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09:44:3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食用菌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分析,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是產業振興,在實現產業振興的過程中,需要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作為特色優勢的食用菌產業,是我國第四大種植業[1],也是農民實現增收致富、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途徑[3-4]。食用菌可食用、藥用、滋補、觀賞,可農、可工、可商、可園藝[5],其產業兼具一二三產業的特點,完全可以與其他產業相融合,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對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筆者以梅州山區的食用菌產業融合為研究對象,通過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對接幫扶行動,對接并調查梅州市各縣鎮村的食用菌產業發展,總結食用菌產業現狀及其產業融合情況,并提出食用菌三產融合的意見和建議,以期為山區特色優勢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依據。
1梅州山區食用菌產業現狀
梅州市的山地、丘陵面積為1.26×104km2,占總面積的79%,是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區丘陵市[6]。梅州山區野生食用菌種質資源豐富,野生食藥用菌種類88種以上,包括灰肉紅菇、雞油菌、靈芝、紫芝、猴頭菇、蛹蟲草、黑木耳、毛木耳、茯苓、長裙竹蓀、毛柄小火焰菇等[7]。隨著食用菌產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變化,梅州山區栽培品種從早期單一的平菇、香菇發展到現在的食用、藥用多品種并行格局。目前梅州山區食用菌栽培品種超過20個,多為藥食兼用品種,包括赤靈芝、紫靈芝、金針菇、杏鮑菇、平菇、香菇、長根菇(商品名黑皮雞)、黑木耳、毛木耳、秀珍菇、虎奶菇、茶樹菇、草菇、雙孢蘑菇、白背毛木耳、白金菇、竹蓀、鹿角靈芝、大球蓋菇、蟲草花、榆黃菇等。2021年梅州市農林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合梅州市多家食用菌行業協會開展食用菌產業調查,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梅州市食用菌產量已有1.49萬t[8],產量排在前五位的品種是靈芝、平菇、香菇、杏鮑菇、金針菇,這五種食用菌產量占當年梅州市食用菌總產量94%,是目前梅州市場最常見、銷售最好的菌類。
2梅州山區食用菌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和案例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通過2019年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和2021年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駐鎮幫鎮扶村行動,特派員團隊深入基層,對接調查梅州山區各縣(市、區)39個鎮74個村,調研聯系50多家食用菌企業(合作社、示范點),總結歸納出目前梅州山區食用菌融合發展模式有“林菌融合”“光菌融合”“菌旅融合”“特色產業”,并立足梅州山區現狀探索“食用菌+生態循環”“食用菌+文化創意”“食用菌+金融”“食用菌+一路一帶”等多種食用菌跨界融合創新模式[5]。現將主要發展模式及其代表案例闡述如下。
2.1“林菌融合”模式
“林菌融合”模式,即林下栽培食用菌,依托山區豐富的森林資源,利用樹林良好的遮蔽性、充足的散射光、極佳的通風條件,配合適宜的溫濕度并選擇適合的食用菌品種,采用恰當方式栽培食用菌。地處粵東北山區的梅州市,根據當地豐富的森林資源,利用林下空間栽培食用菌,提高林地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經營效率,實現食用菌產業發展和森林資源生態保護利用,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特點。梅州市蕉嶺縣鐵西村、平遠縣三達村(圖1)、五華縣模石村等,立足于當地豐富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紫芝、林下香菇、林下木耳等。比如平遠縣三達村地處粵閩贛交界,是一座人口僅700余人的小村莊,全村耕地不足6.67×105m2,山林卻有1.73×107m2,“八山一水一分田”長期成為該村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山多地少嚴重制約該村的發展。2019年,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通過扶貧引導資金、貧困戶自籌模式,租用林地1.3×105m2,帶動11戶村民栽培仿野生紫靈芝,一次栽培可采收2~4年,目前已栽培紫靈芝1.4萬多袋,可實現年收益30多萬[9]。該模式在梅州山區經濟林資源豐富地區示范推廣,可實現經濟生態雙豐收。
2.2“光菌融合”模式
