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3 10:46:3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先進村黨支部事跡材料,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心為民,村黨員干部沉到群眾中去
村自去年9月份以來,沒有一次有效降雨,原有的大老林、落石溝等七個取水點,因嚴重干旱僅剩下營坪組丫口一個水源點,全村1500多人飲水告急,1000多頭(匹)大牲畜飲水告急,210畝半夏、300余畝魔芋、900多畝馬鈴薯和1500余畝核桃苗保苗用水告急。嚴重的旱情牽動著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心,村黨支部多次召開會議進行了部署,研究制定了《村抗旱救災工作預案》,并落實包保責任制,根據各個組的受災程度,將全村分為5個受災點,由村“兩委”班子分別包點負責,組織各受災點群眾尋找新的水源,按照“先生活、后生產”的原則組織自救。由每名村干部負責2名“空巢老人”和2名“留守兒童”的生活用水。村黨支部還組織16名黨員成立了“村黨員抗旱紅旗小分隊”,黨員們自愿提供了2輛拖拉機為村民送水,在村集體無任何經濟收入的情況下,想方設法為送水車加油。組織抗旱救災以來,村“兩委”干部和“村黨員抗旱紅旗小分隊”從4公里以外的“清水洞”拉水供應生活用水困難群眾,共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送水536人次,為群眾送水289車次,有效解決1385人的飲水困難。
修池引水,旱災之年讓群眾喝上自來水
村屬邊遠山區,群眾大多居住在半山腰中,平常吃水全靠人背馬馱,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的難題,一直是村“兩委”班子堵在心口的大石,旱災之年更加堅定了村“兩委”為群眾解決用水問題的決心。說到做到,村黨支部書記王慶松和縣公開選到村任職干部汪春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走進深山老林,踏遍小河陰溝,四處尋找水源,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在一個叫“冷慶溝”的地方找到水源點。可是水位太低,不能直接引水到村,必須要在高處修建蓄水池。修建蓄水池、購賣水管引水,資金短缺的困難又一次堵住了村黨支部為民引水前進的路。盡管困難重重,黨支部為民辦實事的決心卻絲毫未減,村黨支部把修蓄水池引水進村的思路向鄉黨委、政府和畢節地區開展“千個單位萬名干部赴基層抗旱救災”聯系村的畢節地區農委進行了匯報,地區農委主任黃光江親臨村對抗旱救災工作進行了指導。在地區農委、縣水利局、民政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村黨支部先后爭取抗旱救災資金5.8萬元,爭取引水管道8000余米、發電機1臺、水泵2臺。在水利部門有關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組織群眾投工投勞55[文秘站:]3個,開挖溝道3600米,將引水管道與原有水管網接通,成功將水源點的水提灌到蓄水池,引到全村7個村民組,切實解決了全村1700多人的生活用水。開閘放水那天,村里的一位8旬老人激動地說:“村黨支部是我們老百姓的“主心骨”,沒有黨支部,今天就喝不上自來水……”
抗旱保苗,田間地頭處處黨旗飛揚
××村是一個僅有1000人的小村子,可是村不大、片不小,人不多、事不少,村里原來宗族派性嚴重,矛盾糾紛時常發生;人均耕地少,農民收入總在1300元左右徘徊;原有村班子缺乏凝聚力,人心渙散,在全鄉遲遲摘不掉落后的帽子。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淳樸而又正直有著20年黨齡的王廣志同志于1993年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成為該村的當家人。上任伊始,他和黨支部其他兩名成員分頭走訪村里的老黨員、困難戶與“釘子戶”,與群眾促膝長談,共同探討興村之路、富村之策。群眾的意見匯總在一起,不外乎村里財務混亂、村干部為官不理事、治安混亂、計劃生育無人管等幾個方面的問題,村里的癥結逐步浮出水面,群眾的目光投向了王廣志和黨支部一班人。
新班子上任伊始,就趕上幾十年一遇的大旱,群眾吃水困難,幾十人用一口提水井,為吃水還鬧出不少糾紛。王廣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拿出自家準備蓋房子的13000元錢,打下一眼深機井,給全村安上了自來水。××村成為全鄉第一個吃上自來水的村,群眾不禁對新支部班人刮目相看。
