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小實驗三年級8篇

時間:2023-03-14 15:02:5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wǎng)為您精選了8篇簡單小實驗三年級,愿這些內(nèi)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簡單小實驗三年級

篇1

關鍵詞 小學生,認知風格,內(nèi)隱記憶,外顯記憶。

分類號 B844

1 引言

內(nèi)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有一項研究以遺忘癥患者為被試[1],結果發(fā)現(xiàn)不能有意識地保持學習內(nèi)容的遺忘癥患者,盡管在再認測驗中,他們不能辨別出先前學習階段呈現(xiàn)過的單詞,但在補筆測驗中卻對先前呈現(xiàn)過的單詞表現(xiàn)出正常的保持效果。有些研究發(fā)現(xiàn):內(nèi)隱記憶不存在明顯的年齡特征,即內(nèi)隱記憶不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但外顯記憶卻明顯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其畢生發(fā)展曲線呈倒“U”型特點[2,3]。

近年來,研究者開始探討不同個性特征者在內(nèi)隱記憶和外顯記憶上的差異性。如郭力平探討了內(nèi)、外控者在內(nèi)隱記憶和外顯記憶上的表現(xiàn)[4],結果發(fā)現(xiàn):對于具體圖形和抽象圖形,內(nèi)控被試的意識性提取成績均優(yōu)于外控被試;對于抽象圖形,外控被試的自動提取成績優(yōu)于內(nèi)控被試。李力紅等以大學生為被試,探討了不同場認知方式與內(nèi)隱、外顯記憶的關系[5]。

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是指個體在加工信息(包括接受、貯存、轉(zhuǎn)化、提取和使用信息)時習慣采用的不同方式。Kagan經(jīng)過一系列研究發(fā)現(xiàn)[6],有些個體知覺與思維的方式是以沖動為特征的,他們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問題時很快作出反應,即沖動型;有些個體則是以反思為特征的,他們不急于回答問題,而傾向于在作出回答前先評估各種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給出較有把握的答案,即反省型。

以往對外顯記憶和內(nèi)隱記憶的研究大多是基于Jacoby等人[7]提出的加工分離程序的模型或Buchner等人[8]針對反應偏向的修正模型而進行的。自從Gruppuso等人[9]提出其加工分離程序的簡化程序后,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利用該簡化程序進行兩種形式記憶個體差異的研究。另外,不同認知風格的個體在加工信息(包括接受、貯存、轉(zhuǎn)化、提取和使用信息)時習慣采用的不同方式,鑒于內(nèi)隱記憶與外顯記憶在個體差異的許多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特征,二者在個體的認知風格差異方面是否會同樣表現(xiàn)出不同的效應?因此,本實驗嘗試采用Gruppuso等人提出的單一測驗加工分離程序的范式,對這一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及分組

選取兩所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共146名學生作為被試。其中三年級組被試男生38名,女生40名,年齡范圍為8.3歲至10.4歲,平均年齡為9.1±0.5歲;五年級組被試男生35名,女生33名,年齡范圍為10.7歲至12.2歲,平均年齡為11.3±0.4歲。

2.2 實驗材料

(1)“相似圖形匹配測驗”量表一份,量表選用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心理研究所申繼亮和方曉義編制的《中小學生學習方式測驗量表》。用于區(qū)分被試的反省型和沖動型認知風格。

(2)具體圖片和抽象圖片各75張,具體圖片選自《0~3歲小小孩認物》[10],包括動物(如老虎、雞、各種昆蟲及鳥類等)、植物(如各種花草、蔬菜、水果等)、日常生活用品(如食品、衣物、日用工具等)、文具(如筆、書、文件夾等)、人體部位(如眼、耳、手、腳等)等。抽象圖片主要選自《心理實驗綱要》[11]中實驗113和實驗207中提供的無意義圖形。選取材料時主要考慮了圖片的熟悉度、復雜性和類屬等特點。根據(jù)圖片的熟悉度、復雜性和類屬等特點將圖片均分為3組,每組25張,分別作為雙學習項目列實驗程序中兩個學習階段的學習項目列以及測驗階段的干擾材料。另外,在每個學習項目列中的首尾各插入一張圖片作為啟動項目和結束項目標志,不計入測驗項目。

2.3 實驗設計

實驗采用2(年齡:三年級,五年級)×2(圖片類型:具體圖片,抽象圖片)×2(認知風格:沖動型,反省型)混合設計。即自變量1為年齡變量,分為小學三年級和小學五年級兩個水平,為被試間變量;自變量2為圖片類型,分為具體圖片和抽象圖片兩種類型,為被試內(nèi)變量;自變量3為認知風格類型,分為沖動型和反省型兩種,為被試間變量。

包含和排除兩種類型的測驗條件是通過測驗指導語的控制實現(xiàn)的。

2.4 實驗程序

實驗共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隨機抽取3組圖片中的1組作為學習項目列1,對這組圖片進行學習。學習時圖片的呈現(xiàn)通過計算機程序控制,學習開始,先呈現(xiàn)指導語,告訴被試在計算機屏幕的紅色線框內(nèi)將呈現(xiàn)一些圖畫,請被試記住這些圖畫,以便進行后面的記憶測驗。紅色線框處于計算機屏幕的中央,其大小為6cm×6cm,呈現(xiàn)圖片的大小為5cm×5cm,被試的視角約為6.5°。圖片的呈現(xiàn)時間為2000ms,相鄰兩張圖片呈現(xiàn)的間隔時間為1500ms。

25張圖片呈現(xiàn)完畢后,計算機屏幕呈現(xiàn)新的指導語,告訴被試在計算機屏幕的藍色線框內(nèi)將呈現(xiàn)一些圖畫,請記住這些圖畫,以便進行后面的記憶測驗。屏幕中央的紅色線框變?yōu)樗{色線框,即開始第二階段的學習。第二階段是隨機選取剩余兩組圖片中的一組作為學習項目列2,對這組圖片進行學習。學習程序與第一階段相同。

將項目列2中的25張圖片呈現(xiàn)完畢后,對被試進行簡單的干擾,即利用計算機播放5分鐘的動畫片請被試觀賞。干擾程序完畢后,開始進入實驗的第三階段―測驗階段。測驗階段是依次呈現(xiàn)75張圖片,包括第一階段學習過的項目列1中的25張圖片、第二階段學習過的項目列2中的25張圖片以及沒有學習過的25張干擾圖片。圖片的呈現(xiàn)順序由計算機作隨機化處理。測驗指導語有兩種,一半被試采用第一種指導語:下面將逐一呈現(xiàn)一系列圖片,這些圖片有些是你先前見過的紅色線框中的圖片,有些是你先前見過的藍色線框中的圖片,有些是你沒有見過的。如果你認為呈現(xiàn)的圖片是你先前見過的藍色線框中的圖片,你就判斷為“舊圖片”,請你按下鍵盤上的“A”鍵。如果你認為呈現(xiàn)的圖片是先前見過的紅色線框中的圖片,或者是先前沒有見過的,你就判斷為“新圖片”,請你按下鍵盤上的“L”鍵。另一半被試采用第二種指導語:下面將逐一呈現(xiàn)一系列圖片,這些圖片有些是你先前見過的紅色線框中的圖片,有些是你先前見過的藍色線框中的圖片,有些是你沒有見過的。如果你認為呈現(xiàn)的圖片是你先前見過的紅色線框中的圖片,你就判斷為“舊圖片”,請你按下鍵盤上的“A”鍵。如果你認為呈現(xiàn)的圖片是先前見過的藍色線框中的圖片,或者是先前沒有見過的,你就判斷為“新圖片”,請你按下鍵盤上的“L”鍵。測驗階段被試通過按鍵所做的判斷反應由計算機程序自動記錄。

