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灌溉排水學報》雜志審稿人時,需要考慮多個因素以確保審稿人的專業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議的步驟和策略:
一、明確審稿標準
首先需要明確審稿的標準,審稿人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審稿經驗以及良好的學術道德。
二、利用數據庫資源
通過SCI、SSCI、A&HCI、ISTP等學術數據庫,可以檢索到與《灌溉排水學報》雜志領域相關的科學家和學者的信息。
三、參考文獻
論文中的參考文獻作者通常是該領域的專家或學者,他們的研究興趣和領域與論文內容密切相關。因此,參考文獻作者可以作為審稿人的重要來源。
四、尋找雜志編委或學術會議主席
雜志編委和學術會議主席通常是該領域的權威專家,他們具有廣泛的學術聯系和豐富的審稿經驗。
五、認真填寫推薦理由
如果雜志要求作者推薦審稿人,作者應認真填寫推薦理由,說明審稿人的專業背景、研究領域與論文內容的契合度等。
《灌溉排水學報》雜志基本信息
主管單位:水利部
主辦單位:水利部農田灌溉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中國水利學會
國內刊號CN:41-1337/S,國際刊號ISSN:1672-3317
創刊時間:1982年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河南
出版語言:中文
審稿周期:1-3個月
主要欄目: 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灌溉技術與裝備、水土資源與環境、區域農業水管理、書評·資訊,這些欄目不僅為不同農業階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臺,也滿足了農業實踐者對各類農業問題的探討需求。
收錄情況: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CA 化學文摘(美)、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等,這些數據表明了該雜志在農業領域的學術價值和傳播影響力。
期刊榮譽:Caj-cd規范獲獎期刊、中國優秀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科技期刊優秀期刊等,在農業學術理論界有著良好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對推動農業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者姓名 | 發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齊學斌 | 53 | 再生水灌溉;再生水;灌溉;地下水;污水灌溉 |
史海濱 | 53 | 河套灌區;鹽漬化;向日葵;玉米;內蒙古河套灌... |
孫景生 | 51 | 水分利用效率;冬小麥;棉花;夏玉米;灌溉 |
蔡煥杰 | 46 | 冬小麥;膜下滴灌;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番... |
崔遠來 | 40 | 水稻;灌區;灌溉;節水灌溉;稻田 |
吳普特 | 40 | 灌水器;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區;天然降雨;... |
段愛旺 | 38 | 冬小麥;水分利用效率;灌溉;土壤水分;玉米 |
劉戰東 | 37 | 夏玉米;冬小麥;水分利用效率;玉米;春玉米 |
田軍倉 | 37 | 壓砂地;西瓜;膜下滴灌;節水灌溉;滴灌 |
徐建新 | 36 | 水資源;灌區;綜合評價;農業用水量;黃河 |
機構名稱 | 發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472 | 土壤;水分;灌溉;滴灌;土壤水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 | 392 | 土壤;灌溉;水分;小麥;冬小麥 |
河海大學 | 291 | 灌溉;土壤;水稻;水分;農業 |
中國科學院 | 271 | 土壤;水分;灌溉;土壤水;土壤水... |
武漢大學 | 229 | 灌區;土壤;灌溉;水分;土壤水 |
中國農業大學 | 200 | 灌溉;土壤;水分;玉米;滴灌 |
內蒙古農業大學 | 197 | 土壤;灌區;水分;灌溉;河套 |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 | 182 | 滴灌;水分;土壤;灌區;灌溉 |
揚州大學 | 169 | 值模擬;數值模擬;泵站;土壤;灌... |
學研究院 | 157 | 土壤;水分;灌溉;滴灌;土壤水 |
涉及文獻 | 資助項目 |
1573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453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
383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
184 | 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 |
169 | 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 |
162 |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 |
109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
97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
88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 |
81 |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
涉及文獻 | 資助課題 |
22 | 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IRT1067) |
14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2006AA100213) |
14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2011AA100509) |
14 |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2BAD08B01) |
14 | 甘肅省高等學校研究生導師科研項目計劃(0602-05) |
13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2012AA101404) |
13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0671081) |
12 |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7BAD88B04) |
12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2002AA2Z4251) |
12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2006AA100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