村里治安狀況差,群眾搞養殖沒有安全感,為盡快改變這種狀況,村里制訂了嚴厲的獎懲措施,成立了由5名村干部為首的治安巡邏小組帶領黨員、群眾輪流值班,堅持夜間巡邏,從1992年以來,12年如一日,風雨無阻。12年間全村沒有出現一例刑事案件,黃賭毒現象從未發生,××村成為全縣唯一的一個市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行路難”問題,村里規劃了一縱一橫的“十”字型大街。可清障又成了問題,個別農戶就是不搬遷,并提出種種無理要求,在王廣志帶領下,村干部分頭上門做工作,走東家,串西家,苦口婆心,終于順利地完成了清障工作。接下來,王廣志又領著村干部上濟南、下濟寧,發動本村在外工作人員慷慨解囊,內籌外引,籌集修路資金。2002年,一條長800米,橫貫全村東西的中心大街鋪上了柏油路面,××村民有了自己的第一條公路。2003年,村“兩委”又積極爭取“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設資金,硬化了南北街,村容村貌為之一新。
發展經濟,帶領群眾致富,一直是該村黨支部所追求的目標之一,該立足本村實際,王廣志給本村確定了“外出內調”的經濟路子,“外出”即外出打工,××村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300余人,年創收入150余萬元,村“兩委”積極創造條件,鼓勵青壯年外出務工。男勞力外出,家庭婦女在家澆地又成了困難。“群眾利益無小事”,老王又坐不住了。他毅然決定村里出資購置24套澆水機械,埋設涵管12000余米,改造低壓線路15000米,新打機井5眼,全村達到了機、電、井、管“四配套”。天旱時,由村干部分地塊負責,農戶按順序輪流澆地,省工省時,全村945畝耕地僅用3—4天即可澆灌一遍,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內調”就是搞好本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廣高價值經濟作物,發展畜牧養殖業。1993年,經多方聯系,××村又與省棉辦簽訂了棉花良種棉培育合同,××村每年種植棉花250畝,由省棉辦提供新型優質棉種,收獲的棉花以高于市場價10%的保護價出售給省棉辦。“訂單農業”又讓村民們甜到心里。2003年,全市范圍的“綠色雙百工程”拉開了帷幕。王廣志決心抓住這次機遇,實現全村種植業的跨越式發展,積極引導群眾發展速生林種植,當年冬季,全村植樹500畝,居全鄉之首。
現在××村950畝土地全部種上了高價值經濟作物,××村成為全鄉第一個“無糧村”。在王廣志帶領下,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群眾又積極發展畜牧養殖業搞創收。王廣志帶頭承包了村里已閑置多年的坑塘,養上了魚。村民們有的發展養羊業,有的搞起了蛋雞養殖,有的上了大型的養豬場,養殖業又讓村民們腰包鼓了起來。
王廣志沒有就此而滿足,他帶領黨支部一班人他堅持“三個文明”一起抓,引導富裕起來的群眾向高層次發展。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先后建起了黨員活動室、圖書室、電教室等,建成了高標準的文明街,成立了村民紅白理事會,大力推行婚喪改革,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十星級文明戶”掛牌率達83%,每年一次的“致富能手”、“美在家庭標兵戶”、“好媳婦、好婆婆”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有力地倡樹起健康、文明、向上的村風民風。
××村黨支部憑著對黨、對家鄉父老的一片赤誠,忠實實踐“三個代表”,以造福群眾為己任,取得了一個個驕人成績。該村黨支部連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黨支部”、“文明單位”、“計劃生育模范村”,2001年被濟寧市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2004年××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莊”。
××村是一個僅有1000人的小村子,可是村不大、片不小,人不多、事不少,村里原來宗族派性嚴重,矛盾糾紛時常發生;人均耕地少,農民收入總在1300元左右徘徊;原有村班子缺乏凝聚力,人心渙散,在全鄉遲遲摘不掉落后的帽子。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淳樸而又正直有著20年黨齡的王廣志同志于1993年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成為該村的當家人。上任伊始,他和黨支部其他兩名成員分頭走訪村里的老黨員、困難戶與“釘子戶”,與群眾促膝長談,共同探討興村之路、富村之策。群眾的意見匯總在一起,不外乎村里財務混亂、村干部為官不理事、治安混亂、計劃生育無人管等幾個方面的問題,村里的癥結逐步浮出水面,群眾的目光投向了王廣志和黨支部一班人。
