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國際醫學寄生蟲病》雜志審稿人時,需要考慮多個因素以確保審稿人的專業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議的步驟和策略:
一、明確審稿標準
首先需要明確審稿的標準,審稿人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審稿經驗以及良好的學術道德。
二、利用數據庫資源
通過SCI、SSCI、A&HCI、ISTP等學術數據庫,可以檢索到與《國際醫學寄生蟲病》雜志領域相關的科學家和學者的信息。
三、參考文獻
論文中的參考文獻作者通常是該領域的專家或學者,他們的研究興趣和領域與論文內容密切相關。因此,參考文獻作者可以作為審稿人的重要來源。
四、尋找雜志編委或學術會議主席
雜志編委和學術會議主席通常是該領域的權威專家,他們具有廣泛的學術聯系和豐富的審稿經驗。
五、認真填寫推薦理由
如果雜志要求作者推薦審稿人,作者應認真填寫推薦理由,說明審稿人的專業背景、研究領域與論文內容的契合度等。
《國際醫學寄生蟲病》雜志基本信息
主管單位:衛生部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
國內刊號CN:31-1961/R,國際刊號ISSN:1673-4122
創刊時間:1973年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上海
出版語言:中文
審稿周期:1個月內
主要欄目: 述評、論著、特約綜述、綜述、現場研究、疾病控制、病例報道、學術爭鳴、國外學者專欄、學術會議動態、年度學科進展、標準與指南、讀者作者編者,這些欄目不僅為不同醫學階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臺,也滿足了醫學實踐者對各類醫學問題的探討需求。
收錄情況: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CA 化學文摘(美)、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等,這些數據表明了該雜志在醫學領域的學術價值和傳播影響力。
期刊榮譽: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等,在醫學學術理論界有著良好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對推動醫學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者姓名 | 發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曹建平 | 28 | 日本血吸蟲;隱孢子蟲;隱孢子蟲病;血吸蟲;克... |
湯林華 | 23 | 瘧疾;惡性瘧原蟲;流行病學;中華按蚊;微小按... |
汪俊云 | 16 | 免疫層析試條;利什曼原蟲;內臟利什曼病;黑熱... |
陳家旭 | 15 | 日本血吸蟲;試劑盒;循環抗原;寄生蟲病;人芽... |
陳韶紅 | 14 | 循環抗原;試劑盒;寄生蟲;寄生蟲病;衛氏并殖... |
周曉農 | 14 | 血吸蟲病;釘螺;寄生蟲病;日本血吸蟲;疫情 |
申麗潔 | 13 | 旋毛蟲;弓形蟲;旋毛蟲成蟲;旋毛蟲病;HIV陽... |
陳勤 | 13 | 惡性瘧原蟲;科技期刊;《國外醫學寄生蟲病分冊... |
殷國榮 | 13 | 剛地弓形蟲;弓形蟲;鼻內免疫;可溶性速殖子抗... |
朱淮民 | 13 | 醫學寄生蟲學;蚊蟲;瘧原蟲;諾氏瘧原蟲;病原... |
機構名稱 | 發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217 | 蟲病;吸蟲;血吸蟲;吸蟲病;血吸... |
大理學院 | 36 | 蟲病;寄生;寄生蟲;免疫;基因 |
第二軍醫大學 | 32 | 原蟲;瘧原蟲;按蚊;基因;瘧疾 |
山西醫科大學 | 29 | 弓形蟲;剛地弓形蟲;細胞;免疫;... |
中山大學 | 29 | 細胞;管圓線蟲;廣州管圓線蟲;免... |
云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 | 17 | 原蟲;瘧原蟲;基因;惡性瘧;間日... |
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 | 16 | 吸蟲;血吸蟲;蟲病;吸蟲病;血吸... |
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 | 15 | 瘧疾;吸蟲;蟲病;內轉錄間隔區;... |
南京醫科大學 | 14 | 吸蟲;致弱尾蚴;尾蚴;免疫;寄生... |
鄭州大學 | 14 | 旋毛蟲;蟲病;流行病;流行病學;... |
涉及文獻 | 資助項目 |
12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67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
19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
17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
15 | 衛生行業科研專項 |
12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
8 | 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 |
7 | 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 |
6 |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專項 |
6 | 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 |
涉及文獻 | 資助課題 |
21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08ZX10004-011) |
16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2ZX10004220) |
13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2ZX10004-220) |
13 | 衛生行業科研專項(201202019) |
7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2007CB513100) |
7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640057) |
5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09ZX10004-201) |
5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2ZX10004-201) |
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371262) |
5 | 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2004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