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安徽醫科大學學報》雜志審稿人時,需要考慮多個因素以確保審稿人的專業性和公正性。以下是一些建議的步驟和策略:
一、明確審稿標準
首先需要明確審稿的標準,審稿人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審稿經驗以及良好的學術道德。
二、利用數據庫資源
通過SCI、SSCI、A&HCI、ISTP等學術數據庫,可以檢索到與《安徽醫科大學學報》雜志領域相關的科學家和學者的信息。
三、參考文獻
論文中的參考文獻作者通常是該領域的專家或學者,他們的研究興趣和領域與論文內容密切相關。因此,參考文獻作者可以作為審稿人的重要來源。
四、尋找雜志編委或學術會議主席
雜志編委和學術會議主席通常是該領域的權威專家,他們具有廣泛的學術聯系和豐富的審稿經驗。
五、認真填寫推薦理由
如果雜志要求作者推薦審稿人,作者應認真填寫推薦理由,說明審稿人的專業背景、研究領域與論文內容的契合度等。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雜志基本信息
主管單位:安徽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安徽醫科大學
國內刊號CN:34-1065/R,國際刊號ISSN:1000-1492
創刊時間:1955年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安徽
出版語言:中文
審稿周期:1-3個月
主要欄目: 基礎醫學研究、臨床醫學研究、技術與方法、述綜,這些欄目不僅為不同醫學階段的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平臺,也滿足了醫學實踐者對各類醫學問題的探討需求。
收錄情況:北大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CA 化學文摘(美)、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等,這些數據表明了該雜志在醫學領域的學術價值和傳播影響力。
期刊榮譽: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中國優秀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科技期刊優秀期刊、北大圖書館收錄期刊等,在醫學學術理論界有著良好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對推動醫學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者姓名 | 發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汪淵 | 176 | 肌球蛋白輕鏈激酶;全反式維甲酸;動脈粥樣硬化... |
李俊 | 172 | 小麥;佐劑性關節炎;佐劑性關節炎大鼠;橙皮素... |
魏偉 | 162 | 類風濕關節炎;褪黑素;芍藥苷;小鼠;佐劑性關... |
周青 | 136 | 肌球蛋白輕鏈激酶;全反式維甲酸;褪黑素;骨橋... |
曹云霞 | 135 |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多囊卵巢綜合征;卵母細胞... |
張學軍 | 100 | 銀屑病;遺傳學;漢族人;家系;尋常型銀屑病 |
楊森 | 93 | 銀屑病;遺傳學;漢族人;家系;尋常型銀屑病 |
徐元宏 | 88 | 耐藥性;耐藥性監測;細菌耐藥性監測;抗菌藥物... |
許建明 | 87 | 褪黑素;肝硬化;小鼠;結腸炎;肝損傷 |
王明麗 | 78 | 人巨細胞病毒;HCMV;巨細胞病毒;人巨細胞病毒... |
機構名稱 | 發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安徽醫科大學 | 3681 | 細胞;蛋白;基因;腫瘤;小鼠 |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 | 3580 | 細胞;腫瘤;基因;蛋白;手術 |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省立... | 768 | 細胞;腫瘤;蛋白;血管;基因 |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 | 545 | 細胞;蛋白;慢性;心肌;增殖 |
安徽省立醫院 | 350 | 腫瘤;細胞;手術;療法;外科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157 | 細胞;腫瘤;基因;蛋白;腺癌 |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口腔... | 121 | 細胞;口腔;腫瘤;頜骨;成骨 |
安徽醫科大學第四附屬... | 78 | 細胞;增殖;腺癌;肺腺癌;蛋白 |
安徽醫科大學第三附屬... | 64 | 細胞;上皮;基因;腫瘤;肺癌 |
軍事醫學科學院 | 62 | 細胞;基因;蛋白;腫瘤;白質 |
涉及文獻 | 資助項目 |
242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1138 | 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 |
632 | 安徽省高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項目 |
246 | 安徽省科技攻關計劃 |
164 | 安徽高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基金 |
94 | 安徽省衛生廳醫學科研基金 |
90 | 博士科研啟動基金 |
80 | 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 |
62 | 安徽省衛生廳科學研究基金 |
52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
涉及文獻 | 資助課題 |
27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330081) |
24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73526) |
19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971226) |
19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01368) |
19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173075) |
18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71162) |
17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72152) |
1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171173) |
15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171606) |
14 | 安徽省高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項目(KJ2010A187) |