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史記8篇

時間:2023-03-07 15:02:1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司馬遷寫史記,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繼承其父對《史記》的編纂,公元前96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一般認為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但是其中司馬遷是繼承父親遺志,在父親司馬談寫了5年的基礎上,又花了13年的時間基本寫成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建蘭路小學

五年級一班

王楚洋

今天,在語文課上,包老師給我們講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一課。使我很受感動,給了我很大啟發,使我在學習上有了前進的指明燈。

讓我最感動的是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課文中是這樣寫的:

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頭上。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里,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恥辱、痛苦全部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書。

就這樣,司馬遷寫作用了整整13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巨著,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篇3

在和煦的陽光下,細細品味著書中司馬遷完成《史記》的艱辛,我心里的感觸如江水般連綿不斷,思緒不停地纏繞在我心頭……

讀完了這篇課文,“堅持不懈,發憤圖強”這八個字便在我的腦海中涌現出來。司馬遷為了自己兒時的志愿,為了完成父親臨終前的囑托,即使受了酷刑,他也毫不放棄,堅持寫完了這部前無古人的《史記》,他的舉動是多么令人震驚啊!

想到這里,無數偉大的壯烈形象又浮現在我眼前:屈原為了國家的利益,盡管遭到了放逐,但還是頑強地寫完了《離騷》這部巨著;左丘雖然瞎了眼,失去了光明,但仍越過重重障礙,寫出了《左傳》;越王勾踐每日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終于東山再起,復興了自己的國家……他們都憑著自己的毅力,自己的信念,干出了一番大事業!

篇4

正當司馬遷在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鋃鐺入獄,還遭受了酷刑。

受盡恥辱的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又想起了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便又想要隱忍克制,完成著作,更何況,《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書!”想到這里,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司馬遷點亮了案上的蠟燭,重又推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那昏暗的燭光下,在竹簡下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司馬遷在這忽明忽暗的燭光想堅持寫書,工作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但他不厭其煩,一如既往地認真著作。那一地稻草,一張案臺,一支毛筆,一個硯臺,不知伴他度過了多少年華,那星星燭火,卷卷竹簡,也不知伴他度過了多少歲月,度過了幾度春秋。他這么做,不僅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也不僅是為了心中的鴻篇巨制——《史記》,更是為了能夠給后人留下一些寶貴的文學財富,翔實可信的歷史文獻和充實學識的文書。為了心中的《史記》,他不論嚴寒酷暑,總是起早貪黑。夏季,每當曙光透過窗戶照進囚室,司馬遷就早早地就著朝陽的光芒,寫下一行行隸字;無論蚊蟲如何肆無忌憚地叮咬他,如何用刺耳的“嗡嗡”聲刺著司馬遷的耳膜,他總能毫不分心,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堅持寫書。冬季,無論凜冽的寒風如何像刀子般刮在他的臉上,無論呼呼的北風如何灌進他的袖口,他總能絲毫不受外界干擾,堅持著書。

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篇5

設計思路:抓住中心——“發憤”,復習課文;感受“悲憤”,走進人物內心;感悟“發憤”原因,想象“發憤”過程,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與品格;感受“發憤”結果,產生敬仰、贊美之情;補充出自《史記》的成語,暢所欲言,提高認識,增加課堂的“厚度”;復述課文,課外閱讀或上網查找《史記》中的歷史故事,了解中華民族恢弘壯麗的歷史,激揚民族豪情。

教學目標:1.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激發學生對司馬遷的敬仰之情,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2.感受司馬遷受酷刑后悲憤交加的心情,以及他是怎樣牢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

教學難點:理解司馬遷為什么能忍辱負重、發憤著書。

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一、回憶導入,理解“發憤”

1.復習課文內容。

2.理解課題中“發憤”的意思,以及司馬遷發憤干什么。

二、感受“悲憤”,走進人物內心

1.回憶前面學習課文的方法。

讀課文——畫句子——扣詞語——談體會

2.司馬遷到底經受了一場怎樣的災難呢?生自由讀第三自然段,并用剛才的學習方法,邊讀邊畫出重點詞句,并在書的空白處上寫上自己的心得體會。

3.指名交流:

(多媒體課件出示)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

(1)這段話中哪一個詞可以用來形容司馬遷所受的災難?(紅色突出顯示:飛來橫禍)

(2)“飛來橫禍”是什么意思?這是一場怎樣的橫禍?

