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09:27:19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孔子思想的現代價值,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中庸;現代管理;價值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
一、《論語》的管理價值
作為儒家思想集大成的《論語》是集中孔子言行的學說,是孔子一生管理思想的概括,是孔子入世的集中表現。在這里孔子對于管理目標、管理主體、管理方式、管理空間、管理時間、管理情境都有充分的體現。
孔子注重自身的修養,但孔子不主張遠離塵世,閉門苦修,“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笨组T講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币钥鬃由綖槔?孔子一生,周游列國,欲行其治國平天下的壯志,但數番受挫,終于不達,未能成其兼濟天下的雄心,最后退歸田園,獨善其身。但孔子的獨善其身也與當時的隱逸之人不同,他并沒有藏到深山大川之中,避世避人,而是一邊修訂儒家典籍,使得“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同時筆削春秋,以正世道人心;一邊講學杏壇之下,使得知識廣泛傳播,使更多的人可以知道。可以說,孔子的一生是入世的一生。
孔子的言論主要保存在《論語》中,《論語》就是孔子之學的載體。孔子沒有像老子、莊子、孟子、荀子一樣,對自己的學說有長篇大論成系統的表述,他以“文、行、忠、信”教弟子,他“不語怪力亂神”,他只是踏踏實實的教人注意自己的言行,去行“中庸之道”,去守住自己的道義?!墩撜Z》中沒有玄虛的出世的東西,它只是腳踏實地的入世的學問??鬃悠淙?是入世之人;其學,也是入世之學。孔子雖然一生不達,但他自稱是“待沽者”,他也周行各國,欲求自售。他認為“不仕無義”,孔子對自己很有信心,他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彪m然孔子一生不仕,但是孔子并沒有忘記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希望“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中處處充滿了這種類似管理篇言的表述。
對于管理目標而言,《論語》強調“義”與“利”的統一,強調“和諧”的境界;對于管理主體,《論語》中既強調統治者要有高超的智慧和謀略,也強調管理者要有人文關懷,強調大仁大義,強調修煉浩然之氣,提高自我品德修養;對于管理方式,《論語》中強調既要有“術”與“道”,即用合適的方法、謀略來進行管理,又強調“仁”與“德”,即著眼于對人性的尊重,按照人世間的道德要求進行管理;對于管理空間,《論語》中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類管理活動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和統一性;對于管理的時間,《論語》既注重抓住時機,當機立斷,更著重于深謀遠慮,考慮到資源可利用的時間,要“用民于時”,而不是“用民于時時”;對于管理的情境,《論語》強調對變化的管理,是順應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為的過程,即孔子認為的“時中”和“通權達變”。不難看出,“中庸”思想更是在其中處處體現。
宋代趙普曾言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古人也知道《論語》中蘊含著豐富的管理學思想。“中庸”作為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疇,有著深刻的內涵,它雖然只是兩個字,卻基本上包含著儒家管理上的深刻內涵。因此,“中庸”的管理思想自然是儒家管理學思想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被稱為日本“企業之父”的澀澤榮一,在經營管理上忠于中國儒家管理思想,他在《論語與算盤》一書中認為,“儒學”是“和魂”的基礎。在他創辦的500多個大企業中,極力推行“中庸”的管理方針;廣為人知的日本管理之父、“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也在企業管理中廣泛的推行《論語》之學,他曾在其《關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說,“中庸之道”的真諦是:“不為拘泥,不為偏激,尋求適度、適當”;“中庸之道”絕“不是模棱兩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他呼吁:“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實踐于整個社會生活中”。在此等信念下,松下的發展循序漸進,最終創造了一個企業王國;臺灣塑料大王“經營之神”王永慶認為,一個企業的資源可分為有形和無形,一個公司經營的成功,人的因素起作用很大,屬于人的經驗、管理智慧、品行、觀念、勤奮等無形資源比有形資源更重要,他認為這里諸多無形條件的核心就是儒家的“中庸”、仁、義、禮、智、信;具有“中國式管理之父”美譽的培訓大師曾仕強教授更是認為:中道管理是中國式管理最核心的思想體系,不掌握中道管理,無以掌握中國式管理的精髓和全貌。并結合儒家的“中庸”思想構建了著名的M理論,使之成為企業各級管理者、政府與事業單位管理者以及從事其他各種管理工作者全面領會中國式管理之道,獲取中國式管理智慧的寶庫的重要理論??梢姟爸杏埂敝芾韺W價值已受到很多管理家的重視。
目前,世界管理學的主流還是西方管理學,西方管理學的發展無疑受到西方實證性思維方式的影響,特別是工業革命后,物理學發展的輝煌成果使人們以為憑借實證的科學分析方法可以認識任何一個學科的規律,這種思維特點深刻影響了西方管理學的發展?!翱茖W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建立在實驗基礎上,對當時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經濟人的假設不利于勞動者主觀積極性和潛能的發揮。古典組織理論認為,通過科學方法可以發現存在于組織中的管理原理,并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原則,例如統一指揮、部門化、授權等,仍然指導著今天的管理實踐,但他們把管理對象視為客觀存在,對人性的挖掘不夠。
以著名的人際關系大師梅奧的霍桑實驗為標志的行為科學學派開啟了人性研究的全盛時期,雖然梅奧的社會人假設仍然存在缺陷,但畢竟前進了一大步,可以說,中國先哲對人本性的分析在此得到了回應。此后,關于人性的繼續探索層出不窮,構成了心理學對人的需要、動機、和群體動力分析的理論基礎,代表性理論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弗魯姆的期望理論、麥克萊蘭的成就動機理論等,至此,人在管理實踐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一致認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變化,西方管理學派迎來各種學派百家爭鳴的新時代。社會系統學派、權變主義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管理過程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經濟角色學派等各自從不同的角度探討管理本質規律,拓展了管理學視野,豐富了管理學的內容和實踐。目前各學派還在不斷發展演變之中,很難說哪個學派會成為管理學的主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加強對人的研究,向人本方向發展,注重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將繼續主導未來管理學的發展。
與此同時,21世紀人們的倫理觀也發生了全新的變化,20世紀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20世紀眾多約束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這些約束因素在21世紀發生變化之后,作為管理的出發者,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都將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重利不重義的20世紀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應該轉變為全新的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以此來構造未來的社會和經濟體系。21世紀以人為本的管理學將覆蓋全新的管理倫理、管理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p>
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末期,東周王朝由于禮崩樂壞,制度開始動搖,社會呈現出十分動蕩不安的狀態。孔子立志行道,企求恢復天下的秩序與和平。他行道的目的,在于訓練一批公正廉潔、忠勇愛民的行政人員,來推行古圣先賢的德政,實現為老百姓服務的目標。其具體的步驟,則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希望能夠完成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目標。這種以人為本、為政在人、以德化人的中道管理思想就蘊含在“中庸”的管理思想之中。首先,“中庸之道”講究“天人合一”?!吨杏埂肥渍轮赋觥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爸杏埂惫芾硪勒铡袄咸鞝斮x予人的本性”來管理,最合乎人性的需要,是人性化的管理。承認天的重要性,同樣也重視人的作用?!爸杏怪馈币簿褪恰耙匀藶楸尽?以尊重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與整個社會的大發展和諧與統一為目標,同時追求整個人類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其次,“中庸”管理講求“情’,“中庸”管理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管理??鬃又赋觥皶r中”、“通權達變”便是一個要求管理“合情、合理、合法”的問題。中國的管理由于崇尚西方的科學理性管理模式,反對“合情”的呼聲此起彼落,“以禮制情”、“以法厭情”,這種片面的否定態度,其實是不了解我國先哲安排“情、理、法”的真義,事實上在21世紀的今天,情、理、法的管理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
(作者單位:安徽眾益醫考培訓中心)
主要參考文獻:
[1]克里斯托費?霍金森著,劉林平等校對.領導哲學.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2]錢學森,楊沛霆.現代領導科學和藝術.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1985.
