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傳播論文8篇

時間:2023-03-24 15:11:2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對外傳播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對外傳播論文

篇1

也許最初的個別的努力,如同一個個思想的涓涓細細,但最終,這些智慧匯聚到一起時,就會如浩浩蕩蕩的江河,奔流入海。

本刊改版四年來,力求做“河邊的垂柳,永遠朝有水的方向伸展自己的根!”這水就是中國對外傳播事業的發展方向,就是讀者的需求。于是,不斷追蹤、挖掘對 外傳播領域中的重要事件,將理論的潤澤與實踐的熱度淬出智慧的火花,為此我們一直走在路上……曾連續深入報道“跨文化傳播論壇”,使其余音綿綿不絕;曾 連續兩年直擊“對外選題策劃會”,使中國對外出版人能夠了解外國人的思維在哪里拐了個彎兒;曾受邀赴廣東到四川,轉重慶,深入解析外宣領域一個個鮮活的 個案……今天,當《對外大傳播》愈來愈受到業界人士喜愛,并逐漸向“理論的潤澤、個案的鮮活、全球的視野”之路深化時,我們已深感實踐與理論聚合的力量。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說,“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

中國的對外傳播事業需要一代人的實踐,更需要理論的升華與指導。剛剛閉幕的中國外文局“首屆論文年會”是一種對理論寶貴的探尋,近百萬字的優秀論文既有 對實踐的寶貴總結,又有很多會成為實踐的向導。

平安夜的鐘聲又要敲響了,“遠處的鐘聲回蕩在雨里,我希望平安夜的鐘聲回蕩在我們心里?!笔フQ是外國人的春節,春節又是外國人的圣誕,對生活的熱愛讓我們分享快樂。

元旦、新年,在一年一度快樂交匯的時刻,生命之輪又轉動了一回,我們將走進更富有希望的新生活。

篇2

一、以“國際傳播”為主題的國家級課題數量增加,但質量尚待提升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近幾年較為關注國際傳播研究,通過對相關的研究課題經費支持,為國際傳播研究的深化提供了資源保證。

第一,從國家級社科基金的參與者來看,主要來自三大主體:一是中央和地方高校,二是國際傳播機構自身的科研部門,三是黨政機關的相關科研部門。中央和地方高校的新聞與傳播院系,作為知識生產和理論創新的主力軍,是許多國家級重大招標課題的承擔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北京大學關世杰教授主持的國家重大招標項目“我國對外傳播文化軟實力建設”,華中科技大學的張昆教授主持的國家重大招標項目“跨文化傳播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研究”,復旦大學孟建教授主持的國家重大招標項目“國家形象建構與跨文化傳播戰略研究”,中國傳媒大學胡正榮教授主持的國家重大招標項目“國際傳播發展新趨勢與加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研究”,等等。此外,近年來,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外文局等對外媒體,結合實際工作,面對現實問題,也成為了除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外,國家級研究課題的積極參與者。如新華社以唐潤華為核心的研究團隊,承擔了2009年國家級重大招標課題“中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戰略研究”;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以姜加林為核心的研究團隊,承擔了2010年國家級重大招標課題“新形勢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戰略研究”。地方和中央的政府新聞部門,面對現實中對外傳播出現的問題,也開始積極探索本地區、本民族對外傳播的對策和規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對外宣傳新疆的策略研究”科研課題。

第二,從國家社科基金新聞學與傳播學科下涉及“國際傳播”主題的中標項目數量看(見圖1和表1),2005年至2012年相關主題的中標項目的數量,整體上保持了穩定的增長,“國際傳播”研究已成為學界和官方日益關注的重點課題。

第三,從研究方向來看,國際傳播的研究趨勢呈現出從單純的對外宣傳研究到廣義國際傳播研究的轉換。此前,學界、業界基本上將國際傳播界定為對外宣傳。如今,國際傳播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相應的豐富和拓展。從傳播主體看,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媒體,涉及國際交往的個人、組織機構都成為了國際傳播的承擔者。從對外傳播的形式看,文化交流,公共外交,經貿活動,也成為除媒體傳播活動之外的主要國際傳播形式。傳播主體和傳播形式的變化,也帶來了傳播內容的轉變。這使得國際傳播的研究方向呈現出多元化,主要包括:國家形象研究、國際涉華輿情研究、中國媒體的國際化戰略研究、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軟實力與國際傳播研究等等。從國家社科基金中標項目的相關方向可以看出,目前國內的國際傳播研究較為偏重應用性研究,各個具體項目的研究都強調戰略性、對策性,而有關國際傳播的基礎理論的研究略顯薄弱。

第四,由于國家基金的支持,來自各方面的研究者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大學推出的系列叢書,及其他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論文集,使得目前的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總的來看,成果質量與立項課題數量不成比例,項目結項評級基本為“合格”,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相關成果雖然有助于國際傳播實踐問題的解決,但是,在基礎理論適用、研究方法選擇、研究程序遵循及基本學術規范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

二、與國際傳播研究相關的學術會議呈現出明顯的學科交叉性和現實關懷性

1、以國際傳播為主題的研究會議概況

近年來,官方科研機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紛紛舉辦各種形式的論壇、會議,對國際傳播的新問題、新現象進行深入探討。會議的主辦者既包括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外文局、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等官方機構,也包括復旦大學等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院。會議的參與者更是融合了知名學者、政府官員、傳媒業界精英等。涉及的議題包括:文化傳播力的問題、公共危機與跨文化傳播、國際傳播體系構建等。議題涵蓋面廣,應用性強,呈現出明顯的學科交叉性和現實關懷性。(見表3)

2、其他以“國際傳播”為子議題的相關會議

除了“國際傳播”的專門性會議,許多國際性的和全國性的學術會議都開設了與國際傳播相關的分議題,形成了數量豐富,研究角度多樣的相關研究成果。相關研討會議包括:(1)國際性會議,比如“亞洲媒介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AMIC)第14屆年會”暨2005“中國傳播論壇”,“2007中國傳播學論壇——和諧社會、公民社會與大眾媒介”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第六屆亞洲傳媒論壇,第六屆(2008)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第六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 (2011)等;(2)全國性會議,如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第二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等。

