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09:19:0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茶道精神的核心,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茶道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對于當前的素質教育來說,茶道精神的引入,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道德修養、意志品質,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在體育人文教育中,茶道精神的引入也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本文結合茶道精神本身的內涵,對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進行了簡單分析,希望對相關的體育人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示。
關鍵詞:
茶道精神;體育人文教育;作用
作為我國傳統精神文化中的重要一類,茶道精神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茶道精神的價值被不斷挖掘,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出來,并成為利用傳統文化提升體育人文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體育人文教育,對于學生自身品質、道德修養、人文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當前現狀來看,通過茶道精神推動體育人文教育的發展,并提升體育人文教育的效果,仍然是一條非常可行的途徑。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進行探析,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
1茶道精神簡析
何為茶道,最為簡單、純粹的理解就是品味茶、欣賞茶的美感之道。我國種植茶葉、飲用茶葉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茶道精神的內涵從最初的飲茶方式到飲茶藝術,再到成為傳統禮儀文化,經歷了復雜的演變,其內涵被不斷豐富、不斷擴充。到今天為止,茶道精神的內在實質已經非常豐富,并自成體系,茶道精神不僅僅代表了飲茶、品茶的禮儀精神,也包含了從茶葉中品味出的生活感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代表著清靜、悠然、與世無爭、修生養性的生活方式。茶道精神從誕生到發展再到成熟,深刻地受到了中國傳統本土文化思想的影響,可以說,茶道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本質的載體,帶有深刻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理念的烙印。從茶文化體系層面來說,茶道精神即是茶文化的核心精神。茶道精神中包含了儒家文化,茶道精神崇尚的和諧、仁義、禮儀都是儒家文化思想的重要體現。茶道精神中包含了道家思想,茶道精神中超脫世俗、安靜從容、悠然自得的精神追求,就是道家思想的重要體現。茶道精神中也包含了佛家文化,茶道精神倡導的清心寡欲、靜坐修身、儉樸求真的理念,就是佛家思想的集中體現。茶道精神的靈魂,與其說是茶葉文化的靈魂,倒不如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靈魂,可見茶道精神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深,以及茶道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聯系之緊密。茶道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精神內涵一同影響著中國人,一同引導著中華民族在思想層面上的前進方向。愛茶人士將茶道精神歸結為“理、敬、清、融”四個字。具體來說,理指的是理智、事理,引導人們通過飲茶明理,做事要有理有據、以理服人,在理智的支撐下,在事理的主導下,行為才能不失方向、不失準確,做人才能正直;敬指的是敬意、禮貌,引導人們通過品茶明禮,要重視各種行為活動中的禮儀、禮節,通過禮貌增進人和人之間的情誼,通過禮儀實現人和人之間良好的溝通,營造良好的外部氛圍;清指的是清廉、清心,品一杯清茶,讓心中的雜念沉淀下來,讓心緒回歸內心的本真,回歸心靈的純粹,以此涵養人的節操,升華人的品格,引導人做一個心靈純潔、精神超脫、清廉正直的人;融指的是融洽、和諧,品茶的氣氛是融洽的氣氛,茶道的精神是包容的精神,在品茶的過程中,實現人和人之間的包容、和諧,茶禪一體,世間萬物盡在包容本心。
2茶道精神與體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可行性分析
體育人文的精神,是包容的精神,是團結的精神,是和諧的精神,是公平正義的精神,客觀地看,體育人文精神和茶道精神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可以說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聯互通的?;诓璧谰窈腕w育人文精神的共同之處,將茶道精神的內在本質提煉出來,促進茶道精神與體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對于提升體育人文教育的效果來說,是非常具有實踐意義的和實踐價值的。茶道精神與體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對于二者來說都可以受益。在融合過程中,茶道精神在現代教育中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這對于茶道精神在當代的繼續發展、傳承來說,非常有幫助,通過現代體育人文教育的良好開展,茶道精神的影響力必然會繼續擴大,茶道精神的價值理念和核心內涵也必然被更多的人所知悉、所接受。而茶道精神對于體育人文教育的促進作用則更加突出,基于茶道精神和體育人文精神的契合度,茶道精神的融入,可以迅速升華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實現體育人文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接軌,對于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中國人來說,這樣的方式顯然更加能夠增加中國人對于體育人文精神、體育人文教育的認同感,進而促進體育人文教育質量、教育效果的提升。
3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實踐表明,在茶道精神的輔助和推動下,體育人文教育的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這正是基于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在此,將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分析如下:
3.1升華了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
現代體育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向學生傳達體育人文精神內涵,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人文價值觀,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體育人文教育往往由于內涵單一且過于枯燥,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生在體育人文課程中產生逆反情緒,嚴重阻礙了體育人文教育的開展。而茶道精神和體育人文精神有所不同,茶道精神的內涵更加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茶道精神廣泛的社會受眾基礎,也更加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力。將茶道精神融入到體育人文教育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改變體育人文精神內涵單調、乏味的客觀現狀,升華體育人文精神的本質。茶道精神與體育人文教育的良好融合,從更大層面上來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教育的融合,不僅可以升華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而且非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素養,拓寬學生的體育人文視野,可謂一舉多得。在現代體育人文教育中,茶道精神的融入所能起到的推動作用,其基礎就在于豐富和升華了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使體育人文教育可以從更寬廣的精神領域向學生傳達理念,這對于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來說,益處良多。
3.2突出了體育人文教育的重點