[3]彼得.德魯克.管理―任務、責任、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4]羅素著,秦悅譯.中國問題.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
論文摘要:孔子的教育倫理思想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主要包括: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理念;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學方法;德育為先的教育指導思想;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培養目標;學而不厭,海人不倦的教育職業要求。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如何搞好教育成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西方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一次巢會后發表的宜言中認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亂,就必須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憊。孔子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倫理思想乃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對當今世界教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十分重視教育的教化作用,認為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推動力。在他看來,要使人民富庶,國家強大,社會安居樂業,就必須對人們進行教育,反之,“使民不教,則民不足,民不足則無信,民無信則國不立,國不立,則仁義禮智否矣?!彼€認為教育是改造和再造社會道德規范體系的有效途徑,只有通過有目的的教育,把仁義道德的一系列規范和要求內化為全體社會成員的一種自覺的道德意識,才能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家質,從而為‘德治”創造前提。因此,他提倡并率先實行了一種新的教育形式—私學,把教育的大門向全體社會成員平等的開放。
孔子認為“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因此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理念?!薪虩o類”指的是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人人都可以人學受教育??鬃拥牡茏觼碜灾T侯各國,分布地區較廣。他不但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人學,還欲居“九夷”施教,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的弟子還出身于不同的階級和階層,如南官敬叔、司馬牛等是來自貴族階層;顏回、曾參等是來自平民家庭;子路原是不知禮的“野人”,子貢是個商人,仲弓之父為“賤人”,“子張,魯之鄙家也;顏琢聚,梁父之大盜也……”顏回等人不僅非貴族子弟,而且也非士人,出身很卑殘,孔子都肯接受為自己的學生。此外,孔子也十分注重給別人以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例如:有一個名為互鄉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難與言。互鄉一童子求見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門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釋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論語·述而》)這就是說,只要人愿意進步,不管其曾經怎樣,現在潔身自好,以求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我們就不應該放棄他,誰也不能剝奪他受教育的機會。
孔子的“有教無類”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人應受教育的主張,充分體現了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中的貴踐界限,對于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素質、普及教育、傳播先進文化、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學方法
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鬃又赋?,“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也就是說,每個人先天的案賦是很相近的,但是每個人的習性(習慣和性格)卻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由于每個人后天學習成效有很大差異的緣故。孔子還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边@句話的意思是: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對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也就是說,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魯、哆之異,人的心理狀態有勇進與退縮之別,而且每個人的才能有不同的發展趨勢(例如有的適合文學,有的適合從政,有的適合軍事,有的適合經商等),因此教學中必須根據這些人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
若說孔子所推行的“有教無類”,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教育相對公正。那么,他所實踐的“因材施教,,方法,則是對這種教育公正的進一步深化。“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是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先天智力的不同,并且要有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孔子就通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深刻了解其弟子的道德面貌、性格特征,且能準確扼要的作出鑒定評價,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哮”(《論語·先進》),等等;并由此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差異教學,面對子路和冉有請教的同一個問題:“聞斯行諸?”(聽說了一件事,要不要馬上去做?),孔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對前者,孔子約束其“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對后者,孔子則鼓勵其“聞斯行之。”(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對此發生疑問,孔子解釋說:“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取;子路則勇于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論語·先進》)這個故事就是比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鬃拥膶W生之所以各有所長,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結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學方法不僅滿足了當時社會對各類人才的歷史需求,而且從現代教育學的觀點看,也轟夢一種追求高效率教學原則的科學教育方法。
3、德育為先的教育指導思想