三、結語

篇3

中國在國際新聞傳播中處于弱勢地位,很難在世界話語體系中發出自己的聲音。中國只有加強對外傳播才能爭取國外公眾的理解和支持,進而影響中國所處的國際輿論環境及在國際舞臺上的發言權。新疆具有對外傳播的獨特條件。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與新疆接壤的8個國家中有5個國家的主體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有6個獨立國家與新疆是同根民族,開展對外傳播擁有地域、語言等多方面的優勢。

2004年1月,李長春同志在視察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時說:“這幾年,我們只注重了加強對歐美的外宣,卻忽略了對中亞的宣傳,這是一大失誤啊!其實中亞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一定要盡快走出去,通過廣播落地、互聯網傳播等多種形式,加大對中亞外宣的力度?!雹僦链诵陆畯V播電視“走出去工程”開始運作。

新疆廣播電視走出去是指新疆的廣播電視節目在新疆周邊國家的落地播出,分租賃頻道和整頻道落地兩種形式。2004年6月新疆廣播節目《中國之聲》開始在吉爾吉斯斯坦播出。到2009年12月31日止,已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蒙古、土耳其等5個國家落地。經過多年的運作,新疆對外傳播在對象國取得了較大影響的同時,也存在對外傳播內容的失衡和對外傳播力不足的問題。

以租賃頻道方式運作的廣播節目《中國之聲》和電視節目《走近中國》,是為對象國受眾量身定做的對外傳播節目。因為“具體的國家形象存在于媒體的文本之中(這部分既是傳播的過程,也是形象的存在載體之一)”②,因此以下結論來自對這兩個節目所做的內容分析。

對外傳播內容的失衡

古來中國與開放中國內容交織,國家形象的宣傳定位不清?!蹲呓袊?0分鐘的“商橋”節目,傳遞的是經濟類信息;20分鐘的“走遍中國”,游歷壯麗山河,探尋歷史變遷,表現中國古老歷史文化。

《中國之聲》15分鐘的“中國消息”,向對象國受眾傳遞了中國和新疆有關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信息,其中經濟類信息占比45%,占到幾乎一半,顯示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巨大成就,塑造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形象。而15分鐘的“中國風情”介紹中國的名勝古跡、旅游勝地,傳遞的是中國傳統文化。

“商橋”節目和“中國消息”的經濟類信息,塑造的是“當代的中國”形象,而“走遍中國”和“中國風情”以介紹中國歷史文化為主,塑造的是“歷史的中國”形象。

中國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但是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傳播的是一個古老的中國,一個遠離現代化社會的還比較落后、封閉的國家。比如新疆的對外宣傳主要介紹新疆優美獨特的自然風光、別具一格的民族風俗,結果導致很多人認為烏魯木齊市是一片大草原,人們都住帳篷、騎馬上班上學,這樣的新疆自然是落后、貧窮的地方。

租賃頻道播放時間只有1小時,在1小時的時間內,兩個板塊的內容形象定位截然不同,不能形成合力,反而互相沖突。古來中國與開放中國內容交織,國家形象的宣傳定位不清,影響了傳播效果。

中國對外傳播的“最佳目標”是“全面展示和平崛起、和諧發展的國家形象,消除外界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負面認識”③?!爸袊鴩倚蜗髽嫵梢氐膹碗s性要求進行多維度的綜合定位,但可以以經濟要素作為定位的核心。”④從這個角度講,塑造中國的快速發展的經濟形象應是對外傳播的主要內容。在欄目設置上,如果能將“走遍中國”和“中國風情”節目內容設定為當代中國經濟方面的內容,就能在形象定位上形成合力,使1個小時的對外傳播效果最優化。

政治類信息是傳播中國政府的聲音還是傳播中國的發展模式,要淡化傳播內容的政治性。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僅是中國的強大,同時還帶來了從未有過的發展模式。

美國的文化產品向其他國家輸出的不僅是“文化霸權”,更是它的發展模式,但事實證明:無論是在蘇聯、東歐等原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美國模式都沒能成功,相反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工業基礎的崩潰、社會族群的對立,甚至國家的分裂與戰爭。中國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成功地實現了從傳統計劃經濟體系向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平穩過渡,成為一個在確保經濟高速增長、同時謀求實現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的國家,其示范效應正日益顯現。2004年5月,美國《時代》周刊高級編輯、高盛公司高級顧問喬舒業?庫拍?雷默發表了《北京共識》報告,闡述了中國模式的國際關系含義,即中國模式吸引別國的兩個原因?!爸袊J健痹谑澜绶秶l格外關注。⑤

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甚至在蘇聯、東歐國家,“中國模式”或“中國經驗”的影響面和輻射力都在明顯增強。中國的發展與成功已上升到意識形態的層面。迄今為止的傳統大國,其成功基本上都可歸類為自由市場經濟。⑥中國的崛起向世界展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發展模式,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后發地區的國家提供了一種與西方模式截然不同的選擇。中國發展模式的出現意味著一個更加豐富多樣的世界的出現,不是以中國式來取代西方模式,而是各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共存發展、取長補短、競爭合作,共同造就一個“和諧的世界”,因而也是一個更加多樣、繁榮和美好的世界。這是更高層面的意義,也是中國突破美國及西方封鎖的有效途徑。⑦

如果中國能夠向別的國家輸出發展模式,那就意味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對國際的影響力,甚至是對重新塑造國際體系,都有著更加重大的意義。中亞國家有蘇聯體制的背景,向它們輸出中國的發展模式,可能會更加容易。經濟類信息正是輸出中國模式的最佳手段。

在“中國消息”欄目,政治類信息占比22%,傳達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態度;社會性信息占比14%,表達中國政府解決“社會問題”的態度和方法。這兩類信息占比36%,傳播的是中國政府的聲音。

由于新聞體制的差異,西方受眾更相信民營傳媒,一些較小國家的傳媒則相信美國的主流傳媒,而對中國國有的傳媒,他們抱有一種“壞孩子印象”⑧。我們的對外傳媒雖然是國有資產,但是不要有意無意地顯示代表官方,要避免把自己同政府發言人混為一談。要顯示本傳媒的信息來自民間,真實反映了社會現實。否則,會降低對外傳播的可信度,使“壞孩子印象”造成一種逆反心理,即使我們的報道是實事求是的,但傳播效果會大打折扣,正面報道無形中變成了負面報道。中國的對外傳媒要成為政府的一面擋風墻、一塊緩沖地,傳媒不要標榜代表政府。⑨