體育人文教育是以提升人的體育人文素養、涵養人的體育人文精神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學活動。體育人文教育的特征表現為教育的人文性、持續性和多樣性。在現代教育體系中,體育人文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自由平等、個性解放、公平正義、崇尚健康(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皆有之)、和諧包容的價值觀和精神品質,塑造學生成為真正具有現代體育精神、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對體育人文教育重點的分析,可以發現體育人文教育的重點內容和茶道精神的核心表現不謀而合,這為茶道精神與體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體育人文精神和茶道精神的比較、融合過程中,二者的相同點被數倍放大,而這些相同點正是體育人文教育的重點。通過茶道精神的良好推動和有效支撐,體育人文教育的重點領域、重點內容凸顯出來,學生可以更加鮮明、一目了然地掌握體育人文精神的價值內涵,而教師也可以更加一針見血、事半功倍地將體育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教授給學生,大大提升了體育人文教育的效率、質量,實現了體育人文教育效果的實質性提升。
3.3以人文素養凈化體育競技領域
現代體育競技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形式和豐富的內涵,從體育和人文的角度來看,這是體育競技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重要表現。然而在真實的體育競技項目中,仍然有很多不和諧的行為、不正當的做法、不科學的理念存在,這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現代體育競技領域,甚至將現代體育領域的價值觀引向偏頗。在這樣的情況下,茶道精神的引入,猶如一股清泉,以其中蘊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底蘊,有效凈化了體育競技領域。茶道精神崇尚和諧、融洽、包容,茶道精神追求明理、明禮、正直,這都是茶道精神中人文素養的集中體現,以茶道精神的影響為推動力,將茶道精神中的人文素養展現出來、傳達出來,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文素養之于現代體育競技是多么的重要。真正的現代體育競技,是人文和體育的結合,是道德與競技的融合,茶道精神在體育人文教育中的融入,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競技價值觀,從體育競技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是以茶道精神中的人文素養凈化體育競技領域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舉措。
3.4促進學生內在人文素養和外在體育素養的全面提升
時展到今天,無論何種層次的教育,都越來越重視人的內在、外在素質的全面提升,以此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培養現代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將茶道精神融入現代體育人文教育當中,就是促進學生內在人文素養和外在體育素養全面提升的一個非常積極的做法。從內在人文素養來說,茶道精神可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影響力,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文價值觀,形成完善的價值判斷能力,讓學生充分掌握何為人文素養以及人文素養的重要價值。從外在體育素養來說,在全面健身的理念下,茶道精神倡導的和諧、融入、交流互通,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養成體育參與習慣,產生體育參與需求,并幫助學生掌握以人文素養為支撐的正確的體育競技價值觀、判斷力,使學生在參與體育競技活動的過程中,既完全融入,又張弛有度、行動有節,以一個健康、向上、公平、正直的體育參與者的姿態,促進現代體育競技領域的發展進步。
4結語
體育人文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健康發展來說,可謂意義重大。基于茶道精神和體育人文精神的高度契合度,將茶道精神融入到體育人文教育中,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并且實踐也已經充分證明,茶道精神對體育人文教育所能起到的推動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在未來,應當繼續挖掘茶道精神中蘊含的深厚的文化精髓,探索茶道精神和體育人文教育的融合方式,更好地將茶道精神植入、融合到體育人文教育當中,豐富現代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拓寬學生體育人文視野,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體育人文內涵并塑造科學的體育人文價值觀的同時,間接促進體育競技領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有效推動體育競技領域的繼續發展。
作者:胡泯 單位:攀枝花學院體育部
參考文獻
[1]紀巖.茶理論與實踐在大學體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葉,2015(6):177-178.
[2]陳光.談儒家思想與中國茶道精神[J].福建茶葉,2016(1):201-202.
[3]張彥斌,郭嬌.“茶道”融入體育精神———以足球運動為例[J].福建茶葉,2016(2):191-192.
[4]楊利芳.中國茶道精神與世界奧運精神的異同[J].福建茶葉,2016(5):250-251.
[關鍵詞]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們知道,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各國的植茶、制茶、飲茶均直接或間接源于中國?!爸袊诓铇I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展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辈璧琅c茶藝是茶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創立,并且進而說明中國不僅是茶的故鄉,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何謂茶道,茶文化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國茶文化》一書中對茶藝與茶道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其中也包含著對茶道概念內涵的闡釋。王玲教授說:“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我們從王玲教授的論述中不僅明確了茶道與茶藝之間的關系,而且對茶道概念的內涵也有了正確的認識,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茶道具有無形性和不可見性,需要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藝便會無精、無神,就會失去茶藝的真正意義,行道是藝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我國唐代著名的愛茶詩人盧仝更是以詩的形式生動且細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藝茶行道的體會,揭示茶道概念的內涵。盧仝在其著名的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總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正如已故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陳香白教授所說:“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p>
有人說,雖然中國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但卻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中國不僅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中國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詩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這一概念,使其不僅成為中國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該詩的全文是: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以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雖然對“茶道”這一概念的內涵沒有具體解釋和說明,但在其詩中應該說已作了很好的詮釋,人們如果用心去細細品讀該詩不難體會其中的茶道精神。
繼詩僧皎然之后,唐時的封演在其編撰的筆記——《封氏聞見記》中再次提到“茶道”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蔽覈鞔鷱堅丛谄渲摹恫桎洝分幸仓v到“茶道”。他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p>
我國不僅是“茶道”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唐代茶圣陸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中將茶人精神規定為“精行儉德”。陸羽《茶經》中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奔达嫴枵邞蔷哂袃€樸美德之人。在陸羽看來,喝茶已不再是單純地滿足解渴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對飲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陸羽的茶人精神其實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說陸羽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創始者。