“成人”、“成德”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與內容??鬃优囵B人才首先注重的是德育。他主張學生“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即把品德修養,禮義實踐列于學習文化技能之前。他要求學生“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即把信仰政治理想,執守道德修養,遵循仁愛學說置于學習文化技藝之前,作為根本。孔子認為一個有志向、有道德、有操守的人,才能愛人、濟眾、濟民,所以他教學生以“忠”與“信”的道德知識,培養他們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爸摇笔俏覈鴤鹘y的為人的美德。孔子認為“盡己之謂忠”,作為君子要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還教育學生要“主忠信”,“言忠信,行篤敬”。他認為,有了堅強的道德信念,就能夠“篤信好學、守死普道”、“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而成仁”,為祟高的道德目的而獻身。有了祟高的道德情感,就會對好壞行為產生一種愛與憎的情感,“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惡不仁者”,而認為“好仁者無以尚之”。有了堅定的道德意志,就能夠志于道。孔子的德育是以’‘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即能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實施德育的過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過程。有無人格是區別人獸的標志,喪失人格就要淪為禽獸。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務。
把完善人格作為做人的目標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為德育的根本任務,孔子的這一光輝思想不僅至今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來說真可謂“切中時弊”。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里,學校教育競相追求學業佳績,忽略品格的熏陶與培養;人們無休止地追求金錢、物資與感官享受,致使人們身心失常、心靈孤寂、人格分裂,以及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嗜毒、殺人、自殺等,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與人類的安寧?;诖耍覀儽仨毶钋械胤词∷伎?,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并認真借鑒孔子的重視德育的教育倫理思想。
4、注重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培養目標
孔子十分注重培養人的全面發展。他從道德教育、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去培養學生,以使其獲得全面綜合的發展。《史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史記·孔子世家》)《論語》也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即文化技藝,生活實踐,忠誠待人,信實辦事四類,從德、智、行全面關心、培養學生。孔子的教育內容可概括為“六書”和“六藝”?!傲鶗敝傅氖?《詩》、《書》、《禮》、(樂》、《易》、《春秋》,偏重于文化知識;“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偏重于才能和技術的訓練。他認為禮、樂、射、御、書、數是一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全面知識與技能。“禮”是人行為的準則,側重于德育;“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形成人的性格,側重于美育;“書、數”是基本知識與技能,側重于智育;“射、御”是軍事課程,側重于“體”。很顯然,孔子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既有豐富的知識與技能,又具備高尚的品質,內外兼修,全面和諧發展。
此外,孔子還認為智、仁、勇、藝、禮、樂六個方面,構成了最高標準的成人。他把這六項任務看作一個聯系的整體,同時認為,這六種因素又有自己的獨立性,各自有其特殊的任務。他說:“仁者不優,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間》)“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等等。這比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僅僅追求在道德上的完善化的人格要全面得多。
由此可見,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砌,“美”(樂)、才”等幾方面都得到全面修養和發展這一教育目標的“先師”。他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很好的結合起來,這一點正是我們今天的教育所需要借鑒之處。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職業要求
關鍵詞:現代 仁學 價值
現代社會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在科技文化、社會生產力、人性解放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在人性倫理、社會秩序、環境資源、教育等方面出現了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通過可以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我們思考解決現代社會問題時,作為傳統社會中重要社會倫理基石的孔子仁學思想會帶來很多深刻的啟示。
(一)孔子仁學對現代社會人性發展、人生價值的啟發與價值
當今世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財富也日益豐富。但是我們看到,當人們生活水平條件越來越不斷地提高,物質生活越來越獲得相當程度的滿足的同時,人的人性發展和價值取向卻出現了某些偏差的一面。一些人貪戀于物欲的享受,把物質利益作為人生的唯一價值追求,甚至為了這些物質利益勾心斗角、與鄰為壑、道德淪喪,人性盡顯物欲、物化的一面。對此,連我們自己也時常困惑地問:現在的人怎么這樣呢?
這實際上就反映了現代社會中人在人性和價值取向上的問題。無何厚非,人有自私、自護、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的一面,而且,進入現代社會后,人的個性發展帶來的個體權益意識不斷強化。但是,人畢竟是以社會群體的方式生存,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人同時也應該有德性、精神價值追求的一面,這是個體人和整個人類賴以共存的基礎。當我們看到現代社會中人德性褪化,物欲橫流時,人自身和社會人際關系出現了種種矛盾和危機,人人自護,同時也人人自危。
對于這一現代社會中人性、人生價值出現的偏差問題,我們可以從孔子儒家仁學中得到啟示。其一,“仁”是現代社會中人性發展的基本素質要求。人性并非是僅僅停留在物欲、自私的一面,人性還有精神和無私的本性。這些精神中,有多種層次和內容,包括道德、理想、信念、信仰、自由等多個方面,而具備良好的仁德,既是人性的美德,也是一種無私的精神,是人性的基本素質要求。人應該“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 論語?述而),否則,與禽獸無異也。尤其是在流動性、匿名性為主的現代社會關系中,作為自我形象和社會交往的基礎的人性,要控制好物欲的過度膨脹和自私的過分張揚,應該以“仁德”為內容,以“德”嚴以自制,以“仁”寬以待人,做到個體性與社會性、物欲與德性的同步結合,才能避免人性滑向自私、物化的深淵。
其二,“仁”是現代社會中人生價值的重要取向之一。人生的價值取向并非是僅物質利益追求的自我滿足這唯一層面,而應該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價值追求。應當承認,在當前經濟社會中,人不能、也不可能像傳統社會那樣,更多的是生活在道德精神層面,物質利益滿足也是人的自我價值的重要內容,這具有合理性。但是,道德價值始終是人的精神價值需求之一?!熬又\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 論語?衛靈公),甚至在必要的情況下“殺生成仁”、“舍生取義”。中國歷史上千百年來無數英雄志士的壯舉就是這種精神價值追求。即使是人為了生存所追求的基本物質利益,也應該遵從道義原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要求人們在道義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物質利益選擇。尤其是現代社會中,仁德不僅是人生價值取向之一,而且也是控制、調節物質利益這一方面價值追求的重要導向標。
(二)孔子仁學對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的啟發與價值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后,在科技、經濟、人權等方面都不斷取得進步,但是同時也出現了人際關系緊張,社會矛盾加劇,環境污染破壞等諸多現實問題。社會中,我們看到相當多的人群、區域、行業等之間經常為了自身利益拼命爭奪,甚至有意無意地傷害他人,造成人情淡薄冷漠,人際關系緊張,沖突不斷。而且,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人們甚至無節制地開發自然資源,破壞環境,經濟繁華的背后是滿目蒼夷的生活環境,就連人們想去享受一下少得可憐的自然美景時,也是面目全非,人滿為患。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緊張,產生了前有未有的危機。