因此,代表政府發言,不一定有好的傳播效果。在消息快報中有這么多代表政府聲音的政治、社會性新聞,更會引起國外受眾的警惕。因此建議新疆電臺的《中國之聲》去掉政治性新聞,減少社會新聞,增加科技、經濟、教育性新聞,并以述說新聞事實或故事為主。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傳輸中國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加強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對外傳播力的不足

西方國家加強了在中亞地區的控制,新疆對外傳播的壓力很大。美國之音、英國BBC等在當地設立采編機構,任用當地人做記者編輯,在節目源和內容上充分體現了接近性,對新疆對外節目形成了很大壓力。他們還采取“以我制我”的方式,歪曲“事實”(即用我們提供的信息,對中國報道進行反制,發表評論,進行反宣傳)。⑩

吉爾吉斯斯坦在進行頻道租賃談判時常常以“美國之音”的價格與中國要價,談判日益艱難,租賃頻道的價格翻倍增長。

經費嚴重短缺,在對外傳播體系中處于劣勢地位。中國對外傳播的整體現狀是傳播力量不足。新疆作為不發達的少數民族區域,傳播力量更為有限。新疆2008年在全國各省經濟排名為全國倒數第7位。經濟的落后制約著新疆媒體的市場化程度,新疆媒體具有影響力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自創節目很少。對外傳播節目源99%來自其他媒體,傳播力量嚴重不足。

從2004年,國家用于新疆對外傳播的資金為1600萬元,6年過去了,對外傳播的費用逐年上漲,資金卻沒有增加,能保持現狀已屬不易,發展更是困難重重。

比如對土耳其的維語廣播主要是針對在土耳其的維族人。在土耳其很有市場,與廣電局合作的土耳其YON廣播交流公司是一家私人電臺,電臺的總裁曾受到威脅,要求他停止和中國的合作。這說明中國對土耳其的維語廣播非常有必要。但現在國家沒有給土耳其的廣播費用撥款,是由廣電局自己墊付的。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走出去工程”的進一步發展是非常困難的。

新疆的對外傳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能適應國際媒介市場的需求,對外傳播的影響力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傳播內容失衡和傳播力不足的情況下,新疆對外傳播的道路是艱巨而又漫長的。[本文為2008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基金資助重大招標項目“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擴大新疆對外傳播影響力研究”(項目編號:08zb017)的成果]

注釋:

①史林杰:《風從東方來》,新疆電子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②④劉繼南、何輝:《當前國家形象建構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國際觀察》,2008(1)。

③程曼麗:《國際傳播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頁。

⑤單紹萍:《中國軟實力提升中的對外傳播策略研究》,2008年5月,CALIS高校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⑥⑦劉明、郭素萍、趙曉娜等:《當代中國國家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國家形象傳播研究論叢》,外文出版社,2008年版。

⑧⑨陳力丹:《對外傳播存在什么問題,我們如何做好》,《對外傳播》,2005(8)。

⑩朱麗萍:《跨文化傳播視野下新疆廣播電視對外傳播研究》,2007年5月,CALIS高校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篇4

【論文摘要】電視媒體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家提升軟實力的重要方式。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具有內部性、能動性、運動性、互動性和系統性的特點。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的發揮和提升受到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的影響。其中外因包括:傳媒環境、基礎設施、覆蓋范圍、國外媒體與國外受眾,內因則包括媒體的公信力、媒體傳者素質、媒體信息傳播藝術四個方面。  

 

何為傳播能力?美國學者特倫霍姆和延森所下的定義是:“一個人以有效而得體相宜的方式進行傳播的能力?!蔽覈谘芯靠萍紓鞑ツ芰Φ臅r候,學者們提出這樣的概念:國家科技傳播能力就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有效整合科技傳播力量、高效配置科學技術信息資源的一種能力。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媒體傳播能力就是媒體以有效而得體的方式進行傳播的能力。它強調用恰當的方式達到媒體傳播目的。 

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就是電視媒體以有效而得體的方式對本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所進行的信息傳播的能力。它包括傳播的信息量、傳播速度與精度、信息傳播的覆蓋面以及最后產生的影響效果。 

一、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的特征 

根據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它具有如下特征。 

1、內在性 

電視媒體的對外傳播能力是媒體自身所具有的,通過媒體內部的結構優化、各個部門的協調運作、媒體的理念以及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能力等方面體現出來。如果把電視媒體比喻為一個人,那么媒體的傳播能力就是這個“媒體人”的心理特征和掌握的各種技能,是媒體能夠順利完成一項對外傳播活動的主觀條件。因此,電視媒體的對外傳播是以媒體自身作為主要發力點來進行的傳播,是媒體內在的特征。 

2、能動性 

所謂能動性,就是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和影響做出積極的、有選擇的反應或回答。人的能動性稱為主觀能動性,其特點是通過思維與實踐的結合,主動地、自覺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①。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也是如此,它是電視媒體主動的將決策、理念、戰略等與實踐相結合,根據具體的外部世界進行主動的、自覺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傳播活動,從而產生一定的影響力。相反,如果電視媒體的傳播活動始終處于被動的局面,始終服從于其他媒體的議程設置,或者是成為其他媒體的傳聲筒,無法單獨采集并信息,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沒有自己的價值追求和理念,,那么這樣的電視媒體可以說不具有傳播能力,或者傳播能力低下。 

3、運動性 

運動性原理是指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是動態的,其穩定是相對的。電視媒體傳播能力內部的聯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具體事件做出不同的并且恰當的反應。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和運動,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也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和更新,電視媒體若要適應世界的變化,滿足人們的需求,就必須不斷的調整自己,適應社會,從而走在信息時代的前列,影響并引導時代的發展。這恰恰也體現了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運動性的特點。 