繼陸羽之后,唐末的劉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對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劉貞亮在《茶十德》中將茶道精神表述為:“以茶利仁禮,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p>
何謂茶道,茶文化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國茶文化》一書中對茶藝與茶道的關系作了精辟的論述,其中也包含著對茶道概念內涵的闡釋。王玲教授說:“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杷?,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p>
我們從王玲教授的論述中不僅明確了茶道與茶藝之間的關系,而且對茶道概念的內涵也有了正確的認識,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藝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精神,茶道具有無形性和不可見性,需要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藝便會無精、無神,就會失去茶藝的真正意義,行道是藝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我國唐代著名的愛茶詩人盧仝更是以詩的形式生動且細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藝茶行道的體會,揭示茶道概念的內涵。盧仝在其著名的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總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正如已故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陳香白教授所說:“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p>
有人說,雖然中國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但卻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中國不僅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葉的國家,中國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詩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這一概念,使其不僅成為中國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該詩的全文是: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以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雖然對“茶道”這一概念的內涵沒有具體解釋和說明,但在其詩中應該說已作了很好的詮釋,人們如果用心去細細品讀該詩不難體會其中的茶道精神。
繼詩僧皎然之后,唐時的封演在其編撰的筆記——《封氏聞見記》中再次提到“茶道”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p>
我國明代張源在其著的《茶錄》中也講到“茶道”。他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p>
我國不僅是“茶道”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創立茶道精神的國家。
唐代茶圣陸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中將茶人精神規定為“精行儉德”。陸羽《茶經》中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奔达嫴枵邞蔷哂袃€樸美德之人。在陸羽看來,喝茶已不再是單純地滿足解渴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對飲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陸羽的茶人精神其實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說陸羽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創始者。
繼陸羽之后,唐末的劉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對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劉貞亮在《茶十德》中將茶道精神表述為:“以茶利仁禮,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p>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從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華出來。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說:“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沖閑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笨梢?,宋徽宗趙佶將茶對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飲茶的心境概括為“致清、導和、韻高、致靜”八個字,這也就是茶道精神。
由于我國古代茶道將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這樣也給茶人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余地,各層次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思想內容加以發揮創造,藝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禪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異的特征。盡管如此,中國古代的茶道精神還是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礎。古代茶人雖然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則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后來茶道精神的發展都沒有超出上述所說的茶道之要素和內含之精神。
提升高校籃球教學質量不僅能帶動校內籃球運動的開展品質,也能不斷激發起大學生對籃球運動的熱愛。目前,從學生的精神層面來激發起他們的團隊意識,以及通過疏導學生的心理恐懼情緒來增強他們的參與度,則成為了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茶道精神在籃球教學中的應用途徑可從:在教師隊伍中拓展體育教學視野、在當前教學下開展茶道專項教學、以克服對抗負面心理的精神培育、建立線上與學生進行交流的平臺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關鍵詞:
茶道精神;籃球教學;高校;應用
高?;@球課堂教學(下文簡稱:籃球教學)歷來在高校體育項目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從高校所開展的球類比賽項目來看,籃球比賽也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從中不難知曉,提升高校籃球教學質量不僅能帶動校內籃球運動的開展品質,也能不斷激發起大學生對籃球運動的熱愛。但聚焦于目前的籃球教學模式則不難發現,以籃球技術為核心、以體能訓練為紐帶,一直貫穿于籃球教學之中。對于這種教學模式,我們不能將其作為反面來看待,但也不能將其理解為籃球教學的真諦之所在。事實上,在籃球教學中不但需要重視學生個體在該競技體育中的心理感受,還需要結合體育教學的素質教育功能來拓展籃球教學的職能。為此,從學生的精神層面來激發起他們的團隊意識,以及通過疏導學生的心理恐懼情緒來增強他們的參與度,則成為了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將傳統茶道精神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來,也就構成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
1當前高校籃球課堂教學中的短板
結合筆者的教學體會,當前所存在的短板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讀:
1.1教學目的方面
教學目的作為教師在教學中的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態度。籃球項目在高校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教學系統,而這種程式化的教學流程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再造。在與高校職業素質教育相聯系,傳統教學目的所指向的競技訓練特質,將難以幫助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內心體驗,而這種體驗需要包含:思考、感悟、耐性等三個主要元素。然而,當前的教學目的則主要局限在教會學生一種體育項目而已。
