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8 11:21:5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1篇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撲救策略3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城市空間和人口規模的急劇擴張促使建筑開始向“上”發展,催生了大量高層建筑。建筑外立面火災是高層建筑主要火災類型,消防救援人員應正視當前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撲救中的困難矛盾,認真分析原因,思考應對之策,才能改進提高工作,盡可能降低火災規模和損失。
一、高層建筑外保溫系統設計要求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試點外墻保溫技術并廣泛應用于建筑領域。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建設節能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及節能標準的不斷提高,引進開發了許多新型的節能技術和材料并在高層建筑中推廣使用。在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中將建筑材料分為A(不燃)、B1(難燃)、B2(可燃)、B3(易燃)四個燃燒等級。在GB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6.7.1條規定建筑的內、外保溫系統宜采用燃燒性能為A級的保溫材料,不宜采用B2級保溫材料,嚴禁采用B3級保溫材料。上述規范中,對于A級外保溫材料使用的強制性條文規定,設置人員密集場所的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以及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其他建筑等,其外墻外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對于B1級外保溫材料使用的強制性條文規定,二類高層住宅建筑和不大于50m的其他高層建筑等,其外墻外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1級。
二、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類型
(一)幕墻火災
幕墻保溫是將保溫材料直接固定在基礎墻面上,并通過龍骨固定外掛板。由于幕墻保溫系統外掛板與保溫材料間留有較大的空氣間層,且燃燒到一定規模后,形成幕墻材料與保溫材料內外共同燃燒,同時幕墻、保溫材料掉落易形成飛火,金屬幕墻裝飾板熔融向下流淌蔓延。特別是早期建筑幕墻保溫系統的保溫材料表面不做任何防護層,火勢發展迅猛。
(二)外墻保溫系統火災
外墻外保溫系統是在基墻上安裝黏結層、有機保溫材料并采用無機材料(漿料)進行抹面和裝飾。施工完畢的外墻外保溫系統由于保溫材料封閉于飾面層、抹面層下,具有良好的抗御火災的能力。但在施工階段,由于保溫材料外露、保溫碎屑堆積,如用火不慎易引發火災。
(三)建筑腳手架火災
建筑施工過程中常需要搭建腳手架,其附屬的竹片板、防塵網均為燃燒值較大的可燃載體。這些物品如遇燃燒,火勢向上快速蔓延,可燃物向下掉落又形成下方多個火點,從而形成上、下部蔓延起火。
(四)可燃物品卷疊火災
可燃物品卷疊火災是高層建筑陽臺堆積的可燃物、外窗雨棚等燃燒形成外立面火災。火勢通過煙熱向上升騰作用,接力燃燒形成立體燃燒態勢,火勢規模和蔓延范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下層可燃物的連續性、火源釋放的能量大小和持續性。
(五)煙囪效應引發煙火垂直蔓延火災