本實驗中,在根據(jù)觀測值計算包含測驗和排除測驗正確再認概率時,由于采用了兩種指導語:同一組被試中,一半被試要求對項目列1進行排除,另一半被試要求對項目列2進行排除,以此來抵消由于學習順序可能帶來的順序效應。因此,包含測驗正確再認概率(Pi)應該為被試在第一種指導語條件下將項目列2中的項目判斷為舊的概率與在第二種指導語條件下將項目列1中的項目判斷為舊的概率的平均值;同理,排除測驗正確再認概率(Pe)應該為被試在第一種指導語條件下將項目列1中的項目判斷為舊的概率與在第二種指導語條件下將項目列2中的項目判斷為舊的概率的平均值。根據(jù)Jacoby等人提出的加工分離程序模型,以及Buchner等人針對被試反應偏向的修正模型,計算意識性提取(R)和自動提取(A)成績,但在Gruppuso等人的單一測驗操作程序中,被試的反應偏向在包含和排除操作中是一致的,即gi=ge=g(或FAI=FAE=FA)。這樣,意識性提取和自動提取可用公式(1)和公式(2)來計算。

本實驗利用SPSS for Windows 10.0進行數(shù)據(jù)管理與分析。

3 結果

根據(jù)公式(1)和公式(2),分別計算意識性提取(R)和自動提取(A)的結果,見表1。

(1)意識性提取。通過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①年齡的主效應非常顯著,F(1,124)=16.272,p<0.01,從表中可知,五年級學生的意識性提取成績要明顯好于三年級學生的;②圖片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124)=5.121,p<0.05。從表中可知,具體圖片的意識性提取成績要好于抽象圖形的。經(jīng)檢驗,對具體圖片而言,五年級被試的意識性提取成績好于三年級被試,t(62)=2.014,p<0.05;對抽象圖形而言,五年級被試的意識性提取成績亦明顯好于三年級被試,t(62)=3.873,p<0.01。就三年級學生而言,對具體圖片的意識性提取成績顯著好于對抽象圖片的意識性提取成績,t(62)=2.426,p<0.05;但對五年級學生而言,對具體圖片的意識性提取成績與對抽象圖片的意識性提取成績卻未表現(xiàn)出差異性,t(62)=0.876,p>0.05。③年齡與圖片類型對意識性提取無交互作用,F(1,124)=0.905,p>0.05。④認知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F(1,124)=0.038,p>0.05;⑤年齡與認知類型對意識性提取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124)=2.410,p>0.05。

(2)自動提取。經(jīng)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①年齡的主效應不顯著,F(1,124)=1.462,p>0.05;②圖片類型的主效應也不顯著,F(1,124)=1.741,p>0.05;③年齡與圖片類型對自動提取無交互作用,F(1,124)=0.852,p>0.05。④認知類型的主效應也不顯著,F(1,124)=0.853,p>0.05;⑤年齡與認知類型對自動提取的交互作用顯著,F(1,124)=5.871,p<0.05,通過簡單效應分析,三年級學生中沖動型被試與反省型被試的自動提取成績差異不顯著,F(1,62)=1.541,p>0.05;五年級學生中沖動型被試與反省型被試的自動提取成績差異顯著,F(1,62)=4.407,p<0.05。進一步檢驗,五年級學生中反省型被試的自動提取成績要好于沖動型被試的自動提取成績,t(62)=2.099,p<0.05。

4 討論

4.1 外顯與內(nèi)隱記憶的發(fā)展趨勢

本實驗結果表明,意識性提取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征,無論是具體圖片還是抽象圖片,五年級學生的意識性提取成績均明顯地優(yōu)于三年級學生的意識性提取成績;而自動提取則無明顯的年齡特征。這與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的結論是一致的[2,3,12]。郭力平等人的實驗采用加工分離程序的修正模型考察了內(nèi)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發(fā)展特點,結果表明對具體圖形的內(nèi)隱記憶水平在9~18.5歲之間基本是保持不變的,而具體圖形的外顯記憶的發(fā)展在12歲左右達到高峰。本研究在實驗材料上較郭力平等人的實驗更加豐富,除了選取了具體圖形材料外,還增加了抽象圖形實驗材料。從而進一步證實了內(nèi)隱記憶是有別于外顯記憶的一種記憶,有不同于傳統(tǒng)的外顯記憶的發(fā)展特點。

本實驗中,被試在學習項目時,項目呈現(xiàn)時所在線框的顏色為被試記憶的線索,是一種記憶的場合。根據(jù)再認中場合效應的發(fā)展特點研究結果,隨被試年齡增長,場合因素對記憶的影響減少[13]。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于不同年齡的被試在實驗中采用線框作為記憶的線索,所產(chǎn)生的場合效應可能是不均等的。對于本實驗而言,場合效應的具體表現(xiàn)應是對呈現(xiàn)項目源的可辨別性,對于呈現(xiàn)的再認項目來源的可辨別性恰恰是本實驗通過指導語控制被試進行意識性提取和自動提取成績分離的關鍵。

另外,根據(jù)宋耀武等人[14]關于小學生有意遺忘中認知抑制能力發(fā)展的研究結果,小學生有意遺忘中的認知抑制能力隨年級而增高。在本實驗中,小學生根據(jù)指導語要求將學習過的兩個項目列之一(一種指導語中為項目列1,另一種指導語中為項目列2)判斷為“新”,類似于有意遺忘中的提取抑制。在本實驗中的表現(xiàn)為,小學五年級被試的排除測驗成績低于三年級被試的排除測驗成績,t(126)=3.765,p<0.01。

4.2 不同認知風格小學生外顯和內(nèi)隱記憶的差異

在本實驗中發(fā)現(xiàn),三年級學生中沖動型被試所占的比例要顯著地高于五年級學生中沖動型被試所占的比例,或五年級學生中反省型被試所占的比例要顯著地高于三年級學生中反省型被試所占的比例。可見,小學生的認知風格在三年級至五年級期間仍處于分化期。

