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6 06:53:2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七下語文知識點總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線索式教學;利用線索; 構建線索;總結線索
記得以前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經常會問:“這篇文章的線索是什么?”線索也是現在語文教學中剖析文章結構時經常性提到的。地理教學和語文教學存在很大的差異,然而卻可以觸類旁通。一次準備地理賽課,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第十章《極地地區》,這部分內容上過了很多次,內容比較簡單,大多采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對比的方式來上。由于是賽課,如何上出新意,與眾不同?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在反復研讀大綱、教材之下,決定從”極“字入手。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極”的意思是“頂點、盡頭,程度上不能再超越。”,于是“醍醐灌頂”般聯想到語文老師經常說的線索,確定了這節課的線索式教學法。我就帶著學生從“極”字入手,突出極地地區地理位置的“極”,自然環境的“極”(其中地形、氣候中的氣溫、降水、風力都是“極”),自然資源的“極”(生物資源、淡水資源、礦產資源都是“極”),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極”。就連板書設計也很有特色,不僅把“極”擺在了最中心的位置,突出了“極”,而且使板書的形狀又看似南極輪廓的形狀。從這次成功的使用線索教學以后,在日常地理教學中,我開始有意識的進行線索教學,大至整本書的結構梳理,小至某一章節內容的教學,都可以采用線索式教學,并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初中地理教學中線索式教學的細節。
一、利用教學線索,理清知識脈絡
線索,是指事物發展的脈絡或探求問題的途徑。教學線索,是教師遵循教學規律,依照教學目標的要求,為達到教與學的雙向目標服務而設置的貫穿教學進程的脈絡或探求問題的途徑。教學線索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也體現了學生在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過程中的認知和學習行為的過程。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時常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候一節課上下來自己都感覺亂七八糟的,可想而知學生更是云里霧里;有時候一節課上下來自己很高興,學生也覺得學有所獲。為何有這么大的差異?究其原因,除了準備工作是否充分以外,重要的是教師有沒有把本節地理課的內容梳理出一條合理的教學線索。而在日常評課中我們也經常用這樣一句話“教學過程流暢,層次清楚。”實際上也是評價老師是否巧妙運用了一定的線索。在地理課堂中,有的時候是可以直接點出線索讓學生跟著線索學習內容,如剛才提到的“極地地區”就是從頭到尾圍繞著一個“極”字;有的時候則是先按著線索的順序上,在總結中點出線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學習七年級下冊《美國》的時候,實際我們要讓學生掌握內容就是美國自然條件優越,美國工農業經濟發達,可以在按課本內容講解完之后,提醒學生思考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America,我們把他翻譯成美國,美在漢語當中是“好”的意思。你能說說美國有哪些“美”的地方呢?”于是學生記得了美國好,好在哪里。除了我們學的美國的自然環境和美國的經濟發展以外,還可以再做相應的“美”的補充。
地理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的編排上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線索,合理的教學線索是建立在教師對教材和內容非常熟悉的基礎上,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及教師本人的教學特長和教學風格提煉而成的,教學線索能使教師于紛繁復雜的教學內容中找到教學頭緒,使教學內容于散亂之中顯示出完整,于單純之中表現出豐滿,十分有效地突現文本內涵的最佳信息,幫助學生有效地理清知識網絡。
二、構建合適線索,指導學生探究
語文課中找出教學線索往往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地理課不是語文課,不需要學生自己辛苦的挖掘線索以證明學生語文能力的強大;地理課的線索只是把地理教學內容串聯在一起的途徑,好比精美項鏈的繩子,我們的重點還是在地理知識獲得上,所以地理課的教學線索主要是由教師找出來并指導給學生的。并不是每一堂地理課一定能有一個清晰地線索,也不一定每一堂課都去找一個“極”或“美”字這樣的線索。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決定了線索式教學法的多樣性。針對不同的課堂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生,教師應該思考運用合適的線索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實現“增效”。 教學線索的運用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以教學內容原有的順序為教學線索