煙囪效應引發煙火垂直蔓延火災是高層建筑外部建筑外形布局形成的凹形部位或內部中庭部位起火后,煙熱沿豎向向上并通過引燃可燃物蔓延形成立體火災。火勢能否擴大蔓延關鍵在于火源釋放的能量是否足夠充足、煙熱途徑上是否有足夠的可燃物、外窗玻璃是否破損等。
(六)“飛火”引發毗鄰高層外立面火災
“飛火”引發毗鄰高層外立面火災是在高層建筑外部起火后,通過在風向和熱力運動影響下,高溫燃燒物、“火星”飄落擴散至毗鄰建筑,引燃毗鄰建筑外部可燃物,形成第二火災現場。“飛火”火災往往屬于次生災害,主要取決于可燃物的熱值和重量,具備“飛揚”后,仍有較高熱值的條件;現場氣象條件,風向、風力及現場降雨等;被點燃建筑的外立面的構造是否具備被點燃的可燃條件,比如可燃的外保溫或腳手架高層建筑。
三、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特點及處置難點
(一)火勢蔓延迅速多向
從外立面火災發展來看,由于火焰在豎向燃燒速度快,沒有防火阻隔的情況下,一般消防救援隊伍到場前已蔓延擴大。蔓延過程中呈現兩個特點:一是水平方向上部蔓延速度比下部明顯快,火線呈曲線特征。二是當煙火包裹建筑后,火場形成小氣候,風助火勢在向其他立面蔓延過程中速度大大加快。
(二)救人控火任務艱難
已投用建筑室內人員分布在不同房間,火勢存在由外向內延燒可能,疏散營救被困人員是主要任務;在建建筑外立面火災,存在施工工人四處逃散位置不明的情況;改建建筑火災則會疊加投用建筑和在建建筑兩者處置難點。
(三)外攻控火展開困難
建筑下方消防登高面被占用,未給云梯、高噴等舉高消防車停靠位置留足安全距離,部分建筑周邊道路綠化和架空線影響舉高車梯臂作業。工地起火由于內部道路不完善或堆物導致車輛難以進入,且燃燒墜落物導致車輛、陣地難以靠近起火建筑,影響救援行動展開。
(四)災害發展方向不確定
外立面起火后,火勢的發展方向、過火的范圍受外立面火災類型、風向風力、建筑外部形勢、防火分隔物、室內可燃物數量和玻璃破裂等多重因素影響,災害發展方向不確定性較大。
(五)由外轉內蔓延設防難
高層建筑外立面火勢進入室內的途徑主要通過引燃開放外陽臺的可燃物,火勢突破外陽臺門窗進入室內;或是燒破玻璃、引燃窗簾或窗口附近可燃物發展到室內;或是外部射水擊破玻璃,射流將煙熱驅趕至室內造成蔓延。特別是室內多樓層、大面積起火后,組織有效供水設防從供水流量保障、水帶鋪設途徑、人手調整安排等都會面臨極大困難。
(六)內部復雜指揮不暢
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撲救涉及建筑外部四周和內部各個樓層,指揮系統運作涉及指揮員人數多,位置分散,且先后到場,加之部分建筑樓道較為封閉導致信號不暢,現場指揮指令難以快速、準確發送,各個點位情況也不易集中匯聚。
(七)設施失效耗時費力
建筑內部固定消防設施在火災期間一旦失效將極大影響救援行動開展。大量射水導致地下機房進水,泵房、電梯等難以正常工作;無序使用設施導致失效,如室內消火栓流量有限,出槍數過多導致無法形成有效射流;噴淋系統大面積動作導致流量不足。新建或改建的正施工建筑本來內部設施不全或停用,都會導致固定消防設施失效,延誤戰機。
四、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撲救組織
(一)滅火救援準備工作
1.調研摸底
了解掌握建筑單位周邊交通道路和消防水源分布;摸清建筑底數、結構類型、平面布局、功能分布、消防設施等基本情況,重點掌握可能引發外立面火災的高層建筑數量位置類型、出入口、可使用的登高及水帶鋪設途徑(樓梯、消防電梯)、消防控制室的位置及操作、室內消火栓分布(特別是樓頂消火栓)、通向頂樓的入口以及樓頂向下射水的條件等;同時修訂完善數字化預案和作戰信息卡,夯實滅火救援作戰基礎,不斷為提升滅火救援的作戰效能注入強勁的動力。
2.明確思路
針對不同類型的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各級指揮員應明確基本處置思路,做到“救人第一、重點控制”。火勢在低區、局部尚未擴大時,以快制快優先控火滅火;火勢在1個立面且呈線狀未擴展蔓延(或水平蔓延很慢),力量要注重控制外部火勢和建筑內部設防,可采取疏散營救和堵截控制并重;外立面火勢蔓延至多個面,濃煙烈火呈包裹式燃燒時,要側重防止外部蔓延,避免見火打火;尤其是要特別防止煙氣進入封閉樓梯間,盡量關閉防火門,確保正壓送風系統正常運轉。