這固然與我們所處的市場經濟,信息時代的客觀現實緊密相關,但是,更多是因為我們在現實中人為的主觀行為偏差因素所造成的。反思一下,其實就是人們在追逐個人利益、經濟利益的時候,把自身利益視為至上唯一目的,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外在的人、物均可視為工具,為我所用,甚至隨意傷害破壞。
儒家學派創立于春秋時期,始祖孔子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到了戰國時期,孟子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對儒家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闡發和創新,成為孔子之后的又一巨儒。他對儒學的發展,標志著儒家思想日臻成熟。及至現代教育開始,與教育相關的論述,大都是對孔孟教育思想的闡發。
1.1 孔子:儒家教育理念的開創者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鬃映錾肀拔ⅲ⒅?,他在曲阜設舍講學。50歲始,孔子在魯國先后任中都宰、司寇,后來因政見異于朝廷而辭官率弟子游學。68歲時,孔子再次回到魯國,仍不受用。直到逝世前,孔子一直專心傳道著述。關于中國私學開創的具體時間以及私學究竟是誰首創,因史料缺乏等原因無從考證。但史書記載,孔子“弟子三千”,還培養了一大批極具影響力的學生,號稱 “七十二賢”。應該說,孔子設舍講學、傳道著述的規模、成效以及影響在私學創辦者中是佼佼者。
1.2 孟子: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是我國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和孔子的人生經歷大體相似。他在孔子“以禮治國”和“德政”理念的基礎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又曾歷時二十余年通過游說齊、宋、滕、魯等國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強者以期擴大疆土,成就霸業;弱者則力求保國安民,鞏固基業。因此,君主們只感興趣于成就霸業的“霸道”,自然對孟子的“仁政”思想表示懷疑。由于孟子的學說被認為“迂遠而闊于事情”,孟子晚年退居講學,并對孔子的思想進行闡釋,著書立說。
孟子對孔子十分敬重,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他在弘揚孔子思想的同時,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首先,他從孔子“仁者愛人”的人道觀出發,深入論證了人性的價值判斷問題,總結出“性善論”。其次,他發展了孔子“以人為本”的思想,將“仁”過渡到“人”,在孔子“德治”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仁政”思想。在人格理想方面,他提出“大丈夫”,強調人格尊嚴和人格獨立的意義,豐富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
2 儒家教育理念的現代價值
在我國尋求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儒家的傳統教育理念一度被西方新式的現代教育所代替。但在歷經種種挫折后,儒家教育理念于20世紀末開始復興,這說明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開始挖掘傳統教育的現代內涵,要通過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回歸,培養具有傳統內涵并順應時展的復合型人才,以便為中國文化和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于是,儒家教育理念的現代價值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話題。
2.1 有教無類是現代教育的內在要求
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權接受教育。到了孔子的時代,下層民眾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孔子開辦私學的影響也日漸擴大??鬃诱J為人人都可以通過教育成德成才,主張“有教無類”?!坝薪虩o類”是指不分貴賤,不分智愚、善惡,只要愿意學習,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一極具時代意義的教育公平理念,沖破了中國古代文化傳播的人為障礙,對于普及現代教育和提升整個社會全體成員的綜合素質以及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資源的交流、(下轉第21頁)(上接第3頁)融合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2 詩書禮樂是現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孔子在繼承西周“六藝”的基礎上,將教育內容的基本科目概括為“詩、書、禮、樂”?!霸姟保词强鬃觿h定以后的古詩書,稱“三百篇”,也就是《詩經》??鬃邮种匾暋霸姟钡淖饔茫J為,從詩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風俗盛衰,進而激發我們內在的道德情感,增進人人相處的情誼,還可以利用“詩”來評判國家政治,為治國安邦提供依據?!皶笔侵笟v史??鬃诱砹舜呵镆郧暗恼螝v史,并將其匯編成書,為重要歷史材料的保存作出了重要貢獻?!岸Y”即周朝的禮儀,它涵蓋了奴隸制的宗法等級制度、儀節以及道德標準等方方面面,是教育人們立身處世的重要規范。“樂”即音樂,用于陶冶學生的情操。
現代教育具有豐富的教育內容,采取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使教與學緊密地聯系了起來。但是,禮樂陶冶仍舊與現代教育的成效是分不開的,現代社會豐富的詩文朗誦、音樂陶冶便是最好證明。
2.3 因材施教是現代教育的得力手段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提倡“教學相長”,總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就是從個體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差別教學,使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揚長避短,獲得較好的發展。孟子也非常重視“思”的作用,認為“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外,孟子強調“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種教學方法堅持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對現代教育頗有啟示。
綜上,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的原則與方法,是與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相統一的,在實踐中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是中國實現教育現代化理應吸取的精華。
2.4 “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是現代教育的終極追求
“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是孔子以來無數仁人志士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崇高理想??鬃邮莾汕Ф嗄陙碇腥A民族最受推崇的偉大思想家,其影響已遠超出中華民族的范圍??鬃拥暮诵乃枷胧?“仁”,而“仁”要達到的目標是社會大治,最終理想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①如果我們將這種思想產生的特定時代局限性放于一邊,并在深刻認識現實社會具體實際的基礎上去充實它的合理成分,那么它的現代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現代教育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完善人格”為目標,這與“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是內在一致的。因此,現代教育應取儒家教育理念之所長,結合自身發展實際,以更好更早地實現教育現代化。
呂思勉先生說:我國學術,只有先秦時候的諸子百家之學純為我華夏民族的自創??梢哉f,先秦諸子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根。所以開設這門課程,有益于提高學生對我國文化傳統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良傳統的熱愛,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但我在學校語文組開展《先秦諸子選讀》教學校本研究以來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如何才能挖掘先秦諸子的藝術魅力?如何才能處理好它和必修課教學的關系?如何才能讓學生落實到對文化傳統的體認上?”這些都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經過幾輪的探索,由此我認為,教學效果可以分三步構建起學生心中傳統文化的“三度”空間。
一、走近諸子,感受溫度