教材的內容在呈現知識點的方式上有很多種,多數教材的內容在呈現時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線索,如果這種線索符合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那么就可以直接采用教學內容原有的呈現順序為教學線索。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內容較多,難度偏大,學生經常學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要在教學中反復強調教材編排的線索始終是“由近及遠”。七年級下冊的第六章是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這一章又分為兩節:亞洲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第七章是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這一章分為四節,分別為: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這當中又是按照圍繞中國周圍從東亞到東南亞到南亞再到北亞(還有歐洲的一部分)的順序;第八章的內容雖然還是在東半球,但是從空間上看離中國更遠了,這是位于東半球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中東、歐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澳大利亞,這部分的四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在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其中也有一個空間線索,就是先介紹一部分在亞洲的位于亞歐非三洲交界處的中東,然后是歐洲,再是非洲,最后是大洋洲;第九章從空間線索上說到西半球了,又分別選取了北半球的代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和南半球的代表也是南半球面積最大的國家巴西介紹;最后一章到了既在東半球又在西半球的極地地區。再如八年級下冊的內容有“中國的地理差異”、“省級區域”、“省內區域”、“跨省區域”的編排上也有相似之處。這種有著非常明顯順序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學線索,要善于利用,不斷強化,從而讓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課本的脈絡,有利于知識前后聯系,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對于這樣的線索,老師不難發現,但關鍵是在教學中要主動地運用。
2.以教學內容的核心為線索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些章節在編排上是突出了本節內容的核心,圍繞核心編寫的教材,教師也可以以核心為線索來組織教學,達到思路清晰、重點突出的效果,也為學生的記憶提供了方便的途徑。
例如七下第八章第一節中東地區,在課本中所占篇幅較大,如果單純按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很可能讓學生覺得內容多而記憶困難,這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學生確定核心內容“長期的熱點地區”,然后圍繞核心也就是線索“熱點”,分析成為“熱點”的原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資源資源豐富、水資源匱乏、文化差異等都是原因,從而內容結構清新,層次清楚。再如八下第七章第二節“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核心內容即線索就是“特色旅游”,圍繞這一線索,讓學生學習“特色植物”、“特色動物”、具有特色的“民族風情”和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最后是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都是圍繞“特色旅游”這一線索,提綱挈領,過程流暢,而且學生會牢牢記住。類似的可以采用以教學內容的核心為線索章節在初中地理中還有一些,如“歐洲西部“的教學時突出“發達”, “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突出“因地制宜”等。
3.以學生認知過程為線索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認知規律是教師教學工作中必需遵守的原則之一,人類的認識是一個由現象到本質的發展過程,只有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設置教學線索,實施教學活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初中地理教材中不管是教材結構還是教學內容的編排,實際上也是按照學生的認知過程為線索的,教師要善于理清教材的線索,從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和能力。例如在初中地理中公認的最難的內容是初一一開始學習的“地球和地圖”的內容,和地球、地圖兩者都有關的就是經緯線和經緯度的認識、掌握和區分。雖然經緯線和經緯度的教學歷來都是對比著上的,也是注重兩者之間的區別,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空間想象能力不夠,總是會混淆經緯線和經緯度。因此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確立了以“橫緯豎經”四個字為線索,在新課教學和練習、復習的過程中反復強調這一點,讓學生牢固樹立“橫緯豎經”的觀點,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了經緯度、經緯線混淆的難關,為學生初中地理地圖的學習和運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八上的中國自然環境的教學,我們首先不一定上來就按照課本內容來講,可以先幫學生理清自然環境的要素并以此為線索,讓學生明確自然環境的學習通常包括的幾個方面:地勢地形、氣候和河湖;氣候中又具體分為氣溫、降水兩個方面。學習任何地方的自然環境都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從而讓學生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然后再更深層次的研究各地區區別于其它地區的特點。