本實驗中的認知類型因素對意識性提取未表現(xiàn)出顯著的影響。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與本實驗中要求被試在再認時要迅速作答有關。因為沖動型被試本身就有一種迅速確認答案的欲望,他們往往急于作答,而反省型被試則慣常采取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作出選擇的速度要慢些,但在本實驗中由于要求被試按指導語對圖片迅速作出或“新”或“舊”的判斷,使得反省型被試不得不改變慣常的認知策略,提高認知速度,從而降低了與沖動型被試的認知風格差異。另外,研究人員在比較兩種認知風格的兒童的認知效果時,有人認為兩種學生在決策的質(zhì)量和內(nèi)容上沒有實際的差別[15]。對于自動提取,只是在平均數(shù)比較中發(fā)現(xiàn),五年級反省型被試的自動提取成績要顯著地好于同年級沖動型被試的自動提取成績。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反省型兒童在完成需要對細節(jié)作分析的學習任務時,學習成績較好些;沖動型兒童在完成需要作整體型解釋的學習任務時,成績要好些。而對于本實驗中的再認判斷任務而言,由于指導語要求被試不僅要判斷呈現(xiàn)項目是否是學習過的舊項目,而且要進一步區(qū)分出項目來源于兩個學習項目列的哪一個項目列,顯然該任務更接近于一個需要對細節(jié)作分析的學習任務,因此它更適合于反省型被試。

為什么在三年級學生中反省型被試與沖動型被試的自動提取成績未表現(xiàn)出這種差異性呢?有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14],幼兒園和二年級的兒童,如果驅(qū)使他們?yōu)楦_而努力時,二年級的學生能更容易地作出適當?shù)母淖?當強調(diào)速度時,也是二年級的學生會更靈活。可見,在小學低年級時,信息加工的方式是隨情境的要求而改變的。因此,在本實驗中,由于再認測驗中間接地強調(diào)了再認的速度,從而導致了三年級學生較五年級學生更容易隨測驗情境而改變認知風格。9歲的反省型和沖動型兒童,他們的作業(yè)結果中沒有什么差別,但在11歲兒童中,反省型的兒童在加工任務信息方面比起沖動型的兒童更有效,并且采用更為系統(tǒng)和成熟的策略。可見,實驗結果的個別偏差可能是由于低年級學生認知風格的不穩(wěn)定性造成的。

5 結論

本實驗條件下,發(fā)現(xiàn)外顯記憶(意識性提取)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征,無論是具體圖片還是抽象圖片,五年級學生的外顯記憶成績均明顯地優(yōu)于三年級學生的外顯記憶成績;而內(nèi)隱記憶(自動提取)則無明顯的年齡特征。認知風格因素對外顯記憶未能表現(xiàn)出顯著的影響。對于內(nèi)隱記憶,只有五年級反省型被試的內(nèi)隱記憶成績顯著好于同年級沖動型被試的內(nèi)隱記憶成績;而在三年級學生中反省型被試與沖動型被試在內(nèi)隱記憶成績上未表現(xiàn)出這種差異性。

參 考 文 獻

1 楊治良等.記憶心理學.第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27~228

2 Mitchell D B.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for pictures: Multiple views across the lifespan. In: Graf P, Masson M E eds. Implicit Memory: 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on, Development, and Neuropsychology.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3. 171~190

3 郭力平,楊治良.內(nèi)隱和外顯記憶的發(fā)展研究.心理科學,1998,21(4):319~323

4 郭力平.內(nèi)外控個體差異與外顯、內(nèi)隱記憶關系的實驗研究.心理學報,2000,23(4):368~373

5 李力紅,趙秋玲,張德臣.外顯、內(nèi)隱記憶與場依存―場獨立認知風格關系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2,25(5):614~615

6 Kagan J.Impulsive and reflective children: Significance of conceptual tempo.In: Krumboltz J eds. Learning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Chicago:Rand McNally,1965. 133~161

7 Jacoby L L.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 work: Separating automatic from intentional uses of memory.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1, 30:513~541

8 Buchner A, Erdfelder E, Vaterrodt-Plunnecke B.Toward unbiased measurement of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memory processes within the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5,124:137~160

9 Gruppuso V,Lindsay D S, Kelley C M. The process-dissociation procedure and similarity: Defining and estimating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in recognition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7, 2: 259~278

10 張焱.0~3歲小小孩認物.第2版.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1

11 楊博民.心理實驗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507~508

12 Perez L A, Peynircio L Z, Blaxton T A.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8,70:167~185

13 高廣紅.中小學生字詞再認中場合效應的發(fā)展研究.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18(1):32~36

14 宋耀武,白學軍.小學生有意遺忘中認知抑制能力發(fā)展的研究.心理科學,2002,25(2):187~190

15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 278~289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

Bai Xuejun1, Xian Guicai2

(1 Research Center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2 Depart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ianjin Vocational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Tianjin 300222)Abstract

篇2

《科學是……》帶著神秘,三年級學生開始了科學課的學習。

擷取幾個教學和活動的片段,和大家分享筆者的教學故事。

1故事一:做一名小科學家

本課的教學,有個“讓紙鸚鵡站立在手指上”的活動,即實驗。因為第一次做真正意義上的實驗,學生顯得很興奮。領著學生剪鸚鵡,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困難和問題再多也擋不住他們的熱情。

面對老師拋出的問題:“誰能讓紙鸚鵡站立在自己的手指上呢?”學生開始實驗。他們不斷嘗試,不斷失敗!

“想不想讓紙鸚鵡乖乖的站在手指上?”“想!”

“那么,一直這么簡單的把紙鸚鵡放手指上,能成功嗎?”沉默。

“我們該怎么辦?”學生的思維再一次被激發(fā),想出了好多辦法。

發(fā)給學生回形針,再試。學生能想到把回形針夾在紙鸚鵡上,只不過,因為回形針夾的位置不同所以結果也就不同,有的還是會掉下來,有的已經(jīng)能顫顫巍巍站在手指上。

選擇幾種不同的夾法,在對比中,讓學生領會能讓紙鸚鵡站立的最佳辦法,從而再體會出其中所涉及的科學道理,即紙鸚鵡站立的秘密:上輕下重,紙鸚鵡才會站起來。

科學這個概念意義深刻,遠不是三年級的學生能夠理解,因此就不去糾結學生能否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學,通過科學的活動,帶著學生進入了科學課的學習,在活動中再去理解什么是科學,做中學,真正體現(xiàn)了科學的魅力,也讓學生嘗到了科學學習的甜蜜。

2故事二:考家長

教學完《做一名小科學家》,本課的教學并沒有因此而結束。

我拿出一支鉛筆,再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老師有支鉛筆,想用筆尖讓鉛筆站在我的手指上,注意還不能讓這支筆的其它部位和身體任何地方接觸。誰能幫李老師想想辦法?”一個個學生提出的方案,在師生共同的討論、質(zhì)疑和嘗試中被推翻,學生的思路因此也漸漸清晰,終于想出了要借助其他物體使這支鉛筆實現(xiàn)“上輕下重”的目的從而站立的方法。這一環(huán)節(jié),鞏固了學生對“上輕下重”這一概念的理解,也更深的理解了科學探究并不是簡單的進行實驗,而需要在實驗中不斷地動腦筋、想辦法,面對失敗絕對不能氣餒,再努力一下,成功就在眼前。

“你們想不想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回家考一考你們的家長呢?”“想!”學生的回答由衷的響亮。