4、互動性 

電視媒體對外傳播的目的就是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從而產生一定的影響。電視媒體要達到對外傳播的目標,就必須了解受眾群體的特征和需求,提供受眾想要知道的信息,而不僅僅是傳播自己想傳播的內容,說自己想說的話。媒體與受眾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媒體內容對不同的受眾有不同的針對性,受眾對媒體的傳播活動做出信息反饋,兩者形成互動。與受眾保持一定的互動使媒體更好的為受眾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信息,這不僅是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的體現,更有助于提升這種能力。 

二、影響中國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的外因 

中國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的發揮和提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大類。在客觀因素中則包括以下幾點: 

1、傳媒環境 

傳媒環境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內,大眾傳媒的發展水平,媒體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其指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媒體發展水平,指傳媒的種類、數量,傳媒的覆蓋率、普及率、發行量等,還體現在國家對媒體資源的利用,以及媒體在受眾中的易得性。二是傳媒的社會環境,指傳播機構的管理方式以及傳媒與國家權力的結構關系。 

傳媒環境之于電視媒體發展,猶如水之于魚的生長。良好的傳媒環境將有利于電視媒體的健康發展,有利于電視媒體傳播能力的提升和發揮。但是,傳媒環境是一個較宏觀的概念,其內部各項因素對電視媒體的影響也比較復雜,因此,要多方觀察、仔細研究,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方能把握住傳媒環境與電視媒體的關系。 

2、基礎設施 

電視媒體基礎設施是中國電視媒體對外傳播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因此在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的建設中,我們要重視基礎設施的作用。

我國曾深刻體會到沒有自己的傳播渠道設施的無奈。在20世紀60、70年代,我國對外傳播通過向國外寄送節目,或者租用其他國家的通訊衛星來進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外傳播活動的開展和傳播的質量根本得不到保證,甚至受到不法分子的干擾。再例如媒體的數字技術。在現代傳播中,數字技術是一項高質、運用范圍非常廣泛的技術。對于中國電視媒體來說,掌握和運用數字技術將大大提高傳播效率,實現傳播現代化。 

3、覆蓋范圍 

媒體覆蓋范圍是指印刷媒體的發行范圍或電子媒體傳播所能達到的地區范圍。對于媒體來說,覆蓋范圍越廣,其信息傳播的范圍也就越廣,媒體的潛在受眾也就越多,媒體的潛在影響力也就越大。但是要明確的一點是,媒體的覆蓋率不等于收視率,媒體的覆蓋率高,并不等于其影響力大。媒體要進行國際傳播,其覆蓋率必不可少。沒有覆蓋率,媒體的信息就無法到達傳播的目的地,也就無所謂國際傳播。媒體若要進行全球性的傳播活動,就必須建立全球性的媒體覆蓋。 

三、影響中國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的內因 

影響電視媒體對外傳播能力的主觀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1、媒體公信力 

喻國明認為:媒介公信力評價是公眾通過社會體驗所形成的,是對媒介履行作為具有特殊使命的社會公共產品所應承擔的社會職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體驗基礎上的評價,而媒介公信力則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贏得公眾信賴的職業品質與能力②。 

從公信力的概念和認識中可以得出,公信力重在“信”字。“信”體現了媒體在傳播信息時的媒體精神和理念,是對受眾負責的表現。同時,“信”也體現了受眾對媒體的看法,是媒體在受眾心目中地位和權威性的體現。 

電視媒體公信力的形成,取決于電視媒體所傳遞的信息。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信息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陀^、真實的信息是電視媒體公信力的基本也是關鍵性因素,只有客觀、真實,才能取信于民。二、信息的及時性。電視媒體的主要責任就是及時地為受眾提供各種信息,以滿足受眾對社會變動的信息的需求。三、信息的觀點和立場。電視媒體的觀點和立場是立足之本,人云亦云頂多充當“傳聲筒”的角色,所傳遞的信息將無價值可言,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四、受眾的態度。電視媒體的公信力如何,歸根到底還是由受眾說了算,而這取決于受眾對電視媒體的接受和使用程度。 

2、傳媒從業人員素質 

當今的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在傳媒領域,人才決定著媒體的實力。傳媒從業人員素質的高低,關系著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在全球傳播勢不可擋的當下,高素質和專業人才的缺乏成為制約中國媒體發展的重要因素。 

作為一名對外傳播的媒體從業人員,光具備專業知識、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還不夠,還要具備跨文化傳播能力和良好的外語水平??缥幕瘋鞑ツ芰?,是媒體從業人員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傳播的能力,它需要充分了解和認識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人民的政治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在了解的同時融入進去,運用其他民族和國家容易接受的傳播方式來傳遞本媒體所要傳遞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具有國際傳播能力。 

3、媒體信息傳播藝術 

如何傳播是技巧問題,是指新聞媒體在采集、制作和傳播新聞信息時所選擇的角度、方式、分寸和時機等。能否在信息的傳播中體現及時性、豐富性和服務性、能否對復雜的新聞事實提供有效的深度解讀,能否提供獨家的報道、評論和觀點,直接影響到傳播的質量和能否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在信息傳播藝術上,人的傳播方式和技巧受到他所處的文化背景的影響,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相同的信息內容會有不同的傳播方式,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 

首先是信息傳播的語言藝術。媒體語言是媒體進行傳播時所使用的社會語言,是媒體傳播的基本元素,對媒體的信息傳播有巨大影響。相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會取得不同的效果。 

其次是信息內容傳播的角度問題。采用恰當的傳播方式,包括敘事方式,傳播者的立場,傳播中的用詞等使得受眾容易接受,甚至是樂于接受。在跨文化傳播中,獨特的民族文化也會產生世界性吸引力,但作為一種具有“吸引力”的有效傳播方式,傳媒必須用國際傳媒介的通用語法,用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核心價值去設置、評說國際社會的核心議題?!?nbsp;

參考文獻 

①百度:baike.baidu.com/ 

view/1286.htm 

②喻國明、靳一:《大眾媒介公信力測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87 

篇5

【關鍵詞】對外傳播 英語播音與主持 課程設置 模式

為適應傳播全球化和我國對外傳播事業發展的需要,高校承擔著培養對外傳播人才的重要職責。傳媒院校具有媒體技術的傳播優勢和特色,培養利用外語在媒體開展對外傳播的專門人才,如廣播電視英語節目主持人、電視英語記者等。媒體對外傳播人才要求英語基礎扎實,懂新聞并了解媒體技術的基本知識。近幾年傳媒院校借鑒漢語播音與主持的人才培養模式,開設了旨在培養英語節目主持人的英語播音與主持專業方向。辦學幾年來,在社會上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報考人數逐年增加。本文以英語播音與主持的人才培養為例,探討媒體對外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對外傳播的內涵