3.專項訓練
因地制宜立足轄區實際開展車輛裝備性能測試,實地開展固定設施的完好性、供水車輛供液性能、水帶耐壓性能、舉高車射高測試、移動(車載)炮射高測試、消防員登高行動能力測試等,通過分析各項作業數據,優化作戰行動,提升作戰能力。支隊主要針對指揮體系構建、多批次力量展開、多途徑建立移動供水線路、大兵團供水組織、內外通信聯絡、力量調整部署、戰勤保障等。消防救援站主要開展固定設施使用、攜裝登高、室內消火栓出水、鋪設移動供水線路、分層疏散搜救、居高臨下射水、舉高車停靠作業、人員接力救助等實操訓練,進一步增強在撲救高層建筑火災中的技術、戰術水平和協同作戰能力。
(二)災害處置行動對策
1.快速響應,調集充足力量
預先制定力量編成調集方案,調集舉高類、大型水罐和搶險類專勤車輛為主;啟動調度預案,調集指揮、供水、搶險、舉高、保障、通信、社會聯動等作戰模塊。并做好臨警接警詢情工作,應問清建筑狀態(高層建筑、施工工地、改建建筑)、外立面燃燒的情況、內部人員、火勢大小等情況,避免將高層建筑火災與高層外立面火災混為一談。一次性調集優勢力量,模塊化調集高層建筑專業隊,也可根據區域站點分布、城區道路和支隊級指揮員到場時間等因素,考慮初期大隊、站級指揮員實際能力,應充分調集首批優勢力量,轄區隊站要及時共享分配現場水源和停靠位置情況,并合理安排戰斗車輛停靠,要以舉高車、高層供水車、壓縮空氣泡沫車等優勢車輛靠前作戰,指揮車、器材車、搶險車等專勤車輛殿后保障,進行水帶鋪設、陣地設置、火場警戒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后續主戰車輛入場。強化初期指揮中心介入提示,加強被困人員疏散引導,強化信息搜集并及時傳遞到前方,加強作戰提示,協助前方指揮員把握全局,厘清思路,科學應對。
2.初戰偵察,構建指揮架構
各級指揮員途中要加強謀劃部署,著重查閱戰斗預案、明確作戰基本思路、確定車輛停靠和供水組織。要分層明確內部偵察任務分工,逐間、逐層查明情況,設置外部觀察人員,重點觀察火線位置、窗口冒火、人員呼救等情況,兼顧關注墜落風險和行動風險。以單個消防站為基礎作戰單元分配作戰任務,避免協同戰斗困難,便于戰斗員貫徹指揮員作戰決心,充分發揮隊站指揮員能動性。
3.集中兵力,分割堵截控制
應將人員救助作為火場救援的主要方面,特別在火勢兇猛、煙霧彌漫的初期,不能盲目見火打火。將主要力量按照主次分別分布在救人、控火、進攻、防御四個方面。把握戰機實施“分層包干”戰術,通過區分高區、中區、低區實施登高出水控火。其中低區火勢采用水槍、移動炮、車載炮實施滅火,中區戰斗段采用架設舉高車外部射水、鋪設移動供水線路結合,高區火勢利用固定消防設施登頂射水+鋪設移動供水線路射水。
4.滅搜同步,提升救人效率
實施疏散救援行動時,要撲滅出入口火勢,打通地面救人通道,引導內部人員進入樓梯間疏散逃生。此外,外部觀察被困人員求救信號,強化重點救人容易遺漏的區域,例如關閉的電梯轎廂、建筑地下室、腳手架(在建/改建建筑)、建筑裙房及平臺頂部(跳樓)、施工建筑孔洞內部(墜落)。
5.內外夾擊,防止外火內燒
控制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危害性進一步擴大,防止火勢蔓延至內部是控火的關鍵所在。必須要做到外攻與內防同步進行,外部射水在選位上,直擊燃燒物,避免沖擊玻璃和無目標大面積掃射。射流上,開花覆蓋、直流定點、直流平掃,順序上,由高向低,優先遏制火勢向上蔓延。同時也要通過外部觀察引導內部水槍出水堵截火勢,精準打擊火勢。同時,還要加強對飛火、延燒的控制和撲救,防止燃燒物掉落引燃地面、殘骸飄散引燃周邊建筑、熱輻射和熱對流引燃鄰近建筑、底部腳手架連廊等情況發生。
6.以固為主,堅持固移結合
積極啟用內部消防設施,可利用消防控制室引導人員疏散、圖像確認火點和蔓延范圍、監控設施啟動情況;使用室內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充分給建筑內部供水管網加壓供水,但要注意同時啟用過量室內消火栓會影響水槍壓力和流量、使用水泵接合器供水要首次確認供給對象和供給范圍是否恰當。
7.火場供水,確保供液不斷