(3)這位將軍是誰?誰知道這個故事?(生說或師介紹)

4.同學們,聯系你們平時看過的書或電影想象一下,司馬遷可能受到了怎樣的酷刑呢?

(多媒體課件出示對宮刑的解釋)

5.所以當時——(多媒體課件出示)司馬遷是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生齊讀)

(1)師:司馬遷悲憤交加,你能體會到什么?又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

(2)交流體會。

司馬遷“悲”的是什么?“憤”的又是什么?(生交流)

(3)師:司馬遷又悲又憤,悲憤交織在一起,這就叫悲憤交加。

(4)生通過朗讀感受司馬遷的悲和憤。

三、感悟“發憤”原因

1.過渡: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最終他有沒有這樣告別人世呢?后來司馬遷的選擇是:“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生齊讀)

2.過渡:從開始的悲憤交加,生不如死,到后來強烈的求生欲望,司馬遷的內心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讓他忍辱負重地活下去,并堅持寫完這部輝煌巨著《史記》的呢?

3.交流:

(1)(多媒體課件出示)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從小看著波濤滾滾的黃河從龍門下呼嘯而去,聽著父老鄉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動。

(2)(多媒體課件出示)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

(3)(多媒體課件出示)司馬談臨終之時,淚流滿面地拉著兒子的手……

(4)(多媒體課件出示)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

四、想象“發憤”過程

1.是呀!在挫折面前抑郁而終,做一個弱者,還是百折不撓,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司馬遷用自己的行動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引讀:所以——想到這里,他盡力克制自己……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2.想象說話(多媒體課件出示)。

同學們,讓我們看看畫中的司馬遷(多媒體課件出示圖片),此時在他的臉上,我們已經看不到痛苦和絕望,只看到責任和使命。請大家拿起筆,展開豐富的想象,任選一組畫面,描述一下司馬遷還會怎樣發憤寫《史記》。

3.交流、點評,學生讀課文,讀出司馬遷的堅強,讀出對司馬遷的深深敬佩之情。

五、感受“發憤”結果

1.不斷地研讀、整理、走訪、查對、書寫,就這樣……(多媒體課件出示引讀最后一小節)

2.這是一部前無古人的著作(紅色突出顯示“13年”“52萬”)。什么叫“前無古人”?為什么說“前無古人”?

(生答師板書:輝煌巨著)

六、暢所欲言,提高認識

1.(多媒體課件出示司馬遷像)師:司馬遷卑微而又高貴的生命在血淚中得到升華,最終凝結成千古絕唱《史記》。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曾經這樣評價《史記》——(多媒體課件出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教師解釋其意)

2.師:《史記》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沒有《史記》,我們就無法了解從黃帝到漢武帝間3000余年的歷史。今天有許多耳熟能詳的成語都出自司馬遷的《史記》,讓我們來讀讀這些成語:(略)。

3.此時此刻,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司馬遷呢?你想對司馬遷說些什么呢?生練習說話。

4.總結全文: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一位歷史偉人,他叫司馬遷;知道他寫了一部輝煌巨著,叫做《史記》。老師相信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司馬遷的形象一定已在你們心中悄然立起,而且越來越豐滿、厚重。《史記》這部書也變得不再那么遙遠、陌生。

七、課外閱讀,拓展延伸

1.練習復述課文。

2.課外閱讀或上網查找《史記》中的歷史故事,為班級歷史故事會交流做準備。

板書設計: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黃河的精神

英雄的故事

父親的影響

篇6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臨死前囑托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身,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后,一部鴻篇巨著《史記》誕生了。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么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么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么可能成為棟梁之材?