在“對外傳播”之前,我們總是在使用“對外宣傳”。“宣傳”(propaganda)最早在西方是個中性詞,不帶任何感彩。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英國的宣傳謀略而使德國受騙上當直至被打敗,從此“宣傳”(propaganda)在西方被賦予“欺騙、騙人”的含義。顯然,“對外宣傳”與“對外傳播”有著本質上的差異。郭可認為,對外傳播“顧名思義是指一個國家或文化體系針對另一個國家或文化體系所開展的信息交流活動,其目的是要信息接受國了解信息輸出國,培養其友善態度和合作欲望,并創造一個有利于信息輸出國的國際輿論環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國際支持和合作?!雹僖虼耍瑢ν鈧鞑ミ€是一個國家外交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和打造新型的跨文化傳播語境,維護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電視是當今信息傳播的主渠道,我國電視英語節目承載著對外傳播的主要職責,應實現的自然是對外傳播的目的。

二、媒體對外傳播人才

CNN、BBC的新聞節目報道及時,涉及面廣,對國際社會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國際話語權。為改變美英在世界的話語壟斷地位,我國正在加快實施對外傳播策略,期望讓全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當然,開展對外傳播離不開對外傳播人才的培養。一般認為,我國外語院校培養的外語專業畢業生就能擔當起對外傳播的重要職責。其實,僅靠外語能力是不行的。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指出,“合格的對外傳播人才首先要具備三個基本技能:新聞寫作、語言和文字的操作;用英語思考、采訪、寫作的能力以及一技之長。”“要做好對外傳播,首先要有一批高水平的中文編輯記者,還要有一大批能用英語或其它外語熟練地進行寫作和翻譯的專門人才。他們既懂政策,又熟悉兩種文化和能熟練地運用兩種文化和文字。對外傳播是一門專門的學問,不是一般外語院校的畢業生能勝任的,而是經過專門的培訓才能擔當重任?!雹诿襟w對外傳播人才除了外語能力強外,還要求懂新聞業務,并掌握媒體的基本技術。從目前我國廣播電臺、電視臺的管理體制看,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應“一專多能”,應具備新聞“采、編、譯”的綜合能力,并具有制片和后期節目制作能力。以英語播音與主持人才培養為例,他們“應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了解中外文化,具備廣播電視學、新聞傳播學、語言文學以及藝術、美學等多學科知識和能力,能在廣播電臺、電視臺以及其它傳媒機構和單位從事英語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進行涉外采訪和新聞編譯”③。

三、媒體對外傳播人才培養模式

1、課程設置

美國教育學教授Jerrod Kemp (1998:2)指出,課程設計系統中的基本要素是學生、目標、方法和評價。這四個要素相互交叉,相互相成。具體而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1)為什么人設計(學生要素)? (2)想要學生學到什么或展示什么能力(目標)?(3)怎樣才能學到這些東西(方法)? (4)如何測量學生達到的目標(評價)? ④ 英語播音與主持是“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專業方向,他們應最終達到的目標能力是集“采、編、譯、播”為一體的綜合能力,成為記者型的英語節目主持人。因此,除了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模塊、校級平臺課程等的學習外,結合目標能力要求,在實踐中我們覺得還應有以下幾個主要模塊構成:

(1)英語語言技能課程。該課程模塊主要系統訓練學生的英語讀、聽、說、寫、譯等基本技能,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主要課程有:綜合英語、語音、口語等;

(2)新聞播音類課程。該課程模塊讓學生了解新聞學、傳播學的基本理論,為開展對外傳播提供理論指導。主要課程有:新聞學概論、播音概論、新聞采寫、現場報道等;

(3)專業課程。該課程模塊主要使學生了解英語新聞播音和英語節目主持的基本理論,并在實踐中掌握“采、編、譯、播”的綜合技能。主要課程有:英語播音與節目主持實踐、英語采寫、英語新聞編譯等。

(4)柔性專業方向課程。該課程模塊主要考慮專業拓展和學生繼續升學的需要,針對他們的專業興趣和個性發展而設置。主要方向可以有:①國際新聞方向,主要課程有:國際新聞、新聞專業英語等;②英語節目主持方向,主要課程有:漢譯英實踐、英語采訪與報道、英語新聞寫作等;③漢語播音與主持方向,主要課程有:播音節目主持作品分析、節目主持人文案寫作等。

(5)實踐性課程。實踐課程圍繞培養目標應構成綜合實踐體系,包括課堂實踐教學、第二課堂實踐、隱性課程、實踐周和寒、署假期實踐等。課堂實踐教學包括實訓和實踐兩部分。主要課程有:廣播電視英語語音語調、英語播音與節目主持、英語采寫、新聞編譯等;第二課堂通常是課堂實踐教學的延伸,主要是組織學生參與校園電臺、電視臺實踐及校園網絡新聞的編譯實踐等;隱性課程是指對學生分類、分層的指導,指導學生讀“百部書”“看百部電影”,寫出讀(觀)后感,參與電臺、電視臺節目編輯或欄目設計等實踐任務;實踐周和假期實踐是為配合課堂實踐教學,根據實踐教學大綱要求為達到培養目標而設立的綜合性實踐,要求學生深入媒體。每次實踐應有詳細的實踐大綱,學生應按大綱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踐任務,上交實踐作品,最后給作品評定成績和學分等。

(6)媒體技術類課程。該課程模塊旨在幫助學生了解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掌握基本的媒體技術。相關的課程有非線性編輯、電視攝像、電視編輯與節目制作等。

(7)選修類課程。選修類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跨文化傳播意識。為學生提供的選修類課程可以有文學類、藝術類、時事政治類、跨文化交際類、公共關系類和媒介素養類等課程。