“今天回家,我們就考家長讓筆站在手指上的問題。但是,我們怎么考呢?老師很想聽聽你們的想法?”學生的交流,顯而易見只能復述了剛才實驗的過程,但是會交流也是科學教學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怎么考,既能考出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實驗技能的掌握,又能贏得家長的支持?通過回顧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尋找證據(jù)得出結論,聯(lián)系本節(jié)課幾個實驗的教學,不知不覺中既復習了知識,又掌握了考的辦法。

很多學生在回顧本單元的學習中都表示:難倒了家長,教會了家長。

盡管一開始學生沒能把這節(jié)課剛剛學到的科學道理運用到實踐中去,筆者還是很欣慰地看到了很多學生參與科學學習的熱情,看到了他們對學到科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的渴望。教學是無形的,授之以漁才能更好的為今后的科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科學學習的方法,這一點是要老師今后不斷去探索和努力的。

3故事三:觀察水

這節(jié)課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了有結構的實驗材

料。如果只是把本課涉及的科學知識教給學生,那么循序漸進交給學生探究的能力就成了空話。

本課中設計了一個辨別四種液體的實驗:茶水、白醋、糖水、水。如何辨別?當然首先是觀察,然后是思考。這里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學生的潛在理解區(qū)別開來,也就是分清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結論。這一點,三年級學生還是比較盲目的。因此,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要帶著學生一步一步去體會如何做實驗、做記錄,去表達和反思。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驗探究。這一能力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觀察,在很多人的理解里,也許就是用眼睛看。如果,只是這么狹義的認為和理解觀察,就錯了。觀察需要通過“眼、鼻、口、皮膚”等多器官的協(xié)作形成表象,然后再激發(fā)思維,獲得對所觀察的物體的全面理解,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觀察。

三年級作為科學起始年級,教會他們怎么去學習科學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首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科學學習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從而才能更好地去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使學生會主動思考問題,尋找獲得知識的最好途徑,從而最終在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過程中長智慧。

科學探究所涉略的很多能力:觀察、比較、分析,思考、質(zhì)疑、討論,表達、交流、記錄,動手能力、設計能力等諸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簡到難,由扶到放,在探究中學生才能更好地體會科學的魅力。

科學的魅力來自于它的神秘。用自己的思維去揭開科學的奧秘,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樂趣,才能讓他們用自己的思考和能力去理解科學,提高科學素養(yǎng)。

篇3

一、通過日常生活發(fā)現(xiàn)寫作素材

在作文教學中老師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們對作文這個“陌生”的“客人”產(chǎn)生好感與興趣,才能把他們自己心中“最好”的東西拿來“招待”這些“陌生的客人”,從此,他們才會變成“無話不談”的良朋摯友。這樣也能夠解決學生不知道怎么樣寫作、害怕寫作與寫作時無話可寫的尷尬局面。特別對三年級剛剛接觸作文的小學生來說,這個興趣更需要老師的精心培育和小心呵護。

1.“說”身邊熟悉的事情,是學生“會”寫的前提。“會寫”是建立在“會說”的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個學生連口頭表達自己思維的能力都不具備,那如何能讓他們寫出好的習作?為此,要在學生“寫”之前對他們做專門的“說”的訓練,只有學生說得“滔滔不絕”,在寫的時候才能“妙筆生花、行云流水”。而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就成了他們“想說”和“會說”的前提。例如:在上學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這些學生身邊熟悉的小事,不僅可以讓他們津津樂道,更培養(yǎng)了他們口頭表達的能力。久而久之,這也成了他們“會”寫的前提。

2.“寫”身邊熟悉的素材,是學生“樂”寫的關鍵。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多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身邊各種各樣的帶有插圖的兒童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們就可以此入手,讓他們隨意地寫這些故事中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寫完后讓他們互相交流,相互評價。當然,老師更要給他們創(chuàng)建展示“習作”的平臺,如“把我的習作讀出來”活動。再進一步選擇一些典型性的習作舉辦班級作文展覽。另外,利用學生每天必看的“動畫片”,在看完后要求他們把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從而培養(yǎng)他們堅持寫日記的良好習慣。

3.“察”身邊熟悉的事物,是作文生動的重點。“觀察”是把作文寫具體的重要前提和有效手段,也是想象作文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適當?shù)嘏囵B(yǎng)學生這種觀察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的作文不僅僅有簡單的枝干,還有鮮嫩的綠葉。例如:在指導《我的老師》這一習作的時候,在學生準確地描述出老師的外貌形象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老師平時面部表情或衣著的變化來想象老師的心理活動。

還應該注意的是,三年級的學生作為作文的初學者,在教學中我們只是要培養(yǎng)他們簡單地“察”和簡單地“想”的意識,并在習作中能夠初步體現(xiàn)出來就行了,而不應對他們有過高的要求。“察”后的“想”這對于他們只是一種思想的滲透,而不必在觀察細節(jié)后精確地闡述。

二、通過課文教學促進習作練筆

教科書上的課文,都是名家的名篇,是適合這個年齡階段學生學習的典范之作。例如《做一片美麗的葉子》《西湖》《拉薩的天空》《小露珠》等等,這些紀實、想象與優(yōu)美的課文是初學作文者的“范文”。所以,三年級的作文教學,可以依托課本當中這些典型的“范文”,讓他們在學習這些“范文”的同時去熟讀、去精選、去感受、去模仿。

1.仿寫課文。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從兒童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們因模仿而獲得最初的知識,模仿就是學習。”小學的作文教學除了不拘形式地寫自己想寫的內(nèi)容,還要從“范文”中“仿”出寫作的形式、結構與基本技巧,課本中優(yōu)秀的“范文”,就是學生仿寫的最佳素材。例如:教學完《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后,學生仿寫的“讓我們蕩起秋千”“讓我們踏上火車”……在寫出學生自己心里話的基礎上,更是有了現(xiàn)代詩歌的“形式”與“韻味”。

2.續(xù)寫課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好多在最后都留給學生一定的想象空間,可以通過續(xù)寫課文來讓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并培養(yǎng)學生們的發(fā)散性思維。例如:在教學完《哪吒鬧海》一文后,老師說:“東海龍王父子被制服了,但是幾十年后龍王的孫子――這個“官三代”又開始欺壓當?shù)氐臐O民了,哪吒又是怎么做的?請大家想一想、寫一寫。”這時的學生都覺得有很多話要寫,課文中經(jīng)典的詞句與精彩的打斗場面都會出現(xiàn)在他們續(xù)寫的“文章”中,而學生平時在其他動畫片當中看到的或由此想到的種種“精彩鏡頭”同時也會為他們的文章增添更多鮮活的畫面。

3.改寫課文。改寫課文就是把適合表演的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劇本,在改寫課文過程中,通過學生簡單的“劇本創(chuàng)作”,培養(yǎng)了學生處理文字與寫作的能力。如蘇教版第五冊的《小露珠》《小稻秧脫險記》等這些童話故事,在老師的指導下把課文作了改寫,并初步形成了適合排練的劇本。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更是一種全新的練筆與寫作的模式。