4.以學生探究活動為線索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力求改變以往教學內容“繁、難、偏、舊”的情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探究活動為線索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了學生的探索精抻和創新能力。例如七年級下冊《印度》的教學中,在導入新課的時候我給學生看了印度最著名的旅游景點―泰姬陵,然后拋出參觀泰姬陵的一個規矩“一年四季必須光腳參觀泰姬陵”,并以此為線索讓學生思考這個規矩產生的自然環境背景,突出印度的氣候在熱帶的特點,也對熱帶氣候“全年高溫”的特點有了更深的體會。再如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中,中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將比較零散的鐵路相關的知識和鐵路干線的分布串聯到一起呢?我設計了一個“招聘網管”的案例,由于設計比較新穎,學生一下子積極性調動起來,當知道這個“網管”是中國交通運輸網絡管理員時,便開始以此為線索,探究具備怎樣的知識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網管”,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在活躍的氛圍中完成了鐵路相關知識的教學。
三、重視總結線索,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名著;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6-0065
“名著導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深遠意義與價值。名著的閱讀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同時,名著又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題和經典的人物形象,能夠經過實踐的考驗經久不衰,被廣泛認識并流傳的文字作品,能給人們以警示和深遠影響的著作,以及對世人生存環境的感悟。“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設計成為蘇教版初中語文的一個亮點,“名著推薦與閱讀”學習板塊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的一個創新之處,它從學生的閱讀需求出發,選擇了多部優秀的古今中外優秀作品,內容豐富,視野開闊,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閱讀平臺。
一、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的分析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名著推薦與閱讀”板塊共推薦了六本名著。這六本名著分別分布在每冊教材里,從名著里節選出來的章節被安排在所在單元的最后一部分。名著的中心思想內容與所在單元的單元主題相適應,有著一定的聯系,該板塊中設置了“推薦?閱讀”“思考?交流”“寫作?活動”等活動,豐富了語文學科的內容,為語文課堂增添了生氣,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綜合實踐性。從考查范圍及要求:教材中“名著推薦與閱讀”所列的6本書。七上:《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七下:《西游記》(吳承恩);八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八下:《水滸傳》(施耐庵);九上:《格列佛游記》(喬納森?斯威夫特);九下:《朝花夕拾》(魯迅)。“名著推薦與閱讀”在教材里的分布情況是單元的新意設計,體現了教材設計的彈性。它有助于語文教師在教學前自己熟讀名著,教師自身“真閱讀”名著,做學生閱讀名著的榜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制定閱讀計劃,為他們規劃“閱讀之路”;有助于教師和學生都閱讀過名著,都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為導讀課做出充分準備,利于課堂的高效進行和師生的智慧碰撞。因此,語文教師必須熟悉名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況。
但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這一板塊的設計也大都是理論闡述多,具體指導少。總結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教學容量非常大。教材中推薦的每一部作品的字數都很多,如果全部讓學生課下閱讀,學習效果不好檢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課堂上讓學生閱讀,教學時間實在不夠。其次,考查要點比較多。由于內容豐富,名著名篇的寫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傾向等知識點更是千頭萬緒。第三,學生重視程度低。由于學習時間比較緊張,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很少有專門的時間來閱讀名著。久而久之,學生對其也就不太重視了。第四,學生不善于閱讀,教師和家長指導缺失。
二、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的教學現狀
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與落后思想影響,語文閱讀教學只是教師肢解性地講析,只為掌握一些知識點,形成所謂的閱讀能力,使文章喪失了整體美感,學生被動地接受,導致學生閱讀數量太少,閱讀速度太慢,閱讀效率太差,閱讀時間太浪費。這種“少、慢、差、費”現象又導致學生閱讀品位低、閱讀能力低,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正確的閱讀方法,制約了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也使語文教學喪失了活力與魅力。
“名著推薦與閱讀”雖然被作為獨立的板塊列入語文教材,但是名著本身篇幅之長,內容之多,思想之深等特點,語文課本也只能節選具代表性的章節,這對語文教師的名著導讀教W無疑是一大挑戰,更何況名著導讀教學還沒有具體的理論做指導。
首先,學生因素。初中生學習時間較緊迫,學習任務較重,然而名著的篇幅過長,閱讀起來比較費勁,不如通俗時髦的作品讀起來快捷順口。而且平時很多學生沒有養成閱讀名著的習慣,不善于閱讀,他們不明白閱讀對自己到底有多大影響,不明白其中的奧妙。