以上幾個課程模塊構成了一個系統的課程體系,即學生應首先打好扎實的英語基礎,并具有較強的英語能力。通過學習新聞學、傳播學理論,進行英語播音與主持技能的系統訓練,熟練掌握英語新聞寫作和新聞編譯技巧,了解電視攝像、電視編輯與節目制作等媒體技術知識。在課堂實踐教學的引導下,在大量的課外實踐中,學生掌握“采、編、譯、播”的綜合能力。英語語言技能課應更具針對性,突出實踐方式和手段。如英語語音語調訓練采用小班(約15人)的實訓教學形式,充分利用錄音、錄像等教學手段,強化英語播音與主持的語音語調??谡Z課應與英語專業的口語教學不同,在采用小班化系統訓練學生自由表達思想的同時,通過錄音、錄像等手段,采用模擬現場、分組實踐等形式,突出針對英語節目主持、采訪、和現場報道的語言組織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翻譯課應突出漢譯英訓練,英語寫作以強化英語新聞寫作訓練為主。課堂教學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特別在小組實踐中,學生正確把握各自的角色,通過完成實踐任務,形成探索、反思、追求,與人合作和解決復雜問題種種能力。教師真正成為“引導者”,“助學者”和“幫助者”。校園廣播電臺、校園電視臺、校園網絡等應真正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實踐場所,并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大量的實踐不斷增強媒體意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2、培養模式

培養模式應能體現培養過程的階段化、課程設置的模塊化、授課形式的小班化、實踐性課程的體系化。四年的培養可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一、二年級)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德育、文化素質和新聞法規意識,掌握計算機基本技能,進行英語讀、聽、說、寫、譯等基本技能的系統訓練,打好扎實的英語基礎,強化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第二階段 (三、四年級)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接受英語播音、英語節目主持、英語新聞采寫和新聞編譯等課程的系統訓練;同時針對各自的興趣和發展方向,學生選擇柔性方向課程模塊學習,參與大量的媒體綜合實踐。

課程設置的模塊化是指英語語言技能課程、新聞類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實踐性課程、柔性方向課程和選修類課程構成復合的課程體系,凸顯出“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特色。英語語音、英語口語等實行小班化教學,每班不超過15人;新聞采訪、編譯等分成若干個小組,這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推動課外的自主學習和自主實踐。

媒體實踐由課堂實踐、第二課堂實踐、綜合實踐周實踐、寒、暑期實踐和畢業實踐構成完整的綜合實踐體系。課堂實踐可以有語音訓練、主持報道訓練、新聞編譯實踐和配音與解說等。第二課堂實踐是課堂實踐的延伸,學生充分利用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電臺等開展的系列實踐活動。實踐周、寒、暑期實踐是為配合教學內容專門安排時間組織學生到媒體一線開展的實踐,旨在認識媒體,了解媒體的運作規律及發展動態。畢業實踐要求學生在媒體實踐中鍛煉“采、編、譯、播”的綜合能力,為尋求理想工作崗位打好基礎,并獲得論文所需的數據和資料。

人才培養還需解決好的幾個問題:

1、人才培養的定位

媒體對外傳播人才應加強漢語播音與主持能力的訓練,特別應培養學生以跨文化傳播的視閾用漢語開展對外傳播,這也是目前地方媒體對外傳播的發展方向。電視媒體對外傳播人才應包含兩個發展方向:1)以英語節目主持為主,也能用漢語采寫、播報的記者型主持人;2)具有跨文化傳播意識,用漢語開展對外傳播,并能用英語采寫、播報、進行雙語配音與解說的記者型主持人。

2、實施分級、分層教育

鑒于學生在媒體創意和在媒體語言表現力上存在的個體差異,課外應建立導師制,對學生進行分類、分層指導,讓學生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教師進行具針對性的指導;

3、實踐能力的評價

實踐能力的系統訓練對以電視媒體為主的對外傳播人才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對實踐性課程的考核應制訂針對性的評價標準,建立實踐性作品的評價體系。對上交完成的實踐作品應從策劃選題、編輯思想、語言表達和對外傳播意識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量化考核指標。對實踐作品還應認真組織評講,實踐課程的成績可以從作品質量、努力程度、調查報告、和筆試等多方面綜合考慮。

4、實踐基地建設

實踐基地是培養對外傳播人才的重要場所,應重點抓好校內實踐基地建設,同時積極開拓校外實踐基地,使校內、校外實踐基地有機相聯。校內基地應充分發揮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電臺、校園網絡等的作用,使它們切實成為第二課堂實踐的場所;此外,院、系應廣泛拓展與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社等的聯系,努力建設好學生的校外社會實踐基地。

參考文獻

①郭可:《當代對外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②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3

③林戊蓀,《弱勢文化條件下的對外傳播》[J].《對外大傳播》,2007(2)

④浙江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英漢雙語)”人才培養方案,2005

篇6

在信息化時代,媒介的影響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即便是處于極度邊緣的社會成員,也無法自外于社會的信息交流過程。亞里士多德曾說,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只有寄身于城邦之中,才能獲得文明人的特質。離開城邦而能生存者,非神即獸。馬克思更是斷言。人即使不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也是天生的社會動物。社會作為人類生活的共同體,是靠信息傳播這個黏合劑聯系起來的。沒有信息傳播,就沒有群體社會。在這個意義上,傳播與社會可以說是同生共存的。傳播的發展不僅是衡量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而且是推動人類自身發展的重要動力。因為傳播媒介作為人類信息交流的主渠道,本身可以視為人體機能的延伸,不同性質的媒介標志著人類自身感官及信息處理的不同水平。石器時代與計算機時代人類的差別,不僅體現在傳播及信息處理手段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人類的眼界和思維能力的巨大反差。

如今,人類早已歷經口頭傳播時代、手書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電子傳播時代,而進入了網絡時代。人類活動的舞臺亦由古代的村莊、部落、民族國家,逐步延展到全球社會。在全球化時代,作為國際交往主體的國家,其實與口頭傳播、印刷傳播時代生活在村落社會中的個人一樣,其生存與發展,不僅嚴重地依賴于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社會交換,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著媒介及其傳播的發展水平。正如柏拉圖所說的,國家是個人的放大,個人是國家的縮小。個人的心理結構、道德意識與國家制度是完全吻合的?,F在的國際社會。國家與國家既相互依賴、互通有無。又在政治、軍事、經濟乃至文化諸方面進行著激烈的競爭。在國家與國家的綜合角力中,媒介及其傳播活動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戰線。它雖然不如軍事戰場那樣火暴血腥,但絕對值得人們關注。

