居,家和為貴
中國傳統民居的分布多為聚族(姓)而居。從同族村落、塢寨,同祖的府第到同宗的庭院,皆以血緣為紐帶。就平面布局而言,中國傳統民居多為向平面展開的組群布局,絕少高聳疊立的樓房。向平面序列展開的平房,由若干個單體建筑構成庭院,再由一個個庭院組成村落或塢寨。這種以組群的對稱、和諧創造“和睦”之美的布局形式,實際上便是宗法倫理中“家和萬事興”觀念的反映。為了家族成員的和睦相處,因而在建筑布局上淡化個體而強調組群,而且用墻圍合成一個個向心力極強的家庭院落,以增強家庭成員的凝聚力。墻內為一姓之家,墻外為異姓之地。院墻,成為家與家之間在地域與心理上的分界線。
2.尊卑有禮,男女有別
中國傳統民居的布局講究正室居中,左右兩廂對稱在旁,這實際上是宗法倫理中“禮”的體現。家族中的禮主要表現為父尊子卑,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因而在居室的安排上父母之居稱“室”,一般安排在客廳后邊的屋子,位于整個組群的中軸線,居中在上,以顯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地位。在客廳兩邊對稱排列的房間,歸子孫輩居住,稱為“房”。《說文解字》中有:“房,旁也,室之兩旁也”。很顯然,“房”對于“室”而言,屬于從屬地位,這與其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父與子的居室除了在坐落方位上有別外,往往在建筑規模、室內裝飾與家具陳設上也有尊卑之分。父輩所在的正屋建筑面積較大,其基座高低、臺階級數都在一院之中居首。屋頂式樣也是一院中最高級的。至于室內裝飾,更是主次分明秩序井然。
在重視父子尊卑的同時,傳統居室的布局也注意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原則。隨著私有制的產生,婦女的地位逐漸下降,淪為男性的附屬品。宗法倫理對男女之別的要求重在限制和規范婦女的行為自主與人身自由。反映在居室的布局上,首先表現為男居外庭,女居內室。一般情況下,婦女不能擅自步出院外,外人亦不能輕易進入內院。古代將女人所居之處稱為“閨房”。由此可見,閨房,必定是處在院內幽僻之處,并有層層門戶隔斷,避免與外界交往。人們習慣上將妻子稱為“內人”、“內室”,實際上便是婦女在居室布局中身份的反映。甚至有的地區在住宅內專修狹長的弄堂,供婦女和仆役行走,以避免他們經過和干擾禮儀性極強的廳堂。
3.以堂為尊,崇祖敬宗
堂不僅是在世的家長之居所,同時也是祭祀祖宗的場所。傳統的宗法觀念認為,一族一家之祖雖已離開人世,但他們的在天之靈仍會關照在世的子孫,視他們“孝”的程度賜福降災。因此,人們選擇家庭居室中最尊的“堂屋”為祖宗立牌位,舉行祭祖活動,以顯示對祖宗的尊重和孝敬。同時,也證明目前與之同處一堂的家長受祖宗認可和庇護,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可動搖。由于“堂屋”既為在世家長之居,又為在天祖宗靈位之所在,因而家庭中最重要的活動一般也在堂屋舉行,成為家庭成員集匯的場所,頗有氏族公社時的“大房子”的遺風。既然“堂屋”在家族居室中的位置是如此重要,因而整個居室建筑的安排自然以它為核心,在布局安排上皆位于中軸,居中在上,周圍的建筑皆以其為軸心,通過封閉的院落,形成強烈的向心力。
北方的四合院,長輩住正房,下輩住廂房,前后輔助房間則為家奴、下人的住房,整個庭院的建筑秩序象征著家族內部的倫理秩序。 南方民居的堂屋天井組合也是如此。堂屋是家族的象征,正中供奉祖宗牌位,家族內部重大事務都在這里進行。以堂屋為中心進行組合當然是家族倫理秩序的最理想的形式,若是大家族的聚居便以幾個甚至成群的堂屋來組合。湖南岳陽縣的張谷英村便是典型。張谷英村是從明代遺留至今的兩個大家族聚居村落之一,目前住在村中的2000多人全部是張氏后裔。村中建筑按家族組合形成完整布局,平面為“豐”字形結構,中軸線上一連幾進堂屋,兩邊分別對稱地伸出幾道橫向分支,每一分支又由幾進堂屋組成。每一組分支的堂屋由一個分支家族居住,而每一間堂屋以及兩邊的廂房則由一個家庭居住。整個建筑群的布局形式就是一個完整而形象的宗法家族社會。幾進堂屋中以最后一進堂屋為上堂,祖宗牌位就供在這里,這里是家族最高權威的代表。下面則按輩份大小,遠近親疏依次排列。在這里,建筑空間的序列感表現為一進又一進的堂屋,造成了倫理秩序的森嚴感和家族權威的神秘感。民居中尚且如此,那么皇宮建筑中那重重宮門、庭院深深就更不用說了。
二.“樂”對建筑的影響
論文內容摘要: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成就:一是表現在結構合理,容易加工制作的木框架結構上;二是表現在由單純的大屋頂中表現出千變萬化建筑形式,三是表現在“四合院”精彩的平面布局所傳達出的空間意識中。以最概括的文字將中國幾千年的建筑文化作一個總結,我們提出:“木結構”、“大屋頂”、“四合院”九個字。
一、木結構——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
中國古代建筑與世界其它建筑形態最基本的區別是木結構,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筑體系。
中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木結構建筑遺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已有七千年。據考古發現,在300平方米的范圍內,最少有三棟以上的干闌式建筑遺跡,其中一座長約23米,進深約8米。木構件建筑遺物有柱、梁、枋、板等,許多構件上都有榫卯,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已發現的最早的遺存。如果我們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木結構建筑遺跡當作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真正”起點,那么,中國的木結構建筑已經有七千年的歷史了。
中國古代建筑木結構建筑主要分為抬(疊)梁式和穿斗式兩種。另外還有井干式,但它不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主要結構形式,只在一些林木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出現,如云南。
