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的版面費計算方法如下:
1.按版面計算:具體版面計算方式可聯系雜志社或咨詢在線客服。如果文章超出定義范圍則需要多支付一版面的費用。
2.按字數計算:有些期刊會根據論文的字數來計算版面費,例如每千字收取一定費用。
3.額外費用:如果文章需要彩色印刷(如圖表、圖片),可能會額外收取費用。
4.期刊級別和收錄數據庫:期刊的級別和被不同數據庫收錄的情況也會影響版面費。例如,知網收錄的期刊版面費通常較高。
5.期刊政策與優惠:部分期刊可能對特定群體(如學生、學者等)提供版面費優惠。
6.開放獲取:開放獲取期刊通常按文章收取費用,費用較高,涵蓋同行評審、編輯、出版和在線傳播等成本。
《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雜志的版面費計算方式相對明確,主要依據文章所占據的版面數量進行收費。作者在投稿前,應仔細核對文章字數,并根據期刊的收費標準合理預算版面費。
《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雜志創刊于2001年,是一本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主辦的學術性期刊。該雜志為月刊,審稿周期為預計1個月內,國內統一刊號為11-4522/TP,國際標準刊號為1009-6833。
《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雜志的主要欄目包括: 操作系統、網絡體系與服務器技術、安全模型、算法與編程、數據安全與云計算、無線通信與移動互聯網安全、校園網絡安全、行業與應用安全、網絡犯罪與取證、網絡安全綜述與趨勢,該雜志注重學術性與實踐性結合,鼓勵創新性研究,尤其歡迎具有理論深度或實證價值的論文。其刊載文章多涉及計算機政策分析、計算機技術應用等熱點議題,為計算機工作者提供前沿的學術參考。
該雜志在學術界具有較高影響力,曾多次入選
,并被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收錄,這意味著論文能夠被更廣泛的學術群體檢索和引用,有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傳播范圍和學術影響力。
根據最新數據,其影響因子:0.82,表明該雜志在計算機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認可度。
《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雜志須知(審稿周期:預計1個月內)
學者姓名 | 發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李明 | 52 | 信息安全;CHECK_POINT;發布會;新聞發布會;P... |
曉輝 | 52 | 電子銀行;CFCA;信息安全;商業銀行;新聞發布... |
謝靜 | 32 | 虛擬化;桌面虛擬化;服務器;反病毒;互聯網 |
何文才 | 23 | 加密;可視密碼方案;最佳二進陣列偶;信息安全... |
詹英 | 20 | 信息安全;網絡安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互聯網... |
馮朝輝 | 19 | 網絡安全;信息安全;互聯網;司法;LINUX操作... |
劉培鶴 | 18 | 信息安全;加密;ANDROID;公鑰密碼;安全評估 |
何秋燕 | 18 | 大數據;物聯網;計算機;教學;計算機基礎教學 |
段云所 | 18 | 計算機網絡;網絡安全;信息系統;信息安全;防... |
譚敏生 | 17 | 入侵檢測;復雜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無線傳感... |
機構名稱 | 發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 490 | 網絡;犯罪;網絡安全;詐騙;偵查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153 | 網絡;網絡安全;計算機;密碼;入... |
四川大學 | 107 | 網絡;網絡安全;漏洞;信息安全;... |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 99 | 網絡;網絡安全;計算機;計算機網...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二... | 96 | 網絡;信息系統;通信;用戶;云計... |
廣東省電信規劃設計院... | 91 | 網絡;通信;網絡安全;移動通信;... |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 83 | 犯罪;網絡;偵查;詐騙;陣地控制 |
北京工業大學 | 70 | 網絡;網絡安全;計算機;可信計算... |
《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 | 61 | 信息安全;銀行;網絡;虛擬化;電... |
北京交通大學 | 57 | 網絡;信息安全;網絡安全;計算機... |
涉及文獻 | 資助項目 |
22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45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 |
39 | 湖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 |
37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
25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
18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
18 | 河南省科技攻關計劃 |
14 | 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 |
13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
13 | 河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 |
涉及文獻 | 資助課題 |
6 |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310720013) |
5 | 湖南省科技計劃項目(2009GK3036) |
5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G1999035801) |
4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2002AA143021) |
4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0633020) |
4 | 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09JJ5042) |
3 | 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2010D005007000003) |
3 |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S2012040007746) |
3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2009AA01A405) |
3 |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共建項目(W08I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