打贏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殲滅戰關鍵是確保火場供水不間斷。供水干線分為兩段,一是垂直供水干線。垂直水帶鋪設途徑和優先順序是:沿樓梯縫隙垂直鋪設>沿已過火熄滅的外墻鋪設>沿樓梯蜿蜒鋪設>沿升降機、電梯井鋪設>利用舉高車轉接口鋪設水帶向內部供水,滅火劑優先使用壓縮空氣泡沫,減少水漬損失。二是水平供水干線,即供給滅火車輛的供水干線。車輛到場后,可采用“雙一字型”排列,按照“1+1+N”,即“前方主戰、中間占樁、后方跑趟”作戰單元部署模式進行力量部署;其次聯動市政部門,采取提高全市管網供水壓力的方式,提高壓力確保火場供液可靠安全。
(三)優化實戰戰勤保障模式
一是設置地面戰勤保障區域和樓內戰勤保障點,優先保障出水核心六件套以及空呼氣瓶和簡易破拆工具。樓內要根據分層區域戰斗段,在樓內分區、分層設置若干個裝備保障點,將滅火、破拆、鋼瓶、給養等分區存放,確保各戰斗段滅火補充高效。二是繼續健全和細化政府多部門滅火與消防應急救援社會聯動工作組織機構,加強聯動力量的管理和訓練,定期參加聯動工作會議和演練,接警聯動要做到出動迅速,受領并完成分配的處置任務,做到精準聯動。
作者:汪劍彪 單位:江西省鷹潭市消防救援支隊
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撲救篇2
隨著高層建筑數量的快速增長,高層建筑火災時有發生,而且火災撲救難度非常大,極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此,筆者提出沿高層建筑外立面設置固定或半固定滅火冷卻系統,以解決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撲救的難題。
1高層建筑外立面往往成為火災垂直蔓延的主要通道
1.1建筑外立面可燃材料廣泛使用
高層建筑為了節能保溫和美觀,外立面常使用大量可燃材料。尤其在《民用建筑外保溫系統及外墻裝飾防火暫行規定》(公通字46號[2011])實施前,大量可燃甚至易燃聚苯乙烯、聚氨酯等保溫材料應用到建筑外墻,在保溫施工過程中極易引發火災。保溫工程完成后,外層有5mm砂漿保護,但高溫下一旦破損很容易形成立體燃燒。為了建筑外觀效果,一些高層建筑外立面直接使用鋁塑復合板,這種板材上下均為0.5mm鋁板,中間夾層為PE(聚乙烯)或PVC(聚氯乙烯),夾層厚度為3~5mm,這種板材很難達到不燃標準。此外,在玻璃幕墻和鋁塑復合板接縫處的可燃膠條、泡沫板均是可燃材料,大大增加了外立面的火災負荷。
1.2玻璃幕墻高溫破碎后成為火災蔓延通道
高層建筑玻璃幕墻多采用型鋼骨架、鋁合金型材骨架,型鋼在300~400℃時強度迅速下降,600℃時就會失去承載能力。鋁合金型材在250~300℃時就會失去承載能力。火災時,溫度迅速上升,玻璃幕墻承重構件會在較短時間內失去承載能力,造成玻璃脫落破碎。此外,玻璃本身由于受熱不均,也會在火災中發生炸裂脫落。玻璃幕墻破碎后,火災會迅速引燃室內窗簾等可燃物,加速火災蔓延。
2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撲救的難點
2.1高層建筑偏重室內消防,無外立面火災自救設施
GB50045-95(2005年版)《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對室內消防設施規定了以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為主體,室內消火栓、滅火器為補充的室內滅火設施,作為火災撲救的主要消防設施。室外消防設施僅有室外消火栓和水泵接合器,由室外消火栓為消防車供水,消防車往水泵結合器供水供給室內消火栓和噴淋設施滅火。可以說,現行消防技術規范關于建筑物外立面消防設施幾乎未做要求,火災時甚至火災初期,使用單位人員往往束手無策,只能撥打報警電話求助。
2.2消防車輛難以靠近施救
高層建筑周邊往往停放很多車輛,難以在短時間內疏散完畢,影響了火災撲救速度。外立面火災經常會從上部掉落大量可燃物,使消防車輛和人員難以靠近撲救。特別是設置玻璃幕墻的火災現場,會不停掉落玻璃、承重構建等銳物,影響了火災撲救。
2.3消防車輛的撲救高度與建筑高度往往有較大差距