“光菌融合”模式,即光伏設施下栽培食用菌,光伏食用菌是光伏發電行業和食用菌行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在菇房上面安裝太陽能光伏板發電,菇房內利用食用菌生長不需要大量太陽光的特性栽培食用菌。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能源局、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單位有關支持光伏扶貧工程、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的政策支持下,梅州山區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利用村里閑置的舊學校或老屋老舍屋頂大力發展光伏產業,而閑置的空間則用于發展適宜當地栽培的食用菌(比如赤靈芝、長根菇等),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比如梅縣區丙村鎮鄭均村(圖2)利用閑置房屋開展頂層光伏發電,室內一層和二層直接栽培靈芝;再如興寧市新圩鎮步東村利用閑置舊校室開展頂層光伏發電,將教室改造成智能控溫菇房,栽培長根菇。該模式實現了農光互補,能夠充分發揮光伏發電零污染的優勢,在實現發電的同時,為食用菌提供適宜的菇房環境。該模式適用范圍廣,在梅州鄉村閑置屋頂和土地均可推廣,對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和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目前梅州市梅縣宜塘村的廣東豐年盛景生態有限公司,立足“光伏發電+生態農業”,在梅州首創“農光互補”模式。
2.3“菌旅融合”模式
“菌旅融合”模式是近年來農業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農業新業態,依托田園風光、綠水青山、村落建筑、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資源優勢,開展食用菌采摘體驗、地方文化旅游觀光。將食用菌產業與地方旅游產業有效融合,打造農旅結合的食用菌旅游觀光園,能夠推動特色食用菌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延伸食用菌產業鏈、價值鏈、效益鏈。梅州市是廣東省唯一全域歷史上位于中央蘇區的地級市,依托梅州市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開展特色“菌旅融合”的食用菌生態休閑旅游(食用菌采摘品嘗+紅色文化旅游)。梅州市蕉嶺縣東嶺村(圖3)以實施“紅色村”建設為契機,有效融合紅色文化、特色民宿、食用菌產業,一方面積極打造紅色文化基地,建設并完善蕉嶺縣(東嶺)革命歷史事跡展、藍坊肚戰斗遺址、“紅色印象”研學基地、革命紅色線路等紅色文化,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食用菌產業和特色民宿產業,引進企業,將閑置小學校舍打造成為“紅星客棧”,并建立年產900t菌棒的菌種廠。在紅色文化基地旁打造面積1.7×105m2的食用菌產業園,打造農文旅于一體的觀光采摘產業,2021年食用菌產業園產值達980多萬元[10],實現梅州市白色農業(食用菌)產業與林業綠色資源、紅色文化、康養旅游有機融合發展。廣東省首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蕉嶺縣石寨村,利用當地豐富的野生食用菌和紅色文化資源的優勢,積極探索以品嘗紅菇與紅色文化結合的菌旅融合農家樂體驗游,提高紅色文化附加值,并推動野生食用菌發展。該模式可有效融合食用菌產業與梅州市客家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打造具有鮮明梅州市特色的食用菌旅游產業,豐富多樣的產品結構構建完備的旅游產業鏈,其市場前景好,開發價值高。
2.4“特色產業”模式
“特色產業”模式是利用食用菌原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通過培育“一村一品”特色食用菌產業,使一個村甚至幾個村擁有一種或一類市場潛力大、特色鮮明、附加值高的食用菌產品,通過產品開發,變資源為產品、變產品為商品、變商品為名品,推動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近幾年,梅州市圍繞當地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一村一品”食用菌產業,形成包括靈芝、長根菇、黑木耳等影響較大的一批“客鄉菌”特色專業村,延長產業鏈,做大做強富民興村產業,帶動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特色產業農工融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目前,梅州市有4個省級“一村一品”食用菌專業村,包括豐順縣東里村、興寧市大村村、蕉嶺縣廣育村、梅縣區鵝峰村。蕉嶺縣廣育村(圖4)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引進梅州市南方長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點發展黑木耳栽培,與周邊的葉田村、樂干村、大壩村、石峰村、豪嶺村建立連片黑木耳栽培基地3.33×105m2,實現年產富硒黑木耳500t,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11]。同時廣育村成立蕉嶺縣夫妻樹食用菌產業專業合作社,建立標準化黑木耳示范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目前該村的黑木耳成為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夫妻樹黑木耳”成為蕉嶺縣特色品牌,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20萬,有效促進當地農民增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3梅州山區食用菌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議