4.寫讀書筆記。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是文章的靈魂所在,課本中的課文大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在對這些課文教學的同時,更要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思想情感教育,而交流學習心得或?qū)懽x后感都是一種不錯的形式。例如:讀了《狐貍和烏鴉》一文后你有什么感想,《烏鴉喝水》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等諸多問題的設置,會讓學生在“讀后的寫”中得到新的提升。

篇4

我有這個領悟就是因為一件事:這次期末考試,我數(shù)學考得很少,只考了第五十一名,而且只有八十二分。媽媽為了提高我的成績,而老師也沒有開補習班,所以只好買了幾套數(shù)學試卷,讓我每天做一張。

媽媽教給我奧數(shù),我挺感興趣。就很積極地學習奧數(shù),而且進步也很大!我真開心!數(shù)學有一點點成就啦!哈哈!努力努力,一定要繼續(xù)加油啊!嗯,相信自己!所以,媽媽每天除了讓我做卷子,還出幾道數(shù)學奧數(shù)題。三年級奧數(shù)和四年奧數(shù)太難,還沒有學嘛!一年級的奧數(shù)題又太簡單,所以媽媽覺得應該先讓我練練二年級數(shù)學奧數(shù)題。

慢慢的,媽媽又教給我三年級的,三年級奧數(shù)題我感覺有點難,就每天鉆研,鉆研了好幾天,暑假還剩下好幾天!不過應該提高的數(shù)學成績差不多了吧!恩,鉆研了這么多天數(shù)學,學會兒語文好了。我從我的小書架上抽出一本書,嗯,抽到了“不一樣的卡梅拉”!再抽一本!“窗邊的小豆豆”啊!太好了!這兩本書我都很喜歡,“不一樣的卡梅拉”是媽媽上個星期買給我的。我忙著復習數(shù)學,所以沒有來得及看,現(xiàn)在我真高興!可以看一會兒書啦!“窗邊的小豆豆”我看過幾十頁,我知道小豆豆有一個小錢包,里邊雖然沒有錢,但是小豆豆挺喜歡的。那一天,小豆豆不小心把錢包丟到馬桶里了,怎么掏也掏不上來。小豆豆仍然堅持,絞盡腦汁掏錢包,可是用盡了所有辦法,還是沒有掏到錢包。還有,小豆豆在巴學園上學,校長是一個和藹的老爺爺。別的嘛,我忘了,嘿嘿!不說了,看書嘍!我沉迷在書中,不知不覺竟然睡著了!我醒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床上,蓋著一張漂亮、柔軟的單子。我起來,不知怎么的,又拿起奧數(shù)書開始鉆研。

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愛上”了數(shù)學中的奧數(shù),我感覺它似乎離不開我。

小讀者,看到了嗎?這就是數(shù)學的魅力,他雖然沒有語文那么有趣,那是我心里一直很清醒:“如果學不會數(shù)學,那以后等我當了母親,連買棵白菜都不知道人家找給你多少錢,或許一棵白菜一元,我給賣主五元,賣主找給我二元我都不知道再跟他要那兩元錢!那不是讓那人白白賺了二元錢嗎?不可以!千萬不能讓這樣的事發(fā)生!”所以,我知道,數(shù)學雖然比不上語文和英語有魅力、藥品、有吸引力,但是生活中是缺不了它的!

篇5

我有這個領悟就是因為一件事:這次期末考試,我數(shù)學考得很少,只考了第五十一名,而且只有八十二分。媽媽為了提高我的成績,而老師也沒有開補習班,所以只好買了幾套數(shù)學試卷,讓我每天做一張。

媽媽教給我奧數(shù),我挺感興趣。就很積極地學習奧數(shù),而且進步也很大!我真開心!數(shù)學有一點點成就啦!哈哈!努力努力,一定要繼續(xù)加油啊!嗯,相信自己!所以,媽媽每天除了讓我做卷子,還出幾道數(shù)學奧數(shù)題。三年級奧數(shù)和四年奧數(shù)太難,還沒有學嘛!一年級的奧數(shù)題又太簡單,所以媽媽覺得應該先讓我練練二年級數(shù)學奧數(shù)題。

慢慢的,媽媽又教給我三年級的,三年級奧數(shù)題我感覺有點難,就每天鉆研,鉆研了好幾天,暑假還剩下好幾天!不過應該提高的數(shù)學成績差不多了吧!恩,鉆研了這么多天數(shù)學,學會兒語文好了。我從我的小書架上抽出一本書,嗯,抽到了“不一樣的卡梅拉”!再抽一本!“窗邊的小豆豆”啊!太好了!這兩本書我都很喜歡,“不一樣的卡梅拉”是媽媽上個星期買給我的。我忙著復習數(shù)學,所以沒有來得及看,現(xiàn)在我真高興!可以看一會兒書啦!“窗邊的小豆豆”我看過幾十頁,我知道小豆豆有一個小錢包,里邊雖然沒有錢,但是小豆豆挺喜歡的。那一天,小豆豆不小心把錢包丟到馬桶里了,怎么掏也掏不上來。小豆豆仍然堅持,絞盡腦汁掏錢包,可是用盡了所有辦法,還是沒有掏到錢包。還有,小豆豆在巴學園上學,校長是一個和藹的老爺爺。別的嘛,我忘了,嘿嘿!不說了,看書嘍!我沉迷在書中,不知不覺竟然睡著了!我醒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床上,蓋著一張漂亮、柔軟的單子。我起來,不知怎么的,又拿起奧數(shù)書開始鉆研。

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愛上”了數(shù)學中的奧數(shù),我感覺它似乎離不開我。

小讀者,看到了嗎?這就是數(shù)學的魅力,他雖然沒有語文那么有趣,那是我心里一直很清醒:“如果學不會數(shù)學,那以后等我當了母親,連買棵白菜都不知道人家找給你多少錢,或許一棵白菜一元,我給賣主五元,賣主找給我二元我都不知道再跟他要那兩元錢!那不是讓那人白白賺了二元錢嗎?不可以!千萬不能讓這樣的事發(fā)生!”所以,我知道,數(shù)學雖然比不上語文和英語有魅力、藥品、有吸引力,但是生活中是缺不了它的!