隨著經濟發展和用地指標的嚴格控制,一類高層甚至超高層民用建筑大量涌現,建筑高度遠遠超過舉高消防車最大撲救高度,而且高性能的舉高消防車價格過高,一般的城市難以配備。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蔓延到一定高度,只能使用內部消防消火栓撲救,難以起到很好的滅火效果。
3外立面設置滅火冷卻系統方案
鑒于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特點,筆者建議參照地上立式油罐消防設計,在屋頂設置固定滅火冷卻系統,該滅火系統平時可兼作外立面的清洗設施,火災時,開式噴頭沿高層建筑外立面出水,可達到迅速滅火目的。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雖然火勢大,但很少有爆炸發生,不像油罐火災經常出現固定消防設施被損壞情況,火災時能夠起到較好的滅火效果。另外,管線可以包在外立面裝修材料內,不會影響整體外觀。
3.1消防用水量計算
GB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規定,甲、乙、丙類液體儲罐著火罐冷卻水供給強度為0.5L/s·m,GB50084-2001《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關于防護冷卻水幕供給強度為0.5L/s·m,防火分隔水幕供給強度為為2L/s·m。高層民用建筑外立面滅火冷卻系統兼有滅火和冷卻功能,參考供給強度可為1L/s·m,按照每個立面確定用水量,如單面長度超過40m時可分段供水,用水量可控制在40L/s內,與高層民用建筑室內消火栓最大用水量一致。考慮到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蔓延迅速,火災延續時間按照1h確定,用水量按144m3計算。
3.2由水泵供水的固定滅火冷卻系統
根據舉高消防車作戰性能,建議50m以上的高層建筑采用由水泵供水的固定滅火冷卻系統。如圖1所示,消防設施設2臺水泵,水池容量為144m3,可以很好地撲滅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本系統供水方式采用水池—水泵—水箱聯合供水方式,初期火災由消防水箱供水,后期由消防泵加壓供水。室外設2套DN150地上式消防水泵接合器,與系統連接。消防泵兩臺,互為備用。火災時,由消防控制室遠傳開啟著火區域的電磁閥同時遠傳啟動消防泵,并報警。火災撲救結束后,手動停泵。
3.3由消防車輛供水的半固定滅火冷卻系統
50m以下的高層建筑,可以采用緊急情況下由消防車供水的半固定式滅火冷卻系統,將管線引至安全地帶并加設水泵接合器或管牙接口,火災時由消防車往系統內供水滅火。本系統室外設2套DN150地上式消防水泵接合器,與系統連接。火災時,由消防控制室遠傳開啟著火區域的電磁閥并報警,然后由消防車通過水泵接合器向系統供水。
3.4自上而下滅火成功實例
2010年10月12日23時50分,山東日照華美大酒店外立面發生火災,該建筑19層,高76m,經過70min奮力撲救,大火被成功撲滅,156名入住客人被成功疏散,未造成人員傷亡。消防車沿外立面撲救時,舉高消防車水柱只能噴射到56m左右的高度,難以控制。筆者當時所在大隊的4名消防官兵,不顧個人安危,佩戴個人防護裝備從室內樓梯到達樓頂,冒著濃煙,使用屋頂試驗用消火栓從上往下滅火,滅火效果十分明顯,為火災成功撲滅立下了頭功。
4結束語
針對目前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多發和撲救困難的實際情況,沿外立面在屋頂設置固定式滅火冷卻系統,是用可控的較少投資解決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的有效辦法。
作者:辛本順 單位:日照市消防支隊