1.2教學手段方面
作為大眾體育項目的籃球,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也采取的是大班教學模式。教學流程一般為,學習運球、定點互傳、跑動中運球和相互傳球,以及最后的半場小組對抗和全場小組對抗。這種基于傳統教學目的而邏輯生成的教學模式,盡管能夠形成一種較為完整的教學系統,但在培養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上則毫無幫助。本文在開篇之處就已提到,需要發揮高校體育教學的職業素質培養職能。而與專業課的比較優勢則在于,體育教學能健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1.3教學評價方面
教學評價作為籃球教學的最后環節,本應起到考核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學績效,但在具體的實施中則以測評學生的籃球技術運用能力為主線。如,測評學生在跑動中運球的技能,測評學生的投籃準確性,以及測評學生在小組對抗中的表現等。不難發現,這些基于外在的評價對象并未能觸及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從而導致了部分學生在測評中存在著恐慌心理。再者,與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相聯系,上述評價模式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2傳統茶道精神在破除短板中的作用
將茶道精神融入到高?;@球教學中,應側重于解決具體和實際的問題。在當前日益重視高校體育教學的職業素質培養職能下,茶道精神的作用就應從助力學生職業素質養成中來尋找答案。
2.1完善了教師教學目的
傳統教學目的的固有性,將直接抑制籃球教學創新模式的設計與實施。隨著茶道精神的融入,使得教師能夠自覺和不自覺的將籃球教學與茶道中的“思考、感悟、耐性”等元素進行聯系。從形式邏輯的角度來看,二者之間幾乎不存在聯系的可能性。但從職業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下,重視學生的個體心理感受和幫助學生疏導內心的負面情緒,則可能使二者發生緊密的聯系。這樣一來,也就倒逼教師去反思目前的教學價值取向,進而重視健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2.2豐富了教師教學手段
顯而易見,茶道精神的提煉與傳遞需要借助茶道活動這一載體來實現。這就意味著,將茶道精神融入到籃球教學之中來,首先就需要將茶道活動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從而,這就在客觀上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前面已經提到了籃球教學的程式化問題,這種單調和機械的教學手段難以激發起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未能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最終結果則是,部分學生對于籃球小組對抗存在著心理上的排斥感。
2.3拓展了教師評價視野
那么,如何來理解這里的作用呢。筆者認為,現階段針對籃球教學的評價手段過于單一,而且以技能考核也未能充分把握體育教學的職業素質培養職能。為此,從學生對籃球項目技能掌握情況的測評,轉移到重視對學生個體心理改善狀況的考察,則能進一步優化高校體育教學的職能定位。
3茶道精神作用得以發揮的機制分析
具體而言,茶道精神作用得以發揮的機制可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分析:
3.1合理引入茶道項目教學
茶道項目作為實體在引入中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之上,而傳統籃球教學則一般處于室外,所以建立二者在教學中的無縫銜接態勢則成為了關鍵。另外,如何在學生面前自然的引出茶道項目也十分關鍵,這是確保學生能沉下心來體驗茶道精神的前提。因此,在這里的機制中實則就是要解決好以上兩大問題。
3.2建立茶道與籃球的聯系
本文強調的是將茶道精神融入到籃球教學之中,那么茶道活動只能是“中介”,起到連接茶道精神與籃球的橋梁作用。那么如何有效發揮茶道的中介作用呢。通過上文所提到的“自然引出”之外,教師的啟發式教學也十分重要。只有在教師的啟發式教學下,才能使學生明確籃球教學的職業素質培養目的之所在。
3.3多渠道考察學生的心理
前面已經指出,在教學評價環節需要將重心放置在對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改善領域,只有這樣才能與體育教學的新職能相匹配。這里提出了“多渠道”則具體指向線上和線下,而在“互聯網+”時代充分利用線上的考察途徑則成為了重點。為此,這也就成為了解決問題的機制之一。
4教學實踐方案
根據以上所述,教學實踐方案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4.1在教師隊伍中拓展體育教學視野
將茶道精神與籃球教學相融合,本質上屬于高校體育教學創新內容。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樣,在沒有得到教師認可和理解的情形下,有關創新模式的設計與實施是難以成行的。為此,這里需要著手去做的工作便是,在教師隊伍中拓展體育教學視野。具體的辦法為,舉辦體育教研部與專業教學院系的教學聯系會議,通過圍繞職業素質教育來理清體育教學在今后的職能定位。然而,以學科帶動人、骨干教師為梯隊,具體開展相應的教學創新工作。
4.2在當前教學下開展茶道專項教學
為了不對現有的籃球教學秩序造成沖擊,應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下開展茶道專項教學。茶道專項教學所需要的場地資源可以從體育教學資源和專業實訓教學資源中來獲取,如通過利用專業實訓教室來開展茶道教學。在教學之前需要使學生明確茶道專項教學的目的和意義,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自身的利益關切下重視該項目。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應設置在籃球教學的過程中,即學生已經接觸到籃球項目,而此時則利用茶道來健全自身的心理素質。
4.3以克服對抗負面心理的精神培育
茶道活動開展之后便涉及到對茶道精神的提煉與傳遞,包括“思考、感悟、耐性”為主要元素的茶道精神,需要通過引導學生克服籃球對抗所帶來的負面心理中來進行傳遞。思考可以解讀為對籃球項目技能的體會與提升,感悟則可以理解為對自身不足的反思與修正,耐性則可以從培養堅韌的心理素質和自信中來得到體現。這樣一來,通過以克服對抗負面心理的精神培育,學生就能從中自覺引申到職業素質心理培育之中來。
4.4建立線上與學生進行交流的平臺
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改善情況具有內隱性特征,所以線上交流的私密性將能幫助學生敞開心扉,也能夠使教師考察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另外,教師在線上也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主題可以涉及籃球和籃球以外的體育心理話題,也可以就職業素質養成問題進行交流。
5問題的深化
當前,高校體育教師還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把握茶文化的功能,進而超越茶道精神的理解范疇:
5.1文化素質教育改善學生心性
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素質教育將能改善學生的心性,即使他們的內心獲得了暫時的平復,也能為大學通識教育提供難得的機會。目前,諸多高校都開設的有國學方面的選修課和研究社,這些古人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將能影響學生對現實的思辨能力。
5.2文化素質教育營造良好氛圍
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還含有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和格調的要義。從組織文化對組織成員的影響力可知,在全校范圍內營造起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以及建立起有助于大家參與其中的文化素質提升平臺,這些都將為大學通識教育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并使大學通識教育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實施。
6小結
聚焦于目前的籃球教學模式則不難發現,以籃球技術為核心、以體能訓練為紐帶,一直貫穿于籃球教學之間之中。對于這種教學模式,我們不能將其作為反面來看待,但也不能將其理解為籃球教學的真諦之所在。本文認為,從學生的精神層面來激發起他們的團隊意識,以及通過疏導學生的心理恐懼情緒來增強他們的參與度,則成為了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茶道精神在籃球教學中的應用途徑可從:在教師隊伍中拓展體育教學視野、在當前教學下開展茶道專項教學、以克服對抗負面心理的精神培育、建立線上與學生進行交流的平臺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作者:林花 單位:瓊臺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常振明.高校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礙的促進作用分析[J].教育,2015(29):249-249.
[2]霍文軍.論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J].青少年體育,2015(11):78-79.