為了自己、為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篇7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了解和掌握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記》的價值和影響;樂府和樂府詩;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等知識

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

通過欣賞和想象秦陵的地下軍陣,感受當年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威武,樹立起開拓進取的精神。通過欣賞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成就,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學生的文物鑒賞力,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

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在史學、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它也是秦漢時期文化極度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史學方面的《史記》,文學方面的漢賦、樂府詩,雕塑藝術秦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秦漢時期,我國史學、文學、藝術的大發展主要表現在: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有不朽的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史記》,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樂府詩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重點分析:

1.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寫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實性,文筆生動,體例完備。司馬遷嚴謹治史的精神也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成為我國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范。

2.秦皇陵兵馬俑

這組大型藝術群像,氣勢磅礴,藝術表現手法高超,人物形態逼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地下藝術寶庫,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這些文物古跡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高超的科學技術、分析水平。學生應該重點掌握。

難點分析:

1、對紀傳體這種史書體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史書的接觸較少,沒有完整地讀過幾本史書,很難體會其中的差別;甚至連這些名稱都沒有聽說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2、司馬遷寫成《史記》的主觀客觀因素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政治穩定,文化也有新發展,為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另外,司馬遷出身于史官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他后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有一定的影響,加之他本人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為了寫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史記》一書。通過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成才意識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教法建議

一、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講解紀傳體體例和通史的含義,并注意其與編年體體例和斷代史的區別。

2.學習運用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通過小組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說出從中受到的啟示和感想。

3.《史記》的價值和影響,要從《史記》的寫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魯迅的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秦兵馬俑

1.建議運用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展示,使學生感受到地下軍陣的壯觀,并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問:“秦始皇為什么把如此規模巨大的軍陣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學生發揮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教學重點:司馬遷和《史記》;秦兵馬俑

教學難點:紀傳體史書體例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1.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傳入的時間?3.道教興起的時間?總結引入史學、文學和藝術。

一、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西漢人,杰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著作《史記》。其體裁紀傳體,紀指皇帝的傳記,傳指將相和名人的傳記。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二三千年的歷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讓學生閱讀書上內容,然后進行總結。)司馬遷編寫出《史記》這樣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馬遷著《史記》成功的原因。①時代的呼喚。西漢從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經"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統治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進入極盛時期。這是漢朝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怎樣才能長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劇重演,成為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時代呼喚一部能總結前人經驗,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借鑒的歷史巨著問世。②家庭的影響。司馬遷的父親是漢朝的太史令,即漢朝的史官,很想寫一部歷史著作,遺憾的是他的愿望還沒有實現就病逝了。司馬遷著《史記》,也是為了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③豐富的歷史知識。司馬遷20歲時,到全國各地游歷,收集到大量流傳在民間的珍貴史實,為他著書立說提供了豐富的資料。④發憤著書。司馬遷因為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重刑,面對嚴酷的現實,他不僅勇敢地活了下來,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書體例中,最常見的是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它們的特點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紀事本末體以記事為中心。注意區分通史和斷代史。

二、樂府詩

"樂府"為漢武帝時期始設的音樂機構,搜集各地民歌,經加工配樂,稱為"樂府?quot;,其特點是形式樸素,語言清新活潑,感情真摯。西漢時樂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

三、秦兵馬俑

秦漢時期藝術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代表。

讓學生閱讀教材,找出以下的內容:第一,秦陵兵馬俑的發掘;第二,秦陵兵馬俑的壯觀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馬俑的價值和發現意義。秦始皇陵位置:陜西省臨潼縣;規模:大(騎、步兵俑7000多件,陶馬600余匹,戰車100多輛)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這里發掘了三個兵馬俑從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用的多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個捏制而成。其裝飾、表情各具特色,無一雷同。秦陵兵馬俑表現了極高的雕塑藝術水平,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板書設計: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一、司馬遷與《史記》

1.司馬遷寫《史記》

2.《史記》的內容及對后世的影響

二、樂府詩

1.樂府

2.樂府詩及其名篇

三、秦后馬俑

篇8

人教版第六冊的教學參考書對這句話的解釋是:“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傳給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會,這樣就補償了前番下獄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萬次遭殺戮,哪里會有悔恨呢!”《古文觀止》對這句話的解釋總體一致,就是將第一個分句解釋成了“我確實已經寫了這本書”。

兩種解釋都有它的道理。從字面上說,“以”在古文中有多個義項,但此處唯有“通‘已’”這個義項適合句子的需要。《古文觀止》的翻譯情況符合“字字落實”的標準。然而這種翻譯在表意上卻與教學參考書的翻譯有很大的差別。教學參考書的翻譯告訴讀者,此時《史記》還沒有完成;《古文觀止》的翻譯告訴讀者,《史記》已經完成。