先秦諸子散文雖時代久遠,有較深的哲思,但它不是冷冰冰的道德教誨,不是抽象枯燥的思想學術,不是迂遠疏闊的思辯玄談,而往往是生動活潑的、奇異美麗的、溫情體貼的、對社會人生具有巨大穿透力的、語言簡潔而意旨深遠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要感受到諸子其人可敬,更要感受到其人可親,讀其文,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
譬如,在不少學生心目中,孔子、孟子是圣人,大思想家,因而也肯定是冷冰冰的,板著面孔的。為消除這種誤解,所以品讀“論語選讀”章節之前,我制作了課件“走近孔子”。提供下列多媒體資料:
1.中國政府在世界各地設立孔子學院;
2.華夏大地多個地方舉行祭孔活動;
3.聯合國總部大廈的大廳里懸掛孔子畫像;
4.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2008人擊缶齊誦《論語》;
5.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所的巴黎宣言,呼吁人類在21世紀的更好生存要從2500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然后節選了孔子二三逸事,還播放了電影《孔子》的片段,其中孔子周游列國落魄時聽到別人說自己是喪家犬時,嘿嘿一笑,說真是像……引領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孔子恰如一個在自己身邊的智慧老人,與我們一樣有血有肉,卻又大大超出常人:他在苦難面前擁有一腔救世情懷,探求著從倫理的角度構建“禮”,從道德的角度構建“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救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而講孟子前則先結合《后漢書?列女傳》中有關孟母的介紹,通過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孟母留孟妻等故事讓學生了解到孟子其實也曾經頑劣異常。
這樣,消除學生對經典的隔膜,引導學生親近諸子,感受到他們切實的溫度。有了文化的認同、心靈的貼近,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
二、讀懂文本,體悟深度
學習《先秦諸子選讀》,不僅要讀懂文言字詞,更重要的是要讀懂字詞背后的思想與文化。因為《先秦諸子選讀》的課程價值重點體現在人文性上,學習文化經典,切不可照本宣科,只重視字詞句的疏通和誦讀,以致“讀《論語》不知《論語》”。不過在實際的教學中,考試的功利性使有的老師和學生干脆將其變成普通的文言課,用大量時間去疏通、翻譯文字,這種做法費時費力,本末倒置,最終導致“小學而大遺”。因為先秦諸子的散文語法句法并不典型,還有很多字義非常生僻。所以,教師教學中應重點應引導學生把握諸子思想內涵和精髓,體悟它的深度。
蹲點學校的“導教案一體”校本研究對《先秦諸子選讀》導學案設置的要求體現了這一點。字詞句的梳理放在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的檢測,上課的重點是對文本的探究,來體會諸子言論及文章的妙處,來感受他們的深刻思想和智慧,來品味他們多彩的性情和個性。
譬如,我在教授老子的《有無相生》時,引導學生利用《全程設計》和工具書,粗知文意后立馬探究其內涵。老子是位低頭沉思的哲人,他的話不多,卻總是那么新穎獨特、別開生面。在教學中我盡量選擇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和貼近其生活實際的論說作淺顯的詮釋。比如,老子證明“無”的價值,典型例證來自日常經年,就是對車轂、器皿、屋室之中空即“無”的作用的體察。這種解釋日常生活現象的思維方式,令人驚異。看著學生會心一笑,我知道他們感受到了《老子》中隱藏的深邃的人生哲理。
三、融入自我,獲取高度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對感興趣的社會、歷史、文化現象進行理論思考,獨立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所以要把對先秦諸子的學習,跟學生面臨或關注的人生問題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多做相關性的思考。
比如學習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學說,可以引導學生省察自己有哪些做到了、有哪些沒有做到;學習了孔子關于“學”的思想,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看看孔子思想在這一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和吸收;學習《齊人有一妻一妾》有學生質疑:“齊人”窮得討飯,怎么會有一妻一妾?因為他的這個疑問,引導學生間展開激烈的辯論,課堂生成了意外的精彩;學習《東海之大樂》河伯和北海若的寓言,可以引導學生以北海若那蘊蓄深厚、博大而不自滿的境界來對照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可以改進。長此以往,可以促使他們養成一種思考的習慣,養成一種反省自我的習慣,學以致用。
此外,還可以把對先秦諸子的學習,跟學生面臨或關注的社會問題結合起來。比如,學習孔子的義利觀,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社會上時有出現的以黑心棉被、無根豆芽、劣質奶粉等牟利的不良現象,反思孔子義利觀的現代價值;學習《有無相生》“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一章,可以引導學生尋找那些做事情即將成功,卻由于不能“慎終如始”而終歸失敗的例子,來加以思考。這種訓練,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正確、深入看待種種社會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使他們更好地體會先秦諸子的現代價值,進而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這才是學習《先秦諸子選讀》的最高追求。
結語: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生特有聲響。”在《先秦諸子選讀》教學探索中,我嘗試著用我對經典的領悟來撥動學生的心靈的琴弦,引領學生感悟經典,開啟智慧,涵養德行,砥礪人格。其間收獲與遺憾并存,那片浩瀚的大海,那片無際的晴空,我只能引領學生進入,希望他們能如鯤鵬般“游于無窮”。
參考文獻: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情感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173-02
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而忽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中,對教育價值本位的認識,既非傳統的“知識主義”,也非曾經流行的“能力主義”,而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①這表明,歷史課程改革將歷史教育功能的核心價值定位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正是歷史教育本質的回歸,是歷史教育“元”價值的實現。
一、情感教學設計的含義
情感(feeling)是小概念的,屬大概念“情感”(affection)中的一種。它和情操一樣,主要體現情感現象的內容方面,而且是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那部分情感現象。所謂情感教學,從最根本的含義上說,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這是作為教育者的人對受教育的人進行教育所應實施的真正教學。②過去的歷史教學大多只重視基本史實的學習,好像學歷史僅僅是讓學生記住一些現成的結論,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如果一節課的全部內容,無論是知識的鋪墊還是對知識的認知方法的指引運用,都以對學生的情感觸動為最終指向,我們就可以說這節課是以情感目標的實現為全課的中心。