關鍵詞:日本;茶道文化;形成及發展
茶道是日本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之一,是一種表現日本人審美意識的藝術形式。茶道,即品茶之道,是人們追求精神境界與思想道德的過程。日本茶道雖然起源于中國,但在其近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魅力。日本茶道對日本人而言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精神熏陶,它在飲茶過程中使人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在這種關系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倫理思想,同時通過飲茶品味人生哲學。
1 文化的形成及發展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早在公元八世紀,茶及茶文化就隨游歷中國的日本僧人傳入日本。因此,中國的茶文化對日本茶道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但在近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經過對中國茶文化的研究、承襲,并結合日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及日本人的獨特個性,形成具有日本獨特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據日本《茶經詳說》中敘述:“本朝圣武皇帝,天平元年召百人僧侶入內講般若,次日行茶禮?!庇纱丝梢钥闯?,茶被當時的日本人視為來自天朝上國的珍貴藥物,極為珍貴。由鐮倉時代開始,由曾留學中國的榮西禪師將品茶文化帶入日本,榮西禪師通過對中國《茶經》的研究,寫出了《吃茶養生記》,該書是日本第一部關于飲茶的專著,這也為日本的茶道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礎。但在當時,茶葉與飲茶只為上層社會所專屬。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在這個時代出現的。直至正慶時代,在日本民間便興起并流行“斗茶”。茶文化真正開始形成是在日本室町時代,此時茶樹被普遍種植。隨后,大應國師和一休和尚將飲茶儀式傳入日本,在繼承和發揚飲茶文化的過程中,村田珠光將禪道融入飲茶活動中,形成了典雅的品茗形式,開創了“茶禪一味”的草庵茶文化,成為日本茶道的創始人。到安土桃山時代,在以村田珠光和武野紹鷗為核心的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在千利秋時代大道繁榮階段,并在此基礎上最終發展成為如今聞名遐邇的日本茶道文化。即便茶文化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是經過日本上層社會的引進和在普通民眾之間流傳發展的基礎上,使茶道成為了一門具有深刻思想文化內涵的綜合藝術。真正流行于當今日本的茶道則是在16世紀由茶道大師千利休所創立,千利休繼承了前人在茶道文化中的修養,創立了強調環境幽雅、追求器具之美獨具日本風格的正宗茶道流派――千家流。千利休去世后,由其后代繼承其茶道技藝,分別形成了“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傳至江戶時代,建立了“傳宗接代,不出祖流”的“家元制度”,“家元制度”為茶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極為重大的貢獻。在當今的日本茶道流派中,最著名、人數最多則是“里千家”流派。如今,日本茶道流派眾多,其中的三千家最為出名,除此之外,在日本仍存在著很多非主流的茶道流派。雖然每個流派之間的形式、手法不一,但總體來說,在思想精神追求方面仍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雖然茶文化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是經過近千年的發展以及茶道中眾多名家的發揚光大,形成了獨具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在當今的日本,作為傳統的文化藝術使越來越多的日本民眾競相追逐。
2 茶道的文化內涵
十九世紀,日本的茶道及其文化進入了快速的發展階段,并廣泛的進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對現代生活的日本人來說,茶道是集精神文化、道德修養、審美與社交相結合的行為活動,如今的茶道文化體系已涉及藝術、宗教、哲學、經濟甚至是政治等廣泛的領域,茶道文化體系已成為體現日本綜合文化特色的主要途徑之一。禪宗思想對日本的茶道文化影響深遠,但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在禪宗的思想基礎上還包含了儒家、道家和神道等其它門派的不同思想。雖然這些思想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但最終還是以千利休的禪宗思想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日本的茶道文化追求清、敬、和、寂的精神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真諦之所在。首先,清所體現的是日本的民族習性人們試圖通過對茶室、茶具的清潔要求來達到對自身心靈的凈化。這正是千利休在其《南方錄》中提出的: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無垢的凈土,創造一個理想的社會。這一表述充分體現了茶道文化追求清雅的環境要求。其次,敬是茶道文化中最能體現禪宗精神的部分,指參與到茶事中的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物之間都是互相平等的,即所謂禪宗佛教“心佛平等的精神”的體現。在等級區分嚴重的封建時代,這種追求平等的精神文化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同時這種追求平等的品質在日本神道精神中也有體現。在日本的道德禮儀中,“敬”不僅表達了對長輩的尊敬和對同輩的敬愛,同時,“敬”在日本人眼里也是“禮”的同義。在現代日本社會生活中,“敬”、“禮”無處不在,它是人們普遍認同的行為規范,人本從小便接受嚴格的行為規范教育,既遵守做人的道德規范,也注重社會的行為規范,因此形成了日本人獨有的“言行謹慎”的民族個性特征。第三,和即和諧,是茶事過程中行為與內心的和諧與和悅,是人與人之間追求心靈和諧默契的表現。使人們希望通過品茶進行思想交流,并增強彼此之間的感情。正所謂以和為貴,茶禮、茶樂乃至茶藝,無不廣助人道之和,此乃人生哲學之真諦。有學者認為,和乃是貫穿日本精神文化的核心基礎,是日本價值觀的體現。最后,寂即放下心中雜念、思慮,達到心無所念想的心靈境界。寂與清合為清寂,是指人的內心從心有雜念至內心無慮的清凈心靈的過程,茶道則是達到該境界的有效之手段。茶道之“寂”便是不與俗世同流之意,也是茶道所追求的最終之境界,即是茶道存在的意義。飲茶之人在茶道過程中獨享寂靜的個人世界,與世無爭,真正感受到心靈的歸屬,是人們新的價值追求的起點。
3 日本茶道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3.1 對日本民族精神的影響
日本是一個講求“大和”精神的民族,其精神文化來源于其島國特征、中國儒家思想及現代西方文化。從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可以看出,日本這樣的一個由他國文化發展而來的民族,如今形成了具備自己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體系。正如日本的茶道文化追求純凈思想境界,以達到磨練意志、提升品性的目的。日本的茶道已成為提高本民族精神追求、完善民族意識形態和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工具,茶道的境界也是日本民眾渴望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日本民族精神的形成。
3.2 對日本傳統文化藝術的影響
日本茶道內容豐富多彩,融合了日本音樂、文學、舞蹈等各種文化藝術的精髓,是了解日本傳統文化藝術的有效渠道之一。在日本許多中小學以及高等教育中都有專門的教學課程,這在世界上是較為少見的,正因為如此,日本茶道被作為日本傳統文化藝術在青少年教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也就形成了日本人不斷發展期傳統文化藝術的途徑。青年一代繼承了前人的傳統文化藝術,繼而融入現代文化藝術因素,形成獨具日本特色的文化技術特性。此外,隨著日本文化在世界上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和國家通過日本的茶道了解、認識日本民族,也為日本文化的發揚光大鋪平了道路。
3.3 對日本經濟發展的影響
日本的茶道文化也對日本經濟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首先,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民族精神、傳統文化藝術的代表,獨具日本特色,為此也吸引了世界眾多游人對日本及其文化的目光,極大的發展了日本的文化旅游市場,提高了日本旅游及外匯收入。其次,隨著日本茶道文化的發展及傳播,日本茶道及相關產品成為世界了解日本的途徑之一,也使得日本的茶經濟迅速發展。最后,日本的茶文化不H推動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了人們對于茶、茶道及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也有利于日本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茶文化;茶道精神;茶藝;女性;修養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0-0260-02