篇6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來引導小學生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數(shù)學,是當前小學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大課題。江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并指出:“樹立全民族的創(chuàng)新意識。”只有樹立了全民族的創(chuàng)新意識,才會大力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進程,而中小學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黃金時代。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緊急而迫切的任務。那么,怎樣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

一、搭建平臺,民主教學,點燃創(chuàng)新火花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影響,教學上只重視了知識傳授,忽視了創(chuàng)新意識到培養(yǎng),因而也抑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創(chuàng)造最能發(fā)揮的條件是民主。”可見,要點燃學生心中的智慧火花,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必須那里創(chuàng)造平等、教學氛圍,才能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做,誘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在教學的實踐中,只有教師相信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可能性,才能發(fā)現(xiàn)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閃光點”。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我讓學生先想想又什么辦法來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這時學生開始觀察、思索、點畫等,一會兒,學生們紛紛舉手,生1說,把平行四邊形轉(zhuǎn)換成所學過的三角形就可以計算了;生2說,放在方格板上就可以計算出來;生3說,把平行四邊形轉(zhuǎn)換成長方形就能算出來等方法。在教學中搭好平臺,給學生足夠的思維創(chuàng)新空間,使得人人有言可發(fā)。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和參與,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可見,有些知識老師告訴學生,還不如讓學生動起來,從中自己獲取知識,尤其給學生“黃金”,不如讓他掌握“點石成金”的方法,這樣在學生過程中,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地愉快,也演繹了學生精彩的創(chuàng)新過程。

二、置身幕后,突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小學數(shù)學教學作為基礎教育,雖然教學內(nèi)容比較簡單,但只要我們?yōu)閷W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營造寬松活潑的教學氛圍,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境,就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在教學中,我們只有遵循學生學習中的“實踐—提高—再實踐—在提高”的原則,就不難做到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1、創(chuàng)建多向交流,營造合作學習氛圍。

傳統(tǒng)的教學,一般是教師問學生答,甲同學答錯或答不上來,再請乙同學回答。在這種一對一的交流形式中,學生只能老老實實地坐著,規(guī)規(guī)矩矩的舉手,耐心地等待發(fā)言的機會。這樣不但埋沒了許多聰明學生的智慧潛能,還扼殺了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機會,也不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教學中,我提倡多向交流,使學生能夠在一種幸福的體驗中去主動學習、主動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多向交流即可以面向?qū)W生個體也可以面向?qū)W習小組。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教學內(nèi)容時,把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其中1、2組的同學分別制作等底但不等高的圓錐與圓柱;3、4組的同學制作等底等高端圓錐和圓柱;5、6組的同學制作等高但不等底的圓錐與圓柱。并準備足夠的沙子做實驗。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后,并進行交流,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結果。1、2、5、6組沒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但3、4組的同學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時,就有學生問這是問什么呀?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學具的觀察以及與其他組同學的交流,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妙,原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正是在動手操作、觀察思考及相互間的交流過程中,學生理解掌握了知識,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開啟了創(chuàng)新的萌芽。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學生,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性地經(jīng)歷獲取知識的過程,哪怕是有一點進步,也是發(fā)展,也是成功。

2、創(chuàng)設良好教育環(huán)境,引導學生主動發(fā)展。

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數(shù)學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是在小學數(shù)學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精神和初步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學生獲得知識并不是簡單地接受知識,而應在情感體驗、領悟和創(chuàng)造中學習,主動構建機子的認識結構,在與原有的認識和經(jīng)驗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已有的認識結構,從而獲取知識,實現(xiàn)主動發(fā)展,也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在教學中,我盡力優(yōu)化教學組織形式,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學的全過程。盡可能把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成個性發(fā)展、合作交往的過程。如:在教學“統(tǒng)計”內(nèi)容時,我讓學生走進社區(qū)進行人們生活中獲取信息媒體的使用數(shù)量調(diào)查,收集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數(shù)據(jù),再利用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填寫統(tǒng)計表并制作統(tǒng)計圖表。

小小調(diào)查員

固定電話

手機

電腦

地域(對別)

結果許多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統(tǒng)計表數(shù)據(jù)制作出漂亮而又有創(chuàng)意的統(tǒng)計圖表。從而達到了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獲取知識,通過主動實踐和自身情感體驗,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三、由教“學知”轉(zhuǎn)變?yōu)閱ⅰ八紕?chuàng)”

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注重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教師要盡可能少用一些扼殺學生個性的“標準答案”或習慣方法來“排斥異己”。在現(xiàn)代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假設,發(fā)表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探尋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新方法。能讓學生自學的讓學生自學;新知識能讓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的讓學生去探索;能讓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俗話說:“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發(fā)問,就會激發(fā)思考的興趣。在教學中,問題有教師提出與學生提出大不一樣,教師提問是針對教學目標,目的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設置好的題目,學生提出問題則是針對知識的疑點,目的是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障礙,那么在教學中,讓學生先進性創(chuàng)造性地試一試,在試的過程中將知識的疑點提出來,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大家都來想辦法,動腦筋解決這個問題,個人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發(fā)展。古人語:“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提出疑問,啟發(fā)學生思維“大進”例如,我教學“一般應用題”時就特別重視學生的思維闡述過程,也就是學生的問題反饋意識。在兩步應用題中,提出一個中間問題,三步應用題中提出兩個中間問題。如:“新鎮(zhèn)小學三年級有4個班,每個班有40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讓學生讀題分析,理解,列式計算,有一學生列出:40×4=160(人);38×3=114(人)。讓其口述解題過程,題中告訴我們?nèi)昙売?個班,每班40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問題是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我就必須知道四年級和三年級各有多少人?用圖表示:

三年級有多少人?

四年級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

班數(shù)已知,每班人數(shù)已知

班數(shù)已知,每班人數(shù)已知

合并

篇7

本文主要以上海市黃浦區(qū)的20所小學中1994名三年級學生(男生1112名,女生882名)為研究對象,運用常用的制定評價標準方法,制定適合該市小學三年級男生“跳繩”項目的學習評價標準,供該區(qū)一線體育教師參考并借鑒。

一、該區(qū)男生“1min跳繩”成績的分布情況

為了簡單明了,本文只選擇該區(qū)三年級男生的“1min跳繩”項目制定考核標準,其他運動項目以此類推。對所測該區(qū)三年級男生的“1min跳繩”成績的數(shù)據(jù)進行正態(tài)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的分布與正態(tài)曲線比較吻合。而且進一步對該批數(shù)據(jù)進行“偏度系數(shù)”和“峰度系數(shù)”進行檢驗得出Skewness=-0.037,Kortosis=0.043,兩個系數(shù)均

二、制定該區(qū)男生“1min跳繩”項目的等級評價標準

在查閱相關參考文獻的基礎上,并結合上海市黃浦區(qū)體育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確定“1min跳繩”測試成績的各個等級標準所占人數(shù)的比例分別為:優(yōu)秀10%、良好20%、中等30%、及格32%、不及格8%。通過查閱標準正態(tài)分布表,可以求出每個等級所對應的變量值ui分別為1.28、0.52、-0.25、-1.41,將該區(qū)男生“1min跳繩”的平均成績和標準差(=101.4,S=31.3)以及各個等級所對應的u值帶入公式,可以求出該區(qū)男生“1min跳繩”的等級評價標準(表1)。

三、制定該區(qū)男生“1min跳繩”項目的評分標準

主要利用“累進記分法”作為制定該區(qū)三年級男生“1min跳繩”評分標準的方法。本文試圖將起分點0分定在-3S處,滿分點100分定在+3S處,但是通過一系列計算之后,發(fā)現(xiàn)該方法存在很多問題,如“1min跳繩”的平均成績只有50分,評分標準中計算出的成績與表1等級標準中的等級不能一一對應。針對上述出現(xiàn)的一些不合理現(xiàn)象,多次對起分點和滿分點進行定義,最終確定3對起分點和滿分點:第一,將起分點0分定在-3S處,滿分點60分定在及格(57個)處;第二,將起分點60分定在及格(57個)處,滿分點90分定在優(yōu)秀(141個)處;第三,將起分點90分定在優(yōu)秀(141個)處,滿分點100分定在+3S處。利用公式