二、如何進行以情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新課程理念背景下,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來理解。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是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任何學科的教學都必須以人為教育對象,歷史教育的情感培養必須有機地滲透到內容教學中去,并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③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教授說:“我們教育往往只注意發展孩子的讀、寫、算能力,而丟掉了另一半教育,即人的情感教育。這種以犧牲人的生命情感為代價的偏向教育,越來越影響著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塑造。”④新課程背景下要構建歷史教學情感教育目標,不斷探索情感教育實施的有效途徑,將情感教育真正落在實處,是實現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保證。下面筆者僅圍繞自己做的一份教學設計來談談歷史課堂中怎樣滲透情感教育。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一課屬于高中歷史選修《專題二?搖東西方的先哲》模塊,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在情感目標的實現。有些教師認為情感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最高目標,以此為中心的設計,可以最大限度上激發學生在情緒上的投入,可以對學生產生持久而有益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教師職業成就感的重要來源。僅就孔子一課,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情感應著重講解孔子的仁、禮、中庸思想對我們如今生活的影響。本課教學設計的主題是探尋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文化遺產,主線是孔子的一生。本課的教學設計分為四個子目:篳路藍縷——追求禮樂的一生;承前啟后——開創儒家思想;萬世師表——古代大教育家;澤被后世——孔子對后世的影響。
整個設計是按照孔子的生平經歷來設計,首先導入部分是采取視頻導入法,播放一段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誦《論語》的視頻,起到課前渲染的作用,緊接著通過教師概括性的一段話:“孔子是中國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他又是大教育家,他的一些教育理論和方法影響深遠。他的人生軌跡如何?思想是怎樣形成的?并產生了怎樣影響?”由此過渡到本節課內容的學習。以情感為核心的教學設計應該更多地考慮到學生情緒的調動,新課的講授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迎賓語——五句《論語》經典名句即:“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鄰”、“禮之用和為貴”,給孔子的一生奠定下基調,使整節課的方向一開始就很明確,和之后的環節是相互配合的,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緊接著第一目介紹孔子追求禮樂的一生,我采取的是讓學生扮演春秋時期的孔子去求職,我為他們提供一份孔子的簡歷,面試的考題有兩道,其一:您的工作動機和愿望是什么?孔子答曰:恢復周禮;其二:你準備用什么樣的辦法治理國家呢?孔子答曰:禮、仁、中庸。學生們依據教師之前介紹的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自己去探索:孔子面試的結果會如何呢?結論是:孔子的這一套禮、仁、中庸的思想只適合在和平年代運用,而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社會動蕩不安,試想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孔子的治國方略自然得不到施展的機會。結果可想而知,孔子的面試失敗了。接下來請同學們為孔子提供一個合適的工作建議,那就是辦學。學校的名稱都替孔子想好了,就叫“孔子學院”如何?接著請學生為孔子學院寫一份招生簡章,包括校訓、辦學目標、課程設置、辦學特色、辦學成就等。第一目主要是設置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去經歷孔子那個時代他所經歷的,由此引出孔子的儒家思想——禮、仁、中庸,我認為這也是本節課的啟情點。啟情點,即能啟動學生情感的歷史事實。選擇恰當的“啟情點”既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基礎性環節,也是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的前提,還是歷史教師情感意識表現的核心。
本目作為本節課的啟情點,我將采用材料分析題為學生設置一個與春秋時代緊密聯系的現代社會情景。此環節設置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感知孔子思想是如何在現代得到運用,讓學生感知歷史知識的意義所在,以此來升華學生的情感。這只是教學目標中第一個層次的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的目標。講完孔子的禮、仁、中庸思想的核心內容之后,讓學生思考一下生活中自己處理身邊的哪些事情用到了孔子思想,在這個討論的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移情思考,要善于將過去的歷史與現在的生活聯系起來看待,學會用歷史的思維來縱觀當今社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你在日常生活中出行前后是否都要告知父母;逢年過節要給長輩拜年行禮;社會上經常舉行一些慈善捐款;同學們到敬老院去陪伴孤寡老人;警察幫助兒童、老人過馬路……這些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都是孔子的“禮”、“仁”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和運用。通過生活中的諸多事例使學生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對現代生活的影響,將學生的情感推向。
最后一目要講到孔子對后世的影響,這對于學生也是一個重要的啟情點。本環節我將通過向學生展示圖片的形式來彰顯世界各國對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視。依次展示北歐孔子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立;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正式揭牌;非洲首家孔子學院將落戶肯尼亞;中國與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學院;2005年全球聯合祭孔曲阜孔廟祭孔大典等圖片以彰顯孔子對全世界范圍留下的深遠影響,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大教育家孔子一生貢獻的理解。最后結語:孔子時代距離我們已有二千多年,但他的思想已化作涓涓細流,流淌在我們民族文化的血脈中,活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之中。我們會發現口頭上的許多人生格言原來均出自孔子之口!請試著收集時下與孔子有關的人生格言。結語預示著探尋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并不會因為本節課的結束而結束,教師啟發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還要繼續追尋孔子的足跡,不斷挖掘孔子留給我們的豐富遺產。
三、結語
歷史是一門極具思想與內涵的學科。對于歷史教育教學來說,感情投入較之其他學科更多也更為重要。也就是說,歷史教學所能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歷史知識本身,還應當使學生受到美感教育和情感陶冶。只有將認知與情感完美結合起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正因為這樣,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正面地分析情感教育,進而結合自身教學的實際,有機地融入情感教育,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當然,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不是通過教師制定一個情感教學目標就能達成的,也不可能簡單地、短時間內就能夠通過學生的外顯行為反應出來,這是一個價值不斷內化的循序漸近、厚積薄發的過程。為了實現歷史教育的核心價值,我們的歷史教育工作者還需要不斷地去“求索”。
注釋:
①冒兵:《情感領域的歷史教學目標建構》,《歷史教學》2004年11期,第45頁。
②盧家楣著《教學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2頁。
③何成剛、夏輝輝、張漢林等著《歷史教學設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頁。
④夏玉華:《歷史情感教育的實施原則及有效教學策略》,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9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教育和教師工作資料匯編(2001-2007)[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21.
[2]何成剛.歷史教學設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夏玉華.歷史情感教育的實施原則及有效教學策略[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9,(1).
[4]王本峰.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誤區和反思[M].教育教學論壇,2011,(2).
[5]文玉梅.歷史課堂教學設計要注意的幾個問題[M].學科探究·中學教學,2009,(6).