中國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同樣源遠流長,其精髓體現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茶道內容涉及藝術、社交、禮儀、修行等因素,其獨特內涵使其成為現代人提高氣質、內涵、修養的有效途徑與方式。
一、“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是中華茶文化的核心
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也就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融入了儒道佛的傳統哲學理念、傳統的倫理與道德標準,并形成“和”(謙和之儀、中庸之美)、“靜”(空靈清靜)、“怡”(和悅愉快)、“真”(返樸歸真)的茶道精神。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和諧、重人格修養,認為本是“南方之嘉木”的茶具有清廉、高潔的品性,可以協調人際關系,茶可交友、可養廉,“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飲茶可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氛圍。這就從中庸之道直接引申出“和”的思想,后來被認為中國茶道的核心思想。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是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二是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倫之禮,三是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茶敬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儀。
崇尚自然的道家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崇無為、寧靜、淡泊。而生于名山秀谷間、汲取天地之精華的茶及它高潔的品性正契合了道家回歸自然的理念,茶也就自然成為了道家推崇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理想境界的物質載體。而茶道精神之“真”也成為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另外,道家尊生樂生,注重養生、養性,尊崇快樂生存的理念。他們不消極處世,提倡主動適應自然規律,自己主宰命運,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快樂生存”的理念無形中影響了茶道精神之“怡”———以和悅愉快的態度待人處世。
儒、釋、道三家都主張修行。正如中國茶葉博物館郭丹英在《儒、道、佛與中國茶文化》中所說:“儒家注重心性的修行,禪宗也主張通過修行來凈化自己的思想,禪宗同時也吸取了道家的一些思想,如它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此禪宗主張圓通的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協調,禪宗主張修行的方法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憋嫴栌兄谒麄儏⒍U悟道。因此,中國茶道修習注重寧靜的氛圍、空靈虛靜的心境。道家與佛家不謀而合,他們也認為茶為清靈之物,飲茶可使靜修得到提高。受此影響,中國茶道認為,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就是“靜”。“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濃縮了中國儒道佛傳統思想的精華,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
二、學習茶文化有助于豐富女性精神世界
茶文化及其茶道精神的獨特內涵,即蘊含其中的傳統道德標準與修生養性的價值觀念與現代人關注養生,講究氣質修養的目標極為契合,通曉茶文化有利于豐富現代女性人文內涵,提升形象氣質。很多茶文化前輩對茶道的理解,無不體現這一點。浙江大學莊曉芳教授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林治先生將茶道解釋為:茶道是一種文化藝能,是茶事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修養和教化的手段。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和諧安樂之道??梢?,茶道是以茶為媒介,通過泡茶、品茶等茶事活動來感悟傳統文化、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學習禮儀、體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進而使人生達到一種和諧愉快的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徑。
流傳至今的很多膾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作為茶文化的組成部分,讀來仍然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作品中,有的是描述煎茶煮茶情景的:如唐寅《品茶圖》中題詩曰,“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風聯自嘉”;以嗜茶聞名的唐代文學家陸龜蒙,留下的不少茶詩中有很多是描寫戶外煮茶的,像“閑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時于浪花里,并下藍英末。”還有的是描述飲茶品茶后的感受與感悟的。如盧仝著名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常讀這些令人神清氣爽的詩文,會令人氣度不凡、口齒生香,再結合氤氳茶香,豈不美哉樂哉!
通過學習茶文化,領悟“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可以豐富自身的人文內涵、完善人格、提升氣質。通過一系列茶事活動,可以讓人心存和睦、心胸豁達、沉靜歡喜、返樸歸真,而這恰恰又是茶道精神的個中真諦。尤其是女子,“女兒是水做的”,而茶也是承甘露滋潤、得天地之精華,女子與茶天生就是合而為一的。因此,學茶很容易使女性與茶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境界,令女性氣質脫俗、舉止優雅、內涵豐富。
三、茶藝修習有利于提升女性綜合素養
作為茶事活動最高境界的茶道,在飲茶泡茶中融入了很多哲理、倫理、道德,注重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如果把整個泡茶過程上升到藝術層面,強調藝術表演性、觀賞性,并且講究飲茶的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就是所謂的茶藝了。茶藝可以理解為茶道的表現形式與載體,是“茶”與“藝”的融合,茶藝的修習有利于女性綜合修養的提升。茶藝其實“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從茶葉的沏泡要領——諍器、置茶、潤茶、沖水、敬茶、品茶到中國各類名茶的沏泡方法,再到精湛的茶藝表演技藝,不僅需要茶藝表演者掌握深厚的茶文化理論知識,而且對表演者的舉止言行、身姿神態也有較高的要求。如具備一定的禮儀常識,如端莊典雅的站姿、坐姿、步態以及相應的奉茶禮與請茶禮等、和諧得體的著裝、和悅愉快的神態、清雅脫俗的氣質、清晰婉轉的解說等等。
總之,茶藝表演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是展現美與和諧的藝術,茶藝修習對女性身姿、心態、品性的修行有積極的意義。正像日本學者谷川哲三在《茶道的美學》中所說,茶藝是“以身體的動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通過流暢與和諧的肢體語言與聲音藝術,引導品茗者進入“萬物與我唯一”的境界,并通過品茶感悟人生真諦,得到精神的享受,為生活增添無限情趣。在都市生活重壓下的現代女性,可以通過習茶獲得身心的愉悅與放松,學會更加豁達、安然的面對工作與生活。
另外,圍繞茶藝表演,還可以引導不同群體的愛茶女性進行一系列與茶有關的活動,如以不同茶葉為主題的茶席設計活動、茶詩茶詞朗誦會、茶文化征文比賽等,不僅能豐富現代女性的業余生活,提高生活情趣,還可以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促進女性之間及女性與社會的溝通與交流,為構建和諧的社會文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9月,第1頁.
[2]湯鳴紹.發展茶文化的現實意義與舉措.福建茶葉,1999年第4期.
[3]劉登峰,潘潔.中國茶文化中“和合精神”的源流與傳承.北京:東方紅書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04頁.