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撲救篇3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推進,高層建筑類型、數量不斷增加,高層建筑火災風險和撲救難題凸顯。高層建筑火災主要分為高層外立面火災、電纜井火災、局部房間火災等類別,其中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一般火勢蔓延迅速,社會影響大,撲救困難。近年來全國先后發生“1·1”重慶渝北加州花園小區、“5·24”南京金鷹中心、“3·9”石家莊眾鑫大廈等多起全國有影響的高層外立面火災事故,本文結合“5·24”南京金鷹中心火災處置情況,探討高層外立面火災撲救基本戰術方法。
1“5·24”南京新街口金鷹火災介紹
2019年5月24日,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漢中路89號新街口金鷹中心A座發生火災。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隊指揮中心立即調派9個中隊、28輛消防車、135名消防員趕赴現場,并同時調集消防特勤及相關聯動單位。接報后,總、支隊兩級全勤指揮部趕赴現場組織指揮,省市各級領導也高度關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經過參戰消防員一個多小時的艱苦奮戰,成功撲滅火災,未造成人員傷亡。
1.1金鷹中心基本情況
金鷹中心A座于1996年投入使用,總建筑面積14.8萬m2,地上58層,地下2層。裙樓部分東側1~6層為金鷹中心商場,7層為酒店大堂(已拆成毛坯),8層為商場辦公;北側1~8層為工商銀行。大樓核心筒9層為酒店自助餐廳,9層外側(8層裙樓樓頂平臺)有一處違章搭建的餐廳廚房(面積約110m2)。10~36層為寫字樓,37~54層為酒店客房,55~58層為私人用房。樓內酒店所有區域均在改造施工。大樓200m范圍內有市政消火栓6個,出口壓力均為0.3MPa左右,12層和50層為避難層,26層和37層設有避難間,擁有疏散樓梯8部、消防電梯2部。起火部位為金鷹中心A座9樓西北側區域,起火原因是施工人員使用等離子切割機拆除油煙設備時產生的高溫滴落物引燃油煙設備內的殘存油污,并引燃周邊可燃物。
1.2撲救經過
1.2.1精準調度,快速響應
21時00分,南京支隊指揮中心接警后,立即啟動《高層建筑火災滅火作戰預案》,第一時間調集新街口政府專職隊和侯家橋、逸仙橋、漢中門、特勤一等9個中隊、28輛消防車、135名消防員到場施救,并調集新街口消防特勤隊、新街口消防聯防聯治力量到場協助處置。21時03分,新街口專職隊到場,外部觀察發現A座西北側外立面火勢已呈現猛烈燃燒態勢,向上蔓延迅速,燃燒墜落物在下方空調外機平臺形成新的火點。新街口站立即組織攻堅組進入著火層實施內攻,同時在建筑外部,利用車載炮控制空調外機平臺火勢。21時07分,侯家橋中隊到場。偵查組進入消控室,檢查建筑固定消防設施啟動情況,利用應急廣播引導樓內人員疏散。攻堅組進入著火層9層,協同新街口專職隊攻堅組撲救起火點及9層平臺火勢,疏散7~10層人員。在外部,外控組利用車載炮壓制外立面火勢,堵截火勢向連廊蔓延;占據水泵接合器,做好向室內管網供水的準備。21時10分,消防特勤隊、新街口聯防聯治辦人員相繼到場,配合公安、交警實施現場警戒,管制交通。
1.2.2立體布控,有效控制
21時12分許,逸仙橋、漢中門中隊增援到場。21時15分,總、支隊兩級全勤指揮部及應急通信保障分隊、建筑消防設施操作分隊到場。現場指揮部命令參戰力量加強防護,立體布控,在撲救外立面火勢的同時,強化建筑內部堵截,遏制火勢向商場內部發展。漢中門中隊組織1個攻堅組,在27層幕墻外側設置1個高位堵截陣地,阻止火勢向上蔓延;組織2個滅火搜救組自11層向上逐層搜救、滅火。逸仙橋中隊組織3個滅火搜救組進入商場開展內部偵查,疏散救人,堵截火勢。秦淮大隊建筑消防設施操作分隊和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確保固定消防設施正常運轉。
1.2.3分段作業、內外夾擊