儒家文化筆談
科舉考試與西方文官制度施忠連(125)
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書院郭齊家(121)
儒商文化的時代要求戢斗勇(118)
孝:常情與變異唐凱麟陳仁仁(115)
《論語》研究
《論語》成書“層累論”及西方漢學界相關評論金學勤(21)
孔子思想的內在體系——徐復觀《論語》研究的解釋進路劉毅青(14)
道德與政治的分與合——《論語》的思想啟示鄭臣(4)
儒家文藝思想研究
試論漢賦與禮樂王煥然(41)
從《關雎》之解看儒家的和諧理念與實踐品格劉偉生(34)
孔子“弦歌”別解蔣國保(30)
儒家倫理思想研究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新解裴植(60)
何謂“隱”與“直”?——《論語》“父子相為隱”章考林桂榛(47)
儒學史研究
清代經筵制度陳東(96)
公孫弘政治思想評議袁德良(89)
宦學事師:戰國時代儒家私學團體的社會角色張循(78)
從“德以事神”至“盡心成德”——兩周祭祀觀念之嬗變曹建墩(69)
論儒家“成物”思想楊勝良(64)
此山之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英美孔子研究何恬(112)
英國漢學家理雅各對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闡釋姜燕(102)
儒家民本思想研究
論黃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質、內容、淵源及其現代意義吳光(12)
儒家民本觀的現實意義周桂鈿(4)
書評
《禮記》研究的新拓展——讀王鍔先生《(禮記)成書考》焦桂美(122)
學術動態
生命誠可貴,仁愛價更高——“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價值”學術研討會綜述張瑞濤(125)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兩個原則程勇(28)
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優先觀徐克謙(22)
宋明理學研究
楊簡《詩經》研究的心學特色葉文舉(50)
良知的實現——從本體視角評王守仁的“良知”論周立升(38)
儒學史研究
儒道反闡釋觀之異同探析——兼與西方反闡釋觀比較韓模永(94)
論清代的鄉村儒學教化——以清代鄉約為中心段自成(84)
試論唐初的經學統一劉順(73)
“故者以利為本”——論《孟子》中的形上演繹陳迎年(66)
黃式三《論語后案》以“禮”為本的思想及其意義韓嵐張涅(59)
孔門弟子傳《書》綜考馬士遠(103)
書評
篳路藍縷填補空白——讀《中國孔學史》方國根(112)
倫理與制度關系研究的新進展——讀《漢代倫理與制度關系研究》周海生(116)
學術動態
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綜述孔祥林潘波濤(119)
2008與儒學高層論壇綜述王杰顧建軍(124)
荀子研究
荀子“虛壹而靜”說新釋廖名春(34)
詮釋與索隱——傅山評荀子思想的性質和特征張立文(41)
魏晉玄學研究
論魏晉玄學中的“自然”境界——以王弼、嵇康、郭象為例寧新昌(49)
宋明理學研究
宋明儒學中的“鏡喻”陳立勝(60)
朱熹論經典理解形成的基本條件曹海東(73)
儒學史研究
西周官學之樂教分科蔡先金(84)
漢晉間蜀地江東地區儒學的傳播與地域性發展夏增民(91)
儒家倫理學研究
論大學之道的成德進路、體知基礎及其當代意義胡治洪(4)
自然情感與道德原則的雙向涵攝——儒家之仁對傳統中國人的型塑王雅(13)
羞何以必要?——以孟子為中心的考察貢華南(23)
論韓國儒學的特性李甦平(4)
韓國安東儒教文化的形成與其社會影響權容玉(13)
丁若鏞實學中“仁”學思想體系的建構——孔孟仁學思想體系的復歸與繼承方浩范束景南(23)
經學研究
再續中國經學學術傳統丁進(32)
《禮記》中的生產禮儀及其意義解讀王文東(41)
儒學史研究
儒家仕觀中的“窮達”之辨楊建祥(51)
內外之學與朱熹的“物我”觀呂變庭(61)
從高攀龍如何面對王學看他在晚明儒學史上的地位周熾成(73)
儒學與宗教研究
晚清傳教士對孔子的認識——以德國傳教士安保羅為個案胡瑞琴(85)
論太虛人間佛教儒學化的特色歐陽鎮(95)
歷代孔子形象研究
魏晉南朝志怪小說中的孔子形象李劍鋒(102)
漢魏文獻中的“孔子歌”陽清(109)
會議綜述
多維互動和而不同——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會議綜述彭公璞(116)
儒家思孟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李梅訓(121)
書評
關于儒家傳統的思考——讀彭國翔的《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張麗華(125)
儒家式政治文明的歷史考察與當下省思——讀《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現代轉向》呂秀軍(127)
人生終極的理性自覺——儒家“命”的觀念崔大華(4)
先秦儒家的社會契約意識諸山(12)
孔孟荀研究
從上博簡《詩論》“詩亡志”說看孔子的詩歌理論晁福林(20)
孔子“正名”思想的語用學意義及社會功用張曉芒畢富生(29)
孟子論孝與“無后為大”駱承烈(36)
告子辨析陸建華(40)
“隆禮尊賢而王”——荀子禮治論劉岸挺(48)
儒學史研究
《孔子家語》分卷變遷考張固也趙燦良(56)
“吾道南矣!”——道南學派之考辨劉京菊(68)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的價值和整理——兼評丁鼎先生整理的《新定三禮圖》王鍔(76)
試論李紱于三禮館之貢獻楊朝亮(88)
儒家倫理與經濟倫理
鄉土經濟倫理的傳統特色探析王露璐(95)
日本朱子學研究
論日本江戶時代朱子學的興盛與文學平民化傾向劉炳范(106)
書評
還原真實孔子回歸大眾學術——讀韓喜凱《名家評說孔子辨析》賀偉(116)
守望期待綜合創新機緣際會共襄圣道——《傳統的守望者——張岱年哲學思想研究》讀后歐陽禎人(119)
學術動態
“國際儒學論壇·2007: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綜述段海寶(122)
《論語》詮釋的有效性及其向度——對《論語義疏》的一種詮釋學考察甘祥滿(4)
《論語》注解中的“公羊學”取向——劉逢祿《論語述何篇》和康有為《論語注》比較馬永康(14)
《論語》“無逋無莫”三種歷史詮釋之考察翟奎鳳(23)
《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新解劉茜(33)
蘇軾《論語說》輯佚補正谷建(40)
當代學人
為往圣繼絕學啟來軫以通途——饒宗頤先生之儒家思想與人文精神劉夢芙(49)
儒學與教育
試論北朝以傳承儒學為主的家學及其嬗變邵正坤(61)
儒佛道與孝文化研究
儒佛道“三教一家”的奧秘呂明灼(69)
儒佛“孝”道觀的比較陳堅(77)
《父母恩重經》與唐代孝文化——兼談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通儒”與“濟俗”現象李傳軍金霞(90)
儒家孝道與蒙元政治趙文坦(97)
孔門弟子研究
思想史視野中顏回形象的變遷——以《論語》“屢空”句的闡釋史為例武道房(105)
子夏思想述析王紅霞(116)
關鍵詞:孔子 仁學 公共部門 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起源于西方國家,于20世紀70年代傳入中國。當今世界,人力資本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處于核心地位的公共部門則更重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有著不少相通之處,下面擷取孔子仁學思想的現代價值及其對創新現代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思想與模式的重要意義進行探討。
一、孔子對"仁"的詮釋
眾所周知,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即十分重視個人修養和至仁人格的培養,塑造具有高尚人格的典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愛人"等等是孔子認為所要達到的最高道德準則。"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孔子認為只有至仁之人,其言談舉止等,才會符合仁的標準,才能遵照仁的準則,從而對他人做出是喜愛或是厭惡的判斷。
何謂"仁"?《論語》沒有給"仁"做具體定義,但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仁"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愛人",指尊重人,對人好,如"仁者愛人"《論語·顏淵》;一是忠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孔曰成仁,其政治、倫理之觀念亦如此。