作為國際社會的主體。國家主導的對外宣傳活動,是當今國際交往一道亮麗的風景。通過對外傳播,可以弘揚國家的文化,展現國家的風貌,說明國家的意志,表達國家基本的利益訴求,從而在國際社會樹立國家的整體形象,爭取國際輿論的同情、理解和支持。這種對外傳播活動的影響力,相對于國家的經濟霸權和武力炫耀,更能獲得國際社會的接納。如果說經濟和武力所代表的是國家的硬實力,那么文化精神和對外宣傳所代表的就是國家的軟實力。在后冷戰時代,軟實力比起硬實力來其影響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在當今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高度重視對外宣傳。幾乎所有的政治家都把支持或推進對外宣傳作為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

近代中國的歷史,實際上是一部被動開放、逐步融人世界的過程。在不斷被動挨打、喪權辱國的歷程中,晚清政府以及后來的民國政府在綜合國力不濟的情況下,為了延續國脈,也曾利用各種手段向國際社會呼吁,甚至希望通過合縱連橫之術,擺脫列強的欺凌。但是,單純的對外傳播行為,無法彌補硬實力的缺失。所謂弱國無外交,乃是政治社會的基本法則。我們雖然不樂意,但是必須接受。直到1949年10月1日,后。中國的對外宣傳才在綜合國力特別是硬實力不斷增長的基礎上,在全球范圍內唱響了中國聲音,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存在,并且讓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直至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了中華文化和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崛起。

在熱點四起、烽煙不斷的國際社會,大國必須承擔起大國的責任,才能樹立大國的形象、大國的風范。與此相應,大國的國民也要具備大國的心態,這種心態應該是文明的、開放的、平等的,懷抱著對人類命運的強烈責任,和對于弱者的深切同情。大國形象、大國心態絕對不能是以霸權與實力為基礎的力量展示,更不能是無視公平、正義的傲慢表現。大國的基礎當然在于其雄厚的綜合國力,但其在世界上的影響,主要不是基于霸道和實力,而應該是其深厚的文化魅力、理性的說服和道義上的感召。

在高度國際化的背景下,我們要在國際社會上樹立什么樣的國家形象,我們怎樣才能夠流暢無礙地傳播中國的聲音,怎樣才能讓各國人民全面地理解中國政府的態度和民間的聲音,怎樣才能夠展示中華文化的深層魅力,讓各國人民了解和接納中華文化,是我們必須正視和解決的重大問題。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中國未來生存的國際環境。關系到中國未來可持續的發展,關系到人類的和平和世界的安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加強對外宣傳與傳播的研究,梳理中國對外宣傳的經驗和教訓。探討對外宣傳的戰略與策略,為中國對外宣傳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1949-1966年中國對外宣傳史研究》,是近年來研究中國對外宣傳史的力作。該書作者習少穎博士,在新聞傳播領域,是少有的理論學養與實踐經驗兼具的青年學者。

對1949-1966年這段歷史的研究,特別是對外宣傳史的研究,不同于其他時期其他領域的研究。相對而言,有不少難以言說的特殊困難。因為對外宣傳與政治直接相關。許多問題涉及敏感區域,或者在政治上早有定論,在學術上難以逾越;許多重要事件的檔案迄未公開,一些健在的“活檔案”(當事人)也三緘其口。所以選擇這樣的課題,要有一定的學術勇氣。習少穎以此作為她博士論文的選題,并且在研究過程中付出了相當的辛勞。她根據多年來從業經驗,利用新聞傳播學、歷史學的知識積累和研究方法,認真地搜集相關歷史文獻,去粗取精,數易其稿,終有所成。

篇7

【論文摘要】新疆豐富的旅游資源構成了新疆旅游業發展強有力的支撐;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又為新疆旅游業尤其是國際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然而, 新疆地處偏遠其優美之處極少為外界熟知;并且國際旅游的發展起步較晚,旅游英語教育發展滯后,新疆旅游文化傳承和對外傳播面臨重重阻力. 鑒于此,本文試從傳播學的角度,并以文化導入為核心探討旅游英語“教”與 “學”,為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旅游文化的傳承和對外傳播提供參考。

1 語言、文化、旅游之間的關系

語言即文化、文化即語言,脫離文化的語言教學不僅生澀,呆板,更重要的是不符合旅游英語教學的要求。

文化是旅游的魂,它關系到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更是一切旅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旅游過程中的吃、住、行、游、購、娛若失去了文化的特色,那么旅游的魅力和吸引力將大打折扣。 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育有責任承擔起弘揚和傳承新疆本土文化尤其是旅游文化的使命,為新疆本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為新疆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持。

2 旅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現狀及其原因

岳福曹的《模因論視角下審視新疆旅游文化的對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材料為例》(2010)一文論述了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中新疆本土旅游文化導入的現狀,然而新疆國際旅游對旅游英語專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以及旅游英語教學如何應對國際旅游發展的研究和探討并不多。為此,本文對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現狀做了進一步的調查和分析。

2.1 旅游英語“教” 之現狀

本文以塔里木大學旅游英語教學為例,針對其教學過程中教材使用和教師授課情況進行了調查:目前主要以唐飛和陳麗主編的《旅游英語》教材為主,同時以楊忠橋和李欣等編著的《新疆旅游導游辭》為輔助教材,但是這兩本教材對新疆旅游文化涉及很少。

其次,就授課情況講,大多老師的英語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在講授的過程中始終擺脫不了以詞匯,句型和翻譯為主的語言授課模式,對英語文化和新疆旅游文化的講解并不系統,造成學生對英語文化和新疆本土文化的學習仍是一知半解、支離破碎。

同時,岳福曹的《模因論視角下審視新疆旅游文化的對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材料為例》一文對新疆高校包括新疆大學旅游學院、新疆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新疆農業大學旅游學院、新疆財經大學旅游學院等七所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各大高校普遍使用的《英語導游教程(第二版)》和《導游英語情景口語》中有關新疆景點,文化和旅游的文字介紹甚為廖廖,試想這樣的教材如何能滿足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育的要求,新疆旅游文化傳承和對外傳播又將何去何從?