新班子上任伊始,就趕上幾十年一遇的大旱,群眾吃水困難,幾十人用一口提水井,為吃水還鬧出不少糾紛。王廣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拿出自家準備蓋房子的13000元錢,打下一眼深機井,給全村安上了自來水。××村成為全鄉第一個吃上自來水的村,群眾不禁對新支部班人刮目相看。
村里治安狀況差,群眾搞養殖沒有安全感,為盡快改變這種狀況,村里制訂了嚴厲的獎懲措施,成立了由5名村干部為首的治安巡邏小組帶領黨員、群眾輪流值班,堅持夜間巡邏,從1992年以來,12年如一日,風雨無阻。12年間全村沒有出現一例刑事案件,黃賭毒現象從未發生,××村成為全縣唯一的一個市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行路難”問題,村里規劃了一縱一橫的“十”字型大街。可清障又成了問題,個別農戶就是不搬遷,并提出種種無理要求,在王廣志帶領下,村干部分頭上門做工作,走東家,串西家,苦口婆心,終于順利地完成了清障工作。接下來,王廣志又領著村干部上濟南、下濟寧,發動本村在外工作人員慷慨解囊,內籌外引,籌集修路資金。2002年,一條長800米,橫貫全村東西的中心大街鋪上了柏油路面,××村民有了自己的第一條公路。2003年,村“兩委”又積極爭取“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設資金,硬化了南北街,村容村貌為之一新。
發展經濟,帶領群眾致富,一直是該村黨支部所追求的目標之一,該立足本村實際,王廣志給本村確定了“外出內調”的經濟路子,“外出”即外出打工,××村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300余人,年創收入150余萬元,村“兩委”積極創造條件,鼓勵青壯年外出務工。男勞力外出,家庭婦女在家澆地又成了困難。“群眾利益無小事”,老王又坐不住了。他毅然決定村里出資購置24套澆水機械,埋設涵管12000余米,改造低壓線路15000米,新打機井5眼,全村達到了機、電、井、管“四配套”。天旱時,由村干部分地塊負責,農戶按順序輪流澆地,省工省時,全村945畝耕地僅用3—4天即可澆灌一遍,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內調”就是搞好本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廣高價值經濟作物,發展畜牧養殖業。1993年,經多方聯系,××村又與省棉辦簽訂了棉花良種棉培育合同,××村每年種植棉花250畝,由省棉辦提供新型優質棉種,收獲的棉花以高于市場價10%的保護價出售給省棉辦。“訂單農業”又讓村民們甜到心里。2003年,全市范圍的“綠色雙百工程”拉開了帷幕。王廣志決心抓住這次機遇,實現全村種植業的跨越式發展,積極引導群眾發展速生林種植,當年冬季,全村植樹500畝,居全鄉之首。
現在××村950畝土地全部種上了高價值經濟作物,××村成為全鄉第一個“無糧村”。在王廣志帶領下,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群眾又積極發展畜牧養殖業搞創收。王廣志帶頭承包了村里已閑置多年的坑塘,養上了魚。村民們有的發展養羊業,有的搞起了蛋雞養殖,有的上了大型的養豬場,養殖業又讓村民們腰包鼓了起來。
我村黨支部書記積極帶領黨支部一班人,在自身富裕起來的基礎上,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溝通和協調爭取項目以及多方爭取資金,積極興辦各項社會事業,新農村建設成效凸現。
去年以來,我村一是硬化了村主路、新建橋梁一座。同時新安路燈15盞,解決了群眾的行路難;二是實施了“幸福美麗家園建設”“民族示范村的打造”,極大的提升了群眾的生活水平;三是筑牢堡壘,永葆黨員先進性,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村黨支部在帶領廣大群眾走富裕道路的同時,還始終堅持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村黨支部首先從抓黨員隊伍入手,常年堅持了、黨員聯系戶、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經常組織黨員開展學、學科技和義務修路等組織活動,使黨員在班子工作中都走在群眾前頭,全村共14名黨員,被群眾稱為一面旗幟。