二、孔子仁學思想的特點
仁學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涵豐富,涉及廣泛,意義深遠,其具體思想特點如下。
(一)仁者愛人
孔子把"愛人"作為其仁學思想的基本內容??鬃拥?仁者愛人"是一個逐步推進、不斷升華的過程,有著三個層次的境界:第一個層次為愛自己,即對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價值的肯定、尊重、珍愛和發展;第二個層次愛親人,即以孝悌為本對身邊至親之人的摯愛;第三個層次為博愛,泛愛眾而親仁,也就是對蕓蕓眾生有差別的愛。"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為政》從自我之仁到至親之仁,再推及天下之大仁的進程,孔子由內而外、由小到大地將"仁者愛人"之精神不斷升華與發展。
(二)仁者知人
"知者不惑"。孔子在"愛人"的同時還提倡"知人",即重視對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保護。如"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論語·顏淵》孔子認為只有選拔了正直、正確的人才,才能使"不仁者遠矣。"《論語·為政》中有同樣的記載:"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孔子要求季康子"舉善而教不能"。這里的"知"指理性的智慧,是人格的重要因素??鬃诱J為"仁"與"知"緊密聯系,不可分割。進而他指出人若不學習,就會變得"愚",就很難甚至無法"知人"。那么,如何進行學習呢?孔子提出了"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等一系列學習方法。
(三)仁道五義
什么是"仁"?孔子認為"仁"有五種具體含義,分別是恭、寬、信、敏、惠。"恭",指尊敬,尊人崇禮,敬道守法;"寬"指寬容,以廣闊的胸懷海乃百川;"信",指講信用,說到做到;"敏"有勤奮、敏捷兩層含義,奮發有為,靈活應對;"惠",指恩惠,惠及他人,多多益善。做到了"恭寬信敏惠",就完成了行為層面上"仁"的建立。從本質上看,"恭寬信敏惠"是同一精神本體"仁"的五個不同方面,其中的任意一個方面都可以單獨作為一種規范存在,五者相輔相成而又相互獨立,作為"仁"之精神的不同產物指導人們的行為。
(四)安仁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孔子認為真正的仁者,沒有私欲和雜念,心懷上德,合乎仁道,不勉強而為,隨心而行。這樣,無論外界環境怎樣變化,無論自己身處富貴還是貧困都對其沒有影響,因此說是仁者安仁;而真正的智者,明辨是非,堅持仁道,因此不會迷失方向,再沿著正確的道路去不懈追求,就一定會有所成,從而造福社會,所以說是智者利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強調的是一種價值取向,孔子主張仁者"求仁而得仁",但"安"并非"安貧樂道",更非"安于現狀",而是為了"仁"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殺身以成仁"。
三、孔子仁學思想對提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現實價值
孔子仁學思想在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經世致用上,表現為組織管理、組織建構以及制度建設等方面,具體如下。
(一)以人為本
現代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包括幾個核心要素:規范力-約束人,從心理上、行為上促使組織成員遵章守紀;導向力-號召人,引導組織成員把個人理想凝聚成組織目標;凝聚力-團結人,人際關系和諧有序,內聚力強,組織成員精誠合作;激勵力-鼓舞人,提升組織成員成就感與責任感,激勵他們努力工作以實現行政管理目標,這一切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孔子仁學思想以仁為核心,因而人的生存、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教育以及人的家庭和社會組織等等都是他所關心的。"以人為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以仁為本"。以"仁愛"之心去對待組織的每一個成員,營造和諧的人與人之間關系,關心人的利益,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有了這樣的思想才會尊重組成成員的人格、能力及勞動成果,促使每一個成員充分展示才智,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才能促進和諧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
(二)知人善任
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對于公共部門而言,選賢任能是第一要務,德才兼備是根本標準,知人善任是管理藝術。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公平、公正、公開的方式選拔知識、能力、技能與工作職位相匹配的優秀人才加入其中,我們現在稱之為"人崗匹配",這尤其值得現代公共部門在人力資源管理中進行崗位配置時借鑒。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地去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使人盡其才,唯有如此我們的公共部門才會在激烈的世界競爭大潮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三)自律成仁
"恭寬信敏惠"是一種理想狀態,并非人人能做到,這時孔子之"仁"強調通過自律來實現,然而個人很難做到完全自律,因而他隨即提出"禮",即"克己復禮"《論語o顏淵》,意在讓自己的一切行為都符合禮的標準和要求。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修身的方法,如反求諸己,一日三省等等。這些運用之于現代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中,就是要求公共部門強調規范力,制定嚴謹科學的規章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并對其不折不扣地執行,這樣,人人才會各行其道,各司其職,各盡其力,整個公共部門才能全面、健康、持續發展。
(四)貴義輕利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意為君子講究的是義,小人講究的是利。他進一步說:"見利思義,義然后取。"《論語·憲問》就是用道德原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對于"利"該取的才取,不該取得堅決不取??鬃诱J為"義"重于"利",精神價值應高于物質價值,要注重道德修養,重視人格尊嚴和氣節,不在利中迷失自我而導致身敗名裂。這些是孔子對君子的要求,對于現代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遇到義與利的抉擇時如何調整心態?如何防止因利而滋生的腐?。吭诠嚼姘l生矛盾時如何發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孔子仁學思想是提升現代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人文驅動機制,它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學習和探究孔子的仁學思想,對于全面推進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才選拔與任用,重視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等,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也為現代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鑒和指導。今后,我們應該更加深入地對其進行探究,從孔子那里找到更多提升現代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之方法,以有效解決當前的人才問題、退休問題以及績效管理問題等,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