抬梁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筑木結構的主要形式,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建筑結構形式。穿斗式構架用料較少,建造時先在地面上拼裝成整榀屋架,然后豎立起來,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較經濟的優點。同時,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裝壁板和筑夾泥墻。因此,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時代采用穿斗式構架的民居。這些地區有的需要較大空間的建筑,采取將穿斗式構架與抬梁式構架相結合的辦法 :在山墻部分使用穿斗式構架,當中的幾間用抬梁式構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木結構的建筑幾乎都是有一定的制作規范。宋代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一書中包含各種“作”(大木作、瓦作等)的制度、工限、料例三個主要內容以及有關附圖,系統地說明了當時建筑的分級、結構方法規范要領。書中提出“以材為祖”的材份制,即以與建筑規模等級相應的某一尺度作為建筑的空間尺度及構件尺度的模數。這是建筑體系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這種模數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只是表現形式有所變化。清工部《工程做法》記載了這一體系的最后形態——斗口制。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體,它的基本藝術造型特點來自結構本身。中國建筑的起點是以間為代表的房屋,宮殿是房屋的擴大,它本質上并沒有變化,只不過柱子更高、梁坊更長、間數更多而已。
二、大屋頂——中國古代建筑的形式
將中國古代社會和世界上其它古代社會作比較,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大一統”。而對于中國古代建筑來
說,則是它的“大屋頂”,這幾乎是一個歷史奇跡——“大屋頂下的大一統社會”。因為,在所有的中國的古代建筑中都可以找到一個最基本的形式特征——人字形的“大屋頂”。
中國任何類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住宅演變過來,它是以增加重復單位來解決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規模。其基本外形都如一個篆書“人”字形,即雙面坡的屋頂。通用性成為中國古代建筑構成的基本法則。大屋頂,這個人字形的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筑最明顯的特征。
不管是殿、堂、廳、軒、館、樓、閣、榭、亭等稱呼的建筑,還是方的、長方的、圓的、角形、扇形、一字、凹字、工字、田字等組成的平面;或是三合院、四合院或像故宮一樣的建筑群體 ;無論是住宅,還是宮殿,或是廟宇、寺觀 ;無論是懸山、歇山、硬山或廡殿、卷棚,還是單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大屋頂可謂萬變不離其宗。站在景山頂向南望去,紫禁城一片金色的屋頂,它雖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高有低,但總體上形式統一、規整,這就是“大屋頂”。
三、四合院——中國古代建筑的空間
中國人對內向型封閉空間的習慣要遠大于對外開放式空間的習慣。中國古代建筑形成了以“合院”為單位的封閉性的組合體,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的群體組合,構成了獨特的空間形式。
四合院的布局方式早在殷商的建筑遺址中就可以看到。而到了西周時期已經出現了相當完整的四合院布局。到了漢代,這種四合式院落的發展就更為普遍了。我們從隋唐時期繪畫、明器中可以看到這種前堂后寢的四合院式宅第。宋代對這種四合院布局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在廳堂和臥室之間形成了“丁”字形(或“工”、“王”字形)的平面,堂寢兩側有了耳房或偏院。元代四合院目前雖無實物,但在元大都舊址上發掘出來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遺址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座遺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它與近現代北京的四合院十分近似。到了明清時期,四合院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而北京的故宮就是由許多大小不等的四合院組成的。
由于建筑面積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從空間組合來講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是個統稱,也可以稱為“合院”。這種圍繞一個中心空間(院子)組織建筑的形式的形成,是人類在從自然環境向人工環境過渡中所產生的一種精神上的需要。這種用高墻封閉的空間(院子)是一種外界環境與室內環境之間的過渡,這種布局原則不但適應了人們在生活上的實際需要,也符合人們思想上既要安全又想親近自然的要求,并滿足了我國封建禮制的精神需求與生活的功能要求,因此合院的建筑形式成為中國建筑中最典型的布局方式。
在生活空間上,民居建筑“有宅必有院”的“院”是其精華所在,建筑內部的內庭院空間,使整體建筑形成多進式格局。在中國式庭院中,院門關起來,就是自己的,門外始終是別人的。講究的是私密性、安全性,而不是對外開放的格局,這就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特色,南方北方都是這樣的。四合院雖小,但卻內外有別、尊卑有序,講究對稱。大門一般在南向,其形式分為屋宇式。大門有門屋;或為墻垣式,就是直接在墻上開門。其中以屋宇式的大門為貴,依房主地位分3、5、7間,間數越多,則房主地位越高。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