其次,村黨支部還始終堅持把群眾愿望與心聲作為工作第一信號,真心實意為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努力改善群眾生活條件,優化村內環境。
“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樣子”。近幾年,村里經濟發展了,各項工程可以說是一個接一個,修路架線架橋,村干部都盯住靠上,一天從早忙到黑,自家的事想顧也顧不上。村支部書記經常對村干部說,當干部就認頭吃虧,要是村干部不認頭吃虧,老少爺們誰還認我們的帳。就說修路架線架路,不論集資還是出義務工,村干部到村上一招呼,一來就是一大片。與此同時,村黨支部還大力開展了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由村兩委組建了紅白理事會,群眾哪家有大事小情、喪事喜事,村兩委都準時到場提供服務,村內陣地建設齊全,廣播室、圖書室、黨員活動室等設施,常年對黨員和村民開展教育活動。村黨支部還年年組織群眾開展十星級文明家庭評比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活動,提高了村民素質,保持了全村穩定,全村多年無上訪戶,無打架斗毆現象。
隨著群眾民主意識的增強,村黨支部還本著公正、公開的民主原則,大力加強和推進了民主政治建設,認真堅持了村務公開制度,村內的財務和大小事情及時向群眾公開,認真堅持民主議事制度,“給群眾一個明白還自己個清白”村內重大事情都由村兩委成員、黨小組長和村民代表及全體黨員共同商定辦理,真正實現了黨員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管理,使百姓氣順心平,減少了決策失誤,實現了農村穩定,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談起今后的打算,書記提出了“本著實際、埋頭苦干、使我村在成為鄉的門面”
建設目標:
村莊總體規劃有新藍圖。上級部門了聘請有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對我村進行規劃,本著“因村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實現村民生活區、中藥材種植區、畜禽養殖區和休閑娛樂區合理布局,做到高標準規劃,分階段建設,逐步推進。
農業結構調整有新舉措。發揮“中藥材”的優勢,積極幫助村民實施小額貸款,進行中藥材種植,促進群眾增收,實現中藥材年均純收入增加2000元的目標;在現有磨三轉種植面積100畝的基礎上,在發展200余畝。
和諧文明建設有新突破。繼續加強村兩支隊伍建設,建立村干部帶班的民兵義務巡邏、鄰里糾紛調解、不穩定信息排查等制度,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的目標;深入實施精神文明建設“細胞”工程,每年都開展“好婆婆、好兒媳、好妯娌”、“十佳文明戶”、“環境保護先進家庭”等評選活動,對先進家庭給予精神、物質獎勵并實行動態管理,促進村風民風文明純樸;加大民主管理力度,規范程序,陽光操作,讓百姓心里明白、亮堂,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按照上級創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的文件、會議等相關要求,我鎮xx村在此項活動的開展中認真領會精神、積極安排,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529戶、2093人,2009年該村被列為全縣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在爭創縣級“精神文明先進村”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班子隊伍帶村,進行村務民主管理
村兩委凝聚力、戰斗力強。班子團結和諧,村務公開,民主議事。村兩委班子及村民代表商議并制定了村規民約,以提高全體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能力,還制定了工作制度、民主聽證制度。興辦公益事業必須召開村民代表會、民主聽證會,然后召開群眾大會。在會上反復征求群眾意見,征得三分之二群眾同意后再實施決定,村務公開每季度一次,接受群眾監督。鼓勵和引導群眾參與村務公開、村務管理,在村民自治管理中發揮作用。確保了村民的民主權利落到實處。積極發現和推薦優秀人才,提高村干部中年輕成員比例,做好能人發展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工作。