以上所制定的評分標準僅作為該生“1min跳繩”的絕對測試成績,對于教師給學生最終的綜合評價成績,還應該將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以及該生的進步幅度成績納入其中,“綜合成績=期末的絕對成績分數(shù)+相對進步幅度分數(shù)”。至于如何給學生打進步幅度分數(shù),我們一般采用的是“目標值進步幅度定級法”計算公式。即,

其中的“目標成績”一般設定為滿分,也可以設定為班上最好成績。當然,體育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進步幅度分數(shù)的權重。

在教學中應時刻關注學生的過程性學習,并將其納入最終的綜合評價成績,這樣不僅考慮到學生“1min跳繩”的實際水平,又考慮到學生在其學習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進步大小,這樣可以讓學生感覺到只要通過不懈努力,一定會獲得更好的成績,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根據(jù)當?shù)貙W校或者所帶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該校學生的跳繩評價標準,這樣不僅可以更合理有效地評價小學三年級學生的體育學習成績,而且也能夠提高學生參加跳繩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體育教學的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83-330.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體育(1-6年級)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1-46.

[3]王景英.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30-278.

篇8

一、挖掘生活內(nèi)容,生成科學問題

小學生的生活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所反映的知識結構,找出邏輯聯(lián)系小學生現(xiàn)實生活情景的結合點,然后加以挖掘加工,匯集起能夠引爆激情,形成認知沖突,充分啟動內(nèi)驅(qū)力,產(chǎn)生解決此問題的強烈愿望的科學元素,使學生積極地投入探究活動中。同時因?qū)⒖茖W活動置于廣泛的生活背景中,而使學生了解到科學并不是一個個空泛的概念,科學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中又充滿著科學的,逐步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關注、觀察周圍世界,進而發(fā)現(xiàn)更多的科學問題。

1. 利用直觀感知。即教師根據(jù)每節(jié)課的具體內(nèi)容與課時教學目標,選用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物,或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直接作為問題情景搬進課堂,使學生在零距離接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中,產(chǎn)生積極思考的欲望。比如,食物在保存過程中,常會出現(xiàn)發(fā)霉現(xiàn)象,這也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下的一個研究內(nèi)容。在教學《面包發(fā)霉了》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呈現(xiàn)一組未發(fā)霉和已發(fā)霉面包,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fā)現(xiàn)面包所會發(fā)生的變化,產(chǎn)生探究霉的生長條件的興趣,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究的問題與目標。這樣的情境設置既簡潔明了又切中重點。再如,《水生植物》、《螞蟻》(教科版小科三上)、《指南針》(教科版小科三下)《簡單電路》、《做個小開關》、《種子的萌發(fā)》(教科版小科四下)、《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神奇的小電動機》(教科版小科六上)、《鐵生銹了》(教科版小科六下)等許多課文,均可以借助與課堂即將所學知識相融的事物或現(xiàn)象的呈現(xiàn),來吸引學生觀察,引發(fā)思考,生成科學問題,使學生的科學探究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 組織現(xiàn)場體驗。引導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現(xiàn)場體驗過程中思考、感悟,完成從激趣到生疑的轉(zhuǎn)變,使其順勢進入科學探究的歷程。比如,在教學《杠桿的科學》(教科版小科六上)時,教師設計“撬講臺(重物)”體驗活動來引出杠桿的研究的。而《輪軸的秘密》(教科版小科六上)時,則可安排一個“擰開水龍頭”的活動――先去擰水龍頭上的輪子,然后再擰去掉輪子、直接擰軸,在前后兩次用力體驗的比較中,引出疑問:輪軸有什么作用?此外,《像火箭那樣驅(qū)動小車》(教科版小科五上)時,教師以“玩一玩”活動形式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先玩一玩氣球,觀察、體會把氣球吹足了氣放開,氣球會怎樣運動;《光和影》(教科版小科五上)教學中課始安排影子游戲等,把日常生活情境移到課堂上以后,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學生興趣,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同時,有了科學知識生活化的引導,學生更樂于親近科學,可進一步促使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xiàn)象的體驗,并豐富他們的學習經(jīng)歷。

3. 依托信息技術。對于一些受時空等因素局限的生活元素,我們則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優(yōu)選、整合,然后再在課堂上集中展示出學生感興趣的這些生活情境,讓學生邊欣賞邊思考、分析,從中捕捉科學問題。比如,三年級上冊的《我看到了什么》對照片上的大樹的觀察,除了可以拍攝自己校園里的大樹外,還可從當?shù)啬切┕艠涿局校x擇一棵枝繁葉茂、較為典型的大樹,拍攝后在課堂上展示給孩子們觀察。又如,五年級上冊的《我們的小纜車》教學時,通過展示一組比較典型的不同類型的車子視頻或圖片資料,認識到這些車子可以使用不同的動力,纜車是用鋼纜繩拉著前進的車,它可以輕松地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運輸工具,在此基礎上引出對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關系的研究。此外,那些涉及宇宙、地球知識內(nèi)容的教學,均可依托信息技術手段,深挖現(xiàn)實世界與生活中的素材,架設起通往課堂探究的橋梁。再如,五年級上冊《雨水對土地的侵蝕》等都可以依托信息技術,將學生生活中似熟悉又似陌生的事物、現(xiàn)象,剪取典型片段,以形影俱備、聲情并茂、色彩斑斕的數(shù)字化呈現(xiàn)在孩子們的眼前,使學生情緒高漲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那下暴雨時,從天空急劇傾倒雨水,渾黃而肆意沖蕩著的山洪,對土地產(chǎn)生的影響,土地和雨水隨之發(fā)生的變化,這些富有震撼力的情境畫面,都給孩子們以強烈的刺激,勾起了學生對自然界的強烈關注,進而結合教師的合理啟發(fā)引導,使學生于正常的思維處產(chǎn)生了認知沖突,并由此轉(zhuǎn)化為可操作性的科學問題――對雨如何影響土地的研究。

這樣,通過對生活內(nèi)容挖掘、剪輯、重組、放大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優(yōu)化了問題情境設置,促進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科學問題,引導他們邁好了從生活走進科學的第一步。

二、合理構建模式,促成有效探究

1. 準備生活化的探究材料。科學探究活動需要一定的材料,目前各校的實驗室裝備雖然均達省頒Ⅰ類標準,但依然有不少材料需要師生自己來準備。

教師不妨布置學生到他們生活的周圍,到大自然中去搜集各種各樣的材料。三年級學生是從植物、動物單元,開始接觸科學課的。讓學生到校園、公園里去撿落葉,菜園里、草地上、土壤中找蝸牛與蚯蚓……這樣一開始就讓孩子們認識到,科學研究的對象就在我們熟悉的周圍環(huán)境中,科學探究需要的材料就在我們身邊。