其次,學校因素。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名著閱讀不是很重視,大部分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教重點章節,重練習,沒有讓學生很好讀原著。所以,對名著的理解和品味不深,名著的影響深遠的豐富內涵沒有真正體會。加上學校圖書館等硬件設施普遍缺少教育經費的投入,藏書甚少,更無法完全面向學生開放。學生不容易找到名著閱讀。
第三,教師因素。主要是受應試教育和學校條件影響,在指導學生閱讀名著時,還是從“考試”功利主義出發,重視名著的重點章節和練習的訓練,而沒有真正讓學生去讀原著,去體會名著豐富內涵和價值。
三、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的教學對策
在近年的中考語文試卷中,名著閱讀的分值也在逐年增加,試題形式越來越多變,內容越來越具體。在初中階段如何有效引領學生閱讀名著也就愈加受到一線語文教師的關注。我們都應該認真反思,并力求找出問題關鍵,探討教學的對策。
1. 提高學生愛閱讀名著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最好的老師”,閱讀也是一樣,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提高學生愛閱讀名著的興趣。如在閱讀教學中,當講到精彩之處時,教師可賣個關子,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尋找答案。教師還可利用生動形象的插圖、精美的名著封面、名著故事簡介、引人入勝的故事目錄、扣人心弦的故事片段、影視作品與動畫、作家生平趣味故事、寫作背景等手段,喚起學生的閱讀動機,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將學生引入對名著的閱讀中。
2. 課外時間是關鍵,課內時間是保障。影響名著閱讀有效提高的關鍵因素,就在課外讀書時間的落實。中學階段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名著閱讀之所以不能順利開展,時間是最主要的原因。名著閱讀想要真正落到實處,還必須有賴于各學科的通力合作,協調好各學科間的關系,切實保障閱讀時間。平時語文學科為其他學科讓路,周末、寒暑假其他學科為語文學科讓路。名著閱讀時間選定在“周末”和寒暑假,這可以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查閱資料,輕松而又充分閱讀。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各班學生的實際,參考教材中“名著導讀”部分的書目,選取一定數量的書推薦給學生,每學期兩至三部為宜。課外閱讀一定不能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則很容易有始無終,反而養不成良好習慣,甚至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同時,結合學校開展的假期閱讀活動,認真指導學生完成好假期讀書筆記。落實好課內進行名著閱讀讀書時間。把“名著閱讀”的時間列入課程表。
3. l揮中考指揮棒作用。利用名著在考試內容所占比重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引起家長與教師共同對閱讀名著的重視。如近幾年中考名著考核所占比例呈現增長趨勢,可見中考這根“指揮棒”的引導作用很大。所以,語文教師讓學生明白名著閱讀好,在中考中會得心應手,考出好成績。
4. 教師有效指導閱讀。初中的名著閱讀小說是重頭戲,除四大名著外,例如《駱駝祥子》《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湯姆索亞歷險記》,那么如何上好小說呢?首先要了解小說的時代背景。其次,小說的三要素的把握對于閱讀作品也是很有幫助的。在分析情節時,可以讓學生閱讀每一章節后試著概括,可以按照“開端、發展、、結局”,各用一句話概括。再次,小說的閱讀可以讓學生寫寫讀后感,一部作品對于學生的啟示是很多的,學生的思維在初中是比較活躍的,當教師批改學生的讀后感時,就會發現學生的收獲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
5. 親子共讀,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時間是有限的,因而閱讀名著通常在課后進行,在家庭中開展。因此,教師需要獲得家長的大力支持與積極配合,加強與家長、學生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親子共讀是有效的途徑之一,可督促學生課后閱讀,啟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情感意識,讓學生在名著中得到情操陶冶,啟迪智慧。
6. 教師和家長共同監督。初中生的耐心和堅持力是有限的,閱讀需要時間來檢驗,要幫助學生養成平時閱讀的習慣,所以在家由家長監督,在校由教師實行監督和檢查,這樣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養成閱讀名著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多年來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整天面對著一群不愛學習知識、沒有養成規矩、少數民族占多數的初中學生群體,老師要想取得一點點成績和進步,幾乎是難于上青天,一籌莫展、 束手無策。經過幾年對學生學情的潛心鉆研和調查研究,最終從現代教育理論的中,苦苦尋覓答案,卻在燈火闌珊處――用學案構建歷史有效課堂,學案使他們由“聽課”者逐漸轉變為“學習”者,由“被動接收者”逐漸轉變為“主動探索者”,由“教師為中心”逐步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從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來,分享獲得知識的樂趣,健康快樂的成長。
學案,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也是教師用來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要想實現有效課堂,學案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設計呢?