關鍵詞:日本民族;水稻;花道;茶道;民族精神
日本民族是一個善于選擇與吸收的民族。自古以來就與植物有著不可分割的獨特情緣的日本民族,把來自古代中國的稻、花、茶轉化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
一、稻作文化
日本屬于海洋性氣候,降雨量充足,空氣濕潤。這種氣候環境適宜水稻的種植。日本屬稻作文化圈,歷代日本人在濕潤的環境中以頑強的忍耐力和精細的技術從事水稻的栽培,并形成了對水稻的特殊感情。
水稻栽培自古以來是在以耕地共有和為保全耕地而集體協作完成灌溉土木工程的基礎上形成的農業共同體的集團生活。在同一片水域,村落居民的命運被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生死與共。在村落的共同生活中,協作、團結、和睦的精神受到推崇,進而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的集體團結主義意識。新田開發是一項極其艱難的工作,而這極其艱難的工作如果成功,那么以后每年都可以在相同的水田里種植水稻了。于是在日本,對祖先崇拜的思想也一直存在。
二、花道
花道起源于中國佛教的供花,宋元時代傳入日本,到東山時代即十五世紀發展成花道。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插花的習慣,他們熱愛花的美麗,隨著時間的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它是日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日本人愛花,一般日本人家庭的客廳都會擺有一瓶經過精心挑選的鮮花,給人一種賞心悅目、清新別致的感覺。
插花的種類繁多,有立花、生花等。室町時期到戰國時期,產生了立花,主要裝飾在壁龕、起居室、百寶格上。立花很重視陰陽調和和體現季節感,也表現出端正的符合信仰的姿態。立花可以構成一個立體的圓形的花型,這種圓形在花道中稱之為“圓相”?!皥A相”在禪宗中又是指作為悟道的對象而表現出來的“圓”,而且以“圓”來表示人與生俱來的心靈的平等,也就產生了人們所追求的人際關系的“和”。
生花是在裝飾于壁龕處的投入插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具有一定形式的插花法,其理論核心認為草木的自然生長蘊含著自己的尊嚴,它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界。江戶后期產生象征天、地、人三才的生花。
三才又稱三財,是指宇宙生成的三種基本資財———天、地、人。它是生花的世界觀。它將引導部分視為天(高的部分),將順從部分視為地(低的部分),將這兩者調和的部分視為人(居于中間保持高低調和的部分),并確定役枝(花枝的主要部分)。三才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精神,突出了人在天地中的核心地位或主體地位,以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
花道要求從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諧、有禮、無邪念,不可三心二意。插花要求人們理解善良的心,因為插花是表現人的心靈的東西,要用心去體會花道中的“靜、雅、美、真、和”的意境。插花和櫻花一樣表現宇宙之美,即使是瞬間也要把它的美麗展示給別人,體現了日本人特有的執著的信念和善于發現美、創造美的精神。
三、茶道
“茶道”一詞沿用漢字,這詞最早見于《封式聞見紀》,原指茶技而言。弘仁年間(810~824 年)形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學術界稱其為“弘仁茶風”,此階段稱作茶道發展的起源階段。
茶道通常被認為是日本藝術的最高代表,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茶道文化倡導人們通過學習來凈化心靈,磨練意志,提高品行,增強責任感和克服困難的信心,以達到思想境界升華的最終目的。茶道的深刻內涵是:“和、靜、清、寂”?!昂汀笔呛湍?、和諧、和平之意,讓人們永遠保持和睦相處?!熬础笔切撵`的誠實,互相尊敬,不分身份高低?!扒濉笔菨崈?、清幽,是對身體及周圍一切事物都要求潔凈和美好的一種渴求?!凹拧笔庆o寂,倡導無論世俗如何的不穩定,也要求人們如終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去面對一切。
日本茶道的茶不是個人的,而是集體的、大家共有的。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集會。茶道不追求物質享受,而是通過茶的集會———茶會,讓人們遠離浮躁,陶冶情操,培養高雅的審美觀,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內心深處變得融洽起來。茶道展現了日本人高度的生存智慧,從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可以看出它是在追求人與人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的一種精神。
參考文獻:
[1](蘇)佛·普羅寧可夫.日本人[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
[2]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3]佟君.日本花道中的插花與中國古代三才陰陽思想[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5).
[4]蔡毅.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2.
中國茶文化走過了歷史的滄桑,在發展過程中汲取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逐漸從萌芽,走向形成,最后發展成目前的茶道文化,這個風雨歷程不僅僅是茶文化的成熟,其中還折射著不同時代中國傳統文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理念,本文主要通過對茶文化的研究,來揭示中國茶文化體現出的審美特性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影響。
【關鍵詞】
茶文化;審美觀;傳統文化
【基金項目】
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陜西文化產業現狀與對策研究”(編號:2013JK0183)和西安科技大學培育基金項目“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探析研究”(編號:201156)成果。
中國是茶的故鄉,在我國飲茶的文化源遠流長,在長時間的飲茶活動進行下,茶文化便在其中誕生出來。茶文化從文學角度分析就是雅的文化,其主要分類包括茶道、茶藝、茶學和茶精神,我國茶文化誕生年生在漢代,在歷史的影響下,茶文化盛行在唐代,唐代以后茶文化開始分布在各個階層各個區域,不同的區域都誕生出了特色的茶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方面,茶文化有著重要的地位,在近千年的歷史發展歷程中,茶文化汲取各家之長,在原茶文化基礎上融合了儒道的思想理念,進行有機的結合,最后形成了我國特色的采茶、做茶、泡茶、飲茶的茶文化,在我國茶文化中還有個重要的精氣神那就是敬茶,在中國傳統茶人眼中,茶不僅僅是一種植物飲料,茶更是上天賜給人間的禮物,因此茶人從心底尊敬茶感謝茶,就是這種敬茶的理念給我國茶文化提供了發展環境。