例如,三年級學生從“我們周圍的材料”單元學習,開始了對物質(zhì)世界的探究。可讓學生觀察、搜集生活中的常見小物品,以便用豐富的材料來研究它們的硬度、韌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等,這樣就為三年級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周圍常見物體和材料特性的機會。而且讓他們發(fā)現(xiàn),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材料特性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進而認識到材料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響著周圍的環(huán)境。學生準備的研究材料越多,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經(jīng)驗也隨之豐富,對于結論的得出更加科學、更帶有普遍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感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2. 帶著生活經(jīng)驗自主探究。認知論告訴我們,學習者新學習的材料與他腦中原有的知識存在邏輯關系,發(fā)生相互作用,這樣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要讓學生有效地探究、建構科學概念,就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原有知識儲備,啟動學生生活中已有的相關實踐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來推進探究過程。并在團隊交流、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加以同化、順應,讓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結構均能得到優(yōu)化,最終完成可行性較高的探究前期的活動設計。

例如,大多學生在生活中早有過用筷子敲擊碗、杯的行為,并且知道這樣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響來。因此,在《聲音的變化》一課的教學中,“觀察比較聲音高低的變化”實驗設計,完全可以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根據(jù)具體形象的生活依托,展開抽象思維,在腦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然后通過交流進行各種思維的碰撞。教師指導的重點則放在引導學生思考,你這樣設計的意圖是什么(改變了什么因素)?試驗操作時應注意些什么(控制哪些因素)?觀察目標是什么?這樣,既可讓學生在經(jīng)歷方案設計過程中,逐步學會科學地思考,又規(guī)范了孩子們所經(jīng)歷的探究過程,保證了自主探究過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當然,在探究活動的其他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都應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技能,以及已學的科學概念,讓學生逐步學會自主處理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或問題。

3. 注重證據(jù)、邏輯推理、質(zhì)疑。時下,不少老師在研討展示、競賽課時,往往會挖空心思地思索,力求弄點新意的實驗來,以體現(xiàn)“探究過程”的優(yōu)化;而觀課者心里也滋生了不這樣就不算是成功的課。也有的教師認為觀察、實驗不過是一個簡單或者復雜的操作性活動,實驗前的規(guī)劃意義大于實驗的操作意義。

其實,就小學生的整個科學探究過程而言,收集事實現(xiàn)象與各證據(jù),進行合理論證或解釋,是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教師的“創(chuàng)意”節(jié)點應該釋放于此。絕不能缺失引導孩子們的這一段“走路”過程。可指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方法地進行收集證據(jù)。除了觀察實驗中得到的證據(jù)外,還應引導他們?nèi)绾螌⒔滩某尸F(xiàn)的現(xiàn)象轉(zhuǎn)化為證據(jù),以及善于以生活經(jīng)驗來驗證證據(jù)的有效性,以及展開相關的邏輯推理或相互質(zhì)疑;注重引導學生思考事實證據(jù)和科學結論之間的關系,幫助他們學習建立科學模型。這樣的教學,不但可以讓學生讓了解知識的背景與形成過程,而且漸入到學會方法,學會思想的境界。例如,《形狀與結構》(教科版六年級上)單元教學時,對“大跨度的鋼索橋”的研究,除了觀察生活中各座鋼索橋的結構,及共同的顯著特點外,應引導學生通過模擬建造“鋼索橋”,體驗鋼纜的拉力,以此作為一個有力的證據(jù)。

又如,在《熱是怎樣傳遞的》教學中,無論是加熱鐵絲的中間或是一端,加熱金屬圓片的中心或是邊緣一個點,觀察到火柴或者蠟環(huán)掉下的先后、蠟的融化現(xiàn)象,這都只是實驗操作的自然結果。教師還應重點引導學生找到熱的傳遞方向與這現(xiàn)象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并根據(jù)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推測熱的傳遞方向和過程。最終認識到熱的傳遞特點: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此外,我們教師不能有選擇地過濾掉學生實驗活動中的疑問,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實驗異常現(xiàn)象。這樣,牢牢把握小學生內(nèi)在的心智技能活動,并經(jīng)一番梳理和提煉,實現(xiàn)了實驗現(xiàn)象與問題解釋之間的對接,使實驗目的回歸理性和深刻,這才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三、回歸生活實際,拓展認知結構

如果說科學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理性認識生活世界的精神隧道,那么,課外的探究活動就是在生活世界里高速行駛著的列車。因此,學生的科學探究不能局限于課堂內(nèi)。把課內(nèi)進行的科學探究與課外實踐結合起來,將科學研究帶入小學生的生活,這樣既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

1. 延伸探究活動。課堂活動在課外得以延續(xù),有賴于教師的指導到位。受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的影響,學生在課外活動的隨意性就很強,也缺乏堅持研究的意志。因此,教師不能只有布置,而忽視具體的引導。對制約學生探究活動順利開展的難關,教師應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孩子們一起來謀劃多樣化的解困良策。比如,《植物的生長變化》(教科版三年級下)單元教學中,“植物根的生長”、“出土后幼苗的變化”的研究活動,教師的指導就應下足功夫。如可指導學生將觀察的內(nèi)容,設計成表式,起到提示觀察作用,且方便了學生的記錄,為小學生建立植物生長周期的概念提供足夠的幫助。

此外,像《動物的生命周期》(教科版三年級下)、《天氣》(教科版四年級上)單元,《月相變化》(教科版年級下)等課文的教學,均需要我們教師將指導工作做到孩子們的心坎里,促使他們學會并堅持在課外定期觀察、記錄以及分析數(shù)據(jù)的方法。同時,應每天走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的課外研究情況,并運用多種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表揚表現(xiàn)好的孩子;及時處理各種意外情況。對于確有難度的探究活動,則鼓勵用小組協(xié)作的形式,來減輕個體學生的負擔,但又確保探究活動深入開展下去。這樣做,學生收獲的不僅是大量的探究信息,還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探究能力、習慣的發(fā)展生長。

需要強調(diào)的是,教師預先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性,作出充分的評估,擬定具體的應對方案。同時必須對學生做好充分的安全教育,以免課外實踐活動中出現(xiàn)任何一丁點的意外。像《做框架》課后對建筑工地上的腳手架結構的觀察研究活動,到何處觀察、站在什么位置、采取什么安全保護措施等等,都必須經(jīng)教師的事前實地考察后,讓每一個參與活動的學生明確無誤,確保萬無一失。

2. 解決實際問題。為了讓學生在課內(nèi)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建立的科學模型,在課外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我們教師應多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知識的運用的機會。促使他們養(yǎng)成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科學地思考生活中問題的習慣。

例如,在教學《物質(zhì)的變化》(教科版六年級下)單元后,組織學生展開課外調(diào)查――“生活中,人們是如何防止鐵生銹、減緩鐵生銹的速度?”重點思考其中的科學道理,在此基礎上完成一份調(diào)查報告。這就使科學探究再次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感受其中的科學奧秘,所學科學概念也得到深化運用。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小说区图片区综合久久亚洲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手人婷 | 中文字幕看片在线a免费 | 亚洲精品在线网站 |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精品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