調查發現,目前梅州山區食用菌產業融合過程中存在三方面不利因素。一是食用菌產業鏈短,多集中在生產、初級產品銷售,食用菌精深加工、物流和“食用菌+”的文旅產業相對滯后,三產融合程度低;二是食用菌企業規模小,經營主體以個體戶、合作社和小微企業為主,利益聯結機制不明顯,聯農帶農的食用菌龍頭企業少,目前梅州市省級食用菌龍頭企業僅有1家(廣東代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是食用菌產品品質不高,以家庭作坊式粗放型栽培為主,產品多自產自銷或代加工銷售,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結合目前梅州山區食用菌產業現狀和食用菌融合模式,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梅州山區食用菌產業融合。
3.1立足優勢、因地制宜,提升食用菌產業質量
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梅州市立足山區資源稟賦,依托當地客家文化、紅色資源、綠色生態資源等優勢,因地制宜,選準梅州柚、嘉應茶、客都米、客鄉菌等特色優勢產業[12],大力發展精細農業,積極推進梅州市“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將鄉村特色產業做強做大做精。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特色小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以一村一品、種業工程、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等項目為載體,加快菌種品種改良,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食用菌精深加工、電子商務、物流體系等新產業新業態,構建產供銷深度融合的產業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著力打造好“梅字號”食用菌區域特色品牌;同時深度挖掘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與食用菌產業有機融合,大力發展以食用菌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產業,努力提升食用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3.2主體培育、夯實根基,激發鄉村產業內生動力
市場主體的綜合素質決定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水平和規模[13]。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亟須培育市場主體,夯實產業發展根基,激發鄉村產業內生動力。一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培育食用菌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栽培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包含生產、加工、貯藏、物流、銷售等的全產業鏈建設。二是構建產業聯農帶農利益分享機制。鼓勵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合作、農企合股、分紅獎勵等模式,將企業、合作社、菇農構建產業發展的聯農帶農利益共享機制,讓菇農共享食用菌產業發展成果。三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新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提高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創業能力;鼓勵大學生、農民工等返鄉創業,支持發展梅州市特色優勢農業項目,帶動鄉村產業“接二連三”,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3.3政府引導、多方聯動,增強產業融合社會化服務
政府政策扶持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關鍵,也是中國農村三產融合的關鍵。各級政府部門通過出臺各類政策,制定農村三產融合的合理規劃,解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面臨的土地、資金、物流等瓶頸制約,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營商環境;同時積極鼓勵支持相關單位申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食用菌特色小鎮等三產融合項目。相關食用菌企業則提供菌種、技術、信息等社會化服務,使菇農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專業合作社則幫助菇農有效溝通政府、企業,完善各方利益聯結機制,為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的產供銷貯、生產經營等提供服務。同時,鼓勵各類經營主體加強合作,壯大實力,優勢互補,加強龍頭企業自身建設,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延伸產業鏈,促進上下游龍頭企業強強聯手、合作共贏。
4結語
目前,我國各地農村三產融合尚處于初級階段[1,14],相信梅州市依托自身地理優勢、資源稟賦、山水人文優勢,趕抓全面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以加速融入珠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契機,以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為切入點和發力點,加大農村三產融合在政策支持、人才支撐、科技服務等方面的力度,一定能探索出一條適宜梅州山區食用菌三產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作者:李忠 卓國寧 張冬生 劉高新 謝真生 陳新強 單位:梅州市農林科學院 梅州市農林科學院林業研究所 廣東省林下特色資源(梅州)開發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