21時20分許,特勤一、特勤二、鼓樓、戰勤保障中隊陸續到場。現場成立總指揮部與前沿指揮部,采取“分片作業、高點堵截、內外夾擊、多向設防”的戰術措施,將現場劃分為4個戰斗片區,每個戰斗片區由1名指揮長、指揮助理帶領,按照1~6層、7~10層、11~27層、27層以上的順序進行分段滅火、搜救,內外夾擊,撲滅火勢。金鷹中心區域立體圖。第一戰斗片區負責商場1~6層。由逸仙橋中隊、特勤二中隊負責,在商城內部設置水槍陣地內攻滅火,疏散滯留人員。第二戰斗片區負責主樓7~10層及工商銀行7~8層。由侯家橋中隊及新街口專職隊負責,沿樓梯間蜿蜒鋪設水帶干線,在著火層及著火層上下內攻滅火,阻止火勢向A座內部蔓延;由鼓樓中隊在連廊頂部設置觀察哨和堵截陣地,防止飛火,組織火勢向連廊及B座蔓延,并組織攻堅組進入工商銀行,逐層搜救疏散人員,撲救過火區域。第三戰斗片區負責主樓11~27層。由漢中門中隊攻堅組在27層挑檐平臺,設置水槍陣地,不間斷向外立面注水澆灌,全面阻止火勢沿外立面向上蔓延。同時組織2個滅火搜救組自11層向上逐層搜救、滅火。第四戰斗片區由負責主樓27層以上。由特勤一中隊組成4個滅火搜救組,自27層向上逐層尋找隱蔽火點,搜救疏散人員。在建筑外部,由特勤一中隊利用52m云梯車舉高射水,壓制外立面火勢。戰勤保障中隊設立保障點,做好氣瓶、飲食和其他滅火物資保障。
1.2.4反復搜救、細致清理
21時45分,火勢得到控制。前沿指揮部調整力量,逐層進行地毯式排查清理殘火,搜救人員。22時40分,明火被全部撲滅。根據總指揮部要求,現場調整部署,組織第三輪搜救。每個中隊負責兩個樓層,在單位人員帶領下,深入內部清理火場,逐個房間、逐個角落排查搜救。23時55分,經過總指揮部、公安機關及業主單位兩次核對人員情況,確認樓內人員全部安全疏散,無人員傷亡。總指揮部命令轄區中隊繼續監護,其余力量返回。
2“5·24”南京新街口金鷹火災處置經驗體會
近年來,南京支隊加快發展政府專職消防隊、消防特勤等多種形式力量,持續加強微型消防站和區域聯防組織建設,積極打造南京特色“5分鐘”消防救援圈。這些基礎工作的扎實落實對火災成功處置起到了重要作用。相關經驗體會總結如下:
2.1精準調度,迅速集結有效力量
支隊實行指揮中心主任值班機制,加強第一時間力量調集的研判,做到了精準研判,精準調集。火災發生后,指揮中心快速調集核心區專職站、4個國家隊,跨區域調集2個特勤站、1個保障分隊,確保第一處置力量(專職隊)3min到場,初期處置力量(侯家橋)7min到場,15min內(漢中門、逸仙橋)形成立體控防戰斗力,為火災的成功處置贏得了時間。
2.2科學指揮,滅火作戰高效有序
火災發生后,總、支隊兩級全勤指揮部快速響應,軍政主官及各級指揮長第一時間到場指揮。公安、市政等聯動力量多方響應,快速就位,現場成立總指揮部、前沿指揮部、片區指揮長三級指揮體系,確保各項救援指令快速高效傳達,為戰斗行動有序展開提供強力支撐。指揮部第一時間按照分片區指揮原則,將整個火場劃分為4個戰斗片區,明確各個片區任務分工。總、支隊指揮長分片區指揮,參戰力量分段作業,實現扁平化指揮,整個戰斗組織高效有序。
2.3救人為先,第一時間立體搜救
此次火災綜合超高層建筑和商業綜合體火災特點,內部人員多且位置分散,疏散救人難度大。現場指揮部科學研判,第一時間組織疏散救人。利用應急廣播安撫商場內群眾情緒,在單位微型消防站和消防特勤配合下,最短時間內將商場內400余人快速疏散;攻堅組深入著火層及其上下樓層搜救疏散施工和辦公人員60余人;搜救組在A座主樓其他區域逐層搜救疏散70余人,在B座主要出入口引導疏散200余人。
2.4固移結合,戰術措施采用得力
采取“以固為主、固移結合”的原則,堅持以快制快、打早滅小。參戰消防員第一時間通過消控室掌握室內消防設施啟動運行情況,第一時間進入高層區域逐層搜救疏散被困人員,第一時間明確“分片作業、高點堵截、內外夾擊、多向設防”的戰術措施,在商場各樓層強攻堵截,控制火勢向商場內部蔓延;在寫字樓逐層開展滅火、搜救,確保各層火點逐一撲滅、人員全部疏散;在連廊樓梯間設置陣地,控制火勢向B座蔓延;在工商銀行6~8層內攻滅火,控制火勢在銀行蔓延;在27層高點堵截,控制火勢沿外墻向上蔓延。
2.5專常兼備,優化力量體系布局
著眼第一時間有效處置,支隊積極推進隊站建設,加快優化應急力量布局。提請市政府啟動“六大工程”建設,特別是在南京最繁華的新街口區域,建成新街口站并投入使用,在該起火災處置中發揮關鍵作用。此外,還緊抓專業隊伍建設,積極推進高層、化工、隧道、水域等專業隊實體化運作;先后成立高層、化工、水域等專業隊,并探索建筑設施操作分隊、快速先遣隊等專業分隊建設,為處置特殊類型火災事故提供有力支撐。