學生實情是學案設計的基礎。我校是薄弱學校,學生的養成習慣極差,基礎知識薄弱,少數民族占多數。面對這樣的學生,學案設計一定要簡練,從最基礎做起。
在七下歷史《第3課 科舉制的創立》的學案設計中,對“科舉制的誕生”是這樣設計的:
(一)在我校開典禮上,表彰了我班的馬婷等同學,他們分別獲得了學習優秀獎和學習進步獎,你能說說他們獲獎的理由嗎?(說對一點,獎勵一顆紅五星),學生:“李婷同學每門學科的學習成績都非常好;馬飛洋同學的成績與進校時候的相比,進步很大.他們都是我班中學習的佼佼者,所以在全校開學典禮上應該收到學校的表彰。”引導出通過“考試選拔出優秀人才”的結論。
(二)“考試選拔人才”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請同學們從課本17頁中尋找答案,看誰找的最快,誰就能獲得一顆紅五星)
(三)“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就是 制度。它是 創立的。
這樣,學生就從最基礎的開始,逐步探究學習,步步為營,步步深入,通過閱讀教材、合作探究等形式,獲得相關信息。同時,自己也體驗到了獲得知識的樂趣。
“科舉制的影響”(本課重點)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說一說
(1)科舉制是怎樣改善用人制度的呢?(分三組合作探究,哪個組最先答出,本組組員都獲得一顆五星,同時獎勵本組一顆五星) 第一組:隋朝以前怎樣選拔人才?第二組:隋朝以后怎樣選拔人才?第三組:現在又是怎樣選拔人才?
(2)請同學們結合現時生活,各舉一例說明: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發展。(分三組合作探究,哪個組最先答出,本組組員都獲得一顆五星,同時獎勵本組一顆五星)
這一目問題解決以后,請同學們,用最簡練的語言總結科舉制的影響,并寫在課本相應的標題后面,方便查找。然后通讀全文,加深理解對本課知識的理解,然后反復強化記憶本課的重點內容。
(3)科舉制有進步作用但也隱含弊端(教師補充)
科舉制度使大批知識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從事冷靜的學術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從事對國計民生有實用價值的科學技術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題名,就逐漸淪為封建統治者的附庸。
(四)課堂小結(請同學們完成下列表格)
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
(五)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理想,將來你能通過學習哪些科目參加選拔考試呢?
目前,我市中考科目有語文、數學、英語、理化、政史工七門學科。九年級的每位同學都是通過參加中考,選拔高中學生,參加高中課程的深入學習。
課后,老師通過和同學們的交流,有效作業的批改,了解到:學生對這一節歷史課的學習效果最好。同學們都想上歷史課。
課后反思:這一節課是本學期開學以來,教學效果最好的一節課。其成功之處在于:
1、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在課堂上,通過利用精心設計的學案,鼓勵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動手、動口、動腦,親身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喜悅。
2、學案中問題的設計,特別符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學情。這樣設計,既符教材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增強學習歷史的現實性。同時,歷史教學也為現實服務,將歷史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更為學生所接受,通俗易懂,因而,每位同學都能通過各種形式解決問題,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悅,更容易激發同學們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從而逐步實現有效課堂。
3、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點加以整合,結合學情去設計問題,讓絕大部分同學迎刃而解,分享到成功的喜悅,感悟歷史,認知歷史。
4、多一份引導,多一份鼓勵,多一份成功。
5、每一顆紅五星,都是同學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是每周歷史課上表揚和每學期表彰優秀、進步生的重要依據,請同學們應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