2.2 旅游英語“學”之現狀

本文以塔里木大學旅游英語教育為例, 對現有56名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及其學習效果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發放總數為56份,收回50份,回收率達98以上。

據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首先就學生在學習旅游英語過程中涉及新疆旅游景點內容的多少來講,持“少”與“極少” 觀點的人數總計34,占總人數比重的68%,這表明現有的旅游英語教材中涉及新疆旅游景點內容并不多,與岳福曹的《模因論視角下審視新疆旅游文化的對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材料為例》的調查結果一致,從而證明了目前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新疆旅游文化不足。

其次,就平時閱讀旅游書籍和資料時,是否注重新疆旅游資料內容的學習,持“多”的人數總計32,占總人數比重的64%;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對新疆旅游文化的學習引起了普遍的重視。

同時,就是否增加新疆旅游景點和文化以及是否增加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等問題進行統計,持“應該”態度的占多數,這表明學生對英語文化,特別是新疆文化導入的期待超過了對內地景點的支持,也表明了學生對新疆文化和英語文化的重視。

就課堂教學手段和方法的調查結果看,持“滿意”態度的學生比重為100%,但這并不能表明旅游英語教師的教學模式在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的方面作用顯著。

除此之外,就學生在旅游英語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來看,持“一般”觀點的學生占多數,這說明學生雖對旅游英語教師的教學模式持肯定的態度,但是旅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從旅游英語“教”與“學”之現狀的調查結果來看,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如下問題:其一,現行旅游英語教材不合理,存在諸多弊端;其二,教師自身教學素質影響旅游文化知識的傳播,同時學生在旅游文化學習過程中主動性不強,從而導致旅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不高,旅游文化傳播不力。

篇8

【論文摘要】新疆豐富的旅游資源構成了新疆旅游業發展強有力的支撐;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又為新疆旅游業尤其是國際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然而, 新疆地處偏遠其優美之處極少為外界熟知;并且國際旅游的發展起步較晚,旅游英語教育發展滯后,新疆旅游文化傳承和對外傳播面臨重重阻力. 鑒于此,本文試從傳播學的角度,并以文化導入為核心探討旅游英語“教”與 “學”,為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旅游文化的傳承和對外傳播提供參考。  

 

1 語言、文化、旅游之間的關系 

語言即文化、文化即語言,脫離文化的語言教學不僅生澀,呆板,更重要的是不符合旅游英語教學的要求。 

文化是旅游的魂,它關系到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更是一切旅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旅游過程中的吃、住、行、游、購、娛若失去了文化的特色,那么旅游的魅力和吸引力將大打折扣。 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育有責任承擔起弘揚和傳承新疆本土文化尤其是旅游文化的使命,為新疆本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為新疆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持。 

2 旅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現狀及其原因 

岳福曹的《模因論視角下審視新疆旅游文化的對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材料為例》(2010)一文論述了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中新疆本土旅游文化導入的現狀,然而新疆國際旅游對旅游英語專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以及旅游英語教學如何應對國際旅游發展的研究和探討并不多。為此,本文對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現狀做了進一步的調查和分析。 

2.1 旅游英語“教” 之現狀 

本文以塔里木大學旅游英語教學為例,針對其教學過程中教材使用和教師授課情況進行了調查:目前主要以唐飛和陳麗主編的《旅游英語》教材為主,同時以楊忠橋和李欣等編著的《新疆旅游導游辭》為輔助教材,但是這兩本教材對新疆旅游文化涉及很少。 

其次,就授課情況講,大多老師的英語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在講授的過程中始終擺脫不了以詞匯,句型和翻譯為主的語言授課模式,對英語文化和新疆旅游文化的講解并不系統,造成學生對英語文化和新疆本土文化的學習仍是一知半解、支離破碎。 

同時,岳福曹的《模因論視角下審視新疆旅游文化的對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材料為例》一文對新疆高校包括新疆大學旅游學院、新疆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新疆農業大學旅游學院、新疆財經大學旅游學院等七所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各大高校普遍使用的《英語導游教程(第二版)》和《導游英語情景口語》中有關新疆景點,文化和旅游的文字介紹甚為廖廖,試想這樣的教材如何能滿足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育的要求,新疆旅游文化傳承和對外傳播又將何去何從? 

2.2 旅游英語“學”之現狀 

本文以塔里木大學旅游英語教育為例, 對現有56名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及其學習效果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發放總數為56份,收回50份,回收率達98以上。 

據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首先就學生在學習旅游英語過程中涉及新疆旅游景點內容的多少來講,持“少”與“極少” 觀點的人數總計34,占總人數比重的68%,這表明現有的旅游英語教材中涉及新疆旅游景點內容并不多,與岳福曹的《模因論視角下審視新疆旅游文化的對外推介—以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材料為例》的調查結果一致,從而證明了目前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新疆旅游文化不足。 

其次,就平時閱讀旅游書籍和資料時,是否注重新疆旅游資料內容的學習,持“多”的人數總計32,占總人數比重的64%;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對新疆旅游文化的學習引起了普遍的重視。 

同時,就是否增加新疆旅游景點和文化以及是否增加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等問題進行統計,持“應該”態度的占多數,這表明學生對英語文化,特別是新疆文化導入的期待超過了對內地景點的支持,也表明了學生對新疆文化和英語文化的重視。 

就課堂教學手段和方法的調查結果看,持“滿意”態度的學生比重為100%,但這并不能表明旅游英語教師的教學模式在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的方面作用顯著。 

除此之外,就學生在旅游英語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來看,持“一般”觀點的學生占多數,這說明學生雖對旅游英語教師的教學模式持肯定的態度,但是旅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從旅游英語“教”與“學”之現狀的調查結果來看,新疆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如下問題:其一,現行旅游英語教材不合理,存在諸多弊端;其二,教師自身教學素質影響旅游文化知識的傳播,同時學生在旅游文化學習過程中主動性不強,從而導致旅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不高,旅游文化傳播不力。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中出在线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不卡一本 |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 | 午夜福利小视频 |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