3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撲救基本戰術方法
結合“5·24”金鷹中心火災撲救情況,筆者認為高層建筑外立面火災撲救應注意以下技戰術措施。
3.1戰術原則
堅持“以快制快、固移結合、外圍打擊、內部堵截、高位設防”的戰術措施,快速堵截設防,調高預先設防意識,有效打擊火勢,控制火勢蔓延[2]。
3.2力量編成
高層建筑外立面發生火災,火警等級宜判定為三級,支隊全勤指揮部和戰勤保障力量遂行出動,并同步調集鄰近微型消防站力量。火警等級提升在作戰力量到場前由指揮中心決定,作戰力量到場后由現場指揮員決定。高層建筑火災撲救基本戰斗編成宜為4輛水罐消防車、1輛舉高消防車、1輛搶險救援消防車。判定為三、四、五級火警宜分別調派不少于2個、4個、8個基本戰斗編成,并根據現場情況,及時調集高層供水消防車、壓縮空氣泡沫消防車、照明消防車、供氣消防車、通信指揮車、消防無人機等車輛裝備。
3.3技戰術要求
優先利用固定消防設施。組織力量登至頂部,使用室內消火栓快速出水,實施頂部射水控火。直接外圍射水打擊攔截。根據火點高度視情采取水槍、水炮、舉高消防車等裝備射水打擊火點,攔截火勢。射水時,應對準火頭上部射水,高位壓制火勢[3]。提前預設陣地堵截設防。根據火勢蔓延速度,提前內部登高至距火頭上方一定樓層位置設置水槍陣地,堵截火勢向上、向內蔓延。必要時,要在多個樓層同步設置多道防線,防止火勢突破防線或“跳躍式”發展。內部逐層設置防守力量。要在頂部預設陣地基礎上,根據火災態勢變化,逐層組織力量落實防護措施,不留盲區、死角,防止火勢突破陽臺、外窗向室內蔓延,嚴防形成內外火勢交織的立體式全面燃燒。堅持高位射水攔截。根據火災蔓延速度快的特點,戰斗展開要留有余地。射水時要及時變換射流形式,調整射水角度,高位射水,形成“迎頭痛擊”效果。火勢向上蔓延接近頂部時,要及時利用屋頂消火栓射水滅火。地面及時清理殘火。遇有燃燒殘留物、飛濺物等掉落時,及時組織力量撲滅地面殘火,或預先噴射滅火劑保護。大風天氣,在地面預留機動力量,防止產生飛火。
3.4射水技巧
火勢位于較低樓層時,使用車載炮、移動炮、水槍打擊最高點火勢,并快速使水流自然流淌,撲滅下部火勢。火勢位于較高處時,利用舉高消防車高空射水,要合理調整射水角度和射流方式,控制水炮流量,防止“趕火燒”向建筑內部蔓延,或傷及內部設防人員[4]。占據相鄰建筑屋頂、平臺等制高點,設置水槍陣地,配合舉高消防車射水方式,形成交叉射水、高位壓制態勢。內部射水以開花噴霧為主,大流量、大口徑射水,尤其是直流射水時,要防止對外圍高空和地面作業人員造成傷害。
3.5安全事項
防重心前傾墜落。在樓頂、建筑平臺、工作斗等位置戰斗展開,尤其是射水滅火時,必須采取保護措施,防止水槍后坐力牽引、技術運用不當等原因導致高空墜落[5]。防熱氣流灼傷。內部人員嚴禁在火點正上方或火勢蔓延主要方向上方近距離向外探望觀察火勢,防止熱氣流、飛濺物灼傷。利用舉高車組織展開時,工作斗不得直接伸到火點正上方或煙霧飄散集中方向,應先從上風方向或作戰區域側面預先展開。防高空墜物傷人。地面人員、車輛要保持安全距離,防止燃燒殘留物、飛濺物、破損玻璃等墜落傷人。防水流對射傷人。地面人員到位時、外部舉高車不得向內攻區域射水。向外射水時,要調整射流方式和水槍流量,注意射水角度,充分考慮建筑構件荷載能力,防止沖擊墜落。
參考文獻:
[1]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高層建筑火災撲救技術[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2]魏真榮.高層建筑火災危險性分析及滅火救援戰術策略探討[J].今日消防,2021,6(1):55-56.
[3]黃前兵.高層建筑分層次火災撲救戰術探討[J].今日消防,2020,5(12):52-53.
[4]張少輝.高層建筑火災滅火救援中人員疏散分析[J].今日消防,2021,6(14):48-49.
[5]陳祥強.移動消防裝備在高層建筑火災撲救中的實施對策[J].今日消防,2020,6(2):20-29.
作者:孫浩建 單位: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