二、抓人才科技興村,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發展靠科技、人才是關鍵。村黨支部將本村有一定科技基礎的能人帶出去學習、考察致富項目。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請縣科技人員到全村對群眾進行實用技術培訓3次,參學率達90%。致富能人在村班子的支持下,開展“雙學雙比”活動,一批種養殖能手脫穎而出,同時,投資150萬元擴建了xxx綜合養殖場和xx粉條廠,新建高標準養殖大棚10座,為草畜產業發展撐足了后勁。村支班子實施的“一幫一”科技致富活動,帶動并幫助其他群眾積極發展經濟,走上科技致富道路。
三、民主法制管村,促進和諧穩定
村干部把村務規范有序作為構建和諧新村的重要基礎,按照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的要求,堅持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健全了“兩委”聯席會、村務公開和民主聽證制度,把村上的工作置于黨員和群眾的監督之下。在全村廣泛開展“五五”普法和創建“平安家庭”、“和諧家庭”、“婚育新風進萬家”等活動。村民自發成立了村民民主議事會、定期進行掃黃打非。鄰里之間相處和睦、團結友善,無打架斗毆、鄰里糾紛現象發生。社會穩定,自尊、自信、自重、自愛,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的社會新風尚已悄然形成。
按照上級創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的文件、會議等相關要求,我鎮xx村在此項活動的開展中認真領會精神、積極安排,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529戶、2093人,2009年該村被列為全縣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在爭創縣級“精神文明先進村”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班子隊伍帶村,進行村務民主管理
村兩委凝聚力、戰斗力強。班子團結和諧,村務公開,民主議事。村兩委班子及村民代表商議并制定了村規民約,以提高全體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能力,還制定了工作制度、民主聽證制度。興辦公益事業必須召開村民代表會、民主聽證會,然后召開群眾大會。在會上反復征求群眾意見,征得三分之二群眾同意后再實施決定,村務公開每季度一次,接受群眾監督。鼓勵和引導群眾參與村務公開、村務管理,在村民自治管理中發揮作用。確保了村民的民利落到實處。積極發現和推薦優秀人才,提高村干部中年輕成員比例,做好能人發展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工作。
二、抓人才科技興村,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發展靠科技、人才是關鍵。村黨支部將本村有一定科技基礎的能人帶出去學習、考察致富項目。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請縣科技人員到全村對群眾進行實用技術培訓3次,參學率達90%。致富能人在村班子的支持下,開展“雙學雙比”活動,一批種養殖能手脫穎而出,同時,投資150萬元擴建了xxx綜合養殖場和xx粉條廠,新建高標準養殖大棚10座,為草畜產業發展撐足了后勁。村支班子實施的“一幫一”科技致富活動,帶動并幫助其他群眾積極發展經濟,走上科技致富道路。
三、民主法制管村,促進和諧穩定
村干部把村務規范有序作為構建和諧新村的重要基礎,按照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的要求,堅持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健全了“兩委”聯席會、村務公開和民主聽證制度,把村上的工作置于黨員和群眾的監督之下。在全村廣泛開展“五五”普法和創建“平安家庭”、“和諧家庭”、“婚育新風進萬家”等活動。村民自發成立了村民民主議事會、定期進行掃黃打非。鄰里之間相處和睦、團結友善,無打架斗毆、鄰里糾紛現象發生。社會穩定,自尊、自信、自重、自愛,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的社會新風尚已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