那么文章本身告訴我們的是什么信息呢?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句話:“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按照前面一句話的內容,令人感覺到司馬遷總體上應該已經完成了《史記》,所以《古文觀止》會這么翻譯。教材上的翻譯應該是受到“草創未就”一句的影響而形成的。不過,“草創未就”也可以看成是司馬遷的謙謹之辭,因為一個治學嚴謹、品性謙讓的人即使完成了自己的文字工作,可能也會覺得需要進一步完善,書已寫完,但是仍有可能會出現經不起推敲之處,在他人面前仍然只是“草創”而已。由于對這段文字揣摩的角度有所不同,所以此時《史記》是否已經完成就只能成為一種推測。

有趣的是,“藏之名山”這句話的意思又有多種推測,其中最主要的是這么兩種:

其一,司馬遷受宮刑之前已有家室,并有子女,他遇難時叮囑女兒司馬英一定要將《史記》初稿和相關資料帶走保存好,讓其流傳百世。司馬遷的女婿楊敞的老家就在西岳華山腳下的華陰縣。司馬英將《史記》初稿等帶往楊府后,為了萬無一失,又與其丈夫楊敞商量,決定將《史記》送往老家華陰珍藏。這就是司馬遷所說的“藏之名山”一事的真實意義。①

按照這種解說來看,被女兒帶走,還可以“傳之其人”的《史記》已經沒有修改的機會了,因此寫《報任安書》時的司馬遷已經完成了《史記》。

其二,曾兩度出任太史的學者張衡稱:“蓬萊,太史秘府。”《竇融傳》附《竇章傳》曰:“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章懷注:“老子為守藏史,復為柱下史,四方所記文書皆歸柱下,事見《史記》。言東觀經籍多也。逢萊,海中神山,為秘府,幽經秘錄并皆在焉。”案:后漢東觀、蘭臺為國家書府并史官著述之所,蓋承先漢太史公舊制;而當時學者將“太史秘府”稱作道家名山蓬萊,亦當所來有自。由此推知,司馬遷《自序》所言“名山”,指他曾供職的太史公府,《太史公書》正本所“藏之名山”實為國家書府――太史公府。司馬遷遭“李陵之禍”入獄,受腐刑,出獄后為中書令。他雖不再擔任史官,但他的著述事業仍在繼續進行。按漢時制度,如果武帝沒有準許,司馬遷就不可能自行其事。書成,仍名曰“太史公書”,亦可推知司馬遷的著述行為得到了武帝的允許。因此,司馬遷將其書正本藏入太史公府也就理所當然。②

按照這種推測,既然書在“府”中,就可以隨時繼續往下寫,那么寫《報任安書》時的司馬遷倒確實可能尚未完成《史記》了。

這些解說都只是自圓其說的推測,在歷史考證尚未得以確認時,對一個文言語句的翻譯也是應該有一定的寬容度的,比方說將“仆誠以著此書”譯為“我確實想完成這本書”時,“以”字的用法和意義就顯得非常含糊了,但我們認為就整個句子的翻譯而言,它還是通順合理的;實際上,我們不可能完全掌握中國文字的運用規律,還沒有把握說我們已經積累了漢字的所有的具有時代與地方特征的用法和意義,對于幾千年的中國文字發展史的探索將是一條難以走盡的路。目前,我們要做的行之有效的事是使自己和接受引導的學生都能夠在文本言辭的瞻前顧后的理解與賞析中,以及根據自己的積累或者資料的搜索,用探究到的其他知識來輔助自己形成一種合情合理的說法――即使說法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以期提高對文字的敏感度。

至此,司馬遷是“想”還是“已經”完成《史記》,已經不重要了,這些解釋只不過是我們借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一根針而已,衣服縫好了,這根針自然卸去它的責任了。

參考文獻:

① 吳東平著《追尋古代名人的后代》之《女兒司馬英:將〈史記〉“藏之名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推薦期刊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东京搔,亚洲鲁丝片AV无码APP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 | 色yeye在线视频观看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1 | 亚洲AⅤ午夜精品福利一区 亚洲日本成熟女人性视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日韩丝袜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不卡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