一、中國茶文化的審美內涵及其外在表現
中國人對于茶的品嘗是最苛刻的,同時也是最完美的,在中國茶人的眼中茶要通過色、香、味、形全方面去發現茶所具有的內在美感。茶的美是通過豐富多彩的色澤,清幽怡人的芳香,優雅多姿的形態展現給世人的,人們對茶的品嘗過程中,要把自己的身心情感融入到品嘗過程中,用口舌的味蕾和心靈的感觸同時去和茶交流,體會茶帶來肉體的清爽和精神的純凈,當人們開始用心靈去認識茶的美時,人們對茶的美就已經不再局限在外在美而是已經升華到去感觸茶的精神的高級飲茶層次。對茶的欣賞要先從茶的形之美,在古人的詩詞中,我們可以發現關于茶形的描述無不是美的,古人用瓊蕊、蘭蕊來形容茶芽蓓蕾初放的美,用旗、鷹爪、雀舌來形容茶的芽葉動態的美,古人使用最優美的詞藻來描述茶的形之美,在欣賞這些關于茶的詩詞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茶的外在形態美,茶的形象仿佛在眼前活靈活現,給我們帶來了美感上的享受;每種茶都有獨有的香味,或清新優雅、或濃郁深沉,隨著茶的沖泡時間不同,同一種茶也出現不同的芳香,在對茶那種超脫塵俗的香味品嘗過程中,人們會獲得心靈的寧靜,在飲茶的過程人們能得到超脫世俗、遠離凡塵的清凈感覺,茶的香味是對感官的影響,但是人們心靈上會為了產生共鳴,使得感官的享受轉化為全身的愉悅,從而把茶的外在美升華到了精神美,品茶也是品人生,在長久的品茶過程中,人們品茶的心情不同對飲茶時產生的感覺也不同,在塵埃落定之時,手執一杯清茗欲求茶香品出的卻是人生的味道,人們借助茶香來慰藉自己的心靈,人情冷暖、世事滄桑不知覺間便依附在了清茶之上,茶味因此也超脫了味覺上的感觸,逐漸對品茶人的心情和精神產生了影響。
二、中國茶文化的品茗之美
茶一旦從飲上升到品的層次,便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植物飲料了,而是成為了人文美感的境界,中國人對于品茶的諸多因素要求是苛刻的,想要泡一壺好茶,沏茶的水的品質要用最上乘的山泉水,茶具要用紹興產的紫砂壺,環境要在山水交匯的美景中,當這些要素都符合了,一壺好茶才可以符合品茶人苛刻的要求,簡單的飲茶,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進行,而品茗則需要各種因素、條件、心情共同影響,品茗求的不是肉體上的舒暢,它追求的是更高的關于茶的藝術性和審美性,品茗使茶脫離了簡單的解渴作用,上升到了一種對心靈探究尋味的過程,同時品茗也是認為對于生活進行反省思考的途徑,品茗之時也加深對生活的領悟,品茗者注重的是修身養性,因此品茗者對于環境的要求很高,在品茗時,不僅品茗人要做到精神上神怡閑適、無牽無掛、無欲無求,并且環境還要清幽雅靜,只有同時達到這兩個標準才可以真正超越俗我,使飄逸、空靈、灑脫的心靈與自然之景融合在一起,到達精神最高的要求,在這個品茗過程,心靈、人格、境界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總之品茗要做到自然環境的清幽雅致和品茗者的內心精神狀態有機融合在一起,只有兩者結合得最完美,才可以品嘗出醇厚的茶香。雅致的茶具也是品茗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簡單的器具也可以體現出文人對于茶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歷史上泡茶的茶具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茶具有著自己不斷演變的過程,不同歷史階段的茶具都有著自己那個時代的審美特征,是那個時代飲茶方式、品飲藝術和審美情趣的反映,但是不變的主題就是無論茶具怎么發展演變,茶具都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的載體,在茶文化方面占著重要的分量,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古人對于泡茶用水則是到了萬中挑一的境界,首先烹茶用水要達到清澈純凈,透明無色的標準,水清才可以顯出茶色,茶水通透便可以在飲茶的同時欣賞到茶水中搖曳多姿的茶葉,如此這般才能感受到清幽的雅靜,在取水清澈的基礎上還要做到取活水烹茶,古人有詩句說到:“泉不活者,食之有害。”一灘不動的死水與古代文人心中的自由理念背道而馳,只有持續運動的活水才可以因為運動保持水質的清新,這樣的水才可以激發茶的清香,使飲茶變得更加清新怡人,人的心靈得到最好的凈化。
三、韻味高遠的茶道之美
中國茶文化從誕生發展到今天,其形式還有喝茶的內涵都在不斷改變完善,茶文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無不是得到巨大的提高進步,但是無論外在形式怎么改變,茶文化的核心與精神中心一直都是茶道,廣義上茶道是指茶文化的精神內涵,是茶文化活動最具哲理性、道德性、規范性的部分,狹義上茶道是專指茶藝中追求的精神底蘊、文化、審美理念,無論廣義還是狹義,茶道都是茶文化在精神方面體現的重要部分,中國茶道最重要的是其的精神內涵,所以在人們眼中茶文化顯得旨意高遠,中國茶道的四諦和靜怡真: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觀念,是整個茶道的靈魂所在;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要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人的心靈感受;真才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無論哪種看法,“和”都是茶道文化的思想核心,“和”是對心靈的最高要求,一個字包含了中國所有茶道思想和內在精神,它不僅影響著茶文化的每個環節,更深層次體現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敬”主要體現出了中國人對于茶文化的嚴謹的態度,在飲茶過程中飲茶人之間互相謙敬是茶道精神的重要部分,它是我國傳統禮儀的基本要求,茶道精神寓意深刻,旨意高遠,其是指導茶文化發展的精神內涵,茶道的美是深遠的,潛移默化的,在無形之間,我們的精神境界便會受到茶道的影響,使我們的氣質在不知不覺間得到提升和完善。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中國茶文化也推廣到了網絡媒體、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新的時代對于茶文化有著更高的要求,茶文化的精神價值在這樣的物質社會變得愈發重要,中國茶文化內容豐富,歷史悠久,在物欲橫流、心理浮躁的現代社會,茶文化以自己特有的內在氣質滋養我們,讓我們緩解壓力,平靜內心,讓我們在社會上前進。
作者:王雪莉 許芳 單位:西安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包大明,任天飛.中國茶文化歷史漫談[J].蘭臺世界,2013,28: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